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甫
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
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游。
这一组诗是杜甫永泰二年(766)在四川夔州(今奉节县)写的。这时,他漂泊西南,去住两难,心情苦闷。目前生活,往昔交游以及国家治乱,都一一涌上心来,因此写下了这十二首诗,以遣忧郁。它的内容很广泛,结构也不似王维的《少年行》或他自己的《三绝句》那么严密,但却很清晰地反映了他在这一时期的生活与精神面貌。在这里,我们选录四首,以见一斑。
这一首写旅居无聊,动了东游之兴。诗人旅居成都的时候,就常想沿江东下,回到故居洛阳,或重游少年时代漫游过的江南,但因生活困难,道路梗阻,无法实现,所以在诗中,经常记录着对洛阳田园、吴越往事的怀念。严武死后,他在成都没有依靠,住不下去了,只得作出川的打算,暂时流寓夔州。现在,看到别人东下,发生同感,是很自然的。
第一句写所见,写别人。诗人看到由于经商而经常在长江上下游来往的胡人,这次又离开夔州回到扬州去了。第二句写所思,写自己。由于见商胡之去蜀游吴,不禁想起自己的旧日游踪来。西陵,驿名,在今浙江省萧山县。白居易《答微之泊西陵驿见寄》云:“烟波尽处一点白,应是西陵古驿台。”可见其地风景很美。诗人在公元731年到734年,即他二十岁到二十三岁的时候,曾漫游吴越,登过西陵驿楼。这时,他已经五十五岁了,但仍然忘不了那一次的登临,举此一端,而少年壮游欢快之情可见。既动游兴,便思启行,而第三句忽然作一顿挫,由于贫困,不能不打听一下淮南一带的米价(淮南,指唐淮南道,今湖北省长江以北、汉水以东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北,淮水以南一带都在其管辖区之内,治所在扬州),以定行止。第四句,才结出诗旨。在这后两句中,一方面可见杜甫的豪情逸兴,至老不衰,另一面又可见他生活艰难,正担承着封建社会中多数正直的人的共同命运。
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蔓寒藤。
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
这一首怀念已故的诗友王维,并对他的为人和作品加以评价。
前两句悼念死者。王维官至尚书右丞,有别墅名辋川,在陕西省蓝田县。他中年以后,便皈心佛教,隐居辋川。古人认为隐士“不仕王侯,高尚其志”,称为高人。所以诗中一上来就说,这位“高人”已经不可复见了,是叙事,也是评价。次句写人已去世(王维卒于761年),栖隐之地也日益荒凉,蓝田辋川别墅的山水,空余寒藤缭绕,昔日吟诗诵经的声音,同游共赏的友朋,也都随着这位高人的死亡而消逝。这一句,因物及人,写得精炼而悲怆。刘禹锡为追悼其好友柳宗元而写的《伤愚溪》三首,全是用因物及人、忆物思人的方法,但是把场面铺开了,所以更显得动人,可以参看。后两句承上一转,虽然高人消逝,别墅荒凉,但他的好诗却为天下所传诵,名垂不朽,而且如他的弟弟宰相王缙那样(“能”,唐人口语,即那样。这个助词在近代吴歌中仍常用),也没有断绝他文采风流的传统,这还算是可以使人感到安慰的。这“未绝风流”,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王缙也能做诗,能够继承家学,二是指在宝应元年(762)王缙曾奉代宗的谕旨,将王维的作品数百篇编辑成集,呈献朝廷。
这首诗悼念亡友,充满了物在人亡的悲戚,而又因朋友的作品流传天下,并有一个能够继承其文采风流的好弟弟而引为欣慰,既见诗人之重友,也见其爱才。
先帝贵妃俱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
炎方每续朱樱献,玉座应悲白露团。
这组诗的最后四首,都是为唐玄宗、杨贵妃为了贪图享受,远道从四川征贡新鲜荔枝而发。这原是一项弊政,经过安史大乱,仍然没有废除。诗人在公元765年从成都东下,曾经经过出产荔枝的戎州(今宜宾市)和泸州(今泸州市),现在回忆当时旅程和十多年来的国家治乱,不禁感慨万千,所以也将这件事写在《解闷》里面。
