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面具
在儒、道、释三教中,傩与道教的关系最突出,也最清楚。大凡举行傩祭和演出傩戏时,道教始祖李老君也是供奉对象,道家三清图几乎是必挂的神像。在傩坛祭祀的祭词中,有的还直接了当表明了傩坛道法就是李老君所传。法师们还声称,他们都是玉皇门下的弟子,毫不隐饰地打出了道教的旗号。在利用符咒治病方面,傩坛的种种咒语、话章几乎通通都打出了太上老君的招牌。广西汉族、壮族的师公戏也公开承认自己属于元代以后道教门派之一的茅山派,足见傩与道之关系密切。
方相氏
但傩毕竟不是一种典型的宗教,更不是道教的一个分支。傩现象,包括傩坛、傩祭、傩戏等在今天大都是乡间的一种世俗文化活动,假面跳神、驱疫还愿的行为都是一般并无明确宗教信仰的乡村农人所为,法师的组织和傩坛的设立都是应需而设,事毕而散,回去仍旧务农做工,缺乏严格的组织章程和日常仪式。其次,傩师或傩的信奉者对于道教的学理基础,如老庄哲学以及静动养性、出家修真、成仙飞升一类思想并无兴趣。道教术数中的许多重要内容如房中、辟谷、内丹、外丹、胎息、眼饵、诵经、朝拜诸仪式在傩的活动中也基本不曾见到。他们大多是打了道家的旗号,借用些符、咒、讳、诀,承袭些请神驱鬼、降妖逐疫的“法术”,真正的道家思想,无论从学理或是术数都较少在傩祭中反映。从很大意义上傩对道的借用与对儒、佛的影响一样,不过是其丰富构成中的一部分而已。再则,傩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在历史上发挥过的主流文化作用和在文化典籍上的记载,甚而“傩”这一称谓的出现,都是早于道教的。无论是《周礼》关于方相氏帅百隶而时傩的记载或是《论语》关于孔子见“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zuò)阶”的叙述,都早于一般认为道教在东汉为张道陵创始的年代,而以“假面跳神”为核心的傩的原始性、古朴性和民间性也是与道教有区别的。迄今被认为保存着傩的最原始、最古朴形式的贵州西北威宁彝族的“撮泰吉”活动就基本上没有什么道教甚或儒、释的影响,而是一种原始状态的带有图腾仪式特征、面具古朴的傩活动,其罕见的表演形式和内容、绝无仅有的发音方式,都使它有别于国内人们习见的文化形式。其本体特征只能从傩本身的发生学历史中去寻找,在人类的原始思维和认识能力范围内去考察其本体特征。在这一意义上,简单地把傩归于某一主流文化,包括关系如此密切的道教等,都显得不恰当。傩就是傩,它的基本内核决定了它作为华夏民族一种保存有初始形态特征的原生文化,在华夏民族的历史发展中有着顽强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它无疑曾是先秦以前的文化主体之一,后世又不断受到主流文化的历史影响,从而不断建构、改变和充实自己,但同时始终保存着自己本体的独立形态内核,从历代至今,在华夏大地的丛山峻岭、边塞村寨中,影响和制约着世世代代人民的生活。
方相氏壁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