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心现实,意存讽喻

关心现实,意存讽喻

时间:2023-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苏州与陆龟蒙等结为诗友,尤与陆龟蒙交情甚深,唱酬颇多,世称“皮陆”。皮日休大约死于这前后,关于他的死,众说纷纭。从皮日休这里我们看到,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白居易对后世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幼聪颖,有高致,通《春秋》,善属文,名振全吴。后以高士征召,不赴。巧舌谗言的厉害超过了金石镞,一旦被谗言中伤,不仅自身难保,甚至会遭受灭族之灾。

第一章 关心现实,意存讽喻

一、皮日休

皮日休(约834—约883),字逸少,后改字袭美,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出身贫寒,初隐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间气布衣、醉吟先生、醉士等。咸通八年(867)登进士第,翌年游苏州,刺史崔璞辟为军事判官。在苏州与陆龟蒙等结为诗友,尤与陆龟蒙交情甚深,唱酬颇多,世称“皮陆”。后入朝任著作佐郎,迁太常博士等职,又出为毗陵副使。黄巢起义后,加入起义军。广明元年(880),随军入长安,黄巢称帝,授翰林学士。中和三年(883)黄巢兵败,退出长安。皮日休大约死于这前后,关于他的死,众说纷纭。一说黄巢使作谶文,疑其讥刺,遂杀之;一说巢兵败,为唐王朝所杀;一说巢败后,日休流落江南病死;还有说巢败后,日休逃至江南依钱镠,后于杭州去世。他深受白居易“新乐府”的影响,效白居易写《正乐府》十篇并序,在序中提出了他的诗歌主张:“乐府盖古圣王采天下之诗,欲以知国之利病,民之休戚者也。……诗之美也,闻之足以劝乎功;诗之刺也,闻之足以戒乎政。”他的不少诗反映了唐末黑暗的社会现实、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与压迫以及广大人民的悲惨生活。如《橡媪叹》: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

伛伛黄发媪,拾之践晨霜。

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

几嚗复几蒸,用作三冬粮。

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

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

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

如何一石馀,只作五斗量。

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

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

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

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

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

这是《正乐府》十篇中的第二首,也是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皮日休十分崇拜白居易,在《七爱诗》中有一首《白太傅》,对白居易的为人、为诗、为文、为官一一加以赞叹,他也试图使诗成为谏书奏章,所以跟白居易一样把诗写得“其辞质而直,……其言直而切,……不为文而作也”。他的这些诗虽然锋芒犀利,有的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但多数偏重于政治议论,形象不足,诗意不浓,艺术性不高,《正乐府》十篇中只有这篇《橡媪叹》写得较生动。他还有《三羞诗三首》,不少人予以称赞,但这三首诗抽象的议论多于形象的描述,艺术性同样不高。从皮日休这里我们看到,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白居易对后世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皮日休的几首小诗倒是风韵别具,兹录三首于下: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汴河怀古二首》其二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

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咏蟹》

四弦才罢醉蛮奴,醽醁馀香在翠炉。

夜半醒来红蜡短,一枝寒泪作珊瑚。

——《春夕酒醒》

第一首是咏史诗,很有新意。唐人追究隋亡的原因往往归咎于大运河,如胡曾的《汴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即是一例,开凿运河耗费了大量民脂民膏,成为隋炀帝最显著的暴政。但皮日休却看到开凿运河不仅不是隋代灭亡的原因,而且运河在贯通南北方面有很大功用,问题在于隋炀帝开凿运河不是为了便利交通运输,而是为了满足一己的淫乐,从这个角度来看,开凿运河又确是隋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首诗立意新颖,议论精辟,颇有独到之处。第二首是咏物诗,好的咏物诗必须“托物以言志”,显然这首诗里的“蟹”只是一个象征符号,影射那些专横跋扈的宦官、擅权不法的大臣与割据一方的藩镇,但不必坐实影射的就是谁,这类诗的魅力就在于其不确定性。第三首诗写酒醒后刹那间的感受,前两句从侧面暗示酒宴的盛况,后两句暗示夜已深、烛已残。这首诗体现出他后期的风格,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说:“皮袭美未第前诗,尚朴涩无采。第后游松陵,如《太湖》诸篇,才笔开横,富有奇艳句矣。”这首诗是他登第后在苏州所作,辞藻华丽,具有文辞“奇艳”的特色。他的律诗数量不少,但没有什么出色的作品,正如胡震亨说的:“律体刻画堆垛,讽之无音,病在下笔时先词后情,无风骨为之干也。”