这一首写人事虽异,弊政未除。当时出生四川,爱吃家乡荔枝的杨贵妃,和宠爱杨贵妃因而下旨征贡的唐玄宗都已经死了(寂寞,在这里是死亡的代词),可是这项珍奇的贡品却每年还照旧送到长安。在每年夏季从宫内的果园中摘下樱桃,荐享祖宗之后,接着,从四川贡的荔枝也就运来了(炎方,即南方,指四川)。这时,虽然也同样将它荐享在玄宗的御座之前,可是这寂寞凄凉的御座上面,却沾满秋天的白露。先帝有灵,也应当感到悲痛吧。
天宝时代,远道征贡荔枝,飞骑传递,人劳马疲,死亡相继,虽然先帝、贵妃都成过去,但更迭两朝,玄宗的儿子肃宗及孙子代宗却仍然保留着进贡旧例,以供自己的享受,岂不可叹?诗中第二句只用“还复”两字,点出弊政仍存,则朝廷经历巨大事变之后,一切多沿老谱,人民痛苦,没有减轻,都在其中。所谓“微而显,志而晦”,“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也是祖国古典文学中常用于讽刺的手法。
侧生两岸及江蒲,不熟丹宫满玉壶。
云壑布衣鲐背死,劳人害马翠眉须。
这一首感叹统治阶级只重女色,不重贤才,布衣之士还不及荔枝之引起他们注意。荔枝本来生长在南方江岸、田野之中(蒲,田亩,是僰族语言的译音。一本作浦,亦可通),并非成熟在红色的皇宫之内如樱桃那样,然而能盛在玉壶之内,却与樱桃相同。一般有品德学问的布衣之士,一直老得皮肤变成粗黑,有如河豚鱼背上的花纹,终于在高山深谷中默默地死去,也无人过问,然而像荔枝这样仅供口腹之欲的小小东西,却因为那个长了一双漂亮乌黑的眉毛的女人的需要,竟可以既劳累人,又糟蹋马,从千里之外,巴巴地运来。诗人写到这里,戛然而止,让读者从他举出来的两个事例的强烈对比中,自己去作出应有的结论。
此诗寓议论于描写和叙述之中,又是一种写法。但同样深刻地体现了杜甫的正义感、现实感和人道主义精神。
这种组织比较松散的组诗,实质上与“杂诗”相近,它们多半出自诗人的一时感兴,随口吟成,容量较大,题材多样,形式灵活,最适宜于从各方面反映自然流露的真情实感。自杜甫创体以后,其他诗人也有许多效法他的。在这里我们可以举宋代黄庭坚的《病起荆江亭即事》为例。
黄庭坚以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从四川东下,到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去,四月间到沙市(今湖北省沙市市)后,生了一场病。这组诗是他病刚好时,游览荆江亭之作。“即事”,是将当前见闻之事写入诗中。这组诗一共十首,其中有描写江亭景物的,有议论当前政局的,有怀念朋友并对其人品文章加以评价的,随其所感,写在一处,所受杜甫《解闷》这类组诗的影响,非常明显。这里也选录四首。
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
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
这一首抒写自己的情怀,并描绘江亭风景。前两句抒写情怀,以两个著名的古人自比。翰墨场,即文坛。伏波,指东汉时代的名将伏波将军马援。他六十二岁的时候,还很威风地骑在马上,表示能够为国效劳。菩提坊,即僧院。维摩,是佛教中能言善辩的居士维摩诘。相传他生了病,如来要弟子去问候他,谁都不敢去,怕谈论起来,被他驳倒。这位五十七岁的老诗人自觉是文坛名将和无碍辩才,虽然既老且病,但还是可以做些工作。这时,正当徽宗初立,朝廷政局正在酝酿着新的变化,所以他有这种想法。
后两句描绘景物。积水近人,故鸥鹭不来;却时有归牛游过。牛游水时,一定将鼻孔浮出水面以通气,故称“浮鼻过”。他观察得细致,所以描写得真切。这种极其平凡的景物之所以能够引起他的兴趣,则又和他的既老且病,客居无聊的心情有关。所以前两句和后两句,似断而实连,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成王小心似文武,周召何妨略不同。
不须要出我门下,实用人材即至公。
这一首写对新旧党争的看法。自宋神宗用王安石为宰相,实行新法,以司马光为首的旧派便极力反对。神宗时代,新派得势,哲宗时代,先是旧派掌权,后来新派再度得势。这场统治阶级内部的党争,一直闹了三十多年。到了徽宗即位,就想加以调和,在新旧两派之间搞平衡,所以将年号定为建中靖国。黄庭坚和苏轼等旧派人物有很深的关系,并且因此贬官,但他并不是一个有成见的人。他很推崇王安石,也不完全否定新法,因此,他就很拥护建中靖国这种设想。
