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缺陷成就了美
人有缺陷是让人疼心的事情,不仅自己感到很自卑,而且在别人眼中也是极端憎恶的。但是我们的庄子却以超凡的想象力,赋予缺陷以新意。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其中的新意是什么?如何来反映?
病人不“病”
一、四人相与为友
1.四人谓谁?庄子塑造的四人分别为子祀、子舆、子犁、子来。
2.四人相与为友的条件是什么?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此句的意思为四人相互之间告诉说:“谁能够把无当成头,把生当成脊背,把死当成臀,有谁知道死生存亡是一体的,我同他做好朋友。”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出,交友的条件是把人的身体结构与生死联系起来,对死生存亡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
二、子舆有病,子祀前往慰问时子舆的自述
2.含义为子舆说:“伟大啊那造物者!竟然把我的形体弄成这种屈曲不伸的样子!腰是弯弯的,背是弓弓的,心、肝、脾、肺、肾这五脏比我的头都要高,下巴隐藏到肚脐之下,肩部比头顶还要高,弯曲的颈椎骨指向天空了”,阴阳二气已经变得凌乱,可是子舆的心里却十分的闲适就像没有发生这件事情一样,相反跌跌撞撞地走到井边而在用井水照着自己看自己的形貌,并且他说:“哎呀,竟然把我的形体弄成这种屈曲不伸的样子!”
3.内容分析:本部分通过子舆自己之口道出他的形体特征和他明明是得病却不以为病,明明是病得很重,人的整个形体都不成人样子了却还怡然自乐,把自己的样子归结为造物主的功劳。
三、面对自己丑陋的形体子舆是如何看待的
1.直接表明态度:曰:亡,予何恶!就是说不,我有什么厌恶。
2.子舆的形象比喻为“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意思是子舆做了这样的假设:假如把我的左臂变成公鸡,我于是就用它来守时打鸣;假如把我的右臂变成弹弓,我于是就用它来打斑鸠烤熟了吃;假如把我的臀部变化成为车轮,我将把自己的精神变化成骏马,我于是就用它来乘坐,难道还要更换别的车马吗?
总之通过这三个比喻我们知道,在子舆看来,生病时自己身体各个器官都出现萎缩退化的情形,本来是无用的。自己却不担忧,却认为这些器官仍然有各自的用途。
3.提出安时处顺的思想。思想的原文为“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含义为:“况且对于获得要明白合乎时间;对于失去要懂得顺应。明白获得合乎时间并且懂得对于失去要懂得顺应的道理,哀乐就不能够进入我们的内心。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解除了倒悬之苦。然而不能自我解脱,则是受到了外物的束缚的原因。况且人力是不能够胜过自然已经很久很久了,我又为什么要厌恶自己现在的变化呢?”
4.安时处顺:安于常分,顺其自然,形容满足于现状。
倒悬之危:倒悬,像人被倒挂着一样,比喻处境极端困难。
5.生命的自救。这里我们要认识到安时处顺就是生命自救的方法。这种自救的方法就是要把生命的病老生死看成是自然规律,顺其自然。这有时是一种正确的态度,至少让我们少了一些忧虑。尤其是对于身体有严重缺陷的人来说,一般人有缺陷都是很自卑的,认为是上天对自己的不公平,至少是想掩饰自己的缺陷,至少不喜欢别人直接揭示自己的缺陷。特别是对于一个即将结束生命的人来说,能够保持一颗自然的心是难能可贵的。生命的自救者是自己有一颗坦然的心,淡然地看待生死,淡然地看待自己的荣辱得失。我们要有那种“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的坦然。
四、子来有病,子犁去慰问,两人之间的对话
1.子犁的问话为曰:“叱!避!无怛化!”倚其户与之语曰:“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意思是说:“走开!不要惊扰他由生而死的变化!”子犁靠着门跟子来交谈:“伟大啊,造物者!又将把你变成什么呢?又将把你送到什么地方?把你变化成老鼠的肝脏吗?把你变化成虫蚁的臂膀吗?”
