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子曰“:道①千乘之国,节用而爱人,敬事②而信,使③民以时④。”——《学而》
【注】
①道:同“导”,引导,治理。
②敬事:认真处理外交事务。
③使:役使,指挥。
④时:农时。以时,合乎农时规则。以,通“依”。
【译】
孔子说:“治理拥有千辆战车的诸侯国,要节省费用,爱护人民,认真处理外交事务,取信诸侯,役使百姓要合乎农时规则。”
§301子曰:“道之以政①,齐②之以刑,民免③而无耻④。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⑤。”——《为政》
【注】
①政:崇尚武力镇压的专制政治。
②齐:统治。
③免:逃脱法网。
④无耻:无羞耻观念。
⑤格:来,归附。此章说明孔子的礼治主张。
【译】
孔子说:“依靠专制政治来治理国家,凭借刑罚来统治人民,百姓就会设法逃脱法网,而无羞耻观念。依靠道德规范来治理国家,凭借礼义统治人民,百姓就会有羞耻观念,并且自动归附,服从管理。”
§302颜渊问为邦。子曰:“行①夏之时②,乘殷之辂③,服周之冕④,乐则《韶》《舞》⑤。放⑥郑声,远⑦佞人。郑声淫,佞人殆⑧。”——《卫灵公》
【注】
①行:应用。
②时:历法。夏历合理而易晓。
③辂(音路):大车。殷辂简便而实用。
④冕:礼帽。周冕典雅而合乎礼。以上三事皆就实质而言,旨在说明治国要合理、简便、典雅,并非限于此三事。
⑤韶、舞:参看第五篇§91注①、④。舞、武二字通用。
⑥放:禁止。
⑦远:排斥。远佞人,排斥空谈的人。
⑧殆:危险。
【译】
颜渊请教治国问题。孔子说:“应用夏代的历法,乘坐殷代的大车,戴上周代的礼帽,演奏乐曲就用《韶》《舞》。禁止郑乐,排斥空谈家。郑乐淫荡,空谈家危险。”
§303子适①卫,冉有仆②。子曰“:庶③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④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⑤之。”——《子路》
【注】
①适:往。
②仆:为主人驾车。
③庶:众,人口多。
④加:益,使之更好。
⑤教:指以礼义教育人民,使社会更加文明。此孔子治国三大方略,参看下文。
【译】
孔子到了卫国,冉有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啊!”冉有说:“既然人口多了,又用什么办法使它更美好呢?”说:“使人民富裕起来。”说:“既然富裕了,又用什么办法使它更美好呢?”说:“使人民接受礼义教育。”
§304子贡问政①。子曰:“足食,足兵②,民信之③矣。”子贡曰“:必④不得已而去⑤,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⑥。”——《颜渊》
【注】
①政:治国策略。
②兵:兵备,军事实力。
③信之:信任政府。
④必:如。
⑤去:放弃。
⑥立:存,指政权而言。孔子以为治国以赢得百姓信任为第一要务,食次之,兵再次之。然而春秋末世,专制者往往倒行逆施,以蹂躏民心为快事,且又穷兵黩武,对百姓横征暴敛,迫使他们纷纷背井离乡,移居他方。本章显然是孔子有感于此而发。
【译】
子贡请教治国策略问题。孔子说:“有足够的食物,有足够的兵备,人民信任政府。”子贡说:“如果不得已需要放弃其中一项,那么在此三者中应先放弃哪一项?”说:“放弃兵备。”子贡说:“如果不得已需要放弃其中一项,那么在此二者中应先放弃哪一项?”说:“放弃食物。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要是人民不信任政府,政权就不可能存在下去。”
【注】
①美:美德。对从政者而言。
②屏:同“摒”,除。
③恶:恶政,即下文所谓虐、暴、贼、有司。
④惠:心地善良,顺从百姓,爱护百姓。又《尔雅·释言》:“惠,顺也。”也通。
⑤费:同“拂”,违背。惠而不费,多给百姓实惠而不违背民意。下文孔子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即顺从民心之意,亦即不费之义。旧注误。
⑥泰:豁达大度。
⑦因:顺从。
⑧劳之:为百姓操劳。
⑨得仁:得百姓之仁誉。
⑩无:无论,不计较。
