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訓詁學的作用

訓詁學的作用

时间:2024-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既然訓詁學的研究對象是古代的字義和詞義,那麽它跟閲讀和講授文言文的關係也就可想而知了。下面試從五來看一看訓詁學在這方面的作用。訓詁學的妙用之一,就在於它能够幫助我們去發現這種變化,從而對古代作品中某一詞兒的含意作出正確無誤的解釋,不至於用詞的今義去誤解詞的古義。這兩例中的益字即作稍字解。這是訓詁家從大量的語言材料中所總結出的可靠的結論。

訓詁學的作用

關於訓詁學的作用,大體上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指導語文教學,二、指導古籍整理,三、指導辭書編纂。

一 指導語文教學

我國的傳統語言學(舊稱小學)大體上包括三個部分,即:音韻學、文字學、訓詁學。(《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一》云:“惟以《爾雅》以下編爲訓詁,《説文》以下編爲字書,《廣韻》以下編爲韻書,庶體例謹嚴,不失古義。”)音韻學的研究對象是字音,文字學的研究對象是字形,訓詁學的研究對象是字義(從現代語言學的觀alt來看,應該説是詞義),特别是先秦兩漢的古字古詞,尤爲訓詁學之所側重。我們閲讀和講授古代的文言文,最大的難alt在於詞彙。(王力先生説:“學習古代漢語最重要的是詞彙問題。”)既然訓詁學的研究對象是古代的字義和詞義,那麽它跟閲讀和講授文言文的關係也就可想而知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訓詁知識(包括訓詁學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正是我們閲讀和講授古文的一個器,而且是一個有力的器。下面試從五alt來看一看訓詁學在這方面的作用。

(一)訓詁學可以指導我們確認古代詞語的正確含義

語言是發展的,詞彙和詞義也處於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語言中除了少數基本詞彙的意義無多大變化外,其餘一些詞的含義都有程度不等的變化。訓詁學的妙用之一,就在於它能够幫助我們去發現這種變化(那怕是極細微的變化),從而對古代作品中某一詞兒的含意作出正確無誤的解釋,不至於用詞的今義去誤解詞的古義。舉例來看:

《觸龍説趙太后》:“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於身。”在這幾句話中,埋伏着兩個釘子,一個是“少益”,一個是“和”。對於“少益”,有的注解説:“少,副詞,稍稍。益,副詞,更加。”(王力先生主編《古代漢語》修訂本册一,頁126)有的則意譯爲“稍微更加喜歡喫alt東西”(《古代散文選》上册,頁48,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對於“和於身”的“和”字,有的注解説:“和,使身體舒適。”(北京大學中國文學史教研室選注《先秦文學史參考資料》頁335,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年12月第1版)按:以上的訓解都不正確。先看“少益”,如果按照“少,稍稍;益,更加”的訓釋來串講“少益耆食”這句話,便是“稍微更加喜歡喫東西”。這是不合漢語的語言習慣的,稍微與更加相剌謬,二者不能並立。問題出在對益字的詞義缺乏正確的詮解,其實益字在這裏并非更加之意,而是稍的意思,“少益”是同義並列複合詞,亦作稍益,益亦稍也。《史記·李將軍列傳》:“漢兵死者過半,漢矢且盡。廣乃令士持滿毋發,而廣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將,殺數人,胡虜益解。”《漢書·蘇武傳》:“武益愈,單于使使曉武。”這兩例中的益字即作稍字解。楊樹達《詞詮》卷七:“益,副詞。稍也,漸也。”這是訓詁家從大量的語言材料中所總結出的可靠的結論。“少益耆食”的益字正應作稍解,“少益耆食”針對上文“殊不欲食”而言,是説稍稍喜歡喫alt東西。(參看陳增傑同志《詞語考釋雜記》,中國訓詁學研究會第二届學術討論會論文,油印本)但在現代漢語中,益字已不復有稍義,於是便會引起誤解。再看和字,注家訓“和於身”爲“使身體舒適”,似乎講得通,但是根據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和字在這裏原是一個誤字,帛書原文作“智於身”,“智”通“知”,《方言》三:“知,愈也,南楚病愈者謂之知。”“知於身”是説有益於身體。(參看《戰國縱横家書》頁77,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可見訓和字爲“使身體舒適”,實際上是據訛字而以意猜測之,可謂郢書而燕説了。

《韓非子·五蠹》:“國平養儒俠,難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有的注解説:“國家給以利益的人不是國家要用的人。”(《古代漢語》修訂本册二,頁409)這是把利字理解爲利益之利。今按:這是以今義誤解古義,利字在此應是養的意思。同是這幾句話,在《韓非子·顯學》中就寫作:“國平則養儒俠,難至則用介士,所養者非所用,所用者非所養,此所以亂也。”兩相對勘,則知利猶養也。利作養解,在先秦兩漢的文獻中有不少例證,詳觀《經籍籑詁》卷六三“利”字條,不贅引。

白居易《琵琶行》:“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意。”有的注解説:“聲聲思,一聲聲都含有哀怨的情思。”(十三校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上册,頁375)這是以情思釋思字,未爲確詁。思字古有憂、悲、哀、愁之義,聲聲思即是聲聲悲、聲聲哀。《詩·大序》:“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文選》卷一九張華《勵志》詩“吉士思秋”,李善注云:“思,悲也。”《淮南子·繆稱》:“春女思,秋士悲。”思、悲對文,則思即是悲。《文選》卷一八成公綏《嘯賦》:“情既思而能反,心雖哀而不傷。”思、哀對文,則思即是哀。陳子昂《宿空舲峽青樹村浦》:“客思浩方亂,洲浦寂無喧。”思一作愁(《全唐詩》册二,頁912,中華書局1960年版)。張説《南中别陳七李十》:“畫鷁愁南海,離駒思北風。”(《全唐詩》册二,頁952)愁、思對文,明思有愁義。李白《天馬歌》:“願逢田子方,惻然爲我悲。”悲一作思(《全唐詩》册三,頁1684)。李群玉《長沙紫極宫雨夜愁坐》:“春燈含思静相伴,雨夜滴愁更向深。”(《全唐詩》册九,頁6599)思、愁對文,明思有愁義。《洛陽伽藍記》卷一引北魏莊帝五言詩:“思鳥吟青松,哀風吹白楊。”思、哀對文,則思即是哀。凡此,均足證明思字古有悲、哀、愁、憂之義。但是思字的這一古義在現代漢語中已經消失,注家爲思字的今義所惑,於是訓“聲聲思”的思字爲情思,又覺得未妥,復添哀怨二字以足其義,殊不知這樣一來,却又犯了增字爲釋的毛病。究其致誤之源,即在於訓詁方面欠妥。

