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民歌

时间:2024-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唐代以前,民歌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时,民歌也大量涌现,而且文人大多学习民歌,创作上明显地受民歌影响,因此南北朝的民歌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南朝民歌可分为两大类,产生在长江下游今江浙一带的称“吴声歌曲”,现存340馀首;产生在以江陵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的称“西曲歌”,现存130馀首。这大约是南朝民歌,经文人加工过。

唐代以前,民歌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战国以前,是民歌的一统天下;直到战国末年,才出现了文人诗,而且呈现出强劲之势。然而从秦到东汉末年,虽然不断有文人诗出现,但从总体情况来看,文人诗不如民歌,汉乐府古诗明显优于文人诗。直到建安时代,才出现了大量文人诗,而且质量上也有显著提高。魏晋南北朝期间,涌现出了大量高质量的文人诗,产生了不少著名诗人,如陶渊明、二谢、鲍照等等。这时,民歌也大量涌现,而且文人大多学习民歌,创作上明显地受民歌影响,因此南北朝的民歌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唐代以后,民歌的作用才逐渐减弱。

南北朝民歌是南朝民歌与北朝民歌的合称,二者产生的条件不同,因此风格迥异。

南朝地处江南山川秀丽,气候湿润,物产丰饶,经济繁荣,商业发展,城市兴旺,优美的环境陶养了居民热烈而浪漫的情怀,且追求享乐,喜爱艳丽优美的艺术。北朝地处黄河流域以至大漠南北,自然条件艰苦,各民族间经常发生战争生活不安定,陶养了居民粗犷率直的性情;且生存不易,谈不上享乐,然富于斗争性,艺术上质朴刚健。

从东汉末年以来,儒家思想受到很大冲击,传统的道德规范失去了束缚力,思想比较开放。南朝从士大夫到平民,追求人生的享乐,感情的满足,不仅男子逾矩不驯,女子也不再循规蹈矩。北朝居民中,除汉人外,北方的各少数民族纷纷定居中原,在进入中原前,大多是游牧部落,因此他们的民歌中,隐然有草原风光和游牧气息。

南朝贵族不少人酷爱文艺,他们在物质享受外,对精神享受的追求,对艺术的兴趣,都空前强烈,不少帝王不仅大力提倡,而且还身体力行;他们不仅进行文学创作,而且还发表可贵的见解,对扬雄、曹植等对文学的菲薄表示不满,认为“罪在不赦”;提出自己的见解,明确指出诗是因对生活感悟,抒发情感而产生的,“寓目写心,因事而作”;反对宗经复古,提倡“吟咏情性”;主张雅俗结合,重视民歌。由于他们的特殊地位和影响,促使对民歌的重视与采集。北朝的统治者,由于生活环境与条件不同,对南方文学产生反感,提出革除南方文学的“浮华”之弊,西魏宇文泰曾命文士苏绰仿《尚书》体作《大诰》,从根本上否认文学有存在的价值,否认实用文章与文学作品的区别,企图把文学重新拉回到经学附庸的地位,但历史不容倒退,宇文泰的企图注定要失败。

第一节 南朝民歌

南朝民歌可分为两大类,产生在长江下游今江浙一带的称“吴声歌曲”,现存340馀首;产生在以江陵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的称“西曲歌”,现存130馀首。不论是“吴声歌曲”还是“西曲歌”,大多写男女之情(占百分之九十以上),且大多数是以女子口吻来写,表达女子对男子的爱慕之意与相思之情。此外,还有写男女幽会的、写女子体态容貌美丽的、写江南四时景色的等等。这些民歌风物描写秀丽,感情缠绵,温润柔软。由于这些民歌大多产生于城市,不少是由歌女在宴会等各种场合演唱的,因此可从中窥见南朝治区(特别是城市)的民风民俗社会状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生活情趣。南朝民歌对农村反映的很少,这是它的不足之处。

一、吴声歌曲

南朝“吴声歌曲”中,为数最多的是《子夜歌》,今存42首,加上其变曲《子夜四时歌》75首,《大子夜歌》2首,《子夜警歌》2首,《子夜变歌》3首,共124首。《子夜歌》在东晋时已经流行,据说一个名叫子夜的女子造此歌曲,这是由曲名附会而产生的传说。《旧唐书·音乐志》说:“《子夜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它的曲调在今天已听不到了,从现存的歌词来看,有哀苦的,也有并不哀苦的。例如:

宿昔不梳头,丝发被两肩。

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

——其三

自从别郎来,何日不咨嗟。

黄蘗郁成林,当奈苦心多。

——其十

朝日照绮钱,光风动纨素。

巧笑茜两犀,美目扬双蛾。

——其四十二

这三首诗中,只有第二首可以说是“哀苦”的,第一首写一个女子在撒娇,最后一首显然更不是哀苦之辞。《子夜四时歌》是以四时景物为衬托,其辞采艳丽、描写精致,更胜于《子夜歌》。例如:

杜鹃竹里鸣,梅花落满道。

燕女游春月,罗裳曳芳草。

——春歌

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

乘月釆芙蓉,夜夜得莲子

——夏歌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秋歌

寒云浮天凝,积雪冰川波。

连山结玉岩,修庭振琼柯。

——冬歌

《子夜歌》及其变曲,还有《上声歌》、《欢闻变歌》、《前溪歌》、《团扇歌》、《七日夜女郎歌》等等,每首都是整齐的五言四句,首句大多不起韵,唐代盛行的五言绝句大多依照这样的格式。另有《懊侬歌》14首,大多数为五言四句,也有五言三句的,还有三句并非全为五言的,首句起韵,唐人仿此较少。例如:

山头草,欢少。四面风,趋使侬颠倒。

——其十三

懊恼奈何许,夜闻家中论,不得侬与汝。

——其十四

后有《华山畿》25首,为《懊侬歌》的变曲,相传在华山(今江苏丰县境内)有一少女殉情而死,死前作此歌。第一首为传说中少女死前所唱;其馀为情歌,但与此传说无关。除第一首为五句,第二首为四句,其馀均为三句,字数不等。例如: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其一

隔津叹,牵牛语织女,离泪溢河汉。

——其十一

又有《读曲歌》89首,《古今乐录》曰:“读曲歌者,元嘉十七年,袁后崩,百官不敢作声歌。或因酒宴,止窃声读曲细吟而已。”或云“读”也作“独”,为不配乐的徒歌。两种说法,一个意思,即只吟不唱。与《懊侬歌》、《华山畿》一样,《读曲歌》语言比较朴素,不像《子夜歌》那样辞采华丽。例如:

思欢久,不爱独枝莲,只惜同心藕。

——其五

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

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

——其五十五

这种在句法上不太规则的诗,在形式上对后世的影响不如五言四句有规则的诗影响大。

二、西曲歌

南朝的“西曲歌”大部分是舞曲,小部分是倚歌。所谓“倚歌”是乐曲的一种,据《古今乐录》称:“凡倚歌悉用铃鼓,无弦有吹。”“西曲歌”不像“吴声歌曲”那样集中,下边我们择取数例,以见一斑:

风流不暂停,三山隐行舟。

愿作比目鱼,随欢千里游。

——《三洲歌》

冶游采桑女,尽有芳春色

姿容应春媚,粉黛不加饰。

——《采桑度》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下有并根藕,上生并头莲。

——《青阳度》

吴中细布,阔幅长度。我有一端,与郎作裤。

——《安东平》

巴东三峡猿鸣悲,夜鸣三声泪沾衣。

——《女儿子》

君子防未然,莫近嫌疑边。

瓜田不蹑履,李下不正冠。

——《来罗》

望欢四五年,实情将懊恼。

愿得无人处,回身与郎抱。

——《孟珠》

布帆百馀幅,环环在江津。

执手双泪落,何时见欢还。

——《石城乐》

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

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

——《莫愁乐》

可怜乌臼鸟,强言知天曙。

无故三更啼,欢子冒暗去。

——《鸟夜啼》

朝发襄阳城,暮至大堤宿。

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

——《襄阳乐》

夜相思,望不来,人乐我独愁。

——《寿阳乐》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西曲歌的辞采没有《子夜歌》及其变曲艳丽,也不像《懊侬歌》、《读曲歌》那样过于质朴,而是介于二者之间。