众寡:多少,指管辖的人口而言。
小大:指管辖的土地面积而言。
敢:侵犯。指侵犯管辖对象,即人民。
慢:怠慢。指怠慢管辖对象,即人民。无敢慢,反映了孔子充分尊重人民权利的民主思想。旧注误。
正其衣冠:指仪表整齐。
尊其瞻视:指仪容威严,高瞻远瞩。尊,高。
俨然:威严的样子。
畏:敬重。
虐:逆情悖理。
视成:只看重成功,而不许失败。
慢令:疏于及时下令。
致期:质以期限。致、质通用。质,苛求。
贼:害人。
犹:通“猷”,谋。犹之,事先计划。旧注误。
与人:赈济百姓。
出纳:拿出物资。偏义复词,纳无实义。
吝:舍不得。指吝于赈济百姓。
有司:小吏,讽刺当政对待百姓不大方慷慨,借公废私。
【译】
子张向孔子请教说:“怎样做才可以从政呢?”孔子说:“重视五种美德,摒除四种恶政,这才可以从政。”子张说:“什么叫作五种美德?”孔子说:“品行高尚而有地位的人,要多给百姓实惠而不违背民意;为百姓操劳而无怨言;心有所求而不贪婪;豁达大度而不傲慢;态度严肃而不凶猛。”子张说:“什么叫作多给百姓实惠而不违背民意?”孔子说:“顺从百姓追求利益的愿望而使他们得到利益,这不就是多给百姓实惠而不违背民意吗?选择值得辛苦的事而为百姓操劳,又怨谁呢?心想行仁,而最后得到百姓对你仁心的称赞,还贪婪什么?对于品行高尚而有地位的人来说,不论所管辖的人口多少,不论所统治的领域大小,都不去侵犯人民,怠慢百姓。这不就是豁达大度而不傲慢吗?对于品行高尚而有地位的人来说,衣冠整齐,高瞻远瞩,威严的外表使人一看见就敬重他,这不就是态度严肃而不凶猛吗?”子张说:“什么叫作四种恶政?”孔子说:“不对人民加以教育,就乱开杀戒,这叫作逆情悖理。不事先告诫人民,就强求成功,这叫作残暴。政令迟迟不下达,却苛求人民限期完成任务,这叫作害人。事先计划赈济人民,临到拿出物资时又舍不得,这叫作小吏派头。”
§306子曰:“攻①乎异端②,斯害也已③。”——《为政》
【注】
①攻:治,处置。
②异端:祸乱的端倪。异,非寻常的灾祸;端,开始,苗头。如季氏欲伐颛臾,即是祸乱之始。参看本篇§340。《易·坤·文言》:“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可与此章互参。
③已:止。孔子以为凡事当防患于未然,治国尤为如此。如与孔子同时之少正卯,心达(或作“逆”)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详见《荀子·宥坐》《孔子家语·始诛》等书),孔子任鲁国大司寇时以乱政罪名诛杀之。
【译】
孔子说:“对于不寻常的祸乱苗头能及时加以处置的话,其祸害就会及时消失。”
§307子路曰“:卫君①待②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③也!奚④其正?”子曰“:野⑤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⑥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⑦。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⑧手足。故君子名⑨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⑩而已矣。”——《子路》
【注】
①卫君:卫灵公之孙辄,庙号出公。辄之父蒯聩原是太子,因得罪南子而出亡于外,辄登位后,其父既无名分,更无地位。为此,卫国礼教大乱,继之政局大乱。尔后蒯聩蒙晋之助复国,辄出亡。对此结局,孔子已有预感,所以提出正名主张,可谓切中卫国时弊。
②待:止,挽留。卫君待子而为政,是子路假设之说。
③迂:远,比喻不合时宜。
④奚:何。奚其正,为什么弄那个正名。其,加强语气的助词。
⑤野:粗,无礼。
⑥阙如:空缺,搁在一边。阙,通“缺”。
⑦中(音仲):合乎实际。
⑧措:放。无所措手足,形容没有自由。
⑨名:称呼。
⑩苟:马马虎虎。
【译】