(二)在遇到衆説紛紜的疑難問題時,訓詁學可以幫助我們進行裁斷,以決定取捨,避免盲從

在古文教學中,有時會遇到一些衆説紛紜、莫衷一是的疑難問題。歸根到底,不外乎兩種情況:要麽各家説法都不對,要麽只有其中一種説法對,其餘的説法不對。但是要想判斷各家説法的是非得失,就必須具有一定的訓詁修養,否則即會進退失據,無所依從。例如:

(三)在遇到課本或選本中當注而未注的疑難問題時,訓詁學可以幫助我們進行獨立的研究,從而求得正確的答案,以彌補課本或選本在注釋方面的不足

古文選本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現象:就是應該加以注釋的地方,反而付之闕如,不予注釋。這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注不出,因而加以回避;二是把難的當成容易的,以爲無需乎注釋。不管哪種情況,對於我們閲讀和理解古文都是不利的。而訓詁知識則可以使我們敏鋭地覺察這種當注而未注之處,并且通過撢研,覓得答案。例如:

《隆中對》:“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内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荆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其中“保其巖阻”一句,初中語文課本第五册注云:“巖阻,險阻,指形勢險要的地方。”這裏只注了巖阻,而未注保字,大概以爲保就是保守,此義習聞慣見,因而無需乎注釋的吧?其實,這裏首先應該加注的正是保字,保字在此是依恃、憑仗之義。這裏是説:依恃、憑仗着險要的地理形勢,在搞好内政、外交的基礎上,進一步出兵秦川,圖霸業、興漢室。保字若訓爲保守,便會變積極爲消極,與原意大相徑庭。訓保爲恃,於古有徵。《離騷》“保厥美以驕傲兮”,保就是恃(王逸《楚辭章句》訓爲保守,未當。清人林仲懿《離騷中正》、近人衛瑜章《離騷集釋》訓爲恃,得之)。《左傳·僖公二年》“保於逆旅”,《僖公二十三年》“保君父之命”,杜注並訓爲恃。《吕氏春秋·誠廉》“阻兵而保威”,高誘注:“保,恃也。”《莊子·列禦寇》“人將保女矣”,司馬彪注:“保,附也。”附猶依也。《漢書·高帝紀上》“欲誅蕭、曹,蕭、曹恐,逾城保高祖”,王念孫謂“保者依也”(見《讀書雜志·漢書第一》“逾城保高祖”條)。《漢書·武五子傳》“揚州保疆”,李奇曰:“保,恃也。”《顔氏家訓·勉學》:“父兄不可常依,鄉國不可常保。一旦流離,無人庇蔭,當自求諸身耳。”依、保互文,則保猶依也。凡此,均足證明保有依恃、憑仗之意。

(四)課本或選本如有誤注之處,訓詁學可以幫助我們發現這種錯誤,并加以匡正

課本或某些古文選本中的注釋一般説來是對的,但是誤注的地方也不是没有,這就要求我們審慎地加以鑒别,進而匡正其疏失之處。例如:

屈原列傳》:“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高中課本第四册注:“意思是,絶没有受塵世的滋濁垢污。”細看此注,是用受字來對譯獲字,這又犯了以今義誤解古義的毛病。獲字在此是辱的意思,“不獲世之滋垢”,即不爲世之滋垢所辱。《廣雅·釋詁》:“濩、辱,污也。”又:“獲,辱也。”是獲(濩)有辱義之證。(參看王念孫《讀書雜志·史記第五》“不獲”條;又《廣雅疏證》卷三上“濩、辱,污也”條,卷三下“獲,辱也”條。)

《塞翁失馬》:“其父曰:‘此何遽不爲福乎?’”其中遽字,初中課本第一册注道:“遽,就。”《察今》:“其父雖善遊,其子豈遽善遊哉?”高中課本第一册注:“豈遽……難道就……遽,遂,就。”觀以上二注,都是訓遽爲就,未確。據王念孫考證,遽也是何的意思:“連言何遽者,古人自有複語耳。遽字或作詎、距、鉅、巨,又作渠,……或言何遽,或言奚遽,或言豈遽,或言庸遽,或言寧渠,其義一也。”(《讀書雜志·漢書九》“何遽不若漢”條,又《讀書雜志·荀子六》“豈鉅知”條)王氏的話是對的。顔師古注《漢書》,訓遽爲迫促,楊倞注《荀子》,訓遽爲速遽,都是被遽字的常義所惑,中學課本訓遽爲就,爲遂,蓋即源於顔師古、楊倞之誤注。

(五)訓詁學能够使我們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要想讀懂讀透一篇古文或一首古詩,不能滿足於知道其中的字、詞、句應該怎樣解釋,還要進一步研究爲什麽可以這樣解釋,這就是所謂知其所以然。要想達到這一高標準的要求,需要憑借訓詁知識,因爲訓詁學是解釋古代書面語言并進一步闡明爲什麽可以這樣解釋的一門學問。離開了訓詁學的指導,缺乏必要的訓詁知識,我們在古文的閲讀和教學中便很難做到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學生問一個爲什麽,便往往無詞以對。舉例來看:

孔雀東南飛》:“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高中課本第三册注云:“勞勞,悵惘若失的狀態。”這是講得通的。但是爲什麽“勞勞”會有悵惘若失之義?這就有必要運用訓詁知識加以探索。考勞字古有憂義,《詩·陳風·月出》“勞心悄兮”,《邶風·柏舟》“憂心悄悄”,兩文相照,知勞即憂也。《漢書·谷永傳》:“損燕私之閑以勞天下。”師古曰:“勞,憂也。”《淮南子·氾論》“以勞天下之民”,高誘注:“勞猶憂也。”此均證明勞字古有憂義,而憂義與悵惘若失之義是相通的,所以“勞勞”可以訓爲悵惘若失。

《馮婉貞》:“日暮,所擊殺者無慮百十人。”其中“無慮”一詞,初中課本第三册注道:“大概,大略。”這是對的。但是何以“無慮”會有大概、大略之義?這要有一定的訓詁知識纔能回答。王念孫對這個詞曾有專門考證,王氏徵引了很多語言材料,證明“無慮”就是大概、大略之義。《廣雅·釋訓》:“無慮,都凡也。”《廣雅·釋詁》:“都,大也。”則都凡即是大凡,大凡也即是大概、大略。高誘注《淮南子·俶真》曰:“無慮,大數名也。”也是大概、大略之義。《周髀算經》“無慮後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趙爽注云:“無慮者,粗計也。”粗計亦猶大概、大略。《漢書·食貨志》:“天下大氐無慮皆鑄金錢矣。”顔師古注曰:“無慮,亦謂大率無小計慮耳。”師古以計慮訓慮字,這就犯了望文生訓之病。無慮又作勿慮(見《大戴禮·曾子立事》)、亡慮(見《漢書·李廣傳》張晏注)、摹略(見《墨子·小取》)、孟浪(見《莊子·alt物論》)、莫絡(見左思《吴都賦》劉逵注)。無慮又單稱慮(見《漢書·賈誼傳》、《賈子·五美》)。總之,無慮是一個疊韻聯綿詞,凡屬聯綿詞,“其義即存乎聲,求諸其聲則得,求諸其文則惑矣”(參看王引之《經義述聞》卷二九《通説上》“無慮”條)。就這樣,通過一番探本溯源的功夫,我們對於“無慮:大概、大略”這條注釋,便能够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二 指導古籍整理