另有“杂曲歌辞”十馀首,其中《西洲曲》非常出色,《乐府诗集》称之为“古辞”,《玉台新咏》置于江淹名下。这大约是南朝民歌,经文人加工过。全诗五言32句,大多数为4句一换韵,可为一解,像用8首五言绝句连缀而成的组诗。然而语语相承,段段相绾,上下照顾,首尾相应,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换韵时,首句起韵,而且往往用“钩句”、“顶真”承接,音节美妙,声调婉转,悠扬摇曳,连绵不绝。全诗写一个女子对情人的思念,情意缠绵,辞采清丽,馀音袅袅,达到相当高的艺术境界,是南朝民歌最成熟、最精致的产品。全诗如下: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在“杂曲歌辞”里有一首《长干曲》,虽然写的也是吴地景观,但很有特色,是风土诗中出色的作品。这里写的也是一个女子,是扬子江上的弄潮女:

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摇。

妾家扬子住,便弄广陵潮。

从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生动逼真的南朝水乡的生活画面,呈现出一个顶风逆浪、在风浪里搏击的勇敢无畏的劳动妇女形象,这截然不同于我们在“吴声歌曲”与“西曲歌”里看到的柔情绵绵、体态娇弱的女子形象。在音韵上,也与“吴声歌曲”、“西曲歌”那种五言四句首句不起韵,只有二、四句叶韵不同,这首诗首句起韵,一、二、四叶韵,在音节上,平仄调配和谐优美,完全符合五言律绝的格式,即仄起,首句入韵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下边有“●”表示平仄可灵活变通,下边有“○”表示叶韵。)

三、南朝民歌的影响

南朝民歌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影响都十分深远。中国诗歌从产生以来,都在探索一条发展前进的道路。《诗》三百首产生后,被儒家奉为经典,还用一套诗教来加以规范,造成了几百年不再出现诗的局面。战国末年产生了《楚辞》,同时也产生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诗人,《楚辞》里既有屈原用楚调仿楚歌写的诗,也有采用当时楚国民间歌谣加工而成的,其中有雅有俗。西汉初年,楚歌流行,雅俗都有。但在学《楚辞》的过程中逐渐变了样,汉赋兴起,龙的儿子中出现了赑屃。加上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从此董氏儒学成了广大文人头上的紧箍,扼杀了人性,束缚了自由,以致汉代无诗人,只有少数写诗的人。另一方面,乐府机构从民间采集来大量优秀的民歌,这就是著名的“汉乐府民歌”。不少有见识的文人把目光投向汉乐府民歌。在学习汉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建安时期迎来了中国古代文人诗的第一次高潮。但在魏、晋时期,停止了对民歌的采集,文人与民歌疏远了,文人诗逐渐雅化。这一方面使诗更锤炼,辞采更优美,提供了不少新东西;但另一方面却带来文辞深奥艰涩、繁复芜杂、掉书袋、缺乏真情、毫无生气等弊病。南朝民歌的兴起并在上层流播,无疑对文人的诗歌创作输入了新鲜血液,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从鲍照到齐、梁文人的诗,雅俗结合逐渐成为主导方向,改变了诗歌的面貌。这也为唐诗的兴盛铺平了道路,唐代有成就的诗人,走的都是雅俗结合的道路。

南朝民歌对五言绝句的形成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内容上也深深地影响着唐代文人,不用说崔国辅、崔颢、储光羲等人的不少五言绝句深深打上了南朝民歌的烙印,就是李白、王维等人的很多短诗也都显得清新自然,也是学习南朝民歌的收益。李白的名篇《静夜思》显然脱胎于《子夜四时歌》秋歌中“秋风入窗里”一篇;王维的《莲花坞》也明显有南朝民歌的痕迹;刘方平的《采莲》,我们也可一眼看穿它与“杂曲歌辞”里《长干行》的渊源关系。此后,历代文人受南朝民歌影响,直接模拟南朝民歌的诗始终没有断绝,也写出了不少优美的小诗。