子路说:“要是卫君挽留你从政,你将首先处理哪件事?”孔子说:“果真这样的话,就首先整饬名分吧!”子路说:“有这种必要吗?你的想法太不合时宜了!何必弄什么整饬名分?”孔子说:“真粗野啊由!品行高尚的人对于自己不懂的事,可以把它搁在一边。要知道名分问题不整饬的话,那么说起来就不通情达理。说起来不通情达理,那么有些政事就办不成。有些政事办不成,那么礼乐就不可能得以振兴。礼乐不可能得以振兴,那么刑罚就不可能合乎实际。刑罚不合乎实际,那么人民连手足放在什么地方也没有自由。所以品行高尚的人想称呼某个人,就一定可以表达出来;既然表达得出来,就一定可以照此去做。品行高尚的人对于自己要说的话,不能以为随随便便就行了。”
§308子夏为莒父①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②小利③。欲速,则不达④;见小利,则大事⑤不成。”——《子路》
【注】
①莒(音举)父:地名,鲁邑,故地在今山东莒县。
②见:看重。
③小利:指赋税收入之类平常的利益。
④达:顺畅。
⑤大事:指振兴礼乐这类事。参看下一章。以上是孔子对治理地方的主张,很有参考价值。此章旧注误。
【译】
子夏当了莒父长官,来请教施政问题。孔子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看重赋税收入这类一般利益。急于求成,就会诸事不顺;看重赋税收入这类一般利益,振兴礼乐这类大事就会做不成。”
§309子之①武城②。闻弦歌③之声,夫子莞尔④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⑤?”子游对曰:“昔日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⑥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⑦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⑧也,前言戏之耳。”——《阳货》
【注】
①之:往。
②武城:地名,鲁邑,故地在今山东费县北。时孔子学生言偃(字子游)为武城宰(长官)。
③弦歌:以琴瑟演奏《诗》乐,使人歌之,是社会文明的象征。
④莞(音晚)尔:微笑的样子。
⑤牛刀:宰牛用的大尖刀。割鸡焉用牛刀,比喻以治国之大计治理小地方。
⑥道:包括礼乐的传统文化。
⑦使:听从使唤。
⑧是:正确。
【译】
孔子来到武城。听到琴瑟演奏出来的乐声,先生轻轻地笑起来,说:“杀鸡哪用得上宰牛的刀?”子游回答说:“过去我从先生那里听到说:‘品行高尚而有地位的人学习了礼乐这类知识,就会爱护百姓;品行低下而没有地位的平民学习了礼乐这类知识,就容易听从使唤。’”孔子说:“年轻人啊,偃的话是对的,刚才我所说的是跟他开玩笑而已。”
§310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①,居其所,而众星共②之。”——《为政》
【注】
①北辰:北极星。
②共:通“拱”,环绕。以北极星比喻国君、当政者,以众星比喻臣民。
【译】
孔子说:“依据道德规范来治理国家,就好比那北极星,处于它应处的位置,而群星团团围绕着它。”
§311子曰“:无为①而治②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③,正④南面⑤而已矣。”——《卫灵公》
【注】
①无为:不刻意追求某种目的,一切顺其自然。
②治:致天下太平。
③恭己:使自己立身正直。
④正:止,居。
⑤南面:帝位。正南面,居于帝位,犹上章居其所。此章说明治国要顺其自然,而不应扰民,让百姓不安宁。
【译】
孔子说“:不刻意追求某种目的而使天下太平的,大概只有舜了吧!何必要追求什么目的呢?只要使自己立身正直,处在帝位上就行了。”
§312子曰“:其①身正,不令而行②。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注】
①其:指当政者。
②行:跟着走。指人民而言。
【译】
孔子说:“当政者自身正直,不用号令,其他人也会跟着走。当政者自身不正,即使发号施令,其他人也不肯跟他走。”
§313子曰:“苟①正其身矣,于从政者何有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③?”——《子路》
【注】
①苟:如。
②何有:意思是有何难。
③如正人何:如何正人。正人,要求别人正直。
【译】
孔子说:“如能使自身正直而行的话,对于从政来说,哪有什么难的?如果不能使自身正直而行的话,怎么要求别人正直?”
