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生平行踪地图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数字化研究中心 周文业
本文从吴敬梓生平活动的地理角度,利用历史地图展示吴敬梓一生的行踪,直观明了,为研究吴敬梓提供一份资料。
从地理角度看,根据吴敬梓一生的居住地,可分为五个时期:
一、全椒童年,1701——1714,1——14岁,14年;
二、赣榆生涯,1714——1722,14——22岁,8年;
三、全椒乡居,1722——1734,22——34岁,12年;
四、南京定居,1734——1753,34——53岁,19年;
五、病逝扬州,1754年,54岁,1年。
以上岁数都按照虚岁计算。
在每个时期,吴敬梓都曾离开居住地多次外出。因此在以上五个时期内,再逐一列出吴敬梓到各地的行踪活动。
目前有关吴敬梓生平的主要资料有:
1.胡适,《吴敬梓年谱》[1]。
2.陈美林,《吴敬梓评传》[2](即表中页码“页1”)。
3.孟醒仁,《吴敬梓年谱》[3](即表中页码“页2”,凡与前书不同处均注明)。
4.李汉秋等校注,《吴敬梓集系年校注》[4]。
其中胡适的《吴敬梓年谱》和李汉秋等校注的《吴敬梓集系年校注》,对于吴敬梓生平的行踪叙述不多,难以为据。而陈美林的《吴敬梓评传》和孟醒仁的《吴敬梓年谱》,对于吴敬梓生平行踪记录较为详细,因此行踪图以这两本资料为主。
但对于吴敬梓的生平,目前还有很多问题有激烈争论,因此对于其生平行踪也有不同看法。由于上述原因,本文目前只能根据陈美林的《吴敬梓评传》和孟醒仁的《吴敬梓年谱》的记录绘制其生平行踪图。对于其中的不同看法,本文无法做研究分辨,就此说明。
①孟醒仁《吴敬梓年谱》记载为1723年,23岁。
②同上。
③同上。
④孟醒仁《吴敬梓年谱》第36页记载为1729或1730年,吴敬梓29或30岁。
⑤ 孟醒仁《吴敬梓年谱》第34页记载,1728年盛夏,吴敬梓从山东归里。第37页记载,1730年,吴敬梓30岁,因乡试落第,妻亡仆散,为发泄愤懑,曾再游南京。
①孟醒仁《吴敬梓年谱》第41页记载为1733年,33岁。
②孟醒仁《吴敬梓年谱》第52页记载,二月,赴滁州。
吴敬梓生平行踪总图
根据吴敬梓生平居住地,其生平可分为五个时期,即全椒、赣榆、全椒、南京和扬州。
绘制行踪地图,不能完全根据上述五时期,而要考虑每幅地图显示清楚,不要有太多的重复路线。因此根据此原则,把吴敬梓的生平行踪分别绘制为五幅地图。
第一幅地图是吴敬梓从全椒到赣榆时期的第一阶段。
此地图分为五个点和线段。
1.出生全椒。
2.少年时期从全椒到南京游览。
3.随父亲赴赣榆。
4.在赣榆生涯。
5.从赣榆回全椒结婚。
6.婚后尊父命,返回赣榆。
7.因岳父病故,再次返回全椒。
从地图可以清楚看出,在此期间内,吴敬梓的活动是以全椒和赣榆为中心。
在此期间,他曾一次赴南京游览,主要活动是四次往返全椒和赣榆之间。
1.从全椒到赣榆
第二幅地图是吴敬梓从全椒到赣榆时期的第二阶段,到其父罢官返回全椒为止。
此地图分为五个线段。
1.从赣榆到南京,侍奉生病的生父。
2.从南京到滁州参加乡试,考中秀才。
3.送生父回全椒,生父病故于全椒。
4.处理生父后事后再返回赣榆。
5.父亲从赣榆罢官回全椒。
从地图可以清楚看出,在此期间内,吴敬梓的活动是以赣榆、全椒和南京三点为中心。
在此期间,他曾在赣榆、南京、全椒之间往返四次,即赣榆至南京,南京至全椒、全椒至赣榆,赣榆再回全椒。
2.全椒、赣榆、南京往返
第三幅地图是吴敬梓从全椒到南京定居后的活动,直到赴安庆参加抚院考试为止。
此地图分为四个线段。
1.从全椒到南京定居。
2.回全椒祭祖。
3.仪征、扬州访友。
4.赴安庆参加抚院考试。
从地图可以清楚看出,在此期间内,吴敬梓的活动主要是四段,即南京定居,全椒祭祖,仪征、扬州访友和安庆考试。可视为三个方向,即西面的全椒,东北的仪征、扬州,和西南的安庆。
3.全椒乡居,移居南京,安庆应试
第四幅地图是吴敬梓以南京为中心,在周边交游访友。
此地图分为四个点,每点又有多次。
1.全椒三次。
2.仪征两次。
3.扬州一次。
4.溧水一次。
5.父亲从赣榆罢官回全椒。
从地图可以清楚看出,在此期间内,吴敬梓的活动是以南京为中心,涉及周边四点,即全椒、仪征、扬州和溧水。基本在三个方向,即西面全椒,东北仪征、扬州,和南面的溧水。
4.全椒聚会,南京周边交游
第五幅地图是吴敬梓仍以南京为核心,外出三地活动。
1.两次去淮安作客。
2.一次回全椒寻旧。
3.最后去扬州,病逝于扬州。
从地图可以清楚看出,在此期间内,吴敬梓的活动仍是以南京为中心,涉及北面淮安,西面全椒,和东北的扬州,共计三点。可形象描述为一竖(淮安),两横(全椒、扬州)。
5.淮安作客,全椒寻旧,病逝扬州
吴敬梓一生去过的地方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长期居住地,即全椒和南京。第二类不是长期居住地,而是短期居住,或游览、访问的地方,根据访问次数,排列如下:赣榆:3次。扬州:3次。仪征:3次。滁州:1次。淮安:2次。安庆:1次。溧水:1次。
【注释】
[1]胡适:《胡适文存》,上海亚东图书馆1930年版,三集卷六。
[2]陈美林:《吴敬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5——354页。
[3]孟醒仁:《吴敬梓年谱》,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3——114页。
[4]吴敬梓著,李汉秋、项东昇校注:《吴敬梓集系年校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