2.子来的答语。
(1)对死生的初步认识。认识的内容为:“子来曰:‘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意思是:子来说:“父母对于子女,无论东西南北,他们都只能听从命令。自然的变化对于人,能够超过父母。它使我靠拢死亡而我却不听从,那么我就太蛮横了,而它有什么罪过呢?大地给我形体,以生存来使我辛劳,以衰老来使我闲适安逸,以死亡来使我安息。所以把我的生存看做是一件好事,也因此可以把我的死亡看做是好事。”
(2)不祥之金和不祥之人。
第一,不祥之金的内容为:“今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大冶”的意思为在冶炼方面有极高造诣的铁匠。干将镆铘是春秋末著名冶匠,相传是吴国人,善铸造兵器。他曾经为吴王阖闾铸造宝剑,三年乃成。宝剑分为干将和镆铘,他自知自己有生命之忧。于是决定只进献其中的一把宝剑,同时告诉自己的妻子另外一把宝剑藏在房屋前的树上。最终果真被杀,之后引出他的儿子替父报仇的故事。
第二,不祥之人的内容为:“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意思是:如今完全有了人的外形,便说:‘成人了,成人了’,造物者一定会认为这是不吉祥的人。
第三,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成然寐,蘧然觉。意思是现在完全把整个天地看成大熔炉,把造物者当做高超的冶炼工匠,那到哪里去,变成什么不可以呢!于是子来能酣然进入梦乡并且自在地醒来。
丑人不“丑”
一、丑人真的丑吗?丑人具有怎样的特征?
1.丑人真的丑吗?丑人真的不丑。
2.丑人与丈夫相处: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这里的“丈夫”意思是成年男子。男人跟他相处,常常想念他而舍不得离去。
3.妇人见到丑人:“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意思是女子见到他便向父母提出请求,说:“给别人做妻子,不如做哀骀它的妾”,这样的人已经十多个了而且还在增多。按照常规,奇丑无比的男人,女的一般是不愿意与之交往的,外貌有时候决定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我们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不能以貌取人,我们的孔圣人也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众多女子争相要嫁给哀骀它,说明他身上有着别人所不具有的美德和有过人之处,值得我们思考。
4.丑人的言行:“未尝有闻其唱者也,常和人而已矣。”讲的是从不曾听说哀骀它倡导什么,只是常常附和别人罢了。表面看去一个事事附和别人的人,是没有头脑的,是没有个人主见的。一般会被别人认为是一个没有思想的人,一个没有大作为的人。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具有超凡的能力。接着文中写到他的巨大作用:“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无聚禄以望人之腹,又以恶骇天下,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异乎人者也。”这里突出他与众不同的三点:一是他没有居于统治者的地位而拯救他人于临近败亡的境地;二是他没有聚敛大量的财物而使他人吃饱肚子;三是他面貌丑陋使天下人吃惊,又总是附和他人而从没首倡什么,他的才智也超不出他所生活的四境,不过接触过他的人无论是男是女都乐于亲近他。这样的人一定有什么不同于常人的地方。
5.鲁哀公召见并与之相处。第一,初次召见:“寡人召而观之,果以恶骇天下。”鲁哀公从外表来观察哀骀它,果然丑人之丑名不虚传,他的丑使天下人感到惊骇。第二,刚刚相处后鲁哀公的感触:“与寡人处,不至以月数,而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鲁哀公便对他的为人有了了解,觉得此人为人还不错。否则也不会继续相处下去。第三,相处将近一年时间时的感触:“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鲁哀公已经从各个方面对哀骀它进行全面了解和认识,觉得此人是一个完全值得自己信任的能人而不是一般人。第四,全面考察后决定委以重任:“国无宰,寡人传国焉。闷然而后应。泛然而若辞,寡人丑乎,卒授之国。”鲁哀公统治下的鲁国此时宰相空缺,由于信任的原因,鲁哀公决定把国家政务让他去打理时,哀骀它的态度是他神情淡漠地回答,漫不经心又好像在加以推辞。我深感羞愧,终于把国事交给了他。第五,离开鲁哀公后鲁哀公的感受为:“无几何也,去寡人而行。寡人恤焉若有亡也,若无与乐是国也。是何人者也?”写出的是鲁哀公内心忧虑像丢失了什么,好像整个国家没有谁可以跟他一道共欢乐似的。突出了哀骀它之于鲁哀公的重要性,让国君若有所失,食不甘味。相貌丑陋的人具有这样大的魅力。带着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的疑问和困惑,鲁哀公希望孔子能够解疑解惑。
二、孔子听到鲁哀公的诉说后的解答
1.孔子的举例。
事例一是:“丘也尝游于楚矣,适见豚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眴若,皆弃之而走。不见己焉尔,不得类焉尔。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意思是:孔子向鲁哀公讲述自己曾经出使楚国看到的一个场景:一群小猪正从死去的母猪那里吮吸乳汁,过不了多久他们又丢下母猪各自逃走了。它们之所以会这样,在孔子看来是因为它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同类已经死去,母猪不能像先前活着的时候那样自然的哺育它们。孔子认为小猪爱它们的母亲不是出自真心,不是爱母猪的形体,而是爱主使那个形体的精神罢了。
事例二是:“战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资;刖者之屦,无为爱之:皆无其本矣。”意思是:在战场上阵亡的人,对于它的安葬是不可以用翣这种棺木作为饰物的;对于砍掉了脚的人原来穿过的鞋子,我们没有理由再去爱惜它:因为它们都失去了根本。
事例三是:“为天子之诸御,不爪剪,不穿耳;取妻者止于外,不得复使。形全犹足以为尔,而况全德之人乎!”意思大概是这样:给天子做嫔妃,而不经常去剪自己的指甲,不经常去穿耳朵眼;娶了妻子的男子只能留在宫外,是不能够再到宫中去服务。形体完全就能够做到这一点,而况且是具有完美而高尚德性的人呢?
