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小议吴国对《书论》及书法艺术

小议吴国对《书论》及书法艺术

时间:2024-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吴国对书法论著十分珍贵,今将此文公之于世,以享同仁。而中段则是付次子吴勖的《书论》,今择取部分于后。这篇《书论》作于顺治八年。是年,默岩先生科举已中拔贡。在《书论》中,他首先谈笔法,如:太肥则浊,太瘦则枯。默岩先生《书论》中指出:“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必(出)。”默岩先生的书论,其文仅存270余字,然言简意赅。

全椒县吴敬梓研究会 王恽忠

吴国对(1616——1680)字玉随,号默岩,是吴敬梓的曾祖。他的书法真迹存世甚少,极为罕见,目前国内所能见到的墨迹仅两幅,分别藏于安徽省博物馆及全椒县吴敬梓纪念馆。另《薖园石刻》尚存二十几块残碑。吴国对书法论著十分珍贵,今将此文公之于世,以享同仁。

一、书论

这张拓片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挚友李文清先生所赠,拓片纵35厘米,横87厘米,字径1厘米,竖排17行,满行20字,尾部9至11字不等。全文共320字,可辨识者273字,余不可识。其文分三部分,首段付长子吴旦,言及如何做人之道。尾段计五则,付两个侄子的,惜字迹漫漶,无可辨识。而中段则是付次子吴勖的《书论》,今择取部分于后。其文曰:

先民有言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浊;不欲太瘦,瘦则形枯。肥不剩肉,瘦不露骨,乃为合作。不可多露锋芒,露锋芒则意不持重。不可深藏圭角,藏圭角则体不精神。斯言当矣。如不得已,则肉胜不如骨胜。多露不如深藏,犹为彼善也。书家者云:“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必(出)。小心布置,大胆落笔。”张敬玄云:(书家用)笔妙在(虚实)运腕,不宜把笔苦紧,然大令小时作(书而耻)从(家范用)笔不得非耶,

曰此有力也。非苦(紧)(把笔而)自有力(才)(上),化于力者也。习颜柳者未免苦(于)(前规),(工)者不妨(书)和画,力可五百年至八百(年)而(乃至)千年绝矣。书力可八百年至千年而神去千二百年绝矣。惟于文(至)更万古而常新,书画可临可摹,文至临摹则丑矣。书画有体,文无体;书画一用,文百用。体故易见,用故无穷。临书易得意,难得体;摹书易得体,难得意。临进易,摹进难。离之而进者临也,合之而远者摹也。

这篇《书论》作于顺治八年(1651)。是年,默岩先生科举已中拔贡。在《书论》中,他首先谈笔法,如:太肥则浊,太瘦则枯。何谓浊?明李开先云:浊者,如油帽垢衣,昏镜浑水……其面目须发无复神采之处。何谓藏锋?宋赵希鹄云:善书者藏笔锋,如锥画沙,印印泥耳。书之藏锋在手,沉着痛快,人能知善书执笔法,则能知名画无笔迹之说[1]

何谓运腕?即笔行纸上,须以腕送之,不可以指头挑剔,自无燥裂浮薄之弊。[2]

清唐岱云:用笔之法,在乎心使运腕,要刚中带柔,能收能放,不为笔使。其笔须中锋,中锋之说,非谓把笔端正也。锋则笔尖锋芒,能用笔锋则落笔,圆浑不板,否则纯用笔根,或刻或偏,专以扁笔取力,便至忘生圭角。[3]

黄宾虹先生云:古人篆籀用笔,只是“指不动”三字,简要详明,可为学书观画之真伪确据。方寸以内运腕,方寸以外运肘,再大者运臂,若徒用指挑剔为流动,即非古法,仔细思之,其言甚确。[4]

按:运腕,则是决定书画家能否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黄宾虹先生等论述,源于实践,你不妨在实践中去仔细领会、感悟。

宋韩拙《山水纯全集》云:“天之所赋于我者性也,性所资于人者学也。性有颛蒙明敏之类,学有日益无穷之功,故能因其性之所悟,求其学之所资,未有业不精于己者也。且古人以务学而开其性,今之人以天性耻于学,此所去古人逾远,而业逾不精也。”[5]

