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年,王将铸无射,而为之大林①。单穆公曰:“不可。作重币以绝民资,又铸大钟以鲜其继②。若积聚既丧,又鲜其继,生何以殖③?且夫钟不过以动声④,若无射有林,耳不及也⑤。夫钟声以为耳也,耳所不及,非钟声也⑥。犹目所不见,不可以为目也⑦。夫目之察度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⑧;其察色也,不过墨丈寻常之间⑨。耳之察和也,在清浊之间⑩;其察清浊也,不过一人之所胜。是故先王之制钟也,大不出钧,重不过石
。律度量衡于是乎生
,小大器用于是乎出
,故圣人慎之。今王作钟也,听之弗及
,比之不度
,钟声不可以知和
,制度不可以出节
,无益于乐,而鲜民财,将焉用之!
①景王二十三年,鲁昭二十年。贾侍中云:“无射,钟名,律中无射也。大林,无射之覆也。作无射,而为大林以覆之,其律中林钟也。”或说云:“铸无射,而以林钟之数益之。”昭谓:下言“细抑大陵”,又曰“听声越远”,如此则贾言无射有覆,近之矣。唐尚书从贾。
②鲜,寡也。寡其继者,用物过度,妨于财也。
③积聚既丧,谓废小钱。生,财也。殖,长也。
④动声,谓合乐以金奏而八音从之。
⑤若无射复有大林以覆之。无射,阳声之细者。林钟,阴声之大者。细抑大陵,故耳不能听及也。
⑥非法钟之声也。
⑦若目之精明,所不能见,亦不可以施目也。耳目所不能及而强之,则有眩惑之失,以生疾也。
⑧六尺为步。贾君以半步为武。
⑨五尺为墨,倍墨为丈;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⑩清浊,律吕之变也。黄钟为宫则浊,大吕为角则清也。
钧,所以钧音之法也。以木长七尺,有弦系之,以为钧法。百二十斤为石。
律,五声阴阳之法也。度,丈尺也。量,斗斛也。衡,称上衡。衡有斤两之数,生于黄钟。黄钟之管容秬黍千二百粒。粒百为铢,是为一龠。龠二为合,合重一两。故曰“律、度、量、衡于是乎生”。
出于钟也。《易》曰:“制器者尚其象。”小,谓锱铢分寸;大,谓斤两丈尺。
耳不及知其清浊也。
耳不能听,故不可以知和。
“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若听乐而震,观美而眩,患莫甚焉。夫耳目,心之枢机也①,故必听和而视正。听和则聪,视正则明②。聪则言听,明则德昭。听言昭德,则能思虑纯固。以言德于民,民歆而德之,则归心焉③。上得民心,以殖义方④,是以作无不济,求无不获,然则能乐。夫耳内和声,而口出美言⑤,以为宪令⑥,而布诸民,正之以度量,民以心力,从之不倦。成事不贰,乐之至也⑦。口内味而耳内声,声味生气⑧。气在口为言,在目为明。言以信名⑨,明以时动⑩。名以成政,动以殖生
。政成生殖,乐之至也。若视听不和,而有震眩,则味入不精,不精则气佚,气佚则不和
。于是乎有狂悖之言,有眩惑之明,有转易之名,有过慝之度
。出令不信
,刑政放纷,动不顺时,民无据依,不知所力,各有离心
。上失其民,作则不济,求则不获,其何以能乐?三年之中,而有离民之器二焉
,国其危哉!”