古籍整理,一般的説不外乎對古籍進行校勘、標alt、注釋和翻譯,而這些工作都離不開訓詁知識。下面即從校勘、標alt、注釋和翻譯四個方面,舉例説明訓詁知識在古籍整理中的具體運用。

(一)訓詁與校勘

清代著名學者段玉裁在其《經韵樓集·與諸同志書論校書之難》一文中,指出校書的困難不在照本改字不訛不漏,而在於難定是非。近人陳援庵先生《元典章校補釋例》(又名《校勘學釋例》)論校勘之法有四,其四曰“理校”,即“不憑本而憑理也”。按段氏所謂的定其是非,陳氏所謂的理校,都必須在精通訓詁的基礎上方能辦到,换言之,通訓詁乃是校讀古籍的先決條件,否則即謬誤百出,無以進行正確的校勘。且看下列實例:

清人王念孫《讀書雜志·戰國策雜志》“觸龍”條,據《漢書·古今人表》、《荀子·議兵》注、《太平御覽》人事部、《荀子·臣道》、《史記》《高祖功臣侯者表》、《惠景間侯者表》等材料,證觸讋應爲觸龍之誤,謂:“此策及《趙世家》,皆作左師觸龍言願見太后,今本龍言二字誤合爲讋耳。太后聞觸龍願見之言,故盛氣以待之,若無言字,則文義不明。”(《讀書雜志》一《戰國策第二》,萬有文庫本,册一,頁99,以下同此版本)按:近年長沙馬王堆二號漢墓出土的帛書《戰國策》正作“觸龍”,證實了王氏的看法是正確的。王氏精通訓詁,故能有此卓識。

《墨子·非儒下》:“夫飢約則不辭妄取以活身,羸飽僞行以自飾。”王念孫謂羸飽本作贏飽,贏之言盈也,贏飽正對上文飢約而言,今本飽下脱則字,贏飽又訛作羸飽,則義不可通。(《讀書雜志》九《墨子第三》)按:王氏斷定羸飽應爲贏飽,并非根據善本,而是憑借訓詁,這正是陳氏所謂的“理校”之法。

《墨子·小取》:“辟也者,舉也物而以明之也。”畢沅云:“舉也之也疑衍。”王念孫則謂也非衍字,《墨子》書通以也爲他,舉他物以明此物,謂之譬,故曰:“辟也者,舉他物而以明之也。”(《讀書雜志》九《墨子第四》)按:畢沅未察《墨子》書中也、他通用之例,遂疑也字爲衍文,正所謂疑所不當疑。王氏據《墨子》用字之例,讀也爲他,文義大明,這也是用訓詁知識校讀古籍的好例。

《越絶書·内傳·陳成恒》:“昔者吴王分其人民之衆,以殘伐吾邦。”俞樾謂分字無義,乃介字之誤。《漢書·南粤傳》“欲介使者權”,顔師古曰:“介,恃也。”此介字亦當訓恃,言吴王恃其衆以伐吾邦也。(《春在堂全書·曲園雜纂》卷十九《讀越絶書》)按:此即理校,而其根據則在於訓詁。

《韓非子·外儲説左下》:“墾草仞邑,辟地生粟,臣不如甯武,請以爲大田。”俞樾云:“仞,當作剏,謂剏造其邑也。作仞者,字之誤……《新序》載此事正作剏邑,當據以訂正。”(《諸子平議》卷二一,頁427,中華書局1954年10月第1版)今人陳奇猷以俞説爲是(《韓非子集釋》下册,頁698)。按:俞説實非。1975年湖北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簡《爲吏之道》,其中有一句作“根(墾)田人(仞)邑”,根即墾字之借,人即仞字之借,證明《韓非子》作“仞邑”是對的。那麽爲什麽俞樾會認爲仞字是剏字之誤呢?問題還是出在訓詁上。俞氏爲仞字的本義所惑,覺得作“仞邑”講不通,遂疑仞字誤。殊不知仞當讀爲牣,牣有充牣義,仞(牣)邑就是使城邑人口充實。俞氏是訓詁大家,但其校讀古書,也難免有失誤之處,此其一例也。

《韓非子·説林下》:“弱子扞弓,慈母入室閉户。”王引之謂“弱子扞弓之扞,當作扜,字從于,不從干。扜弓,引弓也。《説文》:‘弙,滿弓有所鄉(嚮)也。’字或作扜。《大荒南經》:‘有人方扜弓射黄蛇。’郭注曰:‘扜,挽也,音紆。’《吕氏春秋·雍塞》‘扜弓而射之’,高注曰:‘扜,引也。’《淮南·原道》‘射者扜烏號之弓’,高注云:‘扜,張也。’弱子扜弓,則矢必妄發,故慈母入室閉户,若作扞御之扞,則義不可通。”(《讀書雜志》十六《餘編上》)按:王説至確,扞、扜二字雖形體至近,但也逃不過訓詁家敏鋭的眼睛。

《本草綱目》卷四六蝸螺條肉段云:“主治燭館,明目下水。”按“燭館”一詞始見於《名醫别録》,歷來未見解釋。李時珍又不曉其義,故説:“燭館二字疑訛誤。”但是唐《新修本草》、《千金翼方》及宋《證類本草》(大觀本及政和本)引《别録》文都作“燭館”,證明這兩個字并無訛誤。今人劉衡如據玄應《一切經音義》引《許慎注淮南子》云:“燭睆,目内白翳病也。”考定館乃睆之借字,“燭館”一詞遂豁然通解。(見《本草綱目·校alt後記》,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年11月第1版)這是運用破假借之字找出本字的訓詁手段校勘古籍的一個好例。

