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刘禹锡与柳宗元
大历、贞元以后,当时诗坛上明显地分成两大派,即元白派与韩孟派,大部分诗人都分属于这两大派,但也有少数人例外。在这些人中自成大家,足可以与白居易、韩愈这样的诗坛巨擘抗衡的,前有刘禹锡、柳宗元,后有杜牧、李商隐。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引胡元瑞的话说:“元和而后,诗道浸晚,而人才故自横绝,一时若昌黎之鸿伟,柳州之精工,梦得之雄奇,乐天之浩博,皆大家才具也。”这里说到的韩、柳、刘、白,四人年辈相当,杜牧、李商隐属于晚辈,一般都把他们列入晚唐,我把他们列在这里,主要从唐诗本身的发展情况来考虑,扬弃以历史年代分期的传统做法。
第一节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关于他的籍贯,历来说法颇多,《旧唐书》说他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新唐书》说他“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其实彭城与中山都是刘姓的郡望,并不是他的籍贯。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卞孝萱、吴汝恩先生说他原是匈奴族后裔。安史之乱时,其父刘绪跟着家族迁向东南,避居苏州(当时辖长洲、吴、昆山、常熟、嘉兴、海盐六县),他出生在嘉兴(今属浙江),19岁时才离开江南到了长安。他在《汝州上后谢宰相状》中说:“家本荥上,籍占洛阳。”所谓“籍占洛阳”也就是说户口落在洛阳。不过他家在洛阳也确实住了好几代了,因此现在一般都把他算作洛阳人。少时寓居嘉兴,常去吴兴拜访著名诗僧皎然和灵彻,并向他们学诗。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同榜有柳宗元,二人又同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刘禹锡再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不久丁忧。后累迁至监察御史。当时,韩愈、柳宗元都在御史台,三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德宗在位26年后逝世,太子李诵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王伾进行革新,刘禹锡与柳宗元都参与其事,迁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但由于改革趋势必将削弱宦官与藩镇势力,宦官集团勾结部分藩镇,向朝廷施加压力,迫使顺宗禅位给太子李纯,“永贞革新”失败。王叔文、王伾被贬逐,不久,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被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当时刘禹锡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十年后,始召回京,因作《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讥刺靠镇压永贞革新而爬上政治舞台的新贵们,再度被逐出朝廷,为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经裴度奏请,改任较近的连州(今四川筠连)刺史。后历任夔州、和州刺史。他性格刚毅,虽屡遭打击,却始终不屈服,颇具斗士的风度、豪侠的气质,因此直到文宗大和初,才征还任礼部郎中,又充集贤院学士。大和六年(832)又出任苏州刺史,两年后移汝州,又移同州。开成元年(836),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从此安居洛阳。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翌年 秋卒。
刘禹锡与韩愈、白居易都有深厚的交谊,时相酬唱,但在诗歌创作上,他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艺术风格,不受这两大派影响,从不丧失本真,独辟蹊径,自成大家,赢得别人的钦佩,白居易更是尊他为“诗豪”。他的诗别开生面,对诗歌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他现存诗800多首,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一)反映社会现实、劳动人民生活和讥刺诗;(二)咏史怀古;(三)旅游与外贬期间,途中与任所的山川景物与风土人情;(四)酬赠与唱和之作;(五)爱情与乡思;(六)咏物与寓言诗;(七)其他。我们先来看看第一类,这是斗争性最强、最能体现他个性的诗,前边引过的那首《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就是一例,因为这首诗,他再度被逐出京师。十二年后,大和二年(828)回到京师,他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仍然语存讥刺。再如《贾客词》:
贾客无定游,所游唯利并。
眩俗杂良苦,乘时取重轻。
心计析秋毫,摇钩侔悬衡。
锥刀既无弃,转化日已盈。
邀福祷波神,施财游化城。
妻约雕金钏,女垂贯珠缨。
高赀比封君,奇货通幸卿。
趋时鸷鸟思,藏镪盘龙形。
大艑浮通川,高楼次旗亭。
行止皆有乐,关梁自无征。
农夫何为者,辛苦事寒耕。
这首诗写商人不仅富有,而且还用财物勾结朝廷幸臣,而农民却“辛苦事寒耕”。反映了当时社会苦乐不均贫富悬殊,商人轻易取得厚利,勾结权臣,尽情享受,寻欢作乐;而农民辛勤劳动却所得无几,而且还要缴纳苛捐杂税,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再如《浪淘沙九首》之六: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这首诗写了淘金女的劳动,艰辛甚至危险;而她们的劳动果实却成了“美人首饰侯王印”。诗人虽不说理不明言,但诗中写的事实,已告诉我们社会的不平等。再如安史之乱后,中唐社会一个最大隐患就是藩镇割据,进行分裂叛乱活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极大灾难。因此平定叛乱是当时关系到国家统一,人民生活安定的头等大事。元和九年(814),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卒,其子吴元济据淮西叛乱,并得平卢节度使李师道阴助,十分猖狂,朝廷派人讨伐,日久无功。至元和十二年(817)由宰相裴度赴淮西督战,由唐、随、邓节度使李愬雪夜袭取蔡州,生擒吴元济,平定了淮西之乱。当时刘禹锡虽远离京师在贬所,得知逆藩被擒,十分兴奋,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关注国家大事,写了《平蔡州三首》庆贺:
蔡州城中众心死,妖星夜落照壕水。
汉家飞将下天来,马箠一挥门洞开。
贼徒崩腾望旗拜,有若群蛰惊春雷。
狂童面缚登槛车,太白夭矫垂捷书。
相公从容来镇抚,常侍郊迎负文弩。
四人归业闾里间,小儿跳浪健儿舞。
——其一
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
路傍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泣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
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
——其二
九衢车马浑浑流,使臣来献淮西囚。
四夷闻风失匕箸,天子受贺登高楼。
妖童擢发不足数,血污城西一抔土。
南峰无火楚泽间,夜行不锁穆陵关。
策勋礼毕天下泰,猛士按剑看恒山。
——其三
这三首诗热情称赞李愬雪夜袭取蔡州时神勇无敌,状写裴度临城、李愬郊迎以及百姓欢腾的场面;同时写出了老人致辞,表达对“承平”的渴望;反映四夷震惊、天子受贺、逆藩被诛的状况,并想到尚未征服的常山。在这里,刘禹锡表达了拥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的立场。此外,还有两首《平齐行》和一首《城西行》,与《平蔡州三首》为同类作品。其《竹枝词》九首之七,则写出了世态人情:“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至于《浪淘沙》九首之八:“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从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他的坚强斗争性与信心。还有一首《插田歌》,它不同于一般的田园诗,重点不在于写田园景色,也不像王、孟、韦、柳那样悠闲清淡,而着重写农民的劳动情况,同时写出农民对一个下级小吏的嘲讽与计吏的浅薄庸俗,更不露声色地反映当时朝廷卖官鬻爵之滥,这也是社会生活重要的一角: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伫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
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
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
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
自言上计吏,年幼离帝乡。
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
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
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