§314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①以正,孰敢不正?”——《颜渊》
【注】
①帅:通“率”,带领。季康子居上卿之位,为百官之首,故有此说。
【译】
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施政问题。孔子回答说:“当政的人,是主持公正的。你带头做到公正,谁敢不公正?”
§315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①,虽赏之不窃。”——《颜渊》
【注】
①欲:私下有所贪求。孔子以为社会治安混乱的根源不在于别的,而在于当政以权谋私。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也。这真是千古不刊之论,至今犹发人深省。
【译】
季康子为盗贼问题而忧虑,向孔子请教。孔子回答说“:要是你私下无所贪求的话,即使奖赏他们,他们也不会行窃的。”
§316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①无道②,以就③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④风,必偃⑤。”——《颜渊》
【注】
①杀:镇压,包括杀头、关押、流放等,非专指死刑。
②无道:邪恶而不服管制者。
③就:近,任用。
④之:来。
⑤偃:伏,比喻服从统治。
【译】
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治国问题,说:“如果镇压邪恶的人,而任用有道德的人,你看怎么样?”孔子回答说:“你当政,哪用得上镇压?你想致力于行善,而百姓自然会向善的。品行高尚而有地位的人的操行影响就像风,品行低下而没有地位的平民的心思就像草;草上要是吹来风,肯定会匐匍下去的。”
§317子曰“:知及之①,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②以莅③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④之⑤不以礼,未善也。”——《卫灵公》
【注】
①之:指君位。不明言,避忌也。
②庄:严肃。
③莅(音立):临,管理。
④动:动员,发动,指使。
⑤之:人民。动之,指动员人民参加战争或徭役之类事情。
【译】
孔子说:“凭才智够得上胜任某个重要职位,可凭仁心不能守住它,即使已得到它,也定会失去它。凭才智够得上胜任某个重要职位,凭仁心能守住它,如果不能严肃地管理任上的事,那么百姓是不会敬重他的。凭才智够得上胜任某个重要职位,凭仁心能守住它,能严肃地管理任上的事,如果不能依礼动员百姓,也是谈不上完美的。”
§318子曰“:能以礼让①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里仁》
【注】
①礼让:针对鲁国当政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情况而言,详参《春秋左氏传》。
【译】
孔子说:“能用礼让的美德来治国吗?这有什么!如不能用礼让的美德来治国的话,怎么谈得上实行礼治呢?”
§319子曰:“上①好礼,则民易使也。”——《宪问》
【注】
①上:指国君、卿大夫等当政者。
【译】
孔子说:“身居上位者如果爱好礼义的话,那么百姓就容易听从使唤了。”
§3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①,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②而教不能则劝。”——《为政》
【注】
①劝:勉,为国事尽心尽力。
②举善:选拔贤明之人。
【译】
季康子问:“使百姓敬重朝廷,忠于公室,而为国事尽心尽力,该怎么做?”孔子说:“用严肃的态度管理他们,他们就会敬重你;本身孝顺父母,爱抚子女,他们就会忠于你;选拔贤明的人以指教无能的人,他们就会为国事尽心尽力。”
§321樊迟请学稼①。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②。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③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④。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⑤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路》
【注】
①稼:播种五谷。
②为圃:种植蔬菜瓜果。
③小人:平民。樊须出身农家,本性难移,故有此说。
④用情:以诚心相待。情,实际情况。
⑤襁:以长而宽的布做成,用以包扎婴儿置于背上者,俗谓背巾或领巾。这一章表达了治国当以礼义为先、以当政者的修身进德为先的主张,并非蔑视农业生产。这是合乎当时乱世的客观形势的一种高明的治国策略。
【译】
樊迟要求学习播种五谷的本领。孔子说:“我比不上老农。”又要求学习种植蔬菜瓜果的本领。孔子说:“我比不上老园丁。”樊迟出去了。孔子说:“真是改不了农民的本色啊樊须!当政的如果爱好礼,那么百姓没有人敢不敬;当政的如果爱好义,那么百姓没有人敢不服;当政的如果爱好信用,那么百姓没有人敢不以诚相待。倘能这样,那么四方百姓会用背巾背着他们的子女前来归顺,哪用我们自己去耕种?”