①枢机,发动也。心有所欲,耳目为之发动。
②习于和正,则不眩惑也。
③歆犹歆歆,喜服也。言德,以言发德教。
④殖,立也。方,道也。
⑤耳闻和声,则口有美言,此感于物也。
⑥宪,法也。
⑦贰,变也。
⑧口内五味,则耳乐五声;耳乐五声,则志气生也。
⑨信,审也。名,号令也。
⑩视明则动,得其时也。
号令所以成政。
殖,长也。动得其时,所以财长生也。
不和,无射、大林也。若听乐而震,视色而眩,则味入不精美。味入不精美,则气放佚,不行于身体也。
慝,恶也。此四者,气佚[22]之所生也。狂悖眩惑,说子朝、宠宾孟也。转易过恶,嬖子配适,将杀大臣也。
有转易也。
王弗听。问之伶州鸠①,对曰:“臣之守官弗及也②。臣闻之,琴瑟尚宫③,钟尚羽④,石尚角⑤,匏竹利制⑥,大不逾宫,细不过羽。夫宫,音之主也,第以及羽⑦。圣人保乐而爱财,财以备器,乐以殖财⑧。故乐器重者从细⑨,轻者从大⑩。是以金尚羽,石尚角,瓦丝尚宫,匏竹尚议,革木一声
。
①伶,司乐官;州鸠,名也。
②守官,所守之官也。弗及,弗及知也。
③凡乐轻者从大,重者从细,故琴瑟尚宫也。
④钟声大,故尚羽。
⑤石,磬也。轻于钟,故尚角。角,清浊之中。
⑥匏,笙也。竹,箫管也。利制,以声音调利为制,无所尚也。
⑦宫声大,故为主。第,次也。
⑧保,安也。备,具也。殖,长也。古者以乐省土风而纪农事,故曰“乐以殖财”也。
⑨重,谓金石也。从细,尚细声。谓钟尚羽,石尚角也。
⑩轻,瓦丝也。从大,谓瓦丝尚宫也。
议,议从其调利。
革,鼗鼓也。木,柷圉也。一声,无清浊之变。
①和,八音克谐也。平,细大不逾也,故可以平民。乐和即谐,政和则平也。
②声,五声,以成八音而调乐也。贾侍中云:“律,黄钟为宫,林钟为徵,大蔟为商,南吕为羽,姑洗为角,所以平五声也。”
③钟石所以发动五声。
④弦管所以行之。
⑤道己志也。诵之曰诗[23],《书》曰:“诗言志。”
⑥咏,咏诗也。《书》曰:“歌永言,声依永。”
⑦宣,发扬也。
⑧赞,助也。
⑨物,事也。极,中也。
⑩集,会也。言中和之所会集曰正声。
保,安也。
细大之声不相逾越曰平,今无射有大林,是不平也。
铸金以为钟也。
越匏竹以为笙管。越,谓为之孔也。《乐记》曰:“朱弦而疏越。”
节其长短小大。
遂,顺也。《传》曰“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也。正西曰兑,为金,为阊阖。西北曰乾,为石,为不周。正北曰坎,为革,为广莫。东北曰艮,为匏,为融风。正东曰震,为竹,为明庶。东南曰巽,为木,为清明。正南曰离,为丝,为景风。西南曰坤,为瓦,为凉风。
罢,劳也。
细,谓无射也。主,正也。言无射有大林,是作细而大过其律,妨于正声。
细,无射也。大,大林也。言大声陵之,细声抑而不闻。不容于耳,耳不能容别也。
越,迂也。言无射之声为大林所陵,听之微细迂远,非平也。
宗官,宗伯,乐官属焉。
“夫有和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①。于是乎道之以中德,咏之以中音②,德音不愆,以合神人③,神是以宁,民是以听④。若夫匮财用,罢民力,以逞淫心⑤,听之不和,比之不度,无益于教,而离民怒神,非臣之所闻也。”
①乐以殖财也。
②中德,中庸之德舞[25]也。中音,中和之音也。
③合神人,谓祭祀享宴也。
④听,从也。[26]
⑤逞,快也。
王不听,卒铸大钟①。二十四年,钟成,伶人告和②。王谓伶州鸠曰:“钟果和矣。”对曰:“未可知也③。”王曰:“何故?”对曰:“上作器,民备乐之,则为和④。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臣不知其和也⑤。且民所曹好,鲜其不济也⑥。其所曹恶,鲜其不废也。故谚曰:‘众心成城⑦,众口铄金⑧。’今三年之中而害金再兴焉⑨,惧一之废也⑩。”王曰:“尔老耄矣!何知?”二十五年,王崩,钟不和
。
①财匮故民离,乐不和故神怒也。
②伶人,乐人也。景王二十四年,鲁昭二十一年。
③州鸠以为钟实不和,伶人媚王,谓之和耳,故曰“未可知也”。
④言声音之道与政通也。
⑤乱世之音怨以怒,故曰“不知其和也”。
⑥曹,群也。
⑦众心所好,莫之能败,其固如城也。
⑧铄,消也。众口所毁,虽金石犹可消之也。
⑨害金,害民之金,谓钱、钟也。
⑩二金之中,其一必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