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
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
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刘禹锡诗的第二类是关于咏史怀古的诗,这是他的诗中最精彩的部分。中国咏史诗由来已久,在《诗经》的“雅”、“颂”中就有不少歌颂商、周首领的述史诗,到东汉,班固开始标出了“咏史”的命题,同时也由赞颂帝王及其祖先转到赞颂民间的杰出人物。到魏晋南北朝,写咏史诗的人多了起来,同时,在述史中逐渐加强了言志与抒情成分,特别是左思的《咏史诗八首》,一反以往那种叙述史实加赞颂的做法,采用托古喻今、借事达意的写法,把咏史诗从纯粹叙述史实转变为抒情体。到了唐代,咏史诗在发展上又有了新的突破,从内容上说,杜甫首创“咏怀古迹”一体,把述史、怀古、抒情与议论四者融为一体,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不过美其事而咏叹之”的做法,而是竭力要“从对象中寻回自我”,表现主体强烈的自我意识;在形式上,李白、王昌龄首创七绝体咏史诗。刘禹锡首先把这二者巧妙地结合一起,把杜甫的做法融入绝句中,写出了《金陵五题》这样精美绝伦的咏史绝句,让我们来看看其前三首: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台城》
金陵(今江苏南京)是六朝(三国时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古都,因此《金陵五题》所咏全是六朝往事。五首中,尤以第二首《乌衣巷》最为著名。这一组诗历来深得赞许,刘禹锡在自序《金陵五题序》中说:“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曰:《石头》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石头城》一诗说:“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华,俱归乌有,令人于言外思之。”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评《乌衣巷》一诗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冯班在《才调集》中评《台城》一诗说:“陈亡,则江南王气尽矣。首句自六代说起,不止伤陈叔宝也,六朝尽于陈亡,末句可叹可恨。”上边这几首诗写的全是六朝的衰亡,诗人写这几首诗用意在于告诫当时的统治者,不要像六朝统治者那样一味沉湎于声色淫乐之中,奢华无度,应以六朝的衰亡为前车之鉴,真可谓用笔极曲,用心良苦。除《金陵五题》外,刘禹锡还有大量咏史绝句,当然不必一一细说,但其中有两首应该一提:
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
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
——《经檀道济故垒》
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
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
——《韩信庙》
前一首是缅怀南朝宋名将檀道济。当时,道济征秦伐魏,屡建殊勋。后遭彭城王刘义康等疑忌,矫诏杀之。时人怜其冤,歌曰:“可怜白符鸠,枉杀檀江州。”事见《宋书·檀道济传》。刘禹锡写这首诗的用意当然不是单纯为了缅怀古人,而是借古喻今,悼念因力主革新而被害的王叔文。后一首写雄才大略的韩信为刘邦统一天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建立了奇功,最后却落得在长乐宫钟室中被害,谴责统治者杀害功臣的罪行。最后一句寓意深刻,启人深思。除咏史绝句外,刘禹锡用其他诗体也写了不少出色的咏史诗,例如七律《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首诗历来颇受人赞赏,其中以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说得最为得体:“刘宾客《西塞山怀古》,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著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无不精到。”其馀如五律《金陵怀古》,寓论断于写景、抒情与叙述中,揭示“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真理,对那些恃险作乱的藩镇无疑是当头棒喝。
