首页 百科知识 焚香扫地僧家事

焚香扫地僧家事

时间:2023-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在佛家看来,扫地不仅不是低劣之事,反倒是一门学问,一件功德。禅家以扫地之举,来扫拂内心污垢,也以焚香的清气,来净化内心浊气。僧院焚香之举,一是礼佛,以示虔心。正若诗言,僧家事想来其实可深可浅,全看个人悟性几何。据《增一阿含经》记载,周梨盘陀迦尊者,便是因扫地而开悟,证得阿罗汉果。就如扫地一般,不怕事小人微,就怕心高气傲,不愿长久为之。

焚香扫地僧家事

题崇福寺禅院

唐·崔峒

僧家竟何事,扫地与焚香。

清磬度山翠,闲云来竹房。

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长。

向晚禅堂掩,无人空夕阳。

崔峒,大历十才子之一,生平记事如今已多不可考,但唐人高仲武曾评,“崔拾遗,文彩炳然 ,意思方雅”。

本诗首联以问答方式,说出了僧人每天必不可少的日常便是扫地与焚香,虽看似平常,此中确有种种深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中有载“世尊于逝多林时,见地不净,便执帚欲扫园林。时舍利弗、大目犍连、大迦叶、阿难陀等诸大声闻见后,皆执帚共扫园林。佛与众弟子打扫完毕后,入食堂就坐。佛告比丘:‘凡扫地者,有五胜利,一者自心清净;二者令他心清净;三者诸天欢喜;四者植端正业;五者命终之后当生天上。’”佛曾亲自教导诸弟子扫地与沐浴之法,更告诸比丘,扫地有五德。扫地扫心地,能让自身心境澄澈;能扫去与我们自身结缘的众生所具有的污垢;能除却自身傲慢弊病,不以善小而不为,生欢喜心;能在看似机械的扫地中,平复内心波澜,降服自身妄心;能增长功德,消除业障。

不仅如此,扫地不单单有五德,还有五事不得功德。《增一阿含经》载,“世尊告诸比丘。夫扫地之人有五事不得功德。云何为五。于是。扫地之人不知逆风。不知顺风。复不作聚。复不除粪。然扫地之处复非净洁。是谓。比丘。扫地之人。虽有五事。不成大功德。复次。比丘。扫地之人成五功德。云何为五。于是。扫地之人知逆风、顺风之理。亦知作聚。亦能除之。不留遗余极令净好。是谓。比丘。有此五事成大功德。是故。诸比丘。当除前五事。修后五法。”敷衍了事,不过是事倍功半之举。扫地有扫地的方法,顺风逆风如何分辨,垃圾粪尘如何处理。正如修心有修心的方法,如果降服妄念,如果破除我执,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由此,在佛家看来,扫地不仅不是低劣之事,反倒是一门学问,一件功德。慧能大师偈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虽是境界颇高,但对于尚未证得空性的我们而言,或许神秀大师的偈语,“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更能指导在这一阶段修行之人。

禅家以扫地之举,来扫拂内心污垢,也以焚香的清气,来净化内心浊气。僧院焚香之举,一是礼佛,以示虔心。如《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就曾提及庄严供养佛像,则需“散种种华,烧种种香,以种种幢幡,庄严其处”。二是象征层面上的意义,以香气象征佛法,意喻时时刻刻接受佛法熏陶,除却自身的种种欲念。由此,本诗首联所提及的两件僧家事,皆是看似平常,实则都具有深刻含义,看似易行,实则若欲做好日日奉行,仍是一种需要定力的修行。

颔联的“磬”指的是一种钵形的佛教法器,在教内的诸多场合仪节中都会用到。“磬,大殿早暮、住持知事、行香时、大众看诵经咒时,直殿者鸣之。唱衣时,维那鸣之。行者披剃时,作梵阇梨鸣之。”清越的磬声穿过漫山翠林,似将悠长的禅韵也一并袅袅传开,消散于遥远地天际。不知是否因听到了这神秘绵长的磬音,白云也徐徐而来,遮掩着竹木围绕的禅房,顾自卷舒。此联的一个“来”字将白云写活,仿佛云也有向禅之心,且与僧人的佛心一样自在清明。

颈联写坐禅时的心理感受,安禅入定,物我两空,自然心外无物,俗世凡尘亦是遥远无踪,滚滚红尘中的欲念纠葛,恍若早已是上辈子的事情,此刻此时,竟连一圈涟漪都未能留下。宴坐时,对于时间的感觉变得模糊,一生一世也可如电光火石般一闪而过,一瞬一秒也可如三生三世般永复轮回。世人常说,唯有时间不可控,不可追,不可驻。但在禅家,或许人,才是时间。

尾联写斜阳向晚之时,禅院大门紧掩,院内寂寂无人,空余斜晖洒落满地。此联写景,十分唯美幽静,缓缓读来,一幅重意不重形的写意画在脑海中兀自浮出。于坐禅的僧人来说,这样如梦似幻的暮景,或许无所谓喧闹亦无所谓宁静。但在诗家看来,这一笔,对于渲染出寂寥的诗境,是锦上添花画龙点睛。

正若诗言,僧家事想来其实可深可浅,全看个人悟性几何。据《增一阿含经》记载,周梨盘陀迦尊者,便是因扫地而开悟,证得阿罗汉果。

周梨盘陀迦的兄长比他先入佛门,为人聪慧,深解佛法精妙。但周梨盘陀迦却恰恰与之相反,愚钝之极难以教导,于是其兄便劝其退出教团,言曰:“若不能持戒者,还作白衣。”

周梨盘陀迦闻之,伤心而泣,恰遇佛陀。佛陀见状,便教他扫地,并让他持诵“扫帚”二字。但周梨盘陀迦总是念了“扫”字,就忘了“帚”字,念了“帚”字,就忘了“扫”字。但幸得他尚有慧根,始终不辍念诵不辍扫地,后开悟曰:“帚者篲,扫者除。帚者即喻八正道,粪者三毒垢也。以八正道篲扫三毒垢,所谓扫帚意者,正谓此耶。”

周梨盘陀迦证得阿罗汉果后,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而他在十六尊者中是“义持第一”,他仅持一偈,一偈看似浅显,但演释开去仍是无穷无尽。故《要解》云:“继道尊者,因根钝,仅持一偈,辩才无尽,义持第一。”

佛教素来不会拒绝任何想要皈依的徒众,慧根钝根皆无分别。若是钝根者,无能解经文深意,不能明正法所讲,那么仅仅虔心持诵佛号,也能证得解脱。恰如周梨盘陀迦,开悟仅靠扫地与诵念“扫帚”,就能证得阿罗汉果。若能持诵佛号经文,便定能修成佛身。所以,归根究底,不怕根钝而怕心邪,不肯静心修行。就如扫地一般,不怕事小人微,就怕心高气傲,不愿长久为之。

莫说学佛,世事也莫不如此,不积跬步,则无以至千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