第一句以神宗比周文王,哲宗比周武王,而以徽宗比周成王,第二句以周初大臣周公旦、召公奭比当时当国的新旧两派大臣,希望他们消除歧见。据《尚书》所载,周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年纪很小,周公代行成王的职权,曾经引起召公的不愉快,经过周公的恳切解释,两人终于团结起来,共辅成王,使国家摆脱困难,变得安定。作者将周比宋,显然是希望调和新旧两派矛盾,来挽救当时已变得内外交困的国家。《诗经·大明》:“维此文王,小心翼翼。”说“成王小心似文武”,外似歌颂,内实警告:这个国家已经面临危险的边缘,不小心不行了。
诗人在这里运用周初故实,正是针对当时两派对立,大半出于私见,互相排挤,不恤国事,所以后两句便正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只要是人材,就应当使用,何必一定是出于我的门下呢?这表现了他在当时派系斗争中的公心,也是对一些人意气用事的指责。但徽宗的建中靖国政策,并没有收到实效。政权落到了假新派的奸臣蔡京等人手里,北宋终于在女真贵族侵略之下灭亡,而徽宗竟被俘北去。
这首诗所反映的政治感情还是很可贵的,缺点是形象性较差。诗和政论中间,并没有隔着一座万里长城。有的诗,本身就是政论,但,它却是用诗的语言,形象地对政治事件进行评价的。我们拿上面杜甫《解闷》中有关荔枝的两首来和此诗作一比较,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异同和优劣。选黄诗而包括这一首在内,用意也在说明这一点。
文章韩杜无遗恨,草诏陆贽倾诸公。
玉堂端要直学士,须得儋州秃鬓翁。
这一首怀念和推重苏轼,希望朝廷还能够重用他。前两句赞赏苏轼的才学,又分两层。首句称其文学创作。从晚唐以来,人们都认为韩愈的散文,杜甫的诗歌,是最高的成就。这里是说苏轼文可比韩,诗可比杜,与韩、杜二人一样,极为完美,没有留下任何缺陷(古人言“文章”,兼赅各种样式)。次句称其应用文字。唐德宗时,军阀兴兵作乱,德宗出奔奉天(今陕西省乾县)。陆贽当时担任学士,每天代皇帝起草几百件诏书,其他学士望尘莫及。这里是说苏轼从前担任翰林学士,代朝廷起草诏书的时候,也为他人所倾倒敬佩,与陆贽相同。后两句转出题旨,说现在玉堂正需要真正的学士,那就得去找儋州的那一位老头儿。苏轼这时正从谪居的儋耳(今海南省儋县)内迁,所以诗人产生了这种希望(端,正也。直,无私,引申为真实的意思)。
此诗是上一首“实用人材即至公”的一个注脚。黄庭坚希望朝廷重用苏轼,虽说是出于友谊,但更主要的还是为国求贤。诗中体现了作者虽在贬谪之中,仍然没有忘记对时政和人才的关注。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
这一首怀念陈师道,追悼秦观。这一年,陈师道刚刚得了秘书省正字这么一个吃不饱饿不死的穷官,而秦观却在内迁的归途中,在藤州(今广西藤县)去世了。前两句描写他这两个朋友在创作时进行构思的特点。据传说,陈师道是一位苦吟诗人,当他在外面游览,触动了诗兴以后,就急忙奔回家中,躺到床上,用被子把头蒙住。家人也将鸡狗赶开,将孩子寄放在邻家,以免吵了他。等他的诗做成了,才一切恢复原状。而秦观却是文思敏捷,可以一面陪客,一面作诗,立即用笔写了出来。但他们的成就却都是很高的。后两句抒发对于陈、秦命运的关怀。像正字这么一个穷官,能使陈师道免于饥寒吗?而想起在西风之中客死藤州的秦观,自己的眼泪就更无从抑制了。
此诗感情深厚,对不爱惜人才的统治者的谴责,见于言外。就《病起荆江亭即事》来说,是学杜甫《解闷》一类的组诗,而单就这一篇来说,则是学杜甫的《存殁口号》。杜甫有两首题为《存殁口号》的七绝,第一首怀念活着的席谦,追悼死了的毕曜;第二首怀念活着的曹霸,追悼死了的郑虔。第二首哀感动人,寓意深刻,尤其精彩。其诗云:
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
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