第二节 北朝民歌

生长在北朝的文人,他们的诗歌大多模仿南朝风格,却远不及南朝文人的作品。而北朝民歌却显现出与南朝民歌的迥异风格。北朝民歌中充满了豪爽之气,足可与南朝民歌分庭抗礼。

北朝民歌产生的地域广阔,背景复杂多样,现存诗歌虽然数量上远较南朝民歌为少,但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却远比南朝民歌广泛,涉及社会各个方面。南朝民歌虽多,但很少涉及社会与政治;北朝民歌虽少,但有不少涉及社会与政治的诗歌。这是一大特色。由于北朝民歌涉及面广,我们不能一一细说,只能大略分成几类来加以介绍。

第一类,涉及社会与政治的诗。例如:

可怜咸阳王,奈何作事误?

金床玉几不能眠,夜起踏霜露。

洛水湛湛弥岸长,行人那得渡。

——《咸阳宫人为咸阳王禧歌》

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为世规矩。

——《河北民为裴侠歌》

快马常苦瘦,剿儿常苦贫。

黄禾起羸马,有钱始作人。

——《幽州马客吟歌辞》五曲之一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

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

——《企喻歌辞》四曲之四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陇头歌辞》三曲之一

第一首批判咸阳王骄奢淫逸,结果自取灭亡。《魏书·咸阳王禧传》:“高祖崩,禧受遗辅政。性骄奢,贪淫财色,姬妾数十,意尚不已。昧求货贿,奴婢千数。田业盐铁遍于远近。世宗览政,禧意不安,遂谋反。禧被擒获,送华林都亭。世宗亲问事源,遂赐死私第。”这首诗是咸阳王禧死后,其宫人所歌,字里行间充满对咸阳王禧的嘲讽、控诉与斥责,表达了愤恨之情。第二首是对清官的赞扬。《北史·裴侠传》:“裴侠,大统中为河北郡守,躬履俭素,爱民如子。郡旧有渔猎夫三十人以供郡守,侠悉罢之。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侠亦不私。并收庸为市官马,岁时既积,马遂成群。去职之日,一无所取。”第三首道出无钱的苦痛,连像样做人都不能够,暗含对财富的渴求,这是当时大众的心态。后二首写当时北方战乱频繁,社会不安定,致使人民流离失所漂泊异乡,甚至转死沟壑,抛尸荒野。第四首以嘲弄的口吻悲叹死亡,在明快豪爽中包含着复杂的情绪。最后一首则痛切苍凉,叹息孑然一身,飘零在旷野,面临死亡。后两首写的虽然都是生活无着,面临死亡,但不是长吁短叹,悲惨凄切,而是在苍凉中显出旷达,不失男儿本色,这与南朝民歌的愁苦凄切大不相同。

第二类,关于爱情与婚姻的民歌。这在北朝民歌中是为数最多的一类,但与吴歌、西曲中同类民歌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例如:

肃肃河中育,育熟须含黄。

独坐空房中,思我百媚郎。

——《淳于王歌》其一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

——《折杨柳枝歌》四曲其四

驱羊入谷,自羊在前。

老女不嫁,蹋地唤天。

——《地驱乐歌》四曲其二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

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

——《折杨柳枝歌》四曲其二

谁家女子能行步,反著夹褝后裙露。

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

——《捉搦歌》四曲其二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

出入擐郎臂,蹀座郎膝边。

——《折杨柳歌辞》五曲其二

月明光光星欲堕,欲来不来早语我。

——《地驱乐歌》

第一首写一个女子的相思,写得非常直率,没有南朝民歌中那种悲切哀伤、柔肠寸断的感觉。接下来的三首都是写大龄女思嫁的,也不像南朝民歌那样悲痛欲绝,而是大胆陈述,强烈要求出嫁。第二首坦诚相告,并抱怨阿婆为什么不信守诺言。第三首中,不能出嫁的“老女”求嫁心切,对不能出嫁提出强烈的谴责与抗议,愤怒到“蹋地唤天”的地步。第四首,抓住阿婆抱孙儿心切的心理,提出自己该出嫁的要求。第五、六首具有盟誓性质,表明两情相悦,永不分离,白头到老。最后一首写情人约期幽会,一方却不至,这里没有一丝哀怨忧伤,而是直截指责对方,这与南朝民歌的情调也大不一样。北方的这些关于爱情与婚姻的民歌,既没有羞羞答答、扭扭捏捏的地方,也没有愁苦哀怨之辞,都是以口道心,直截了当,毫无遮掩,毫不修饰,坦诚直率至极。