第三类诗在对山川景物、风土人情的描述中,展示了那个时代的自然景色与风俗人情。在写景诗中,《望洞庭》一首很有名: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千里洞庭尽收眼底,以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再现了洞庭湖的湖光山色。晚唐雍陶的《题君山》、北宋黄庭坚的《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等都从此诗脱胎而来。他的仿民歌《竹枝词九首》、《浪淘沙九首》等诗中,有出色的写景诗,如“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这首诗写出了浙江潮的雄壮气势,在写景诗中不多见。在连州(今四川筠连县)时,他写了一首《畬田行》:
何处好畬田,团团缦山腹。
钻龟得雨卦,上山烧卧木。
惊麏走且顾,群雉声咿喔。
红焰远成霞,轻煤飞入郭。
风引上高岑,猎猎度青林。
青林望靡靡,赤光低复起。
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
夜色不见山,孤明星汉间。
如星复如月,俱逐晓风灭。
本从敲石光,遂至烘天热。
下种暖灰中,乘阳拆芽孽。
苍苍一雨后,苕颖如云发。
巴人拱手吟,耕耨不关心。
由来得地势,径寸有馀金。
诗里描述巴人烧荒播种的情况,为我们留下了一长幅当时巴蜀的风俗画,多侧面、多角度反映了西南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描述具体,形象生动,这在前人的作品中不多见,十分宝贵。再如《竞渡曲》、《采菱行》等,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幅富有地方特色的风俗画,既有艺术价值,更有历史价值。
第四类为酬赠与唱和之作。在这类诗中,最多的是跟白居易酬赠唱和,共有100多首;其次是令狐楚,共有50多首;再其次就是元稹和牛僧孺,各有20首左右。其馀有柳宗元、李宗闵、裴度、韩愈等,从十几首到几首不等。他的这些诗并不只是虚与应酬,而是有真情在,其中不乏情深意长的好诗。例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回洛阳,途经扬州时,两位诗人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诗相赠,诗的结尾是:“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这里既称赞他的才气与名望,又同情他的不幸。刘禹锡这首诗是接过白诗的话头说下去的,二十三年后回来,真是恍如隔世。颈联是名句,变伤感为达观,沉郁中见豪放。这两句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其实,刘禹锡自永贞元年(805)被贬为朗州司马,至宝历二年(826)罢和州刺史回京,前后共计二十二年,而白之赠诗中云“二十三年”,这是因为要适应律诗的平仄要求而作的处理,因为此联第三字的声调必为平声方不犯孤平,为了迁就声律,改“二十二”为“二十三”。另有《伤愚溪三首》,是悼念志同道合的好友柳宗元的诗,对柳宗元贬死远方表达了无限悲痛。
第五类是关于爱情与乡思的诗。在这方面,刘禹锡留下了不少名篇,最著名的是《竹枝词二首》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中的双关语(晴隐情)历来备受关注,有不少评论,其中以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说得最为全面:“此首起二句,以风韵摇曳见长,后二句言东西晴雨不同,以‘晴’字借作‘情’字,无情而有情,言郎踏歌之情,费人猜想。双关巧语,妙手偶得之。”另有一首《杨柳枝》也很好:
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这首诗隐括白居易的《板桥路》:“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共玉颜桥上别,不知消息到今朝。”刘拜山在《千首唐人绝句》的评解中说:“一气流转,如珠走玉盘,虽隐括白诗,而风神绵邈过之。”胡应麟在《诗薮·内编》中说:“晚唐绝‘清江一曲’为冠。”其馀好诗还不少,再抄录几首于下: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竹枝词九首》其一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竹枝词九首》其二
鹦鹉洲头浪颭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浪淘沙九首》其四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踏歌词四首》其一
第六类为咏物与寓言诗。这类诗为数不少,有《昏镜词》、《聚蚊谣》、《百舌吟》、《飞鸢操》、《秋萤引》等,对时世都寓有讽喻讥刺之意。这里引录一首《聚蚊谣》于下,以见一斑:
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
嘈然欻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