§322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
【译】
定公问:“国君指使臣子,臣子事奉国君,怎么做才好?”孔子回答说:“国君依礼义指使臣子,臣子凭忠诚之心事奉国君。”
§323齐景公①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②,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③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食诸?”——《颜渊》
【注】
①齐景公:名杵臼,齐君。
②君君:国君要守住国君的本分。时齐国政权已为崔杼所制,故有是说。以下臣臣、父父、子子,依此类推。
③信如:果真。信,诚。
【译】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治国问题。孔子回答说:“国君要守住国君的本分,臣子要守住臣子的本分,父亲要守住父亲的本分,儿子要守住儿子的本分。”景公说:“妙啊!要是国君守不住国君本分,臣子守不住臣子本分,父亲守不住父亲本分,儿子守不住儿子本分,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得到它吗?”
§324子曰“:如有王者①,必世②而后仁。”——《子路》
【注】
①王者:民心向往的明君。
②世:三十年。周武王起兵伐纣,历三十年而崩。自成王始,以仁治天下,致天下太平,故孔子有是说。
【译】
孔子说:“如有明君出现的话,定要经过三十年才能以仁治天下。”
§325子曰“:‘善人①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②矣。’诚③哉是言也!”
——《子路》
【注】
①善人:品行善良而能引导一方人民向善的诸侯或卿大夫。可参第七篇§122注①。
②胜残去杀:摒弃武力镇压,即实行礼治。胜:克,见《尔雅·释诂》,与“去”互文;残:杀,义亦同,泛指武力镇压,包括杀、囚、放等刑罚。旧注误。以上两句话可能出于散佚的《尚书》。
③诚:真实。这一章表达了孔子对暴政的痛恨,对礼治的向往。
【译】
孔子说:“‘让品行善良而能引导一国人民向善的人治理国家一百来年,也就可以摒弃武力镇压了。’这句话真对啊!”
§32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①说②,远者③来④。”——《子路》
【注】
①近者:指管辖范围内的百姓。
②说:同“悦”。
③远者:指管辖范围之外的百姓。
④来:归附。孔子以为治国务在得民心,赢得本国人民的爱戴,然后吸引他国人民来归附。如果本国人民不高兴,纷纷背井离乡,投奔他国,则说明当政不得民心,其政权亦岌岌可危。
【译】
叶公请教治国问题。孔子说:“要让管辖之下的人民心满意足,使管辖之外的人民前来归附。”
§327子曰;“善人教民七年①,亦可以即戎②矣。”——《子路》
【注】
①七年:约数,说明时间较长。
②即戎:走上战场,抵御外敌。即:靠近,走向;戎:人执兵器,引申为战争、战场。
【译】
孔子说:“让品行善良而能引导一方百姓向善的诸侯或卿大夫训练百姓若干年,也就可以使他们走向战场了。”§328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子路》
【译】
孔子说:“依靠未经训练过的百姓去作战,这等于抛弃了他们。”
§329子曰“:听讼①,吾犹人也。必②也使无讼③乎!”——《颜渊》
【注】
