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桓公,郑始封之君、周厉王之少子、宣王之弟桓公 友也。宣王封之于郑。幽王八年为司徒。
②周众,西周之民。东土,陕以东也。
③史伯,周太史。故,犹难也。
④昌,盛也。逼,迫也。
⑤成周,雒邑。
⑥荆蛮,芈姓之蛮,鬻熊之后也。申、吕,姜姓。应、蔡、随、唐,皆姬姓也。应,武王子所封。邓,曼姓。陈,妫姓也。
⑦卫,康叔之封;燕,邵公之封:皆姬姓也。狄,北狄也。鲜虞,姬姓在狄者。路、洛、泉、徐、蒲,皆赤狄,隗姓也。
⑧八国,姬姓也。虞,虞仲之后。虢,虢叔之后,西虢也。
⑨齐,姜姓。鲁、曹、滕,皆姬姓。宋,子姓。薛,妘[4]姓。邹,曹姓。莒,己姓,东夷之国也。
⑩王支子母弟,姬姓是也。甥舅,异姓是也。蛮、荆,楚也。戎、狄,北狄、路、洛、泉、徐、蒲是也。戎,或为夷。
亲,谓支子甥舅。顽,谓蛮、夷、戎、狄也。
言此四水之间可逃也,谓左济右洛前颍后河。
是,是四水也。虢,东虢也,虢仲之后,姬姓也。郐,妘姓也。当幽王时,于子男,此二国为大。
妻子曰孥。贿,财也。
言克虢、郐,则此八邑皆可得也。
莘,莘国也。
其后卒如史伯之言。
公曰:“南方不可乎①?”对曰:“夫荆子熊严生子四人:伯霜、中雪、叔熊、季紃②。叔逃难于濮而蛮,季紃是立,薳氏将起之,祸又不克③。是天启之心也④,又甚聪明和协,盖其先王⑤。臣闻之,天之所启,十世不替⑥。夫其子孙必光启土,不可逼也⑦。且重、黎之后也⑧,夫黎为高辛氏火正⑨,以淳耀惇大,天明地德,光昭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⑩。
①南方,当成周之南,申、邓之间。
②荆,楚也。熊严,楚子 鬻熊之后十四[6]世也。伯霜,楚子 熊霜。季紃,楚子 熊紃也。仲不立,叔在濮耳。
③叔,叔熊。濮,蛮邑。薳氏,楚大夫克能也。熊霜之世,叔熊逃奔濮,而从蛮俗。熊霜死,国人立季紃。薳氏将起叔熊立之,又有祸难,而不能立也[7]。
④启,开也。天开季紃,故叔熊不得立。有“心”,字误。
⑤言季紃又聪明,能和协其民臣之心,功德盖其先王也。
⑥替,废也。
⑦光,大也。
⑧重、黎,官名。《楚语》曰:“颛顼乃命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言楚之先为此二官。
⑨高辛,帝喾也。黎,颛顼之后吴回也。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产六子,其季曰季连,为芈姓,楚之祖也。季连之后为鬻熊,事周文王,其曾孙熊绎,当成王时,封于荆蛮,为楚子。黎当高辛氏为火正。《传》曰:“吴回为黎。”黎,火正也。
⑩淳,大也。耀,明也。惇,厚也。言黎为火正,能治其职,以大明厚大天明地德,故命之为“祝融”。祝,始也。融,明也。大明天明,若历象三辰也。厚大地德,若敬授民时也。光昭四海,使上下有章也。
①章,显也。
②是成天地之功者。
③虞幕,舜后虞思也。协,和也。言能听知和风,因时顺气,以成育万物,使之乐生者。《周语》曰“瞽告有协风至,王乃耕籍”之类是也。
④单,尽也。庶,众也。品,高下之品也。禹除水灾,使万物高下各得其所。
⑤保,养也。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也。《鲁语》曰:“契为司徒而民辑。”
⑥弃,后稷也。播,布也。殖,长也。百谷,黍稷稻粱麻麦荏菽雕胡之属。疏,草菜之可食者。
⑦禹身王。稷弃在子孙。公侯伯,谓其后杞、宋及幕后陈侯也。
⑧柔,润也。嘉,善也。善材,五谷材木也。
⑨八姓,祝融之后。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也。侯伯,诸侯之伯。
⑩佐,助也。物,事也。前代,夏、殷也。
昆吾,祝融之孙、陆终弟二[9]子,名樊,为己姓,封于昆吾,昆吾卫是也。其后夏衰,昆吾为夏伯,迁于旧许。《传》曰:“楚之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
未有侯伯。
董姓,己姓之别受氏为国者也。有飂叔安之裔子曰董父,以扰龙服事帝舜,赐姓曰董,氏曰豢龙,封之鬷川,当夏之兴,别封鬷夷,于孔甲前而灭矣。《传》曰:“孔甲不能食龙而未获豢龙氏,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
彭祖,大彭也。豕韦、诸稽,其后别封也。大彭、豕韦为商伯,其后世失道,殷复兴而灭之。
蛮芈,谓叔熊在濮从蛮俗也。