《淮南子·泰族》:“故民知書而德衰,知數而厚衰,知券契而信衰,知機械而實衰也。”宋本正文和注當中的“實”字都作“空”。究竟實字對?還是空字對?校勘家必須作出抉擇,這就需要訓詁知識。今謂空字對。《莊子·人間世》:“且德厚信矼,未達人氣。”梁·簡文帝注:“矼,慤實貌。”《淮南子》的德、厚、信、空就是《莊子》的德、厚、信、矼。古書中“空空”當誠懇、質實講的很多,可見宋本作空是對的,後人不曉其義,遂改爲實。(此例引自蔣禮鴻先生《校勘略説》一文)

(二)訓詁與標點

正確地理解古書的文意,是對古書進行斷句和標alt的前提,而要正確地理解古書的文意,必須通訓詁。例如:

《左傳·成公二年》:“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按:疆理猶經界、界劃。物,猶相也。(見《儀禮·既夕·冢人》鄭玄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標alt本《春秋經傳集解》將這句話斷作“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春秋經傳集解》册二,頁643),即由於不明物字之義而誤讀。(此例引自陳增傑同志《語詞札記》一文)

《三國志·魏書·蔣濟傳》注引《列異傳》:“天明,母重啓侯:‘雖云夢不足怪,此何太適適;亦何惜不一驗之?’”其中“適適”即“的的”,顯明貌。這裏形容所見分明。(樂府詩《子夜歌》:“我念歡的的,子行由豫情。”“的的”與“由豫”相對成文,可證“的的”爲明確之義)中華書局標alt本《三國志》由於不明“適適”之義,將這句話斷作“此何太適?適亦何惜不一驗之?”(《三國志》册二,頁455)竟不知所云了。(中華書局版汪紹楹校注的《搜神記》卷十六“蔣濟”條下也有這段話,標alt不誤)

《三國志·魏書·華佗傳》:“復與兩錢散,成得藥,去五六歲。”按:去者藏也,去、弆、舉三字均有藏義,訓詁家類皆知之,中華書局標alt本《三國志》由於不明去有藏義,將這句話誤斷作“成得藥去。五六歲,……”(《三國志》册三,頁803。按此例引自錢劍夫《<三國志>標alt商榷》一文)

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清人崔述《論語餘説》云:“‘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九字一句,謂衣食居三者俱全而惟無教也。”按:崔説至確。有不少注本將這句話斷作“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實非。

《史記·黥布傳》:“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時爲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當刑而王。’及壯,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當刑而王,幾是乎!’”吴汝綸《史記讀本》以“坐法”爲句,以黥字屬下讀,非是。楊樹達謂“此當以‘坐法黥’爲句。傳首已舉黥,傳中但當稱布,不合復稱黥布也”(見《古書句讀釋例》頁46)。楊説極是。

《漢書·昭帝紀》:“二年,春正月,大將軍光、左將軍桀,皆以前捕反虜重合侯馬通功封,光爲博陸侯,桀爲安陽侯。”王先謙《漢書補注》於功字斷句,封字屬下讀,非是。因爲按照這種讀法,這句話在邏輯上便陷於混亂(參看《古書句讀釋例》頁47)。

《顔氏家訓·書證》:“殷仲堪《常用字訓》,亦引服虔《俗説》,今復無此書,未知即是《通俗文》,爲當有異?近代或更有服虔乎?不能明也。”按:“爲當”是漢魏以迄隋唐習見的一個俗語詞,可作選擇連詞用,有還是、抑或之意(參看《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新版頁345)。有人不明“爲當”之意,誤將這句話斷作“未知即是《通俗文》爲當有異近代,……”竟不知所云了。(見《南開學報》1981年2期劉葉秋《閲讀散記》一文,又劉氏在《中國字典史略》頁52也引了這段話,也是這樣標alt的,可見其誤并非出於偶然)。

《酉陽雜俎》前集卷九《盜俠》:“建中初,士人韋生,移家汝州,中路逢一僧,因與連鑣,言論頗洽。日將銜山,僧指路謂曰:‘此數里是貧道蘭若,郎君豈不能左顧乎?’士人許之,因令家口先行。僧即處分步者先排比,行十餘里,不至,韋生問之,即指一處林煙曰:‘此是矣!’……”按:“僧即處分步者先排比”一句中的排比,乃唐時俗語詞,有安排和準備的意思(見《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新版頁117)。中華書局標alt本《酉陽雜俎》的校alt者大概不知道“排比”這個俗語詞的含意,誤將這句話斷作“僧即處分步者先。排比行十餘里,不至”(見中華書局1981年12月版《酉陽雜俎》頁89),致使文意不通。又考《太平廣記》册四,卷一九四“僧俠”條,這句話作“僧即處分從者(按:“處分”是指揮、命令的意思),供帳具食。行十餘里,不至”。這裏的“供帳具食”,即是《酉陽雜俎》中的“排比”,可證排比正是安排準備之意。

《酉陽雜俎·諾皋記下》:“鄆州闞司倉者,家在荆州。其女乳母鈕氏,有一子,妻愛之,與其子均焉,衣物飲食悉等。忽一日,妻偶得林檎一蒂,戲與己子,乳母乃怒曰:‘小娘子成長,忘我矣!常有物與我子停,今何容偏?’”按:“常有物與我子停”的停字,也是俗語詞,有平均分配的意思(參看《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新版頁246),中華書局標alt本《酉陽雜俎》的校alt者大概不明白停字之義,遂將這句話斷作“常有物與我子,停今何容偏”(見中華書局標alt本《酉陽雜俎》頁147),致使文意不明。

《武王伐紂平話》卷中:“女子見道,化金光去了。萬民盡看,言道好希差,臣見奇異,特來奏我王。”文中“希差”,乃希奇、怪異之意。差有奇義,《唐音癸籤》已發之,《敦煌變文字義通釋》言之極詳。古典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武王伐紂平話》,校alt者將這句話誤斷作:“萬民盡看,言道好希。差臣見奇異,特來奏我王。”誤矣。

以上十例,一至三例均由於不明字、詞的古義而致誤,四至六例由於不通語法邏輯而致誤,七至十例由於不明俗語詞的特殊含意而致誤。而這些均屬於訓詁的範疇。不通訓詁,則不能正確地標alt古籍,觀乎以上十例,可以概見矣。

(三)訓詁與注釋

注釋古書,必須通訓詁,其理至顯,無待煩言。此正如宋人鄭樵所云:“古人之言所以難明者,非謂書之理意難明也,實爲書之事物難明也;非爲古人之文言難明也,實爲古人之文言有不通於今者之難明也。”(《通志·藝文略》)按:古人之言有不通於今者,即需要運用訓詁學的知識和方法加以詮釋。例如:

《楚辭·天問》:“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王逸注云:“吞,滅也。揆,度也。”(《楚辭章句》)洪興祖云:“羿之射藝如此,唯不恤國事,故其衆交合而吞滅之,且揆度其必可取也。”(《楚辭補注》)按:王、洪訓揆爲度,並屬望文生訓,殊不可通。孫詒讓謂:“揆亦滅也,《吕氏春秋·知士》云:‘靖郭君大怒曰:剗而類,揆吾家。苟可以傔劑貌辨者,吾無辭爲也。’《戰國策·alt策》作剗而類,破吾家。此云交吞揆之,即謂浞與國人交結破滅羿之家也。”(《札迻》卷十二)按孫説至確。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内無怨女,外無曠夫。”其中“怨女”的怨字,乃藴積之意,不可誤解。《新序·雜事》:“後宫多幽女者,下民多曠夫。”怨女即幽女,幽亦有藴積之意。《韓非子·外儲説右下》“桓公勤民而管仲省腐財怨女”,《荀子·哀公》“富有天下而無怨財”,楊倞注:“怨讀爲藴,言雖富有天下而無藴蓄私財也。”《禮記·禮運》“事大積焉而不怨”,《經典釋文》:“怨,于粉反,積也。”此均足證明怨有積義。(參看《章太炎全集》册一《膏蘭室札記》九五“怨女”條、蔣禮鴻師《義府續貂》頁114)又《楚辭·九章·悲回風》:“悲回風之摇蕙兮,心冤結而内傷。”冤結即鬱結,姜亮夫師《屈原賦校注》云:“冤結,即宛結、鬱結一聲之轉。”(《屈原賦校注》頁449)有的選本注爲“冤苦而鬱結”(馬茂元《楚辭選》頁171),即由於不明冤字之義而誤解。又《楚辭·九嘆·愍命》:“叢林之下無怨士兮,江河之畔無隱夫。”怨與隱對文,怨即隱義,王逸注這句説:“言己既舉士,必先於叢林側陋之中,使無怨恨;令江河之界,使無隱佚之夫。”(《楚辭章句》)望文生訓,未爲正詁。

賈誼《旱雲賦》:“終風解而霧散兮,陵遲而堵潰。”某選本注云:“終風,整日颳的風。”按:此乃常識性錯誤。終風之終,應作既講,見王引之《經義述聞》卷五“終風且暴”條,學者類皆知之,不通訓詁而注釋古書,則難免乎常識性錯誤。

樂府詩《企喻歌》:“男兒欲作健,結伴不須多。鷂子經天飛,群雀兩向波。”余冠英先生《樂府詩選》注云:“作健,作健兒也。”(見《樂府詩選》頁107)按:此注誤。“作健”乃振作奮發之意。“作”有興起義,《易·乾》“聖人作而萬物睹”,《釋文》:“馬融作起。”“健”有剛猛之義。《辭源》釋作健爲“振作奮發,有稱雄的意思”(見新《辭源》册一,頁195),得之。

《史記·日者列傳》:“夫卜者多言誇嚴以得人情。”司馬貞《史記索隱》曰:“謂卜者自矜誇而莊嚴,説禍以誑人也。”按:此説殊謬。王念孫、桂未谷均讀嚴爲譀,《説文》:“譀,誕也。”又:“誇,譀也。”多言誇嚴即多言誇誕(王説見《讀書雜志·史記第六》,桂説見《札樸》卷五)。嚴、譀均從敢聲,得以通借。小司馬不能破字爲説,是以扞格難通。此正如王引之所説:“至於經典古字聲近而通,則有不限於無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見存而古本則不用本字,而用同聲之字,學者改本字讀之,則怡然理順,依借字解之,則以文害辭。”(《經義述聞》卷三十《通説下》“經文假借”條)

《漢書·王莽傳》:“方今天下聞崇之反也,咸欲騫衣手劍而叱之,其先至者,則拂其頸,衝其匈,刃其軀,切其肌。”顔師古曰:“拂,戾也。”按:此乃望文生訓,非其本指。王念孫謂:“拂讀爲刜,斫也,謂以劍斫其頸也……《説文》曰:‘刜,擊也。’《廣雅》曰:‘刜,斫也。’”(《讀書雜志·漢書第十五》“拂其頸”條)其説得之。顔師古爲借字所惑,故不能得其正解。

杜甫《贈李白》:“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爲誰雄?”楊倫《杜詩鏡銓》云:“按《説文》:‘扈,尾也。’跋扈,猶大魚之跳跋其尾也。”黄生《義府》卷下“扈”字條云:“扈,漁具。蓋編竹以禁魚者。漢質帝目梁冀爲跋扈將軍,取譬於此。以魚之彊有力者,能跋出扈外也。”按:黄、楊二氏釋跋扈一詞,均屬望文生訓。跋扈乃聯綿詞,亦作拔扈、播扈,猶言强梁也。聯綿詞“本因聲以見義”,黄、楊二氏“不求諸聲而求諸字,固宜其説之多鑿也”(語見《經義述聞》卷二九《通説上》“猶豫”條)。

韓愈《華山女》:“廣張福罪資誘脅,聽衆狎恰排浮萍。”某選本注云:“狎恰,當時口語,你邀我,我邀你的意思。”按:謂“狎恰”是當時口語不錯,但釋之爲“你邀我,我邀你”,則臆説無據。“狎恰”在這裏是多而密集的樣子,狎恰音轉爲戢戢,亦有密集義。張籍《採蓮曲》:“青房圓實alt戢戢,争先競折漾微波。”韓愈《和侯協律咏笋》:“戈矛頭戢戢,蛇虺首掀掀。”諸戢戢並當作密集解。馬茂元先生《唐詩選》注張籍詩的戢戢爲“飽滿而突出的樣子”,亦屬臆説。

《荀子·不苟》:“盜跖吟口,名聲若日月,與舜、禹俱傳而不息,然而君子不貴者,非禮義之中也。”其中“吟口”二字,楊倞注云:“吟咏常在人口。”按:楊氏增字爲訓,殊未爲當。北京大學《荀子》注解組的《荀子新注》注爲:“傳頌於人民之口。”(見《荀子新注》頁27,中華書局1979年2月第1版)蓋即本於楊倞之説。考《説苑·談叢》有云:“盜跖凶貪,名如日月,與舜、禹俱傳而不息。”朱起鳳謂“凶貪先訛作貪凶,貪從今,因誤爲吟,凶似口,又誤作口”(《辭通》卷十一)。據朱氏之説,則吟口有可能是凶貪的訛字,楊倞等據訛字立説,固宜其説之謬悠也。(“吟口”之訓,清人郝懿行、俞樾、近人劉師培等各有説,朱氏之説也只是一家之言,未必爲確詁。但楊倞之説站不住,則是無可疑的)

