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子曰:“三军①可夺②帅③也,匹夫④不可夺志也。”——《子罕》
【注】
①三军:春秋时诸侯一般设上、中、下三军。
②夺:丧失。见《说文解字》。旧注误。
③帅:主将。
④匹夫:普通男子。
【译】
孔子说:“三军可以丧失主将,而普通男子不可丧失志向。”
§144子曰:“苟①志于仁矣,无恶②也。”——《里仁》
【注】
①苟:如果。
②恶:心存邪恶念头。
【译】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行仁的话,就不会心存邪恶的念头。”
§145颜渊、季路侍①。子曰:“盍②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③,敝④之而无憾⑤。”颜渊曰“:愿无伐⑥善,无施劳⑦。”子路曰:“愿闻⑧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⑨之。”——《公冶长》
【注】
①侍:陪伴。
②盍:何不,为什么不。
③共:共享。
④敝:破。
⑤憾:怨恨。
⑥伐:自我炫耀。
⑦施劳:把辛苦的事推给别人。
⑧闻:听。
⑨怀:感念。
【译】
颜渊、季路陪伴着先生。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你们的志向?”子路说:“希望在驾上马车、穿上轻软皮衣的那一天,与朋友们共同享用,即使破了,也不怨恨。”颜渊说:“愿自己不炫耀做过的好事,不把辛苦的事推给别人。”子路说:“希望听听先生的志向。”孔子说:“使上了年纪的人对我放心,使朋友们对我信任,使年轻人感念我。”
【注】
①曾晳:名点,字子舆。孔子学生,曾参之父。
②一日:泛指时间短,谦虚说法。
③以:通“已”,止,不说话。
④居:平时。
⑤率尔:匆促。尔,犹然,词缀。
⑥千乘:拥有千辆战车。春秋时拥有千辆战车的诸侯国,为中等国家,如鲁国即是。
⑦摄:夹。
⑧大国:指齐、楚、晋。
⑨加:欺凌。
⑩师旅:军队。
因:袭击。
饥馑:大灾荒。
为:治理。
比及:等到。
方:外交方略。
哂(音审):微笑,含有讥讽之意。
方:大,方圆。
如:或。
足民:有足够的人口。
宗庙之事:指祭祀。
会同:诸侯会盟,拜见天子。
端:黑色礼服,文中做动词。
章甫:黑色礼帽,文中做动词。
小相:一般赞礼官。
鼓:演奏。
瑟:乐器。
希:同“稀”,声音轻下来。
铿尔:收瑟时弦上发出的清脆之声。
舍:放下。
作:站起来。
伤:害,妨碍。
莫:同“暮”。暮春,夏历三月。
既:尽,全。既成,全都穿上。
冠者:成年人。古时二十岁着冠表示成年。
浴:祓濯,一种祭神求雨的仪式,目的在于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旧注误。
沂:河名,在今山东省内。
风:通“讽”,背诵,指背诵祭文。
咏:放长声音吟诵,指吟诵祭文。
喟然:感慨的样子。
与:通“誉”,赞赏。孔子所以赞赏曾晳,是因为曾晳懂得以礼治国,关怀民生疾苦。
唯:呵,表责问之词,文中表反诘语气。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孔子以为公西华过于谦让,凭他的品学足可为总赞礼官。
【译】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伴孔子坐着。孔子说:“由于我比你们大了一点儿,你们不要因为我在座就不说话了。平时你们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你们将怎么做呢?”
子路匆促地回答说:“要是有一个拥有千辆战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大国拿武力欺侮它,乘大灾年头袭击它,如能让我来治理它,等到三年之后,可使它有勇力抵御侵略,并且懂得外交策略。”先生听了,轻轻一笑。
“求,你是怎么想的?”(冉有)回答说:“要是有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方圆五六十里的地方,如能让我治理它,等到三年之后,可使它有足够的人口;至于礼乐方面的事,只好等文人雅士来解决。”
“赤,你是怎么想的?”(公西华)回答说:“还谈不上擅长什么事,不过愿意跟人学习。譬如宗庙里头的事,或会盟、谒见天子这类事,我如能穿上黑色礼服、戴上黑色礼帽,倒愿意当一名普通的赞礼官。”
“点,你是怎么想的?”弹瑟声渐渐轻下来,最后弦上发出一下清脆的声音,(曾晳)放下瑟,站了起来,回答说:“我要说的,可与刚才三位同学的言辞不一样。”孔子说:“有什么妨碍呢?也不过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于是说:“暮春的时候,当人们都穿上了春衣,我便带领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来到沂水边上祭水神,在求雨的祭坛上背诵祭文,然后吟咏着祭辞回家。”先生听了,感慨地叹道:“我赞赏点的志向。”
其他三个同学出去了,曾晳落在后头。曾晳说:“那三位同学说的话,您看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而已。”(曾晳)说:“先生为什么讥笑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依靠礼义,可他说起来并不谦让,所以笑他”(曾晳说:)“难道求所说的不就是诸侯国的事吗?”(孔子说:)“哪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而不是诸侯国呢?”(曾晳说:)“难道赤所说的不就是诸侯国的事吗?”(孔子说:)“在宗庙中祭祀、与人会盟,拜见天子,不就是诸侯国的事么?赤说自己只能当个普通赞礼官,那么谁能当总赞礼官呢?”