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听者惑。
露花滴沥月上天,利觜迎人著不得。
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
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
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
这首诗明显有所隐射,在夏夜,蚊子成群结队,如此猖獗,令七尺之躯备受其害。但季节变迁难以遏止,等秋天来时,这些飞蚊只能喂丹鸟了。显然,这是隐射那些专事诽谤攻击造谣生事的小人,纵然猖狂一时,但最终都不会有好下场。
第七类诗范围很广,其中以写时令季节的诗最多,特别是写秋天的很有特色。如《秋词二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一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其二
这两首诗一反以往文人悲秋伤秋的情绪,以昂扬的情调来为秋高歌。第一首颂秋气,气以励志,凌厉奋发,昂扬高亢,矫健凌云,直薄碧霄。第二首赞秋色,色以冶情,清淡明净,高雅闲远,庄重刚健,风骨凛凛。
刘禹锡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坚强乐观。他虽然因参与革新遭贬斥,壮志难酬,但从不气馁,不颓唐消沉,总是斗志昂扬,这种精神在他的诗里反映了出来,形成了他雄豪的诗风。
刘禹锡还有一篇特别有名的铭文,历来被习惯于列入散文中,其实这是一篇韵文,与赋一样,也是诗的变种。现抄录下这篇《陋室铭》共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中国诗发展到盛唐完全成熟。李白、杜甫的出现,把中国诗推向顶峰。这对后代诗人来说既是好事,又碰到了极大的困难。说是好事,因为有高质量、高水平的诗可供借鉴;说是难事,那是因为李、杜的成就太高,后辈在他们面前只能高山仰止,很难超越;他们“光焰万丈”,后辈都生活在他们的光辉照耀下,特别是杜甫已成了后代诗家的师表,后代人很难摆脱他的影响。当然,学习杜甫吸收杜诗的优长是可以的,但学杜要活学,不少人却学死了,亦步亦趋地模仿,毫无生气。贞元、元和之际,出现了一股创新意识,他们不愿“随人作诗”、袭人衣钵,强烈地希望开拓进取,力图独造,纷纷另辟蹊径,当时诗坛上出现了声势浩大的两大派,韩孟尚奇谲,好议论;元白尚浅近,好铺叙。当时一些有名气的诗人大多受这两大派影响,刘禹锡跟当时开宗立派、领袖群英的韩愈、白居易都有深交,还时相酬唱,但一直保持自己的独立品格。他终于成功地做到了在前辈李、杜、王、孟以外别开生面,在当代韩、白以外独辟蹊径,成为与韩孟、元白相颉颃的诗坛劲旅,赢得世人赞赏。
当时诗坛上的两大派,元白派打出浅近通俗的旗帜,但太直露,缺少蕴藉含蓄,影响了诗的韵味;韩孟派高举奇谲奥博的旗帜,但太冷僻,缺少自然流畅,失去了诗的韵致。刘禹锡则扬弃了两派之短,把诗写得既明白流畅又蕴藉含蓄,构成了刘禹锡诗歌的第一个特点。前边所举的诗,大体都是如此,例如《乌衣巷》一诗,昔日熙来攘往、车水马龙的朱雀桥边如今不仅野草丛生,而且长势良好,还开着花;特别是后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暗示曾与司马氏共天下的大豪门王谢家的后人已沦为寻常百姓,对当时作威作福的达官、藩镇的警示尽在不言中。再如《竹枝词九首》其七,在这首明白如话的诗中,蕴含着他屡遭贬斥历尽人生坎坷后,对人生特别是对官场的深刻思考,富有哲理性。
中国诗发展到唐代,题材领域极为广阔、种类十分丰富,刘禹锡不甘心步人后尘,而蓄意创新,在题材的拓展与发掘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因此,题材新颖构成了刘禹锡诗的第二个特点。例如田园诗,自东晋陶渊明开创以后历代不断有人写,到盛唐,王维、孟浩然发展到了极致;到中唐,又出现了刘长卿、韦应物等著名的田园诗人。他们一般都着力描写田园生活的恬静与农村风光的幽美,借以抒发闲适情调与隐逸志趣,要想创新,必须从这个领域走出去,另辟蹊径,刘禹锡正是这样做的。例如我们在前边引用过的《插田歌》和《畬田行》就是这样。前一首写的不是田园景色,而是农家的田间劳动,农村的日常生活,下边还加了一大段田夫与计吏的对话,显示了田夫的诙谐风趣与计吏的浅薄庸俗,有意无意地揭露了当时朝廷卖官鬻爵的腐败丑陋。后一首描写当时巴人烧荒播种的情况,显示了当时少数民族刀耕火种的习俗。前边已说过,在咏史诗方面,他也有很多创新,这里就不再重复了。在咏物诗方面,他继承了杜甫托物喻人赋予象征意义的做法,发展为寓言诗,通过寓言故事隐射现实,进行辛辣讽刺,如《有獭吟》:
有獭得嘉鱼,自谓天见怜。
先祭不敢食,捧鳞望青玄。
人立寒沙上,心专眼悁悁。
渔翁以为妖,举块投其咽。
呼儿贯鱼归,与獭同烹煎。
关关黄金鹗,大翅摇江烟。
下见盈寻鱼,投身擘洪涟。
攫拏隐鳞去,哺雏林岳巅。
鸱乌欲伺隙,遥噪莫敢前。
长居青云路,弹射无由缘。
何地无江湖,何水无鲔鳣。
天意不宰割,菲祭徒虔虔。
空馀知礼重,载在淹中篇。
