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皆般若,翠竹尽法身
题僧房
唐·王昌龄
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
王昌龄的诗歌体裁主要是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尤以七绝最登峰造极,堪与李白媲美,因而被冠以“七绝圣手”之美称。王昌龄的诗歌题材主要是三大类,送别诗、闺怨诗以及边塞诗,其中又尤以边塞诗见长,视野广袤,情感丰沛,备受后世推崇。《新唐书》评曰,“昌龄工诗,绪密而思清”。在以边塞诗著称的诗人中,王昌龄的情感体验最为柔腻、最为细密,由此诗句的构思才绵密悠长。而能将如此柔软的情感体验,自然地融于苍茫的边塞诗中,这里面或许多少存在着受佛家思想影响的因素。
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王昌龄的“三境说”虽是在言诗境,且看似对物境、情境及意境并无褒贬之分,但实则最末一句说唯意境“得其真矣”,仍能看出王昌龄的对意境的追求,而这一点与禅家不谋而合。
“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为能生之义,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法境而生意识,故名为根。”人的感知是因眼、耳、鼻、舌、身、意,此六根生六识而得。前五根是物质上存在的色法,即色根。最末的意根是心之所依而产生的心法,即无色根。简而言之,前五根只是对事物的表面认识,是生理层面上的感知。而意根则可以做到情景交融,将客观与主观相结合。可是“凡有所相,皆是虚妄”,禅家追求的是“六根清净”。由此因六根而生的“物境”与“情境”,对禅家而言,其实是“物累”与“情执”,皆不可取。但禅家所言的“意境”与王昌龄以诗家身份所言的“意境”,并不可能完全相同。最明显的分别是,诗家悟境到底还是离不开象,只求超然于象之上;而禅家虽仍从象入观,但所欲乃是破除象执,直指人心。
禅宗青源大师提出过参禅的三境界,参禅之初,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禅有悟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禅中彻悟,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此参禅三境与王昌龄的三境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见山是山,就是物境。囿于物质本身,是王昌龄所说的“形似”;见山不是山,就是情境。融情于景,心中虚象与眼中实象相互作用,但终究是情景难舍,物我皆执;最后,见山仍是山,便是意境。山是山水是水,入眼不入心,没有情与景的结合或者对立,人物两忘,方能“得其真矣”。而这种“真”有时难以用言辞表达,正如王昌龄在这首《题僧房》中所云,“彼此名言绝”。只因名言皆依相而立,相无体性,故名言亦假。越是试图言说,便越是离题万里,只得无声胜有声,言外之意方是禅意。
《题僧房》首二句是环境描写,言辞朴实无华,无需多解。正是棕榈花开得生机勃勃,写出院内一片繁茂的气息,这是动景,而静静攀援的苔藓,写出僧人足不出户的幽寂,这是静景。然而一静一动,一繁一寂,虽有对比却不对立,更折射出“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的意思。值得一提的是,这句禅语虽言及“黄花”、“翠竹”,但均不是“物境”或“情境”上的单纯比喻。若将之理解为以黄花喻般若,以翠竹喻法身,就已然有了物与法的分别。“法身无象,应物而形;般若无知,对缘而照”。黄花与翠竹,并非法身与般若的媒介或载体,而是其自身本就具有法身与般若的全部真实义。
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评说,“三四句有‘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之意,凡良友存临,相喻以意,不在言词形迹之间,况与高僧晤对,默契于无言之表,但闻空际妙香,如雨天花与丈室”。 纵观全诗,其实言内之物非常稀少,就如王维的《辛夷坞》一样。花与苔,无言与异香,仅此而已。但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无情而有性。清代评论家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评此诗“句中有禅理,句外有神韵”。
本诗的最末两句是引用了一宗公案。
一次,须菩提在岩中宴坐时,入定在空三昧的禅思中,帝释天有感而出现在空中,将朵朵天花徐徐洒落在须菩提面前,并赞叹道:“尊者!做人有名气有财富,皆非可尊可贵之流,就算是王公贵胄也一样终日困于烦忧欲望。尊者!世间真正尊贵的是如你这般的大修行者,你的威德之光,已照彻天宫。你善说般若,不时畅游于空三昧中,你摆脱人间的凡情,黑云似的烦恼,白云似的菩提,皆不覆心;你斩断欲情的铁索,排开法执的金链。伟大的尊者,请接受天花的供养,向你顶礼,以示敬意!”
赞美之声与纷扬的天花,惊动了须菩提,他出定问道:“为什么要对我雨花赞叹?”
帝释天答曰:“敬重尊者善说般若波罗蜜多。”
须菩提对曰:“我只是宴坐而已,对般若未说一字。”
“尊者无说,我们无闻,无说无闻,是真般若。”
须菩提闻之,会心一笑,回赞道:
“般若会上,佛说无上甚深微妙法,而天人在护持道场的时候,已信受领解。愿此天花,香满天上人间。”
这便是“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对坐安禅的两人皆深明禅宗真义,又何须言语交流。再者,禅心只能自悟,即便相互言说,恐怕也只是词不达意,甚至是缘木求鱼。若是不说不闻也能了然于心,不就和须菩提一样,似有雨花落,似闻花异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