①听讼:审案。据《春秋榖梁传·定公十年》载,孔子于是年任鲁司寇,掌刑狱。
②必:假设之词。
③使无讼:使民间太平,没有诉讼之争。
【译】
孔子说:“审理案件时,我与一般人差不多。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就是我总想使他们放弃诉讼,言归于好。”§330“民可使由之①,不可使知之②。”——《泰伯》
【注】
①由之:顺着正道走。
②知之:了解为什么顺着正道走的道理。孔子以为治国重在实效,而非理论之争,如果让百姓把心思放在治国之所以然的理论之争上,那么就会造成华而不实的空谈义理的社会风气,于国于民都无好处。西晋的亡国教训,从反面证明了孔子这一章说法的正确。可参本篇§339注⑧。
【译】
孔子说:“百姓可使他们顺着正道前进,不可使他们了解为什么顺着正道前进的道理。”
§331子曰“:爱之①,能勿劳②乎?忠焉③,能勿诲④乎?”——《宪问》
【注】
①之:指人民。
②劳:劳作,从事农业生产,服徭役等。蒙上省“之”字。
③焉:犹之,指国君、卿大夫等居于上位者。
④诲:指教。上文有定公问孔子、哀公问孔子、景公问孔子、灵公问孔子,孔子皆一一诲之以仁义。
【译】
孔子说:“爱护他们,能不使他们参加劳动吗?忠于对方,能不指教他们吗?”
§332子路问政。子曰:“先之①劳之②。”请益。曰:“无倦③。”——《子路》
【注】
①先之:先于他人,指对从政者而言。
②劳之:为公事操劳。
③无倦:不懈怠于职守。倦:懈怠。
【译】
子路请教从政问题。孔子说:“先于他人为公事而操劳。”子路请求再多一些教诲。孔子说:“凡是职守之内的事不可懈怠。”
§333或谓孔子曰:“子奚①不为政②?”子曰“:《书③》云‘:孝乎惟孝,友④于兄弟。’施⑤于有政⑥,是亦为政。奚其⑦为⑧为政?”——《为政》
【注】
①奚:何。
②为政:从政。
③书:《尚书》。以下所引,今本已佚。
④友:和睦相亲。
⑤施:影响。
⑥有政:当政。
⑦其:强调语气的助词。
⑧为:称为。孔子以为能用孝悌的行为影响当政,也等于自己从政。可见当时上层社会已经腐化堕落,难以为人民起到仁义表率作用。
【译】
有人对孔子说:“您为什么不从政?”孔子说:“《尚书》上说:‘孝啊!最可贵的是孝啊!其次是与兄弟和睦相亲。’把这种美德影响到当政身上,这也是从政。不然,还有什么才叫作从政?”
§334舜有臣五人①,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②臣十人。”孔子曰:“才难③!不其然④乎?唐虞⑤之际,于⑥!斯⑦为盛。有妇人⑧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⑨,以服⑩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泰伯》
【注】
①五人:指禹、稷、契、皋陶、伯益。
②乱:治理乱丝,比喻为治理乱事的人才。
③难:难得。
④然:如此。
⑤唐虞:尧的部落名称为唐,舜的部落名称为虞。
⑥于:赞叹之词,犹呜呼。不可与下文连续。
⑦斯:此,指唐、虞之际。
⑧妇人:指周武王母亲,世称文母。
⑨三分天下有其二:指周文王的政治影响所及,并非指占的国土。
⑩服:臣服。周文王是殷王朝的诸侯,仍臣服于殷。
其:强调语气的助词。
至:最高尚。
【译】
舜有五位大臣,而天下太平。周武王说:“我有治理乱事的人才十位。”孔子说:“人才难得!不正是这样吗?唐、虞之际,啊!这个时期的人才是最多的了。至于周文王时,其中有位妇人,也不过九人而已。可周文王的政治影响所及,赢得了三分之二天下人民的拥戴,而他仍然以臣礼事奉殷王朝。周文王这种美德,实在可以称得上是最高尚的美德呀!”