昭,明也。
姜,齐姓。嬴,秦姓。芈,楚姓。代,更也。干,犯也。言其代强更相犯间也。
伯夷,尧秩宗,炎帝之后,四岳之族也。
公曰:“谢西之九州,何如①?”对曰:“其民沓贪而忍,不可因也②。唯谢、郏之间③,其冢君侈骄④,其民怠沓其君,而未及周德⑤;若更君而周训之,是易取也⑥,且可长用也⑦。”
①谢,宣王之舅申伯之国也,今在南阳。谢西有九州,一[10]千五百家曰州。何如,问可居不。
②沓,黩也。忍,忍行不义。因,就也。
③间,谓郏南谢北,虢、郐在焉。郏,后属郑,郑衰,楚取之。鲁昭元年《传》曰“葬王于郏,谓之郏敖”是也。
④冢,大也。
⑤怠,慢也。忠信为周。言民慢黩其君,而未及于忠信。
⑥更,更以君道导之,则易取也。
⑦长用,久处也。
①弊,败也。
②殆,近也。
③《大誓》,《周书》。言民恶幽王犹恶纣,欲令之亡,天必从之也。
④王,幽王也。高明昭显,谓明德之臣。暗昧,幽冥不见光明之道也。
⑤角犀,谓颜角有伏犀;丰盈,谓颊辅丰满:皆贤明之相也。顽童,童昏。固,陋也。谓皆昧暗穷陋,不识德义者。
⑥和,谓可否相济。同,同欲也。君子和而不同。
⑦阴阳和而万物生。同,同气也。
⑧谓阴阳相生,异味相和也。
⑨土气和而物生之,国家和而民附之。
⑩裨,益也。同者,谓若以水益水,尽乃弃之,无所成也。
杂,合也。成百物,谓若铸冶煎亨之属。
刚,强也。
听和则聪也。
役,营也。七体,七窍也。目为心视,耳为心听,口为心谈,鼻为心芳也。
平,正也。八索谓八体,以应八卦也,谓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离为目,兑为口,坎为耳,艮为手。
建,立也。纯,纯一不尨驳也。九纪,九藏也:正藏五,又有胃、旁胱、肠、胆也。纪,所以经纪性命,立纯德也。《周礼》曰:“九藏之动。”贾、唐云:“九纪,九功也。”
此所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贾、唐云:“十数,自王以下位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百体,百官各有体属也。合此十数之名,以训导百官之体也。”
百官,官有彻品,十于王,谓之千品。五物之官,陪属万位,谓之万方。方,道也。
九畡,九州之极数也。《楚语》曰:“天子之田九畡,以食兆民,王取经入焉,以食万官。”
同则不继。
使各以其方贿来,方之所无,则不贡也。
讲,论校也。
类,犹和也。
①石父,虢君之名也。巧从,巧于媚从也。
②聘后,申后。内妾,襃姒。
③侏儒、戚施,皆优笑之人。御,侍也。
④试,用也。措,置也。不建立有德以为卿士,而妖嬖之臣用之于位,佞[14]幸之人置之于侧。
⑤宣王,幽王之父。
⑥山桑曰檿。弧,弓也。箕,木名。服,矢房也。
⑦鬻,卖也。
⑧戮之于路。
⑨府,王内之府藏也。
⑩此人,卖弧服者。收,取也。
为,治也。
《训语》,《周书》。
漦,龙所吐沫,龙之精气也。
布,陈也。币,玉帛也。陈其玉帛,以简策之书告龙,而请其漦。
传祭于郊。
言流于庭前,谓取而发之也。
裳正幅曰帏。噪,歡呼。
鼋,或为“蚖”。蚖,蜥蜴也,象龙。
既,尽也。遭,遇也。毁齿曰齓。未尽齓,毁未毕也。女七岁而毁齿。
孕,任身也。女十五而笄。
育,生也。
逸,亡也。
置,赦襃姁。
以邪僻取爱曰嬖。使至,有渐之言也。
在,在申也。
言石父亦从王而怒。
公曰:“若周衰,诸姬其孰兴?”对曰:“臣闻之,武实昭文之功①,文之胙尽,武其嗣乎②!武王之子,应、韩不在③,其在晋乎!距险而邻于小④,若加之以德,可以大启⑤。”公曰:“姜、嬴其孰兴?”对曰:“夫国大而有德者近兴,秦仲、齐侯,姜、嬴之隽也,且大,其将兴乎⑥?”公说,乃东寄帑与贿,虢、郐受之,十邑皆有寄地⑦。
①武,武王;文,文王也。
②文王子孙,鲁、卫是也。胙尽,谓衰也。嗣,继也。武王子孙当继之而兴。
③三君云:“不在,时已亡也。”昭谓:若已亡,无宜说也。近宣王时,命韩侯为侯伯,其后为晋所灭,以为邑,以赐桓叔之子万,是为韩万,则其亡非平王时也[15]。应则存焉,上史伯云“南有应、邓”是也。不在,言不在应、韩,当在晋也。
④距,距守之地险也。小,小国,谓虞、虢、霍、杨、韩、魏、芮之属。
⑤国既险固,若增之以德,可以大开土宇。后鲁闵元年,晋灭魏、霍;僖五年,灭虞、虢公。
⑥秦仲,嬴姓,附庸秦公伯之子,为宣王大夫。《诗序》云:“秦仲始大。”齐侯,齐庄公,姜姓之有德者。此二人为姜、嬴之隽,且国大,故近兴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