第三类,反映尚武精神。自晋永嘉之乱后,北方各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形成了“五胡乱华”。“五胡”都属于游牧部落,社会组织是军事化的,尚武是他们的一贯传统。当时留在北方的汉人不断反抗异族的残暴统治,在长期不息的战斗中,也磨炼出了刚健勇敢的精神品格。因此当时北方的民众不论是汉人还是胡人,都具有勇悍好强的尚武精神,反映在民歌里也别具一种风貌。例如:

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

一日三摩娑,剧于十五女。

——《琅琊王歌辞》八曲之一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折杨柳歌辞》五曲之五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

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企喻歌》四曲之一

第一首写出北地健儿的特殊感情,爱刀胜于爱少女,这对南方少年来说,真是匪夷所思。第二首反映游牧部族的习尚,以驾驭快马的技能来判断一个人的才能,这是北方特有的识别人才的标准。第三首赞扬孤胆英雄,以少胜多,前两句直抒其意,后两句用两种鸟做比喻,那雄健的鹞鹰以经天纬地的气魄在天空奋飞,吓得怯弱的群雀躲向两侧像颓波难挽,以此赞美男儿敢于单身抗击敌众的英雄气概。

第四类,描写北方草原风光,反映游牧生活的民歌。这类作品虽然不多,但十分出色,尤其是《敕勒歌》,堪称此类作品中的绝唱: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全诗语言质朴,意蕴醇厚,向人们展示了阴山下广阔的大草原苍茫无际,从而显示了开阔的胸襟、豪迈的情怀。牧场水草丰美,牛羊成群,透露出牧人对这片大地的热爱,充满自豪感。全诗不加修饰,不用华艳的辞采,只用平常口头语,展示了一幅壮阔的画面,质朴自然,混沌苍莽,浑然天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辽阔和宁静,不需要感叹,也不必激动,只需要沉稳平静地记下这自然风光,遂成千古名篇。后世有人将这首诗的作者署名为斛律金,这是不正确的。斛律金为北齐贵族,曾唱过这首诗,但并非作者,这原是一首鲜卑语的民歌,作者已不可考。

最后,我们来谈一首特殊的诗《木兰诗》。这首诗在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中收入《梁鼓角横吹曲》。在宋初编的《文苑英华》中题作唐韦元甫作。韦元甫是中唐人,在《全唐诗》中却不收这首《木兰诗》,而收入另一首题为《木兰》的诗。多数研究者认为这是北朝民歌。认为唐人所作的,主要根据之一是“天子坐明堂”一句,“明堂”始建于武则天时;根据二是“策勋十二转”一句,十二转勋制始于唐,唐以前的人不可能这么说。至于认为是北朝民歌的,主要根据是:其一,诗中不仅说“天子”,还称“可汗”,这不是汉人的常用称呼,而正是北方游牧部落对领袖的通称;其二,从诗中的征兵制度及扩边活动来看,“反映了拓跋魏早期军事斗争的史实”,以及“北魏早期的国家特征”;其三,从诗的风格来看,也更接近于北朝民歌。所以不少人认为这原是北朝民歌,后经唐代文人加工润饰过,一般都把它看作是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全诗如下: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这是一首叙事诗,与《孔雀东南飞》合为我国古典叙事诗中的双璧。当然,两首诗的题材与风格完全不同,《孔雀东南飞》叙述的是一个爱情的悲剧,《木兰诗》则是一首雄壮的军歌,诗里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女英雄木兰。全诗语言浅近通俗,语调流畅轻快,穿插在全篇中的对话纯粹口语化。诗里有不少对偶句与排比句,还有比喻、夸张和顶真等修辞手法,且运用自如,铺叙与概括运用得也很得当。木兰的形象鲜明生动,个性突出,有血有肉,为后世叙事诗提供了一个范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