§335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①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
【注】
①举:参看第三篇§22注③。
【译】
哀公问:“怎么做才能使百姓服从?”孔子回答说:“选拔正直的人放到奸邪小人中去当官,百姓才会服从;选拔奸邪小人放到正直的人们中去当官,百姓就会不服从。”
§336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①有司②,赦③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④舍⑤诸?”——《子路》
【注】
①先:先于。
②有司:属吏。
③赦:宽恕。据史书,赦小过是当政者得人心的高明举措之一。
④其:表反诘语气的助词。
⑤舍:弃。孔子所处时代未实行民主选举制度,否则此说亦非高明策略。
【译】
仲弓当上季氏领地的长官,来请教施政问题。孔子说:“凡事先于下属而操劳,宽恕他们的一般过失,从中提拔贤明而有才能的人。”(仲弓)说:“怎么知道谁是贤明而有才能的人从而把他提拔起来?”(孔子)说:“提拔你所了解的人。你所不了解的,人家难道会舍弃他们吗?”
§337子游为武城①宰。子曰“:女得人②焉耳③乎?”曰“:有澹台灭明④者,行不由径⑤,非公事,未尝至于偃⑥之室⑦也。”——《雍也》
【注】
①武城:参看本篇§309注②。
②得人:发现人才。
③焉耳:加强关切语气的助词。
④澹台灭明:字子羽,貌丑德高,后师事孔子。
⑤行不由径:比喻行事正直,不走旁门邪道。径,小路。⑥偃:子游自称其名。
⑦室:住所。
【译】
子游当了武城长官。孔子说:“你究竟发现什么人才了吗?”(子游)说:“有个叫澹台灭明的,凡事不走旁门邪道,要不是公事,就不曾到我的住处来。”
§338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①?”孔子曰“:仲叔圉②治宾客③,祝鮀④治宗庙⑤,王孙贾⑥治军旅⑦。夫如是,奚其丧⑧?”——《宪问》
【注】
①丧:丧失君位。
②仲叔圉:卫大夫孔圉,世称孔文子,可参第九篇§168。
③治宾客:负责外交事务。
④祝鮀:卫大夫子鱼,可参第十六篇§293。
⑤治宗庙:负责祭祀教化,犹今文化、教育大臣。
⑥王孙贾:周王孙,名贾,卫大夫,即第七篇§132之公明贾。
⑦治军旅:掌管军事。
⑧夫如是,奚其丧:孔子借卫国卿大夫忠于公室一事讽谏季康子,欲其尽心尽力于鲁公室也。旧注欠确。
【译】
孔子曾经谈起卫灵公丧失仁义道德。康子说:“要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不会丧失国君之位?”孔子说:“仲叔圉为他负责外交,祝鮀为他负责祭祀、教化,王孙贾为他负责军事。有这样得力的一群臣子,他怎么会丧失君位?”
§339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①;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②不失③矣;自大夫④出,五世希不失⑤矣;陪臣⑥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⑦。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⑧。”——《季氏》
【注】
①出:颁布,发布。自天子出,即决定于天子。
②希:同“稀”,少。
③失:失去政权,指周王室而言。时周天子已名存实亡。
④大夫:指诸侯的卿大夫,如齐国管仲。
⑤失:失去政权,指诸侯而言,下同。
⑥陪臣:诸侯卿大夫的家臣,如阳虎、公山弗扰。
⑦大夫:指天子的大夫。
⑧庶人:平民。庶人不议:平民应致力于生产而不问政治,说明天下太平,反之则说明政治动荡。可参本篇§330。本章所论是加强中央集权制问题,可参《春秋左氏传》。
【译】