按:韩氏所云,性乃天赋,性资于学,学有日益无穷之功。默岩先生《书论》中指出:“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必(出)。”今人则将“性”理解为书画家之风格,如:石涛、八大山人齐白石、黄宾虹,每个人都有个性;书家康有为、于右任、林散之等人的书法也有个性,这个性形成了书画家的独特风格。一个书画家的格调是否高雅取决于人品道德文化修养、交游等诸多因素,故默岩先生指出应以“性为主,功为辅”。以务学而开其性,不可以天性耻于学,“功与性”乃相辅相成。

默岩先生的书论,其文仅存270余字,然言简意赅。论述了如何用笔,运腕;何谓藏锋;露锋,枯与浊、肥与瘦、性与功、临与摹等书法中的秘诀,逐一剖析、阐述;为学书者指点了迷津,欲登其堂、入其室、窥其奥,这就是一把金钥匙

二、书法赏析

他的楷书,端庄和穆,温文古雅,如芙蓉出水,娟秀欲滴,清隽宜人。先生书法多以中锋用笔,时而中侧兼用,变幻莫测,结体圆润,舒展自如,不偏不倚,洋洋洒洒,赏心悦目。

他的草书,结体参差跌宕,顿挫起伏,大大小小,错落有致;勾连回环,顾盼有情,有若天作之合,若骏马奔驰,倏忽千里,若云烟之缭绕,变幻多姿。笔力劲健,浑厚华滋,纵横自如,意态万千。静穆之气,不激不厉,卓荦不群,然万变之中仍不越准绳,咸于法度之中。而今之书家多追求名利,信手拈来,纵横恣肆,焉有法度?

黄宾虹先生云:苏米崛起,以书法入画,为士大夫画,始有雅格、画格,当以士大夫画为高。因其天资、学力、见闻,鉴别与文人画不同。明初吴小仙、张平山、蒋三松一辈均由马夏脱胎,用笔霸悍粗率,全无含蓄舒展之气,学者目为野狐禅。

老子云:“功成名退。”在他的诗文中,可以看出他“淡泊名利”、“宦绪成倦”,而对大自然的无限想往。如:

赚得浮生好,还同汛宅过。

夕阳留醉久,新水唤游多。

桃叶古今渡,榴花长短歌。

百年能几席,不乐更如何。

四月十六日为木公年兄招 青溪口占请正《薖园石刻》

箕踞于班竹林中,徙倚于青石几上;所有道笈梵书,或校雠四五字,或参讽一两章,茶不必精,壶不必燥,香不必良……

《薖园石刻》

一庵数尺地,委曲自能编。

经卷多堪讽,绳床短是眠。

山光迎野径,林气杂寒烟。

“宦绪真成倦”,思儿只黯然。

二十日晚宿木记这茶香,僧复庵(斋)高淳人《吴玉随诗翰》

方嶟云:“全椒吴侍读公,以顺治戊戌登一甲第三人进士及第。其所为制义,衣被海内,一时名公巨卿,多出其门,李文贞公其一也。诗古文辞,与新城王阮亭先生齐名,学者翕然宗师之。”[6]

《全椒县志》载:“吴国对字玉随,号默岩。顺治间第三人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丙午典试福建,升国子监司业、翰林院侍读,提督顺天学政……。国对才学优赡,工诗赋,善书法,言论风采,为一时馆阁所推重。康熙初,修《全椒县志》,多出其手笔。著有《赐书楼集》。书法兼右军、松雪所长……

默岩先生幼承庭训,从二王书法入手,遂得羲献之神髓。弱冠后又汲取米芾、玄宰、松雪、王铎等诸家营养,于是独辟蹊径,自立门庭。他的诗文书法都有很深的造诣,一种和穆静逸之气,溢于字里行间,非一般文士、书家所能达到此境界。

【注释】

[1]参见傅抱石撰辑《中国绘画理论》,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2]傅抱石:《中国绘画理论》,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127页。

[3]同上,第132页。

[4]《黄宾虹书信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3页。

[5]傅抱石:《中国绘画理论》,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4页。

[6]吴敬梓、吴烺撰,李汉秋点校:《吴敬梓吴烺诗文合集》,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40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