第二节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出身于一个衰落的官僚家庭,世居长安,少时曾随父去过夏口。他少时聪敏能文,有美名。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不久父亲去世,丁忧守制。制满除服后,又登博学鸿词科,授校书郎,转蓝田尉。贞元十九年(803),迁监察御史里行,这时结识了王叔文。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德宗去世,顺宗即位,改元为永贞,重用王叔文进行革新,柳宗元迁礼部员外郎,他与刘禹锡同为王叔文集团的骨干,积极参与革除弊政,遭到豪族地主集团与宦官的反对,顺宗被迫退位,太子即位,革新失败,贬杀王叔文集团的主要成员,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改任柳州刺史,在任所四年,颇有政绩。元和十四年(819)冬,卒于任所。卒时仅47岁,世称“柳柳州”。柳宗元是一位卓越的散文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与刘禹锡齐名,并称“刘柳”。
柳宗元活动之时,正是诗坛上流派纷呈之际,并与两大派的领袖人物韩愈、白居易都交厚,但其诗不入流派,独树一帜,风致独异,为人赞许,以“精工”著称。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元和而后,诗道浸晚,而人才故自横绝。一时,若昌黎之鸿伟,柳州之精工,梦得之雄奇,乐天之浩博,皆大家材具也。”他把柳宗元与韩愈、刘禹锡、白居易并列为当时大家。柳宗元存诗160馀首,《全唐诗》编为四卷。第一卷全为反映唐代大事的诗,开头第一组诗是《平淮夷雅》,分《皇武》与《方城》两篇,每篇各有11章,共22章。每章都为八句,前边有自序,说明写这组诗的用意,是庆贺元和十二年平定淮西吴元济之乱,并以此比作周宣王中兴,因此仿效《诗经》中“大小雅”之美周宣王而作此诗,表达了诗人盼望国家统一,希望唐王朝再现周宣王那样的“中兴”。由于这组诗死板模仿《诗经》的《雅》《颂》,毫无创造性,语言古奥,且多说教之辞,枯燥乏味。总的来说,这组诗在思想上虽有积极意义,但在艺术上是失败的。在这组下边是《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前边也有上给皇帝的表,说明写作的动机与目的:“伏唯汉魏以来,代有铙歌鼓吹词,唯唐独无有。……窃取晋魏义,用汉篇数,为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纪高祖、太宗功能之神奇,因以知取天下之勤劳,命将用师之艰难。”提醒统治者不要忘记祖先创业的艰难。诗体为三、四、五言,大多为枯燥说教,语言也深奥呆板。其中有些篇目值得一读,如《吐谷浑》,写“李靖灭吐谷浑西海口”,既写出了吐谷浑的强盛,更写出了李靖善于“治兵振旅”,经过血战,不仅打败吐谷浑,而且“系虏来王都”,大获全胜。再如《高昌》,既写出了高昌地势险要,“既恃远且险,纵傲不我虞”;又写出了李靖智勇双全,善于用兵,威震西域,尊唐太宗为“天可汗”,从此“兵戎不交害”,保持了边境的和平。
讽刺诗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关心现实,他也与刘禹锡一样,以寓言形式来写政治讽刺诗,如《跂乌词》、《笼鹰词》、《放鹧鸪词》等,并有《行路难三首》,其隐喻的意思都很明显。例如《行路难三首》其一:
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
披霄决汉出沆漭,瞥裂左右遗星辰。
须臾力尽道渴死,狐鼠蜂蚁争噬吞。
北方竫人长九寸,开口抵掌更笑喧。
啾啾饮食滴与粒,生死亦足终天年。
睢盱大志小成遂,坐使儿女相悲怜。
这首诗取材于《山海经》中夸父逐日的故事,在逐日途中,夸父力尽渴死,狐鼠蜂蚁争相噬吞其尸。无疑,逐日象征追求光明、追求真理,夸父为追求真理而献身,这是隐喻包括自己在内的革新派的失败,狐鼠蜂蚁辈隐喻打击残害革新派的群小。诗中没有议论,没有说教,但其象征意义十分明显。
在关心社会现实的诗中,还有一些是直接反映劳动者的生活状况,这部分诗所占比例不大,但十分可贵,说明他对当时占人口多数的农民的关心与同情。例如《田家三首》:
蓐食徇所务,驱牛向东阡。
鸡鸣村巷白,夜色归暮田。
札札耒耜声,飞飞来乌鸢。
竭兹筋力事,持用穷岁年。
尽输助徭役,聊就空自眠。
子孙日已长,世世还复然。
——其一
篱落隔烟火,农谈四邻夕。
庭际秋虫鸣,疏麻方寂历。
蚕丝尽输税,机杼空倚壁。
里胥夜经过,鸡黍事筵席。
各言官长峻,文字多督责。
东乡后租期,车毂陷泥泽。
公门少推恕,鞭朴恣狼藉。
努力慎经营,肌肤真可惜。
迎新在此岁,唯恐踵前迹。
——其二
古道饶蒺藜,萦回古城曲。
蓼花被堤岸,陂水寒更绿。
是时收获竟,落日多樵牧。
风高榆柳疏,霜重梨枣熟。
行人迷去住,野鸟竞栖宿。
田翁笑相念,昏黑慎原陆。
今年幸少丰,无厌饘与粥。
——其三
诗里反映了农民劳动的辛苦与统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辛苦一年的结果是“尽输助徭役”、“蚕丝尽输税”,在这一个个的“尽”字里,包含着多少农民的血泪,鬻妻卖女,家破人亡,全包含在这个“尽”字里。即使幸遇丰年,农民仍然只能吃粥度日,吃一顿干饭都不能,然而那些来收税的官吏还要农民杀鸡摆筵席来款待他们,吃饱喝足后仍然毫不留情,对迟缴租税的竟然“鞭朴恣狼藉”,毫无人性。
