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自古逢秋悲寂寥

自古逢秋悲寂寥

时间:2023-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自古以来,无数骚人墨客的作品中,都郁积着浓浓的悲秋情结。并进而言之“以人当秋,则感其事更深,亦人当其事而悲秋逾甚。”悲秋是人为了抒发叹逝、伤生、思乡、怀远等情愫罢了。总之,在古今“悲秋”的大合唱中,这样的调子只是昙花一现。只要人类还在,“伤春”的眼泪便不会枯竭,“悲秋”的调子也不会停歇。

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思乡词

【导读】

自古以来,无数骚人墨客的作品中,都郁积着浓浓的悲秋情结。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秋天是一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秋日凄凄,百卉具腓”的荒凉而充满寒意的图景。屈原《九歌·湘夫人》也有一句写秋风的名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在《九辩》中流露“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慨,不仅开启了文人“悲秋”的传统,还成为后世诗人效仿的榜样,大诗人杜甫就写道:“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咏怀古迹》)因了这首诗,“宋玉悲”竟也成了一个脍炙人口的典故了。宋玉之后,对秋的感伤咏叹之辞绵延不绝。一代雄主汉武帝刘彻,就有一首《秋风辞》,是帝王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无独有偶,同是帝王而又堪称文豪的魏文帝曹丕,在其名篇《燕歌行》里写思妇怀远,也用了这样的句子开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直追宋玉。杜甫在《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抒发了诗人伤时忧国、老病孤独、壮志难酬的复杂感情。柳永在“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的凉意中,同样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伤心的惨淡秋景,抒发了悲秋之叹。被誉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极凝练地勾勒出一个天涯游子在秋日黄昏中茫然、孤独、疲惫、感伤、无奈的情态。

为什么“秋”偏偏与“悲情”相关联?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列举了许多赋秋的例子,解释古人逢秋言悲的道理。认为“节物本‘好’而人自‘惆怅’,风景因心境而改观耳。”又说“物逐情移,境由心造,苟衷肠无闷,高秋爽气遽败兴丧气哉?”并进而言之“以人当秋,则感其事更深,亦人当其事而悲秋逾甚。”悲秋是人为了抒发叹逝、伤生、思乡、怀远等情愫罢了。以“悲秋”为主题的诗歌,常常借秋色、秋景、秋声、秋叶、秋风这些具体的意象,表达羁旅之思、老病之哀、黍离之悲、家国之痛,字里行间流贯着一种悲天悯人、忧世伤生的大感喟,大悲哀。

敢于在“悲秋”的主旋律中唱“反调”的也不是没有,最著名的莫如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首七绝清新欢快,富有动感,唱出了日渐低沉的“悲秋”交响乐中一个嘹亮的高音。

总之,在古今“悲秋”的大合唱中,这样的调子只是昙花一现。大自然生生不息,而又亘古不易。吴文英《唐多令》也道:“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这说明,从字源学的角度看,“秋”与“愁”二字本就大有渊源,音、形、义无不相谐相通。只要人类还在,“伤春”的眼泪便不会枯竭,“悲秋”的调子也不会停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