二、陆龟蒙

陆龟蒙(?—约881),字鲁望,自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又号天随子,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幼聪颖,有高致,通《春秋》,善属文,名振全吴。曾任湖、苏二州从事,后隐居松江甫里。与皮日休交谊甚深,唱和颇多。后以高士征召,不赴。素与李蔚、卢携友善,及至李、卢当政,召拜左拾遗,诏书下,龟蒙已病故。卒后,颜荛为之做墓志,吴融做诔文。有《甫里先生集》二十卷传世。他虽身在江湖,但对国事民生还是很关心的,如《村夜》二篇其二,揭露了当时社会上严重的贫富不平,苦乐不均,一方面是广大劳动人民“所悲劳者苦……卒岁无闲暇”,从春到秋辛勤劳动,但落得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日晏腹未充,霜繁体犹裸。”另一方面,高官豪门:“堂上考华钟,门前伫高驾。纤洪动丝竹,水陆供鲙炙。……万户膏血穷,一筵歌舞价。”还有《杂讽》九首,抨击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并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感事》和《鹤媒歌》揭露了官场险恶,《感事》直截了当地指出:“将军被鲛函,只畏金石镞。岂知谗箭利,一中成赤族。”巧舌谗言的厉害超过了金石镞,一旦被谗言中伤,不仅自身难保,甚至会遭受灭族之灾。《鹤媒歌》是一首寓言诗,“鹤媒”是指以鹤为媒介来勾引别的鹤,这是鹤中的奸细,为了讨好射鸟人,它勾引同类,假装亲昵,让射鸟人来射杀,一旦射鸟人得手,“媒欢舞跃势离披,似谄功能邀弩儿”。这是以鹤喻人,揭露奸佞小人的阴险,他们为谋取自身的利益,“外头笑语中猜忌”,外露笑容,内藏奸诈。但他的这些诗优缺点大致与皮日休相仿,虽然这些诗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文笔酣畅,痛快淋漓,但也偏于议论,缺乏诗意。倒是他的不少小诗写得很好,兹录几首于下:

莫叹将军逼,将军要却敌。

城高功亦高,尔命何劳惜。

——《筑城词二首》其二

南北路何长,中间万弋张。

不知烟雾里,几只到衡阳。

——《雁》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新沙》

几年无事傍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垆。

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

——《和袭美春夕酒醒》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白莲》

第一首讽刺将军用牺牲百姓的生命来邀功,末句用反话,更觉沉痛。第二首虽然在说雁,但隐射人间道路的艰险。第三首《新沙》讽刺官家对百姓残酷剥削,无孔不入。本来这是人们写熟了的主题,但这首诗在选材与表现手法上不落窠臼,构思巧妙,手法新颖。长期的潮涨潮落才能在海边淤积起新的沙洲,连天天在海上飞翔的海鸥都还没有发觉,官府却不仅已经发觉,而且已打起榨取税赋的算盘。后两句更精彩,如果有路可通,官府的剥削魔爪连仙家也不会放过。这首诗如果顺着前两句写下去,直接写官家的残酷剥削,很难有新意,艺术上很难有所突破,妙在第三句笔锋突然一转,由前边的夸张转入后边的假设推想,出奇制胜,更进一层。这首诗寓庄于谐,用幽默的口吻来进行辛辣讽刺,说得轻松,却讽刺得深刻痛快。第四首是一首与皮日休的唱和诗。皮日休的诗前边已经引用了,我们不妨对照一读,显然陆龟蒙的诗更有韵味。陆龟蒙自号“江湖散人”,这首诗的第一句就告诉读者,他浪迹江湖是因为壮志难酬,无所事事。黄公垆是竹林七贤饮酒的地方,诗人在这第二句中表明因时代黑暗,自己难以有所作为,因此也只有像竹林七贤一样借酒消愁。前两句十分含蓄地写出其“傍江湖”与“醉倒”的苦衷。后两句故作洒脱,一则表明时间,是春日深夜;二则展示了一幅春夜醉酒图,高士的翩翩韵致融入这春意盎然的月夜美景之中更觉诗情浓郁,美妙无比。最后一首是陆龟蒙的一首颇负盛名的诗,自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赞赏其“写物之功”后,不断有人称赞其“体物之妙”、“取神之作”等,但如果仅仅这样来称赞这首诗未免失之浅薄。其实这首诗正是诗人的自画像。前两句写白莲的高洁,不以颜色炫耀人,不斗艳争宠,而是傲然独立,超凡脱俗。后两句不写其形,只传其神,大有随风飘去之势。咏白莲正是夫子自道,物我融合,不知我是白莲还是白莲是我,浑然一体。这首咏白莲诗不绘其形,专取其神,遗貌得神,韵味无穷。

三、罗隐

罗隐(833—909),本名横,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人。少聪颖,工诗善文,极负盛名,但诗文多讥刺,为当权者忌恨,故十举进士皆不第,于是改名为隐。黄巢起义时,避乱归乡里。光启三年(887)投杭州刺史钱镠,表奏为钱塘令,迁秘书省著作郎。景福二年(893)九月,钱镠为镇海节度使,罗隐为其掌书记。天祐三年(906),转司勋郎中,充节度使判官,迁盐铁发运副使。朱温曾以谏议大夫征召,不行。后梁开平元年(907),钱镠表授吴越国给事中,世称“罗给事”。翌年迁盐铁发运使,十二月病逝。罗隐生逢乱世,流落不遇。加以素性简傲,谐谑善讽,故多愤世嫉俗之作。他的讽刺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君王,如:

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

何如买取胡孙弄,一笑君王便着绯。

——《感弄猴人赐朱绂》

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帝幸蜀》

长策东鞭及海隅,鼋鼍奔走鬼神趋。

怜君未到沙丘日,肯信人间有死无。

——《秦纪》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

——《炀帝陵》

据《幕府燕闲录》记载:“唐昭宗播迁(按:乾宁三年,李茂贞攻陷长安,昭宗逃奔华州),随驾伎艺人止有弄猴者,猴颇驯,能随班起居,昭宗赐以绯袍(五品至三品著装),号孙供奉。”罗隐怀才却十试不举,诗里说“十二三年”,是说自己十馀年中屡试不第,与弄猴人赐朱绂作比较,皇帝的昏聩荒唐不言而喻。第二首诗是说皇帝昏庸腐败导致亡国,但历来却都把亡国的罪状推到女人身上,把导致“安史之乱”的罪责推到杨贵妃身上,而黄巢军攻入长安,僖宗走玄宗老路狼狈逃入四川,诗中加上“又见”二字,同时在最后有力诘问,这回难道还要“怨杨妃”吗?启人深思。后边两首是咏史诗,写了异代的两个暴君,对秦始皇,主要写他的淫威,气势汹汹,不可一世,自以为可以长生不老,岂知正值知命之年,却病死在出巡的途中。对隋炀帝,主要写他恣意行乐,极尽奢华。杨广曾为行军元帅,率领大军灭陈,统一全国,但即位后不知励精图治,而是一味荒淫纵欲,结果落得国破身亡,只换取了雷塘数亩陵墓。富寿荪在《千首唐人绝句》中评说:“后半以冷语诘问,讽刺入骨。”罗隐这类诗还有《焚书坑》、《西施》等,《西施》一诗与《帝幸蜀》有相似之处,既为西施翻案,又把讽刺矛头直指帝王。罗隐爱憎分明,敢于讽刺帝王,对达官贵人、豪门富户同样进行尖锐讽刺,对贫苦百姓却关怀同情。如:

占得佳名绕树芳,依依相伴向秋光。

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劚将。

——《金钱花》

远闻天子似羲皇,偶舍渔乡入帝乡。

五等列侯无故旧,一枝仙桂有风霜。

灯欹短焰烧离鬓,漏转寒更滴旅肠。

归计未知身已老,九衢双阙夜苍苍。

——《长安秋夜》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蜂》

钟陵醉别十馀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偶题》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雪》

第一首讽刺豪门的贪得无厌。他还有一首五律《钱》,借钱讽刺世风污浊恶劣,而矛头所向也主要对准豪门贵族:“朱门狼虎性,一半逐君回。”第二首反映科举的欺骗性与黑暗,要想登第,不是凭才学,而是靠关系。这首诗的开头二句大有深意,虽说“天子似羲皇”,但只是“远闻”,并非目睹,因此舍渔乡而入帝乡,是上当受骗了。第三首《蜂》,有人说“此诗为劳动者发出不平之鸣”,有人更具体地说“为农民鸣不平”,光看后两句,这话说得过去,但看前两句就说不过去了。劳动者、农民怎么会占尽“无限风光”?这一句分明不是好话,这里所指的分明是当时那些大小军阀与土豪劣绅,他们横行霸道,搜刮聚敛,但聚敛的财物终不能保住。关于《偶题》这首诗,何光远在《鉴戒录》里有一段记载:“罗秀才隐,傲睨于人,体物讽刺。初赴举之日,于钟陵筵上与娼妓云英同席。一纪(按古人称12年为一纪)后,下第,又经钟陵,复与云英相见,云英抚掌曰:‘罗秀才犹未脱白矣。’隐虽内耻,寻亦嘲之……”诗的末句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意,但白居易说“天涯沦落人”是肯定的,罗隐说“不如人”前面加上了“可能”,是不肯定的,是不服,是怨恨,这里似“嘲”而实“悲”,有对云英的同情,也有自伤怀才不遇,苦笑比哭更为沉痛。最后一首对“瑞雪兆丰年”的谚语加以置疑,也许瑞雪是可带来丰年,但在统治者残酷的剥削下,丰年对老百姓并没有好处,其结果还不是“农夫犹饿死”。而从眼前来说,贫者经受不了大雪带来的严寒,罗隐为此悲愤地说:“为瑞不宜多。”表现出诗人对广大贫者的关心与同情。