总之,孔子所举的事例,第一个突出的是形体与精神之间的关系,到底形体比精神重要,还是精神比形体还要重要。第二个借战死的人失去身体和刖者失去脚,突出万事万物失去根本再去寻求形式上的东西没有什么意义。第三个用地位低的人的生活是为了生存,为了形体,那些品德高尚的人更加会过上更好的生活。
2.孔子所持的观点。所持观点为:“今哀骀它未言而信,无功而亲,使人授己国,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说的就是如今哀骀它不说话也能被人们信任,没有什么功绩也能得到别人的亲近,让别人把国家的政事授给他管理,还唯恐他不肯接受这一重任,这一定是在才智上十分完备而德行不外露的人。用几个字来说就是才全而德不形。
三、何谓才全
1.文中的原话为:“仲尼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
2.含义是孔子说:“死与生、存与亡,穷困与通达、贫穷与富有,有才德与无才德、诋毁与称誉,饥与渴、寒与暑,这些都是事物的变化和自然规律的运行。白天和黑夜不停地在我们的面前相互交替,而人的智慧却不能在开始的时候预测。因此它们都不足以让这些变化搅乱内心的平和,也不能够侵扰人们的心灵。这样使人的内心达到平和安适并且通畅而不失愉悦,这样使人的心境在白天和黑夜不断地跟随外在事物而充满和气与生机。这就是那种跟他接触就会在心中产生和和美感觉的人啊。这就可以称之为才智十分完备。”(注:本含义参考了选修教材第99页课下的三个注释)
3.解读内容:孔子列举了众多相互对立的双方,都是客观规律。对于这些东西,我们人是没有先见之明,是不能够事先知道的。只有做到了心灵平和,心境顺和自然,就是说要顺着自然,坦然地去看待客观的规律。
四、何谓德不形
1.内容:“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2.意思是孔子说:“平是水平静下来达到的最佳的结果。它可以作为我们遵循的法则,我们的内心能够保持极端的平静就可以使外在的行为不摇荡。德就是使这种内心能够达到纯和的状态。养成纯和的德性,万物就不能够离开它。”
3.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以水平面的平静为喻,内心应该也不受任何事情的影响。道德德行是慢慢修行的,有才德不外露是最大的道德。
五、鲁哀公的无限感慨
1.原话:“哀公异日以告闵子曰:‘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执民之纪而忧其死,吾自以为至通矣。今吾闻至人之言,恐吾无其实,轻用吾身而亡其国。吾与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2.讲的是后来的一天,鲁哀公把孔子这番话告诉闵子,说:“起初我凭借君主的职位而统治我们这个国家,掌握国家的纲纪而忧虑人民的死活,我认为自己做的是最通达的了。如今我听到道德修养高尚的人的言辞,恐怕自己没有实在的政绩,轻率地运用自己的身躯而使国家危亡。我跟孔子不是君臣关系,而是以德相交的朋友呀。”
3.本文通过叙述丑人的丑是其外貌,却成就了他的美的事实,让世人看到了只有具有内在的才学,并且不外露的人才是最值得人们尊敬的人。
六、哀骀它的形象意义
哀骀它的故事是庄子重要思想的一种反映,庄子塑造的这一人物外貌奇丑无比,但并不妨碍别人对他的尊重和爱戴,缺陷成就了他,体现庄子对别人的同情和关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