以上十五例,按其内容可分爲五類:一至七例屬於字詞的古義,八至十例屬於文字的通假,十一、十二例屬於聯綿詞,十三、十四例屬於俗語詞,十五例屬於文字的形訛。這些又都是訓詁學的重要内容,由此可以概見訓詁對於古籍注釋工作的重要性。

訓詁學不僅可以指導我們正確地注釋字、詞的含義,同時還爲我們提供注解古籍的科學方法,提醒我們注釋工作中應避免的弊病。如王引之《經義述聞·通説下》所載《經文假借》、《語詞誤解以實義》、《經傳平列二字上下同義》、《上下相因而誤》、《增字解經》諸文,王念孫《讀書雜志·漢書第十六》所附“連語”條(按:王氏所謂連語,包括聯綿詞和同義並列複合詞兩種),段玉裁《經韵樓集·與諸同志書論校書之難》及王念孫《讀書雜志·淮南内篇第廿二》講校勘,這些對於古籍注釋工作都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意義。

(四)訓詁與翻譯

近代著名學者嚴復論翻譯,有信、達、雅之説。翻譯古文亦然。信、達、雅三者之中,信字居首,信即正確、準確之意。而要正確、準確地翻譯古文,必須通訓詁。换言之,如果缺乏訓詁的修養或根本無視訓詁的基本法則,則其譯文必不會準確,甚或憑臆妄説,不知所云。例如:

章太炎《秦獻記》:“以斯骫於用法,顧使秦之黎獻因是得優游論箸,亦斯贊之矣。”其中的“骫於用法”,前些年中華書局出版的一本《法家著作選讀》翻譯爲“靈活地運用了法令”,殊誤。骫字在此不是靈活的意思。《廣雅·釋詁》:“骫,曲也。”《吕氏春秋》卷一四《必己》“直則骫”,高誘注:“曲也。”所謂“骫於用法”即是曲於用法,换成現代的語言,即是用法不直,也就是説不能嚴格地執行法令。“靈活地運用法令”與“不能嚴格地執行法令”有正反之别,褒貶之殊,不可混爲一談。章太炎在這裏是批評李斯執法不嚴,而不是贊揚李斯執法靈活。

《老子》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鷄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有人將這幾句話譯作:“喫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適,過得習慣……”按:譯文與原義大相徑庭。“甘其食”四句是古漢語語法學中的所謂意動用法,意即“以其食爲甘,以其服爲美,以其居爲安,以其俗爲樂”,并非説真的“喫得香甜,穿得漂亮……”老子主張“小國寡民”,回到“復結繩而用之”的原始社會去,過一種“歸真返樸”的缺乏物質文明的生活,但在精神上,却又以這種原始的生活狀態爲高尚美好,所以説“甘其食,美其服”。意思就是説:以自己所喫的爲香甜,以自己所穿的爲漂亮。實際上却是并不香甜,并不漂亮。

以上從校勘、標alt、注釋和翻譯四個方面討論了訓詁學對於古籍整理的重要作用,下面再看訓詁學對於辭書編纂將有的作用。

三 指導辭書編纂

訓詁學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古代文獻中的字和詞,而辭書編纂工作,也就是解釋詞義,不言而喻,訓詁學與辭書編纂的關係是至爲密切的,辭書編纂要以訓詁學爲指導,而訓詁學則應該在辭書編纂中發揮其重要的作用。

訓詁學對辭書編纂的指導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糾正舊辭書在釋義上的謬誤

字典辭書在釋義上存在個别的失誤,是難免的,問題是這種失誤不易被發現。但是如果掌握了一定的訓詁學知識,懂得訓詁的條例和方法,則這種失誤還是可以抉發的。例如唐人韓偓《清興》詩:“陰沉天氣連翩醉,摘索花枝料峭寒。擁鼻繞廊吟看雨,不知遺却竹皮冠。”(《全唐詩》册二十,頁7805,中華書局1960年版。)其中“摘索”這個詞,臺灣編的《中文大辭典》解釋道:“摘索,索取也。”并以韓偓此詩爲書證(見《中文大辭典》册十四,頁312)。按:此解大誤。首先,從韓偓詩來看,“陰沉天氣連翩醉,摘索花枝料峭寒”是對偶句,“陰沉”與“摘索”相對成文,均爲形容詞,作定語用。“陰沉”修飾天氣,“摘索”修飾花枝,各爲偏正結構。《中文大辭典》訓摘索爲索取,則摘索是動詞,“摘索花枝”是動賓結構,與上文“陰沉天氣”失對,這是講不通的。今謂摘索即是蕭索、離索、疏索,乃蕭條冷落之意,與索取義可謂風馬牛不相及。摘有離義,宋元小説戲曲中屢見之(參看許政揚《宋元小説戲曲語釋》,《南開學報》1979年第1期)。又詩詞曲中每見摘離一詞,摘就是離(參看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五“摘離”條)。摘既有離義,則摘索即離索。楊萬里詩“更覺梅枝殊摘索”,摘索即離索也。如果照《中文大辭典》的釋義,訓摘索爲索取,則這句詩便根本講不通。離索者,蕭條冷落之意。許渾《題岫上人院》詩:“離索秋蟲響,登臨夕鳥還。”(《全唐詩》册八,頁6062)以離索狀秋蟲之鳴,則清寂冷峭之意可知。又韓偓《舊館》詩:“前歡往恨分明在,酒興詩情大半亡。還似墻西紫荆樹,殘花摘索映高塘。”(《全唐詩》册十,頁3845)摘字一本作蕭,則摘索亦即蕭索。蕭索亦蕭條冷落之意也,如駱賓王《樂大夫挽詞五首》:“蕭索郊埏晚,荒凉井徑寒。”(《全唐詩》册二,頁851)蕭索與荒凉相對,則蕭索之意灼然可知。詩詞中又有疏索一詞,與摘索也是近義詞,如駱賓王《疇昔篇》:“當時門客今何在?疇昔交朋已疏索。”(《全唐詩》册二,頁835)疏索在此應是疏遠、冷淡之意。

經過這樣一番鈎稽和考辨的功夫,我們可以斷然指出《中文大辭典》對摘索的解釋是錯誤的,這個錯誤是由於我們掌握了一定的訓詁知識和方法纔得以發現的。

再如修訂本《辭源》册二,頁1469“會”字條,其第六個義項是“能”,引《景德傳燈録》十二《睦州龍興寺陳尊宿》“師彈指一聲云:‘會不?’云:‘不會。’”一句爲書證。按:此“會”字當訓爲領悟、曉解,不是能的意思,《辭源》引來作爲“能”義的書證,是錯誤的。考會字屢見於禪宗語録,均爲曉悟義,如《景德傳燈録》卷二:“尊者又語彼衆曰:‘會吾語否?’”會即是懂得、曉解。又同書卷四:“某甲不會,乞師指示。”不會即不理解、不明白。又:“唐天册萬歲中,天后詔入殿前,仰視天后良久曰:‘會麽?’后曰:‘不會。’師曰:‘老僧持不語戒。’言訖而出。”此“會麽”即懂嗎?“不會”即不懂。由此可見,修訂本《辭源》把《景德傳燈録》中的會字理解爲能,顯然是錯誤的。