§147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④,七十而从心所欲⑤,不逾矩⑥。”——《为政》
【注】
①有:通“又”。
②立:立足于世,即事业略有所成。
③不惑:不为名利所惑。
④耳顺:能倾听各种不同的意见。
⑤从心所欲: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做。
⑥逾矩:超越礼义规范。
【译】
孔子说:“我15岁就立志求学,30岁已在社会上立住脚跟,40岁不为名利所困惑,50岁懂得上天意旨,60岁无论听到什么话都感到很自然,70岁能随心所欲,不致超越礼义规范。”
§148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①而已可②也,三年有成③。”——《子路》
【注】
①期(音基)月:一整年。②可:可观,令人满意。③有成:富有成效。
【译】
孔子说:“如果有人重用我的话,只要有一年工夫就有可观的收获,三年之后即大见成效。”
§149公山弗扰①以费②畔③,召,子欲往。子路不说④,曰:“末之也已⑤!何必公山氏之之⑥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⑦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⑧乎!”——《阳货》
【注】
①公山弗扰:即公山不狃,为季氏家臣,代其掌管领地。
②费:季氏领地,故地在今山东省费县。
③畔:通“叛”。公山弗扰以费叛,事在定公九年,可参见《春秋左氏传》。
④说:通“悦”,喜欢。
⑤末:无;之:往;已:禁止之词。末之也已:无处可去也就罢了。
⑥公山氏之之:即之公山氏。第一个“之”为结构助词,表示宾词前置;第二个“之”为动词,往的意思。
⑦徒:空,虚。
⑧为东周:兴周道于东。孔子之所以欲应公山弗扰之召,目的正在于想借此机会兴周道于东。
【译】
公山弗扰依仗费邑背叛季氏,派人来请孔子,孔子打算前往。子路不高兴,说:“无处可去也就罢了!何必到公山氏那里去呢?”孔子说:“他既然派人来请我,难道是只看重我的名声吗?要是真的重用我的话,我也许可以在东方振兴周的礼制呢!”
§150子曰“:南人①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②巫医③。’善夫④!”“不恒其德⑤,或承之羞⑥。”子曰“:不占⑦而已矣⑧。”——《子路》
【注】
①南人:楚人,见《春秋左氏传·成公九年》。
②作:通“诅”,咒骂。
③巫医:借降神名义以预测吉凶,为人治病者。“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可能是楚地谚语,意思是没有恒心者,其病即使巫医也难治,诅之又何益?
④夫:通“乎”。
⑤不恒其德:即其德不恒,其用心不恒。
⑥或承之羞:可能会因此而蒙羞。或,或然,可能;承,蒙受。以上两句话是《易·恒》卦辞。
⑦占:问神。
⑧已:止,终结。
【译】
孔子说:“楚人有这样的说法:‘一个人如果没有恒心的话,即使咒骂巫医也是徒劳的。’说得妙啊!”当读到《易·恒》卦辞“一个人如果不能长久地保持他的美德,可能会因此而蒙受羞辱”时,孔子说:“这种人用不着问神,就知道他的一生完了。”
§151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①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③而为泰④,难乎有恒矣!”——《述而》
【注】
①善人:注见第七篇§122。
②亡:通“无”。指品德才学而言,下同。
③约:简,浅薄。
④泰:大,博大精深。
【译】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他的,能看到品行高尚的君子就行了。”孔子说:“德才兼优而能引导百姓向善的善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他的,能看到有恒心向善的方面努力的人就行了。明明无德无才,却要装出有德有才;明明德劣才拙,却要装出富有德才;明明德才浅薄,却要装出博大精深:这种人想在修身进德方面持之以恒地努力,难哪!”
§152冉求曰:“非不说①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②而废。今女③画④!”——《雍也》
【注】
①说:通“悦”,喜欢。
②中道:半途。
③女:同“汝”,你。
④画:通“划”,止。
【译】
冉求说:“并非不喜欢先生的思想学说,是我能力不足以学到手的缘故。”孔子说:“要是属于能力不够的话,自会半途而废。可现在你就停下来了!”
§153子曰:“从我于陈、蔡①者,皆不及门②也。”——《先进》
【注】
①陈、蔡:江永《乡党图考》以为指陈与蔡之间,故地在今淮阳、上蔡之间。时当鲁哀公四年,孔子游学至该地而绝粮,可参第廿二篇§391。
②及门:回到孔门中来。皆不及门,指随孔子厄于陈、蔡之后,学生们都不愿再回到孔子门下继续求学,原因是害怕吃苦,或者不欣赏孔子的思想主张。一说以为“不及门”指学生流离失所,没有进入官府之门,恐非是。
【译】
孔子说:“跟随我在陈、蔡之间吃过苦的学生,都不再回到我的门中来了。”
§154“唐棣①之华②,偏③其④反而⑤。岂不尔思⑥,室是远而⑦。”子曰:“未之思⑧也,夫何远之有⑨?”——《子罕》
【注】
①唐棣:俗名郁李,木本植物。唐,也作棠或常。
②华:同“花”。
③偏:通翩,摇动不停的样子。
④其:音节助词。
⑤反而:翻卷的样子。而,犹然,词缀。
⑥尔思:思尔,思念你。
⑦室是远而:你的家太远。室,家;是,音节助词。以上四句诗为《诗经》所未收,大抵是表达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爱慕之情,却又嫌其家远,因而没有勇气去求亲。孔子引用此诗是为了说明对仁义的追求必须志存高远,方能百难不辞。参看第三篇§33。
⑧未之思:未思之。之,所思的对象。
⑨何远之有:有何远。之,结构助词。
【译】
“唐棣开出的鲜花,翩翩地翻卷。哪能不思念你,可惜你的家太远。”孔子说:“并非真正思念对方,要不然,哪有什么远不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