四、聂夷中

聂夷中(约837—约907),字坦之,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一说河南中都(今河南沁阳)人。咸通十二年(871)登进士第。久滞长安,后授华阴县尉。他出身贫寒,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说他“奋身草泽,备尝辛楚”,因此他对人民大众的疾苦有深切体会,诗中深刻反映了农民的疾苦。如著名的《伤田家》: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这首诗反映了唐末社会的悲惨景象,残酷的剥削致使农村破产,农民逃亡,惨死异乡。诗的前两句写出了一个怪现象,二月才见蚁蚕,五月始插秧苗,哪有新丝新谷?这是卖青,农民把尚未生产出来的产品贱卖给富户,这无异于“剜却心头肉”。后四句是为民请命,大有声泪俱下之势。他还有一首五绝《田家》写出了农民的辛苦及“官家”对农民的剥削: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聂夷中诗的另一个内容是对豪门贵族的讽刺与抨击,如《公子家》:

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

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

这首诗讽刺纨绔子弟只知享乐却不知稼穑艰辛。他另有《公子行二首》,反映了当时贵族子弟的骄横残暴与愚昧无知,揭露了社会的腐败。

六、杜荀鹤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诗中的县宰,百姓对其怨声载道,他的所作所为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这样的县官,再见时却晋升品级了,原来他滥杀无辜,谎报战功。这首诗已不止于讽刺,而是血泪控诉,是愤怒斥责。他同情农民疾病,反映百姓悲惨命运的诗更多,如: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

——《蚕妇》

无子无孙一病翁,将何筋力事耕农。

官家不管蓬蒿地,须勒王租出此中。

——《伤硖石县病叟》

白发星星筋力衰,种田犹自伴孙儿。

官苗若不平平纳,任是丰年也受饥。

——《田翁》

年年辛苦养蚕的农妇却穿不上绫罗绸缎,身上穿着麻布衣,而且满脸饥色。如果说“蚕妇”悲惨,那么还有更悲惨的,统治阶级对百姓的剥削,竟连一“无子无孙”的孤独无靠的病翁都不放过,连蓬蒿地也要交纳“王租”。残酷的剥削使得百姓“任是丰年也受饥”。

在初、盛唐时,反映社会现实写民生疾苦习惯用乐府古诗,杜甫开始用近体律诗写民生疾苦,但继承者不多,连白居易、元稹都没有采用律诗来写“生民苦”,其后虽然也有人尝试用律诗来反映社会现实,但只是零星一见。杜荀鹤不写乐府和古体,专攻近体,并继承杜甫的传统,用律诗写民生疾苦,揭露统治者的残暴。例如: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山中寡妇》

经乱衰翁居破村,村中何事不伤魂。

因供寨木无桑柘,为点乡兵绝子孙。

还似平宁征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

至今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

——《乱后逢村叟》

家随兵尽屋空存,税额宁容减一分。

衣食旋营犹可过,赋输长急不堪闻。

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

如此数州谁会得,杀民将尽更邀勋。

——《题所居村舍》

握手相看谁敢言,军家刀剑在腰边。

遍搜宝货无藏处,乱杀平人不怕天。

古寺拆为修寨木,荒坟开作甃城砖。

郡侯逐出浑闲事,正是銮舆幸蜀年。

——《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

以上四首七律反映唐末社会——特别是农村的惨状,前两首专写兵荒马乱及统治者的残酷剥削给农民带来的苦难;后两首写出了当时兵即匪,官吏实为民贼,抢掠财物,屠杀百姓,“杀民将尽更邀勋”、“乱杀平人不怕天”让人触目惊心。虽然杜荀鹤的律诗远没有杜甫诗或开合变化、沉郁顿挫,或壮阔宏丽、气象万千,或工稳细密、精深入化,但能形象地展示唐末的社会画卷,不堆砌辞藻,浅近通俗,平易自然,改变了以前大多数人写律诗务求典雅华丽的习惯,使律诗趋于通俗化,这对后人还是有一定影响的,不过他的五律更接近贾岛一派,可取的就不多了。

七、曹邺

曹邺(约815—?),字业之,一作邺之,桂州阳朔(今广西阳朔)人,一说桂林(今广西桂林)人。屡试不第,作《四怨三愁五情诗》,为中书舍人韦悫所知,力荐于礼部侍郎裴休,遂于大中四年(850)登进士第。初为天平节度使推官。咸通二年至四年间(861—865)任太常博士,守正敢言,迁为主客员外郎,祠部郎中,出为洋州刺史,官终秘书监。与刘驾友好,俱攻古体,诗风古朴,常采民谣口语入诗,多为刺世愤世之作,其中《官仓鼠》最著名,其他有《捕渔谣》、《筑城三首》、《战城南》等,今录数首于下: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官仓鼠》

