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回看不住心

回看不住心

时间:2024-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春景或是天阙,无一不是禅。“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尾联从对禅院的描写,对禅法禅师的敬仰回到诗人自己身上,表达了诗人从佛之心,不作狂歌之态,而生不住之心的思想。唯有不住相而生心,才能断灭烦恼,泯除分别,才能悟得真正的佛法。然而不住于相,而生其心,与心如死灰是完全不同的境界。而不住相生心,生的是没有杂念的清净心,是第一念。与之相反,一念不住,则心无挂碍。

回看不住心

望牛头寺

唐·杜甫

牛头见鹤林,梯迳绕幽深。

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阴。

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

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

唐朝诗人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世尊其为“诗圣”,尊其诗作为“诗史”。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以儒家主张的仁政为核心思想的杜甫,其诗作反映民生疾苦,抨击官场黑暗。正因杜甫忧国忧民,上悯国难,下痛民穷,他笔底的波澜才会化为一部唐朝经历巨变时期的史诗。《本事诗》有评曰,“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这也是历史上最早将杜诗称为“诗史”的记载。

胸怀山河,心系黎民的儒士,自然是无法舍弃尘世间的一切,清心皈依佛门。只因他在这世间还有未了的情缘,未解开的心结与未完成的事业。各人有各人的业障因缘,佛家从不强求,杜甫虽倾心佛教,却也曾在诗中直言,“未能割妻子”。尽管如此,杜甫喜欢访僧游寺,求道问法也是事实。而且在佛教诸多的流派中,杜甫最崇仰禅宗,诗云“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

这首《望牛头寺》便是杜甫游览四川梓州牛头山,拜访鹤林禅师时所作。《地志》有载,“州南七里有鹤林寺,牛头山在州西南二里,正与相望。”而诗中所提到的“鹤林”,正是一代禅宗大师,鹤林玄素禅师。鹤林禅师从学于牛头宗五祖智威禅师,与六祖慧忠齐名,为牛头宗代表人物之一。而牛头宗在鹤林禅师与六祖慧忠时期,宗门大盛,名噪一时,与神秀北宗、惠能南宗,并称为禅宗三大宗派。《宋高僧传》有载,“从是伏形苦节,交养恬和。败纳衬身,寒暑不易。贵贱怨亲,曾无喜愠。时目之为婴儿行菩萨。”可见,鹤林玄素禅师以慈悲为怀,柔忍为上。

“梯迳绕幽深”,一是实写禅师的禅院在山林僻静之所,拾级而上,梯径回环曲折,需穿行过层层幽林。二是虚写禅法的高深玄妙,一如这上山的曲径,一眼望不到头,需虔心跋涉求索。“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阴”,颔联写诗人到达目的地后的所见所感。白日里,得见春意盎然,远山近景皆是一派春机勃勃的样子。入夜后,当是山高云淡,与天河相接,禅院仿佛与天宫无异,得见琼楼玉宇。此联写出禅院的超凡脱俗,也暗指上句中所言的禅法,不分白天黑夜,不论天上人间,隐于万事万物之中。春景或是天阙,无一不是禅。

“传灯无白日”,“传灯”指的便是说法,佛教有经典名曰《传灯录》,是记载着禅宗历代传法机缘的著作,以法传人,就如灯盏相接,照彻无明,一灯灭则一灯续,传承不绝。“释家以灯喻法,谓能破暗也。六祖相传一法,故云传灯。”所以此联的上句意在感叹传灯不易,众生生活于黑暗无明之中,布道的禅师大德秉持慈悲之念,不舍昼夜为人说法。

“布地有黄金”出自佛教的一则典故,祇树给孤独园。佛陀在世时,有长者,梵名“须达多”,中译为善施,别号“给孤独”。他是中印度憍萨罗国舍卫城之豪商,性慈善,好施孤独,故得此名。长者在王舍城听了释迦牟尼佛说法后,深受有感触。回国后便与太子祇陀商议,欲购其园林,以赠释迦牟尼,请释迦到此地,为百姓说法开示。太子戏言,若长者能以黄金,将此园布满,他就愿意出让这个园林。哪知长者真的以金布地,而太子亦为其心意所感,自行供养园中之树以供佛。由此,这个园林才名为“祇树给孤独园”。典故中给孤独愿以黄金布地,换聆听佛法之机,足以见得佛法的殊胜与无可比拟。杜甫在诗中引用这一典故,也有此意,众僧所传之灯,比黄金贵重,乃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尾联从对禅院的描写,对禅法禅师的敬仰回到诗人自己身上,表达了诗人从佛之心,不作狂歌之态,而生不住之心的思想。这首诗是诗人下山后,回望山景有感而作,因此诗云“回看”。回看牛头山,山中春色弥漫,山高云雾缭绕,更有禅师说法布道,与山下的凡尘俗世简直判若两境,全然不是人间颜色。于是,若诗人离开时回眸一望,心有留恋,亦是常情,但这不是禅理。《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诗人正是领悟到这个义理,才能不执著不眷恋,只因世间的万相皆是虚假,若有所住,所生之心便只能是八万四千烦恼心。唯有不住相而生心,才能断灭烦恼,泯除分别,才能悟得真正的佛法。

然而不住于相,而生其心,与心如死灰是完全不同的境界。禅家讲究心不妄动,而非心死不动,这两者之间是有莫大差别的。前者是修行得道之法,而后者却误入歧途,断了慧命。

《五灯会元》记载着这么一则公案,“昔有婆子供养一庵主,经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饭给侍。一日,令女子抱定,曰:‘正恁么时如何?’主曰:‘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女子举似婆。婆曰:‘我二十年只供养得个俗汉!’遂遣出,烧却庵。”

表面上看来这位修行的庵主,颇有柳下惠坐怀不乱之风,但实际上庵主的这句“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已丝毫不见人心之流动,他的心也正如那枯木寒岩一般,无情无识。庵主被妙龄女子拥住,暖便是暖,美便是美,如何能感觉不到?只是这些感觉都不应转换成更多的念头罢了。人的第一念并无正邪对错之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只是接下来立马便会生出更多的邪念来。见山美而不知归,见水清而欲下河,随之而来的便是无穷无尽的欲望。而不住相生心,生的是没有杂念的清净心,是第一念。一念住则念念住,由此心便会被彻底地束缚。与之相反,一念不住,则心无挂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