以上二例,只是窺豹於一斑,辭書中的錯誤,遠不止此,讀者掌握了訓詁學知識,自會發現一些類似的問題,從而收隅反之功。

(二)考索和補充被漏略了的義項

字典辭書在每一個條目下面要羅列字、詞的各個義項,作爲大型辭書,這些義項羅列得是否全面,是判别其質量高低的重要標誌。訓詁學是研究字、詞古義的學問,它的研究成果可以爲辭書編纂工作提供豐富的資料,從而使辭書不致將應列的義項漏略掉;已經被漏略了的,還可以在重新修訂時加以補充。下面看一些例子:

《辭海·語詞分册》(上册,頁117)在真字下列了五個義項:①真實;真誠。②本原;自身。③官職。④指“真書”。⑤姓。按:真字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義項應予補充:即形象、容貌之義。六朝人語中就有“寫真”一詞,寫真就是畫像,真就是像、容貌。《顔氏家訓》卷七《雜藝》:“武烈太子偏能寫真,坐上賓客,隨意alt染,即成數人,以問童孺,皆知姓名矣。”這裏的寫真就是畫像,真就是圖像、容貌。在唐宋人的文字裏,寫真這個詞更是數見不鮮,如白居易《李夫人》:“君恩不盡念未已,甘泉殿裏令寫真。”(《全唐詩》册七,頁4706)缺名《梅妃傳》:“有宦者進其畫真,上言似甚,但不活耳。”(張友鶴《唐宋傳奇選》頁222)畫真就是畫像,真就是圖像。作爲大型辭書的《辭海》,“真”的圖像、容貌之義是不應失收的。

《辭海·語詞分册》在保字下列了九個義項(上册,頁220),但保字古有依、恃之義(本章上文已詳言之,兹不贅述),《辭海》却漏掉了,這是不應該的。

《辭海·語詞分册》(上册,頁822)列舉了二十多個義項,不可謂少,但是仍有一個重要的義項被漏掉了:行有嫁義。《渚宫舊事》三引《襄陽耆舊傳》載《高唐賦》曰:“赤帝女曰瑶姬,未行而亡。”《列女傳》四《魯寡陶嬰妻傳》:“雖有賢雄兮,終不重行。”《論衡·骨相》:“故未行而二夫死,趙王薨。”陳琳《飲馬長城窟行》:“結髮行事君。”凡此行字,均是嫁義。《儀禮·喪服》“子嫁反在父之室”,鄭玄注:“凡女行於大夫以上曰嫁,行於士庶人曰適人。”是鄭玄亦知行有嫁義。《詩·泉水》:“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聞一多謂行即嫁(《聞一多全集》册二,頁192)。宋·趙與旹《賓退録》:“慶曆中,貝賊王則以幻説率衆閉門爲不軌,漁城中女子,無如趙氏妻。致帛萬端,金千斤,聘爲妻子。且曰:‘女若不行,即滅爾族。’”這段文字中的行字猶保留其古義,即嫁的意思。像這樣的常見義項,作爲大型辭書也不應該失收。

《辭海·語詞分册》列七個義項(下册,頁2054)。按:自字古有雖義,當補收。《漢書·食貨志》:“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又《王莽傳》:“自莽爲不順時令,百姓怨恨,莽猶安之。”以上自字,均爲雖義。楊樹達《漢書窺管》(卷一,頁20—22)及《古書疑義舉例續補》“自作雖義用例”曾臚舉大量材料證明自有雖義,可成定讞。此義《辭海》亦應收録。

《辭海·語詞分册》所列義項有十一條(下册,頁1985),不可謂少,但仍未爲完備,顧字古有還返之義,即失收。《説文》:“顧,還視也。”顧的還返義是從這個本義引申出來的。《韓非子·内儲説上》:“商太宰使少庶子之市,顧反而問之曰:‘何見於市?’……”樂府詩《度關山》:“行人思顧返,道别且徘徊。”古詩《行行重行行》:“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以上諸“顧返(反)”都是同義複詞,顧就是返。《穆天子傳》卷三,天子答西王母之謡曰:“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郭璞注:“顧,還也。”王粲《七哀詩》:“行者不顧反,出門與家辭。”曹植《吁嗟篇》:“驚飆接我去,故歸彼中田。”故是顧的通借字,“故歸”是同義複詞,故(顧)即歸也,歸即還返也。凡此,均足證明顧有還返之義。(參看王念孫《讀書雜志·史記第四》“顧反”條、蔣禮鴻《義府續貂》“顧返、顧歸、故歸、回故”條)這個義項,《辭海》當收。

《辭海·語詞分册》(下册,頁2252)列六個義項。按:意有疑義,當補。《文選·長楊賦》注引《廣雅》:“意,疑也。”《吕氏春秋·去尤》:“人有亡鈇者,意其鄰之子。”《史記·梁孝王世家》:“梁王陰使人刺殺袁盎及他議臣十餘人,於是天子意梁王。”(《漢書·文三王傳》同,顔師古曰:“意,疑也。”)《張儀傳》:“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直不疑傳》:“其同舍有告歸,誤持同舍郎金,已去而金主覺,妄意不疑。”凡此意字,均是疑義(參看王念孫《讀書雜志·史記第四》“意疑孟嘗君”條)。作爲大型辭書的《辭海》,此義亦當補收。

《辭海·語詞分册》(下册,頁1998)列四個義項:①思考;謀劃。②憂。③打擾。④姓。按:慮字古有大率、大略之義,王引之《經義述聞》卷二九《通説上》“無慮”條述之頗詳,王氏云:“無慮或但謂之慮,《荀子·議兵》……楊倞注:‘慮,大凡也。’《漢書·賈誼傳》……師古曰:‘慮,大計也。’”慮的這個義項,《辭海》當補收。

《辭海·語詞分册》列九個義項(下册,頁1584)。今按:知有接義,可補收。《墨子·經篇》:“知,接也。”《莊子·庚桑楚》:“知者接也。”《後漢書·宋弘傳》:“貧賤之知不可忘。”《群書治要》引作“貧賤之交”,則知即交,交亦接也。