天子好征战,百姓不种桑。

天子好年少,无人荐冯唐。

天子好美女,夫妇不成双。

——《捕渔谣》

千金画阵图,自为弓剑苦。

杀尽田野人,将军犹爱武。

性命换他恩,功成谁作主。

凤皇楼上人,夜夜长歌舞。

——《战城南》

长河冻如石,征人夜中戍。

但恐筋力尽,敢惮将军遇。

古来死未歇,白骨碍官路。

岂无一有功,可以高其墓。

亲戚牵衣泣,悲号自相顾。

死者虽无言,那堪生者悟。

不如无手足,得见齿发暮。

乃知七尺躯,却是速死具。

——《蓟北门行》

这几首诗写得都明白易懂,第一首把贪官比作大老鼠,显然是受《诗经·硕鼠》的影响,不过这首诗形象更鲜明具体,而且还用健儿、百姓的饥饿做对比,加强了抨击的力度。第二首完全仿照民谣,纯用口语,把矛头直指“天子”,痛快淋漓。后两首用的是乐府旧题,前一首的“杀尽田野人”令人触目惊心,比杜荀鹤的“杀民将尽”更进一步。读最后一首诗不禁让人想起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白骨碍官路”固然令人惨不忍睹,最后四句更是撕心裂肺,让人悲痛欲绝。

八、刘驾

刘驾(822—?),字司南,江州都昌(今属江西)人。与曹邺友好,俱以工五古著称。初举进士,不第,寓居长安。大中三年(849),唐王朝收复河湟,他献《新乐府》十章以贺。大中六年登进士第,官终国子博士。除曹邺外,还与当时的诗人李频、李洞、薛能等友善,有诗唱和。其诗有《反贾客乐》、《空城雀》等,都很著名,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称其诗“多比兴含蓄,体无定规,兴尽即止,为时所宗”。例如:

无言贾客乐,贾客多无墓。

行舟触风浪,尽入鱼腹去。

农夫更苦辛,所以羡尔身。

——《反贾客乐》

饥啄空城土,莫近太仓粟。

一粒未充肠,却入公子腹。

且吊城上骨,几曾害尔族。

不闻庄辛语,今日寒芜绿。

——《空城雀》

《贾客乐》是乐府旧题,诗人们通常用来写商贾的富有奢侈,靡费享乐,并常常用来与农民的终年劳苦却得不到温饱做对比。这首《反贾客乐》却别出心裁,不写贾客之乐,而写贾客之苦,前四句写贾客之苦,风里来浪里去,常常葬身鱼腹,死后连坟墓都没有,然后再引出后两句,使意思更进一层,这比以苦乐做对比更深刻。第二首写纨绔子弟的凶残也颇有新意。其他如《弃妇》,写得蕴藉含蓄,表达“妇之不当弃”(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有感》抨击边将腐化,颇有高适《燕歌行》遗音。另有《早行》一诗,为沈德潜赏识,其中开头两句“马上续残梦,马嘶时复惊”已成写为旅途辛苦的名句。

九、张乔

张乔(生卒年代不详),池州(今安徽贵池)人。咸通初(861),与许裳、喻坦之等参加京兆府试,试诗题为《月中桂》,乔诗有“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之句,遂得擅场。时李频主试,因怜许棠久困名场,乃以棠为首荐。咸通十二年(871)登进士第,曾任职秘书省。爱游历,尝漫游浙江、江苏、江西、湖南、湖北、陕西、山西等地。与张蠙、郑谷、许棠、喻坦之等合称“咸通十哲”。诗句清雅,境界开朗壮阔,杜荀鹤颇称赏他的诗。其绝句以笔致透逸、音节优美著称,有不少反映下层人民疾苦的诗。例如: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河湟旧卒》

一曲梁州金石清,边风萧飒动江城。

座中有老沙场客,横笛休吹塞上声。

——《宴边将》

这两首诗虽然一写卒,一写将,但都反映了戍边的艰苦与战争的残酷。两首诗都不从正面写,只写幸存的老兵老将,并且都写到了音乐,前一曲说“独吹”,因“十万汉军零落尽”,可见生还之不易;后一首说“休吹”真如惊弓之鸟,不堪再听“塞上声”(指《凉州曲》),不愿再回想那残酷的战斗。沈涛在《匏庐诗话》中说这两首诗“试掩其名,读者鲜不以为右丞、龙标”,意可与盛唐的绝句能手王维、王昌龄相媲美。吴昌祺在《删订唐诗解》中评说:“沙场之惨,隐然自见,最得绝句之妙。”他的《促织》、《渔家》等反映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关怀与同情;《赠边将》写边将为邀功滥杀无辜:“将军夸胆气,功在杀人多。”《送友人进士许棠》、《游边感怀二首》,写生于乱世的悲哀,反映劫后馀生,“干戈愁鬓改”,“有家归去似无家”。他有一首七绝《寄维扬故人》与两首五绝《对月》最能体现他的诗清雅、飘逸,境界开阔、音节优美的特点。例如:

离别河边绾柳条,千山万水玉人遥。

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

——《寄维扬故人》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对月》其一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对月》其二