孔子说:“全天下崇尚仁义道德,于是制礼作乐、发布战争的命令,全由天子决定;要是丧失了仁义道德,那么制礼作乐、发布战争的命令,全由诸侯决定。决定于诸侯的话,大概十代之后少有不丧失政权的;要是决定于诸侯的卿大夫的话,大概五代之后少有不丧失政权的;要是让诸侯卿大夫的家臣掌握了诸侯国的命运,大概三代之后少有不丧失政权的。全天下崇尚仁义道德,于是权柄不会落在天子的大夫手中。要是崇尚仁义道德,平民也不会去议论政治的是非得失。”
【注】
①季氏:季康子,鲁国上卿,主朝政者。
②颛臾(音专余):鲁国的附庸,故地在今山东省沂蒙山之东。
③冉有、季路:时为季氏家臣。
④事:战事,委婉语。
⑤无乃:莫非。
⑥是:之。
⑦先王:周初天子,不知何王,不可考。
⑧东蒙主:主持东蒙山的祭祀。古时天子有祭祀国内大山大川的习俗。东蒙山去京都远,故天子指定某人代祭。代祭者四周地方即作为其领地,所得赋税以供祭祀之用。
⑨邦域:疆域,指鲁而言,因东蒙已归附鲁国。
⑩社稷:指代国家。
臣:臣仆,指东蒙百姓。
为:犹乎,表疑问语气的助词,念轻音。
夫子:指季康子,尊称。
周任:古史官。
陈力:尽力。
就列:走上官位。
止:自动辞职。
持:拉住。
颠:跌倒。
相:帮助盲人行路者,文中指冉有、季路,且巧妙讽刺了季康子举止盲目。
过:不合事实。
兕(音寺):雌的犀牛,其性凶猛。
柙:木笼子。
椟(音读):盒子。以上比喻说明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能谏阻季氏为非作歹,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固:地势险要。
费(音壁):季氏领地。
忧:祸患。以上这番话暴露了冉有的真实思想,说明他已完全站到季氏的利益立场上。因此,下文孔子对此展开猛烈抨击。
疾:痛恨。
夫:犹彼,那种。
舍曰:嘴上不肯说。
寡:人口少。
均:分配公平。
倾:政权颠覆。
修:增强。
文德:礼义。
相:辅助。
邦分崩离析:时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卿大夫四分公室,季孙得其二,其余各得其一。邦,指国家政权。
动干戈:挑起战争。干、戈都是武器,借代武力与战争。
萧墙:即肃墙,宫廷门口的屏障,文中借代朝廷。孔子以为东蒙之得失并非季氏之当务之急,倒是朝廷内部的争权夺利,是个极危险的隐患。
【译】
季氏将攻打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氏将对颛臾有所行动。”孔子说:“求,这不就是你们两人的过失吗?提起颛臾,你们该知道过去我们周天子是把它作为主持东蒙山祭祀者的领地的,况且如今已纳入鲁的版图之内了,那里的人民是我们国家的臣仆,何必要攻打它呢?”冉有说:“我们主人想得到它,我和季路两位家臣都不希望这样做。”
孔子说:“求,周任有这样的教诲,说:‘尽一切能力做好任内的事,实在无能的话,就要主动辞职。’如果瞎子主人处境危险而不把他拉住,跌倒了而不把他扶起来,那么还要用他的助手干什么?再说你所说的也不切合实际。虎与犀牛从关押它们的笼子里逃出来,龟甲与宝玉被毁坏在存放它们的盒子中,这是谁的过失呢?”冉有说:“如今那个歂臾地势险要而又接近费地,要是现在不把它攻取下来,将来肯定会成为季氏子孙的祸患。”
孔子说:“求,品行高尚的人痛恨那种嘴上不肯说想得到某个东西而总要为得到它而制造借口的虚伪做法。我听说拥有诸侯领地或卿大夫领地的,不愁领地上人口少,只愁财富分配不公平;不愁财富少,只愁社会不安定。大致上说来,财富分配公平了,就无所谓贫穷;人与人友好相处了,就无所谓人口少;社会安定了,就不会使政权颠覆。要是能做到这样的话,那么远方百姓不服从管理的话,就应加强礼义建设,以使他们归附;既然归附了,就要使他们安居乐业。如今由与你一起辅佐季先生,远方百姓不服从朝廷,却不能使他们归附;公室权力四分五裂,却不能守住先祖传下的基业,还想在国内挑起战争!我担忧季孙的祸患不在于歂臾,而在于朝廷内部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