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涅槃生死,尽是空花

涅槃生死,尽是空花

时间:2023-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首诗是五代时期的秀才张拙,因石霜庆诸禅师点示而开悟后所作的偈语。

涅槃生死,尽是空花

悟道偈

五代·张拙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

随顺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

这首诗是五代时期的秀才张拙,因石霜庆诸禅师点示而开悟后所作的偈语。五灯会元有载,“张拙乃五代宋初人,生卒年不详。曾举秀才。因禅月大师贯休之指示,拜谒石霜庆诸禅师,庆诸问:‘秀才何姓?’曰:‘姓张,名拙。’庆诸云:‘觅巧了不可得,拙自何来?’遂豁然有省,曰:‘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断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是空华。’庆诸为之印可,遂嗣其法。”

“光明寂照遍河沙”,意言清明自性能生万法,因而处处是道,处处有禅,如照彻河沙之大光明。河沙在这里有无所不在之意。佛教常以“大光明”来比喻真心自性,“光从佛无痴善根心起,复除众生无明品心”。

“凡圣含灵共我家”,意言众、我、佛之间并无差别。《杂阿含经》有云,“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佛教说无我,是因万法缘起,在世间万象中不存在独立的自体,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因而每一事物皆非单独存在,而是集合体。这个集合体由五蕴而定,五蕴内的任何一蕴皆是非我,最终的组合自然也不会有我。况且五蕴无有,必定无常,无常生苦,而这种苦并没有任何一个实体可以控制,由此才说“苦即非我”。而众生以为有我,产生我执。若能破除我执,自然便知我与众生不二的道理。而佛与众生无差的原因在于,迷即众生,悟则佛。佛与众生本质无别,只在迷与悟的一念之差。如六祖开示,“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

“一念不生全体现”,这里的一念不生,并非字面上的不生一念之意,而是前后际断,诸念不住。简而言之,就是不执著于任何一念,以生为不生,不生为生。毕竟不生念,也会有不生念的执著,而有执著就会起分别心,以不生念为好,以生念为次。如此一来,又如何能让自性自行现前?“六根才动被云遮”,与前句相反,若是无法观照自身的起心动念,六根只稍微妄动一下,清明自性便会如被乌云遮蔽的太阳一般,无法朗照而生烦恼。

“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这两句所讲的道理相当,前句说妄图断除烦恼,就是病上加病。自性本就清朗无垢,何来烦恼可断除?正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中有烦恼本已是病,执著于断除烦恼,就更是一病未愈,又生一病。如此烦恼生烦恼,烦恼又生烦恼,欲念层出不穷,哪里会有尽头。后句说妄图追求真如,便已误入邪途再者。诸法性空,任何一个可以被抓住的所谓真如,皆是非法。况且“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颈联所示皆是不可为,而尾联便道出了张拙悟得的道理与做法。那便是一切随缘,“随顺世缘无挂碍”。《三世因果经》有载,“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问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相续,便必定无法跳出轮回。因而只能“随缘消旧业,莫更造新殃”,对于自己所受之果,忍辱持定,莫过还罪而已。“涅盘生死等空花”,最末这句更是张拙心无挂碍的最高体现。学佛之人,无不想了生死出轮回,而他却言涅槃生死也不过是空花。即使功夫到家,得以不落轮回,亦不过如此。

一日,玄沙禅师路遇雪峰禅师,雪峰禅师道:“我院内有一个从江西远道而来的老和尚,云游一生,近日却患了不治之症,于昨日夜间圆寂。他患病期间痛苦异常,寺内僧人皆心生怜悯哀痛。前几日,还有僧人问了我一个问题。”

玄沙禅师问:“什么问题?”

雪峰禅师答:“学僧问我,人死后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玄沙禅师又问:“你怎么回答的?”

雪峰禅师答:“人死之后,如冰归水。”

玄沙禅师顿了顿,续言:“这么说来也未尝不可,但若然是我,便不会这么作答。”

雪峰禅师问:“如何回答?”

玄沙禅师言:“人死之后,如水归水。”

人生在世总是烦恼无数,凡夫总认为是烦恼让自己心有不快与痛苦,于是苦苦寻求解决之法,寻求所谓的解答。生死问题更是如此,只因人具有自我意识的第一代价,便是要面对自身死亡的必然性。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佛说,从来处来,往去处去。又说如来无从来,亦无所去。有人认为这不算是回答,只是文字游戏,或是避重就轻,仿佛只能如登机牌一样,写明是从北京飞往上海,才算是答案。殊不知,即便真是从北京到上海,北京也既是来处,又非来处。上海亦既是去处,又非去处。若言北京是来处,那么在来北京之前呢?人来自哪里?若言上海是去处,那么去往上海之后呢?人又要去哪里?更何况,比起这架航班到底是不是从北京飞往上海这个问题,更重要的事实是我们已在航班之上。

是人执念与不明,没有张拙“涅槃生死等空花”的大气,亦没有佛于生死中不见生死的智慧。若执著于生死,即便真的知道了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就有自信能坦然面对了吗?真正自在之人,不昧因果,不昧生死。从来出来,往去出去已是解答。只因这个问题从不困扰他,什么样的答案,都是答案,始终无碍于心。

与其攀缘,不如随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