《辭海·語詞分册》列八個義項(下册,頁1624)。今按:穀有養義,當收。《漢書·循吏傳》:“及務耕桑,種樹畜養,去食穀馬。”楊泉《物理論》:“穀馬十日,一日餓之。”《敦煌變文集》:“我今磨刀穀馬,唯佇譏練之功。”(《敦煌變文集》上册,頁379)以上穀字,均爲養義。

《辭海·語詞分册》(下册,頁1531)列七個義項。今按:物有鬼魅義,應補。《史記·孝武本紀》:“能使物,却老。”《集解》引如淳曰:“物,鬼物也。”《扁鵲倉公列傳》:“乃出其懷中藥予扁鵲:‘飲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當知物矣。’”《索隱》曰:“當見鬼物也。”《漢書·高五王傳》:“舍人怪之,以爲物而司之,得勃。”師古曰:“物謂鬼神。”《宣元六王傳》:“或明鬼神,信物怪。”師古曰:“物亦鬼。”《抱朴子》卷四《金丹》:“凡小山皆無正神爲主,多是木石之精,千年老物,血食之鬼。”《搜神記》:“黄初中,頓丘界騎馬夜行者,見道中有物……魅便就地犯之……遂失魅。”(《太平廣記》册八,卷三五九“頓丘人”條引)此文物、魅互稱,明物即是魅。下迄唐、宋,物字有時還作鬼魅解,如唐釋貫休《經古戰場》詩:“多少行人,白日見物。”(《全唐詩》册十二,頁9309)即白日見鬼也。《永樂大典》卷二萬三百十疾字韻引《小説集異》:“杜工部嘗作《花卿》及《姜楚公畫鷹歌》以示鄭虔廣文,廣文曰:‘足下詩能以療邪疾。’他日,廣文門下其妻有疾,來投工部曰:‘小人妻如有物憑,歌泣不時,願賜員外二歌以理。’”所謂“如有物憑”,意即如有鬼魅附在身上。又《太平廣記》第三一六—三五五卷(鬼部),頗多物作鬼魅解的例子,文繁不具引。總之,物的鬼魅義,爲古籍所習見,作爲一部大型辭書,不應失收。


《辭海》中義項漏略之例甚多,以上十例不過是窺豹一斑。傳統訓詁學對於字、詞古義的研究,有豐碩的成果可供採擇,僅高郵王氏的《讀書雜志》、《經義述聞》二書,就發現了很多前人所不知道又不見於任何字典辭書的字詞的古義,這在《經義述聞·通説上》有集中的論列。作爲大型辭書,理應汲取前代學者這些可貴的研究成果。可惜《辭海》、《辭源》在這方面做得不够。

(三)抉發詞的意義結構間的内部聯繫

所謂抉發詞的意義結構間的内部聯繫,用中國傳統訓詁學的一句老話來説,就叫做“觀其會通”。什麽是“會通”呢?“會通”基本上就是一種綜合,即綜合語詞和語詞、字和字之間内容和形式上的本質特alt。就内容來説,是詞義和一定語言環境中的表達功能;就形式來説,主要是作爲語詞的物質外殻的語音。從語詞中抽出這兩方面的相同或相牽連的質素來加以綜合,就可以看到語義的内部聯繫。(以上參看蔣禮鴻《辭書三議》,《杭州大學學報》1977年第2期)而一旦掌握了這種内部聯繫,就能把錯綜複雜的一詞多義的現象理出頭緒,并貫串起來,從而更好地掌握一個詞的全部意義。這對於辭書編纂來説,無疑是極其重要的。下面看幾個例子:

再如習見於唐宋詩詞中的“却”這個詞,張相在《詩詞曲語辭匯釋》中列舉了八條十四義,但由於未能掌握其意義結構間的内部聯繫,以致排列得零亂無序:


却一 語助辭,用於動辭之後。有“掉”、“了”、“得”、“着”等義。

却二 猶“於”也。

却三 猶“正”也。於語氣加緊時用之。

却四 猶“倒”也;“反也”。此爲由“正”字義加强其語氣者,於語氣轉折時用之。

却五 猶“返”也;“回也”。此由退却之本義引申而來。

却六 猶“還也”;“仍也”。

却七 猶“再”也,意義有時與作“還”字解者略近。

却八 猶“豈也”。


這八條十四義,實在是繳繞不清。其實,只要對“却”這個詞的意義結構間的内部聯繫進行細密的考察,便會發現:却的本義是退,是個動詞,由此而演變爲返或還的意思,詞性向着副詞轉變,逐漸趨於虚化,這就是“却五”。由這個意義再向三方面發展:①由還帶有動詞性質的“返”變爲純粹副詞的“反”或“倒”。這就是“却三”的前半(原書所舉唐詩諸例)和“却四”;這個“倒”用於反詰語氣,有時可譯爲“豈”,這就是“却八”。②由還帶有動詞性質的“還”變爲純粹副詞的“還”,這就是“却三”的後半(原書所舉宋詞諸例)和“却六”;由這個“還”可以很自然地演變爲“再”,這就是“却七”。③退、返、還都含有去的意思,其用於另一動詞後面的逐漸虚化爲帶有詞尾性質的“—去”、“—掉”或“—了”,這就是“却一”。根據原書所提供的材料,經過這樣一番重新爬梳,除了“却二”的性質和來源尚待考索外,却字的意義結構和各個意義先後嬗變的軌迹就顯得比較清楚、有條不紊了。如圖:

(此例引自張永言先生《詞彙學簡論》頁52—54,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2年版)

有時,單靠詞義引申這條綫索,還不能把詞的意義結構間的内部聯繫全部清理出來,這就要求我們借助於其他手段,從多方面進行分析與綜合。最重要的一alt,就是對於詞的假借義的探求。而要探求詞的假借義,就必須充分重視作爲詞的物質外殻的聲音。試析一例:

《辭海》(未定稿)“馨③”:“作語助,猶言樣。見‘寧馨’。”查“寧馨”條下云:“晉宋時俗語,‘這樣’的意思。王若虚《滹南遺老集·謬誤雜辨》引城陽居士《桑榆雜録》:‘寧,猶如此;馨,語助也。’劉禹錫《贈日本僧智藏》詩:‘爲問中華學道者,幾人雄猛得寧馨!’參見‘寧馨兒’。”

這個古今之變的譜系,也就反映了詞的意義結構間的内部聯繫。編纂辭書,如果對這種内部聯繫茫然無知,是很難取得理想的成績的。(以上馨字例,係採自蔣禮鴻師《辭書三議》一文,并略有補充。)

總上所説,可見掌握詞的意義結構間的内部聯繫,對於更好地掌握一個詞的全部意義以及科學地排列詞的各個義項,都是極爲重要的。而這些,又正是辭書編纂工作所應特别致力的。


(原係《訓詁學》第三章,編入《郭在貽文集》第一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