扬州之美,全在明月夜,黄生在《唐诗摘抄》中说这首诗与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俱妙在后二句。‘二十四桥’二句,问讯之词也;此二句,忆旧之词也。”《对月》二首,一作李峤诗,题名《中秋月》。李峤是个御用文人,从现存的诗来看,多为侍宴陪游、应制咏物之作,辞采典丽、雍容华贵,但内容贫乏,更不关心天下苍生休戚,而且他有诗说“他乡有明月,千里照相思”,与“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格调迥异;而这两首《对月》纯用口语,不加雕饰,与李峤诗的风格情调完全不同,而与张乔诗无论在风格还是情调上都比较接近,因此这两首诗应为张乔所作,决非李峤所作。

十、张蠙

张蠙(生卒年代不详),字象文,池州人,与张乔同乡,同为“咸通十哲”。又与许棠、张乔、周繇合称“九华四俊”。郡望清河(今河北清河),不少书上把他说成清河人,那是把郡望误当籍贯了。幼聪颖,工诗。乾宁二年(895),登进士第,历任校书郎、栎阳尉、犀浦令。后避乱入蜀,王建时任膳部员外郎,王衍时任金堂令。徐太后游大慈寺,见壁上题诗,其中有“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十分赞赏,问寺僧,乃知系张蠙所作,遂赐以霞光笺,令写诗以进。蠙献诗200首,王衍称善,欲召为知制诰,为当政宦官宋光嗣所阻,位终金堂令。他早年曾游塞外,写过不少边塞诗,工于渲染边地风光,名句“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登单于台》),雄浑壮劲,境界开阔,为世所称赞。晚年居蜀,诗风趋于纤巧。专攻近体,今存诗百馀首,多为五、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在他的诗中,不仅反映了边塞戍者的悲惨命运,也反映了当时军阀混战的残酷。例如:

荒骨潜销垒已平,汉家曾说此交兵。

如何万古冤魂在,风雨时闻有战声。

——《古战场》

兵罢淮边客路通,乱鸦来去噪寒空。

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

——《吊万人冢》

前一首写的是边塞古战场,诗人把那些抛尸荒野的戍卒称为“万古冤魂”,表达了莫大的同情。后一首写的是内乱,讽刺高骈镇压黄巢起义军,“白骨攒成冢”可见其杀戮之多,末句矛头对准将军(高骈之流),把他残酷贪婪的嘴脸彻底揭穿。他另有一首《边将》,后四句反映了同样的内容,只不过没有像这首诗那样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不同场面的对比来反映同一思想:“战骨沙中金镞在,贺筵花畔玉蝉新。由来边卒皆如此,只是君门合杀身。”一边是“战骨”,另一边是“贺筵”,多么鲜明的对照。我们再来看一首他的《社日》诗: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对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一作王驾诗,又作张演诗。要弄清究竟是谁的诗,“鹅湖山”是个关键。鹅湖山是一个在赣北不太引人注意的小地方,在景德镇以北,靠近皖南。王驾是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张演是度支郎中张复鲁之子,韶州曲江(今广东曲江)人,没有记载说他们到过江西,更不要说鹅湖山这么一个小山村了。张蠙是皖南人,与鹅湖山邻近,深悉当地的风俗,因此这首诗的作者应是张蠙。再说这里写的是江南山村的社会景象,不熟悉当地的民风习俗无法写得如此生动细腻,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十一、来鹄

来鹄(?—约883),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大中(847—860)、咸通(860—874)年间,颇有才名,然举进士,屡试不第。乾符五年(878)前后,福建观察使韦岫召入幕府,欲纳为婿,未成。广明元年(880)避难荆湘,后去东南,中和年间(881 —884),客死扬州。来鹄早有诗名,诗思清丽,然怀才不遇,辗转沉沦,因为了解下层人民,所以他的诗除写羁旅之思、落魄之感外,有愤世嫉俗与同情劳动人民之作,著名的有《蚕妇》、《云》等。他存诗不多,但其中好诗不少。例如: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

——《蚕妇》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云》

鹦鹉洲头夜泊船,此时形影共凄然。

难归故国干戈后,欲告何人雨雪天。

箸拨冷灰书闷字,枕陪寒席带愁眠。

自嗟落魄无成事,明日春风又一年。

——《鄂渚除夜书怀》

第一首可与杜荀鹤的《蚕妇》同读,两首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首是咏物诗,在大旱之时,云本该化甘霖以济旱苗,但诗里的云却闲来无事,悠然自得,象征那些达官贵人在乱世时本该济世安民,但他们却只知自己寻欢作乐,置人民死活于不顾。最后一首七律是自叹身世,除夕雪天本该全家团聚,围炉欢度,如今却异乡夜泊,形影相吊,孤枕寒席;除夕寒夜本该炉火通红,驱除寒冷,如今不仅炉火熄灭,而且炉灰已冷,只得冷灰书字,聊排烦闷;劫后故国,有家难归,落魄江湖,又是一年,真是百感交集,无限凄凉。