柳宗元诗中成就最高的、最能代表他的诗歌风格的,也最为人赞赏的,还是他的山水田园诗,有的诗清幽淡雅,人们也因此将他和韦应物以“韦柳”并称。但他们二人的诗风并不相同,韦应物远继陶渊明,近承王、孟,以清淡闲远著名;而柳宗元的诗思深意远,外呈清峭、内藏抑郁,情思深沉,韵致委婉。这类诗往往写景抒情融在一起,情寓景中,以景传情,情景交融,令人味之无极。在这类诗中,最为人赞不绝口的是一首五绝小诗《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辽阔空旷、一片沉寂的茫茫雪景,在这毫无生气的环境中,却出现了一个遗世独立的渔翁,既给这死寂的天地间透出了一线生机,又显示出渔翁高雅孤傲、坚毅不屈的情操以及不与俗世同流合污的品格。这正是永贞革新失败后诗人自身的精神写照。柳宗元还有一首著名的题为《渔翁》的诗: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诗中的渔翁不同凡俗,夜宿青山绿水间,晓汲清湘水,连燃料也不是寻常柴火,而是楚竹。他投身于自然的怀抱,徜徉于青山绿水之间,置身于世俗之外,何等高雅。高洁的人格,自由的生活,正是诗人所追求、所坚持的。这两首诗与陶潜直至韦应物的田园诗的差异是明显的。而他另外一些山水诗就不同了,如《南涧中题》: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这是在永州写的一首记游诗,写他在萧瑟的秋风与参差的林影里独自漫步,细致地描绘了南涧的景色,透露了他寂寞无伴的孤独情怀与“去国”(指远离京城)羁旅的忧伤,欲从山水中求得慰藉。与此约略相似的诗不少,如《溪居》、《夏初雨后寻愚溪》、《秋晓行南谷径荒村》、《旦携谢山人至愚池》、《首春逢耕者》等等,与陶渊明的诗风较为接近,但更接近谢灵运。
柳宗元集中也有不少酬寄交往的诗,这些诗不仅仅是交际应酬的东西,而是有真情在,其中不乏佳作,如: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别舍弟宗一》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这四首诗是柳宗元在贬所给亲朋好友写的诗,第一首是初到柳州时写的。永贞革新失败后,为首的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十年后,柳宗元等五人才奉诏进京,原以为可以改善一下处境,哪知很快又被贬到更荒远的地方去任刺史。柳宗元、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五人分别为柳州、漳州、汀州、封州、连州刺史,大家志同道合又同病相怜,因此备感凄凉。第二首是从弟宗一将离开柳州去江陵,柳宗元写诗送别。全诗意境开阔,雄浑苍劲,第二联更是感慨深沉,痛切肌肤。诗中既抒发了兄弟之情,更借此吐露自己被长期贬谪在荒远之地的满腔愤懑与愁苦。全诗情深意切,十分感人。第三首,想象奇异,构思独特,充分体现出柳诗雄奇的特点。最后一首是唐人绝句中的名篇,曾被沈德潜列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诗中写故人曹侍御经过离柳州不远的象县,本想前去会见,但远谪戴罪之人,哪能自由前去会见。这首诗与前三首不同,写得蕴藉委婉,含蓄不露。尽管如此,幽怨之情还是隐约可见。这首诗,比兴并用,虚实相生,写景如画,自然流畅。宋人叶梦得曾化用这首诗入《贺新郎》词,由此可见柳诗对后世的影响。
柳宗元诗的最大的特色,就是苏轼在《书黄子思诗集后》里所说的:“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馀子所及也。”这跟柳文有相似之处,都是似淡实浓、清峻简洁、典雅精妙。他的诗常常在简淡高远的外表下蕴含着深厚浓烈的感情,形成苏轼在《评韩柳诗》中说的“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特征。这正是柳宗元不同于韦应物处,韦诗简淡,而柳诗似淡实浓,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以为韦为“道人语”,柳为“骚人语”,可谓一语中的。有自身独有的特色,这正是柳诗可贵之处,也是柳诗能自成一家之处。柳宗元在文学上的贡献,也是散文大于诗歌,而且柳宗元的散文比韩愈的更平易近人,更有可读性。
在当时诗坛上,韩孟派尚奇,元白派尚俗,创新特征都很明显,刘禹锡、柳宗元既不属于这两大派,他们两人也不是一派,基本上是各自独立,无派别。他们也致力于创新,但他们的创新不在于外在形式,不表现在遣词造句上,而在于内在的蕴含上。在当时,人们看韩、孟的怪僻,元、白的轻俗,有些疲惫的时候,刘、柳的诗无疑是吹进诗坛来的一股清新的风。因此,历来给予刘、柳以极高的评价也是必然的,何况中国诗歌向来以含蓄取胜,以意境见长,刘、柳的诗正好在这方面下功夫,并取得很大成功,从而使他们在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