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去云无意,东西水自流
送勤照和尚往睢阳赴太守请
唐·刘长卿
燃灯传七祖,杖锡为诸侯。
来去云无意,东西水自流。
青山春满日,白日夜随舟。
知到梁园下,苍生赖此游。
刘长卿与佛教之间的缘分,不得不说是因他在官场上所遭遇的两次重大变故而越发深厚。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卷有载,“卿有吏干,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第一次是在至德三年(758),因钱粮之事被诬陷,甚至一度入狱。刘长卿有诗题为《狱中见壁画佛》,“不谓衔冤处,而能窥大悲。独棲丛棘下,还见雨花时。地狭青莲小,城高白日迟。幸亲方便力,犹畏毒龙欺。”可见,刘长卿身陷囹圄之时,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内心痛苦悲愤却又无计可施。而长洲狱墙壁上的佛画,给困境中的他,带来了极大的安慰与触动。不久之后,御明凤门,唐肃宗大赦天下,改至德三年为乾元元年。刘长卿因此出狱,但仍被贬为南巴县尉。
第二次贬谪发生在大历九年(774),而且又是被诬陷,诬奏其贪赃二十万贯。于是刘长卿从鄂岳转运使被贬为睦州司马。但这一次,经历过人生起落的考验,得到过佛门禅宗的熏陶,此时的刘长卿在心境上已旷达许多。在睦州的日子,他游山观水,与高僧大德交游往来。这段贬谪经历,也是刘长卿创作了最多禅诗的时期。
因仕途坎坷,佛教可以说是除儒家外,刘长卿的另一个精神支柱。但刘长卿虽倾心佛教,却也一直在佛教的大门外徘徊,终究没有走上信佛之路。从刘长卿的诗作中不难看出,他疏于对佛理的研究,其禅诗多是运用意象,写出空明闲淡、寂静幽深之感。这样的禅诗在诗家或许已是上乘,但对佛禅的涉猎仍停留在表面。真正信佛的士大夫,无一不研究经文或是安禅宴坐,如王维、谢灵运之辈。
再来便是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让刘长卿始终无法走入佛门。儒释两家,在古代太平盛世时期,其实是相互需要的。失意的士大夫们,需要一种新的理念来支撑他们对怀才不遇的不满,对仕途坎坷的绝望。而僧家也正好借此机会,将佛法广为传播,度化众生。如这首《送勤照和尚往睢阳赴太守请》,从诗题来看,便是勤照和尚应太守之邀,出山入世,到士官文人中去宣讲佛法。文人与僧人相互吸引,频繁往来是事实,但儒释两家本质的不同之处也无法忽视。忠君报国的使命,让刘长卿之类的士大夫终究无法辞官归隐。释家是心灵的慰藉,但儒家才是真正的安身之所。
“燃灯传七祖”,交代了勤照和尚的身份,师承七祖菏泽神会大师。六祖慧能在世时,神会奉其左右多年,是六祖慧能的晚期弟子。而勤照和尚此番出山,“杖锡为诸侯”,如诗题所言,是受“诸侯”之邀,为其说法。
前面说刘长卿多善于择取佛教意象入诗,本诗的颔联便是如此。“云”是刘长卿尤为爱用的意象,白云、浮云、轻云等皆在他的诗作中反复出现。云之所以受到佛教禅宗的青睐,一是因僧侣多隐居山林,云便是与之日日相伴的景物之一。且云洁白飘逸之态,与僧人逍遥闲适之心相得益彰。二是云之若有似无,常被用于譬喻玄妙高深的禅机。《维摩经》有载,“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而“水”在佛教中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云,“又如水大性本清洁无垢无浊,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可见佛教认为水之特性与佛性相当,皆是清洁无垢,能洗涤一切污浊,由此水似也具有了度化众生的根性。水性既净又静,因而修行之人也常对水观心,临水安禅。
“来去云无意,东西水自流”,刘长卿就借助云与水这两个充满禅意的意象,写出了勤照和尚的自在随缘的心性。勤照和尚此番应邀,并非为名为利。不因是“诸侯”之邀,碍于对方位高权重,而不得不去;也不因是“诸侯”之邀,念及对方世俗铜臭,而拒绝前往。勤照和尚的此行,自是如云似水,去留随意,万般因缘。僧家发愿度化众生,“诸侯”亦是众生。而度化不是强求,也强求不来,此番太守向勤照和尚发出邀请,这便是缘分已到。和尚自己并无染着的痕迹,云水随缘罢了。
“青山春满目,白日夜随舟。”颈联中诗人试想和尚此去,心绪这般平和,自性这般清凉,定能见得两岸青山春色满,秀丽风光伴其迢迢之旅。而行舟于青山碧水之间,绿荫夹岸,高峰蔽日,虽在白日也定如夜晚般凉爽宜人。
“知到梁园下”,“梁园”,指的是汉朝梁孝王所筑的宫苑,为游赏与延宾之用,又称兔园。《史记》有载,“孝王,窦太后少子也,爱之,赏赐不可胜道。于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西京杂记》亦云,“梁孝王苑中有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凫岛。诸宫观相连,奇果佳树,瑰禽异兽,靡不毕备。”勤照和尚此去睢阳弘法,刘长卿诗云“苍生赖此游”,可见他对和尚的推崇,对其所讲的佛法亦是信心十足。但梁园虽美且华,诗人仍盼着和尚早日归来,恰到好处地写出了赠别诗的惜别之情。
赵州从谂禅师行脚一生,处处无家处处家。后有诗云,“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禅师八十高龄仍在外行脚,寻师问道,但可惜他的疑惑与不解,到头来才知道不是向外行走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向内求索。真正的随遇而安,云水随缘也不等于居无定所,不断流浪。正若本诗中勤照和尚的来去无意,终归是落在心上的。不执于隐居山林,亦不执于出入俗世。慧远法师不过虎溪,赵州禅师不辍行脚,心中始终有一个范围一个框架,本是为了修行,却反而囚禁了真心。或许,云与水的逍遥自得,正是因为它们本就无心的缘故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