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春望》伤怀

《春望》伤怀

时间:2023-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品读《春望》,我们会不由得联想令杜甫伤痛的那个失望的春天,它用荒芜记载了一个沉痛的季节,它用破败展现了一次战乱的悲哀。

春天是万物勃发、充满生机的季节,是带给人美好希望和无限憧憬的季节。走进春天,可见莺飞草长,可视红蕾绽放,可观绿叶盈枝。走进春天,可览群山秀色,可阅绿野碧翠,可赏满园芳菲。

然而,公元757年走进春天的杜甫,却丝毫感受不到春天的美好。身陷长安的他,看到安史之乱后长安的春天,是一幅满目荒芜的破败景象,心中不禁忧丝万缕、愁情满怀。他带着对春天凄凉的感伤,带着对故国破碎的忧虑,带着对安史之乱的痛楚,写下《春望》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国都长安的萧条与凄凉,真实地表达了他在公元757年春天的痛苦感触。透过这首诗,我们会感受到杜甫忧国思家的情怀之痛,会品悟到杜甫盼亲望友的急迫之愿。“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他面对国家残破、山河飘零发出的无奈慨叹,也是他对长安春天满城狼藉、杂草丛生的深切悲悯。想当初大唐辉煌的时候,长安城里是一片繁华,花红草绿,生机盎然。可是眼前的长安却是茅草侵道,蓬蒿没腰,一片肃杀景象。眼望此景,杜甫心生伤感,情染悲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仿佛觉得自己的悲哀之情,深深地感染了身边的花草和树上的鸟雀,以至花草也为国破流泪伤感,鸟雀也因离别悲情怀恨。当然这种悲哀更多地还是在自己的心头掠动。安史之乱以来,国家陷入一片混乱,社会动荡不安,他不仅无法返回妻子儿女身边,给他们以庇护,而且通信中断,获得亲人的音信都是一种奢望。于是,他十分感触地写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诗句。这是他内心思念亲人、盼望音讯的真实感受。虽然我们无法获知,战乱以来,为了获得亲人的音信,他曾经历过怎样朝思暮想的煎熬,有过何样望眼欲穿的渴盼。但我们从“家书抵万金”的感慨中,可以断言,他对承载亲情、凝聚思念、寄托祝福的家书看得非常贵重。可想而知,在当时,家书是他与亲人联系的唯一方式。远游在外的他,曾从家书中获得过许多慰藉。此时,他多么希望有一封家书寄来,把家中的平安告知于他。可是,从战乱到现在,已经有三个月没有接到家书了,他对亲人的牵挂和思念与日俱增。长久得不到安慰的牵挂和思念,便逐渐转化成一种深深的忧愁和焦虑。而这种忧愁和焦虑的折磨更令他不堪忍受,他整天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他明显变得衰老,以至达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程度。按此发展下去,他那日渐稀疏的白发会搔光脱尽,届时将不仅是不胜簪,而是要弃簪废束了。这是诗人忧国思家、悲愁致衰的形象描述,更是诗人面对衰老所发出的无奈哀叹。好在这种分离随着安史之乱的平定也得以解除,又与家人团聚,他的忧国思家之痛没有得以延续,“万金家书不再贵,白头尚能胜簪饰”,他又恢复了昔日诗人的健康风采。

满眼荒芜象,春望尽悲凉。品读《春望》,我们会不由得联想令杜甫伤痛的那个失望的春天,它用荒芜记载了一个沉痛的季节,它用破败展现了一次战乱的悲哀。它把一个本来充满希望的时节描述得十分颓废、荒凉,它让人感受到国破家亡的春天是多么悲惨。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