(生卒年不详),字子漪,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咸通二年(861)登进士第。曾奔走于陕西、河南、江苏、浙江等地,一生落魄,沉沦下僚,官终泗州判官。长于五古,短小精悍,刚健质朴,注重反映社会现实与民生疾苦。例如:

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抛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母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苦辛吟》

手植千树桑,文杏作中梁。

频年徭役重,尽属富家郎。

富家田业广,用此买金章。

昨日门前过,轩车满垂杨。

归来说向家,儿孙竟咨嗟。

不见千树桑,一浦芙蓉花。

——《田翁叹》

行人何彷徨,陇头水呜咽。

寒沙战鬼愁,白骨风霜切。

薄日朦胧秋,怨气阴云结。

杀成边将名,名著生灵灭。

——《陇头水》

以上三首诗从三个不同角度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第一首反映劳动人民受饥挨冻,统治者却千金买笑,荒淫误国;第二首反映农村兼并严重,富家不仅广置田业,而且还能买官;第三首是边塞诗,反映当时边将滥杀无辜以邀功,生灵灭绝,边将却成名。

十三、曹松

曹松(约830—?),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潜山)人。早年避难居洪州,后往依建州刺史李频。李卒后,流落江湖,奔走于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四川、陕西、广东、广西等地,还到过西北边塞。光化四年(901)登进士第,时已年逾70。曾任校书郎。与许棠、喻坦之、陈陶等交往,与方干交谊尤深。其诗多为旅游题咏、送别赠答之作。诗学贾岛,取境幽深,工于炼字,但流于枯涩。其中《己亥岁二首》,有感于镇海节度使高骈镇压黄巢起义大肆杀戮来博得一己之功而作。其第一首尤为著名,这首诗的末句不断被人引用,全诗如下: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十四、章碣

章碣(生卒年不详),原籍睦州桐庐(今属浙江),后迁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咸通末(873)至乾符年间(874—879)有诗名,但累试不第。乾符四年,礼部侍郎高湘典贡举,擢其熟人邵安石为进士,碣又落第,愤而作《东都望幸》:“懒修珠翠上高台,眉目连娟恨不开。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借宫怨诗来隐射、讽刺当时科举中的徇私舞弊。乾符中进士。与方干、罗隐友善。工于七律,并自创变体,当时效法者颇多。其诗《癸卯岁毗陵登高会中贻同志》中有“尘土十分归举子,乾坤大半属偷儿”,极为愤激,那些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窃据江山者原来是一伙民贼独夫。他讽刺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诗《焚书坑》也十分著名: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十五、陈陶

陈陶(803?—879?),字嵩伯,晚年自号“三教布衣”,江北(唐属淮南道)人。《全唐诗》将其与南唐鄱阳人陈陶误混为一人,当予以甄别。早年游学长安,精通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后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曾漫游江西、福建、浙江、江苏、河南、四川、广东等地。终身未仕,但诗名甚著。原有诗十卷,已散佚,《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卷,以《陇西行四首》最为著名,在四首中,尤其第二首历来不断为人 赞赏: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这首诗“用意工妙至此,可谓绝唱矣”。敖英在《唐诗绝句类选》中称这首诗“可以泣鬼神”。孙洙在《唐诗三百首》中说这首诗“较之‘一将功成万骨枯’,更为沉痛”。

十六、秦韬玉

秦韬玉(生卒年不详),字中明,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中和二年(882)特赐进士及第。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时,他从僖宗入蜀,官至工部侍郎。工诗,以七律见长,其中《贫女》最为著名,“为人作嫁”已成为成语。例如: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偏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十七、唐彦谦

唐彦谦(?—893?),字茂业,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曾隐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先生。咸通二年(861)登进士第,一说咸通末(874)应进士举,才高负气,无所屈降,十馀年不第。乾符末(879),避乱居汉南。中和(881—885)中,王重荣镇河中,召为从事,后历任河中节度副使,晋、绛二州刺史。光启三年(887)王重荣为部将所杀,彦谦被贬为汉中掾。后任兴元节度使判官,迁节度副使,阆、壁二州刺史。博学多才,工诗,师法李商隐,文辞绮丽,为宋代“西昆体”诗人所推重。其诗多旅游题咏、写景抒怀之作,也有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诗篇。其中以《采桑女》最著名: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探采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这是一首七言古体诗,前六句写足了春寒,节气比往年推迟了,蚕刚孵化,桑树尚未长出叶子来,拿什么来喂蚕?采桑女不禁“泪如雨”,为要表达的主题做了充分铺垫。最后两句力透纸背,把主题凸显了出来,一年蚕事刚开始,又逢蚁蚕缺叶,蚕茧能有多少收成尚难预料,官家已上门来逼税催交新丝。全诗不加一字议论,只把事实写出来,深刻揭露了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另有一首《宿田家》,颇有杜甫《石壕吏》的遗风,写诗人夜宿荒村田家,在“正鼾睡”的时候,“下乡隶”来敲门,主人东凑西借来款待他,这个下乡小吏耀武扬威,酒足饭饱后仍不放过这户老农。诗人痛心地感叹“民膏日已瘠,民力日愈弊”。其七律《毗陵道中》反映兵燹之后的惨状:

百年只有百清明,狼狈今年又避兵。

烟火谁开寒食禁,簪裾那复丽人行。

禾麻地废生边气,草木春寒起战声。

渺渺飞鸿天断处,古来还是阖闾城。

十八、韦庄

韦庄(约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但屡试不第。辗转于陕西、河南、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乾宁元年(894)始登进士第,时已年近花甲,初任校书郎,后迁左补阙。天复元年(901)入蜀,为王建掌书记。天祐四年(907),朱温篡唐后,劝王建称帝。王建称帝后,任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制定开国制度。官终吏部侍郎平章事。入蜀前,曾奏请追赐李贺、皇甫松、陆龟蒙等进士及第。他在任蜀相时,忧国忧民,为王建草牒制止县宰乘时扰民,力主“勿使疮痍之后复作疮痍”(《唐诗纪事》)。韦庄的诗,他的弟弟韦蔼在《浣花集序》中作过恰当的概括:“游离漂泛,寓目缘情。子期怀旧之辞,王粲伤时之制。或离群轸虑,或反袂兴悲。四愁九愁之文,一咏一觞之作。”他的诗与当时的社会现实联系很紧密,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称“韦端己庄体近雅正”。韦庄是杜甫的崇拜者,对杜甫推崇备至,仰慕不已,把杜甫的为人与诗歌作为楷模,写了不少忧国伤时的诗。这类诗里,有直接对劳动人民同情的,更有对达官豪门讽刺的,例如:

何代何王不战争,尽从离乱见清平。

如今暴骨多于土,犹点乡兵作戍兵。

——《悯耕者》

白额频频夜到门,水边踪迹渐成群。

我今避世栖岩穴,岩穴如何又见君。

——《虎迹》

咸通时代物情奢,欢杀金张许史家。

破产竞留天上乐,铸山争买洞中花。

诸郎宴罢银灯合,仙子游回璧月斜。

人意似知今日事,急催弦管送年华。

——《咸通》

上边三首诗,第一首一目了然,不用多说什么。第二首显然具有象征意义,以虎象征当时刻剥百姓的恶吏。第三首题名用唐懿宗的年号,反映了当时的豪门贵族恣意寻欢作乐达到了疯狂的地步,为我们展示了黄巢起义前夕上层社会的糜烂情况,可见唐王朝离全面崩溃已不远了。反映当时上层骄奢淫逸、寻欢作乐的诗还有《观猎》、《观渐西府相畋游》、《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等等。韦庄遭到非议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238行,1666字,为现存唐诗中最长的叙事诗,反映了唐末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到最终败亡的过程,形象生动,画面鲜明,构成了当时多姿多态的社会生活的长幅画卷,为中国叙事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该诗不仅写了起义军掳掠美女等丑恶行径,也反映了官兵的暴行,他们明抢暗夺,使百姓在“黄巢过后犹残半”的财产“罄尽倾囊如卷土”。他写黄巢兵的残暴,在客观上揭示了黄巢起义失败的原因。失败者多半都不是败在敌人手下,而是败在自己手里。得民心者王,失民心者亡。当然,韦庄写《秦妇吟》并没有要为黄巢的失败总结历史教训,受历史与阶级的局限,他没有这个水平与能力。韦庄另外有些小诗写得也很好,颇著名。例如: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金陵图》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

更被鹭鹚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

——《稻田》

前两首属于怀古诗,金陵是六朝古都,怀古自然是怀念六朝往事。比韦庄略年长的诗人高蟾曾写过一首《金陵晚望》:“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韦庄看到了六幅画着南朝往事的画,有意从高蟾诗中翻出新意。高蟾的诗与韦庄的诗都是借六朝往事来隐射当时将亡未亡的唐王朝,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台城》又名《题金陵图》,还是同“六幅南朝事”有关,所以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说这首诗“题画而寓兴亡之感,言外别有寄托”。马时芳在《挑灯诗话》中则说这首诗“赋凄凉之景,想昔日盛时,无限感慨,都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最后一首写稻田景色,前二句先写稻田广阔一片,再写稻苗茁壮。下边若还顺着这思路写下去,不离稻田、禾苗,不免呆板,单调,因此诗人把目光投向上空飞来的一群鹭鸶,在万绿丛上出现了“千点雪”,不仅克服了色彩单调,同时也显得生意盎然。韦庄同时又是早期的词人,与温庭筠齐名,称“温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