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到了上元三年,由于楚州的安宜县发现了13件国宝,献给朝廷。唐肃宗说:“楚者,太子所封,今天降宝于楚,宜以建元”,乃改上元三年为宝应元年(762)。春天,李白久病初愈,想出门欣赏春天的美景,于是就到谢朓的别墅游览。谢朓为宣州太守时,他在青山修建的别墅,有楼阁、苑池,路南还有两口砖砌的井,到唐朝宝应年间,不过260年,一切故物还在。当时百花盛开,百鸟和鸣。当地的农人知道他是爱酒的大诗人,傍晚闲时就邀请他到山村饮酒,直到月亮上来才回去。临到家门口,他高兴地看到孙子急忙跑来迎接爷爷。《游谢氏山亭》:
沦老卧江海,再欢天地清[1]。病闲久寂寞,岁物徒芬荣。
借君西池游,聊以散我情。扫雪松下去,扪萝石道行。
谢公池塘上,春草飒已生。花枝拂人来,山鸟向我鸣。
田家有美酒,落日与之倾。醉罢弄月归,遥欣稚子迎[1]。
注:[1]再欢天地清:再次高兴天地到了春天。[2]稚子:指李白的孙子。李伯禽在乱初的至德元年,他宜22岁生子,其子在宝应元年应有6岁,还是个稚子。
由上诗可知,他晚年欣然地陶醉在“花枝拂人来,山鸟向我鸣。田家有美酒,落日与之倾”的自然美景中,并且还有“遥欣稚子迎”的天伦之乐,说明他对这里心满意足。
之后,李白到老年,往来的客人少了。他只好一个人在青山下携酒与瑶琴,坐在村外地上赏春景。虽然春色烂漫,有美酒琴声相伴,但诗人不免有孤独忧愁之感。《独酌》:
春草如有意,罗生玉堂阴。东风吹愁来,白发坐相侵。
独酌劝孤影,闲歌面芳林。长松尔何知?萧瑟为谁吟?
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过此一壶外,悠悠非我心。
李白病情好转后,因听说当涂县尉赵四友人,因为性格刚烈,疾恶如仇,在与别人发生纠纷时,言行过激,重伤了对方,因此被告到官府定了罪,将发配到岭南遥远的地方。县尉就是少府,他就是李白天宝十三年在当涂给赋《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的人,是李白重要的一位故人,因此李白来到了县城。赵四辞别父母亲时,心情忧伤,愁绪萦肠。李白与众人为他送行时,写了一篇序文为他宽心。这当涂县城,是在重镇姑熟的老地方修筑成的,隋朝以前叫姑熟,隋朝后才改为当涂县名。所以史书、诗文中多次又把当涂称呼为姑熟,是一地两名称。李白给赵四的序文也是如此。《春于姑熟送赵四流炎方序》[1]:
白以邹鲁多鸿儒,燕赵饶壮士,盖风土之然乎?赵少公才貌瑰雅[2],志气豪烈,以黄绶作尉,泥蟠当涂[3];亦鸡栖鹤笼[4],不足以窘束鸾凤耳。
以疾恶抵法,迁于炎方。辞高堂而坠心,指绝国以摇恨[5]。天与水远,云连山长。借光景于顷刻,开壶觞于洲渚。黄鹤晓别,愁闻命子之声[6];青枫暝色,尽是伤心之树。
然自吴瞻秦,日见喜气[7]。上当攫玉弩,摧狼狐,洗清天地,雷雨必作。冀白日回照,丹心可明。巴陵半道,坐见还吴之棹。令雪解而松柏振色,和气而兰蕙开芳。仆西登天门,望子于西江之上。
吾贤可流水其道,浮云其身,通方大适[8],何往不可,何戚戚于路岐哉?
注:[1]炎方:依序中“巴陵半道,坐见还吴之棹”,可知赵四贬到岭南道。[2]才貌瑰(guī)雅:才貌奇特雅致。[3]泥蟠:涂饰和盘曲。代指理政。[4]鸡栖鹤笼:此句应为鹤栖鸡笼,这样方与下句的“不足以窘束鸾凤耳”相对应。[5]绝国:绝远的贬谪之地。[6]愁闻句:忧愁地听到父母吩咐儿子之声。[7]日见喜气:这时,史思明被儿子杀死,李光弼又出兵徐州,官兵多次在平叛中有胜利的战绩。如曹州刺史常休明,卫伯玉于陕州、永宁、来瑱于汝州,李光弼于许州等地不断地击败史朝义的胡军,连克数城。[8]通方大适:通道很适宜。
此诗虽没有明确地写作时间,但是,诗中有“上当攫玉弩,摧狼狐,洗清天地”几句,可知是乱后之作。而李白乱后到当涂只有宝应元年这一次,故此诗当作于宝应元年夏天。
到了五月的炎热天,李白到当涂县城北边散步乘凉,不觉信步到了距城5里的黄山脚下。酷热的阳光照在江上,水道上罗列了众多的运粮帆船。他觉得奇怪,前去打听,原来是关中遭受大饥荒,江南各县要运粮救济灾民。漕运的官员中,有溧阳县尉李济,他押的粮船是送给华阴县的。李济是李白前年在溧阳县写贞义女碑时结织的,今日两个同姓的人又在异地相逢倍感亲切。于是李白邀请他上岸到黄山登览乘凉,兼为友人送行。这里有南朝宋孝武帝避暑时的离宫及凌歊(xiāo)台,两人登高远眺,面对空旷的世界,有高出尘埃之表的感觉。南望青山、龙山、九井诸峰,如在眼前。西望江中,有西梁、东梁两小山相对。北望长江对岸是和州城,相去不过十里,楼阁门窗历历可辩。李白对友人几千里泛舟积极支援华阴灾情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同时对友人离别表示了深切的怀念。《登黄山凌歊台送族弟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太白自注:“时在当涂。”
鸾乃凤之族,翱翔紫云霓。文章辉五色[1],双在琼树栖。
一朝各飞去,凤与鸾俱啼。炎赫五月中,朱曦烁河堤。
尔从泛舟役,使我心魂凄。秦地无草木[2],南云喧鼓鼙[3]。
君王减玉膳,早起思鸣鸡[4]漕引救关辅,疲人免涂泥。
宰相作霖雨,农夫得耕犁。静者伏草间,群才满金闺[5]。
空乎无壮士[6],穷居使人低[7]。送君登黄山,长啸倚天梯。
小舟若凫雁,大舟若鲸鲵。开帆散长风,舒卷与云齐。
日入牛渚晦,苍然夕烟迷。相思在何许?杳在洛阳西。
注:[1]文章:纹彩。[2]秦地无草木:表示关中干旱。《新唐书·五行二》:“乾元三年春,饥,米斗钱千五百。”乾元三年即上元元年。《新唐书·肃宗本纪》:上元元年闰四月“是月,大饥。”两处反映近几年关中大旱,造成饥荒。[3]南云暄鼓鼙:《春秋繁露》:求雨时,于深山之处堆积柴火,夜间击鼓喧哗而烧之。亦表示南方干旱。[4]早起思鸣鸡:表示干旱受灾天子睡不着觉。[5]金闺:金门。[6]空乎无壮士:白白地没有壮士的地位。壮士指诗人。[7]穷居使人低:居住贫穷,社会地位低下。
李白送走客人后,回到县府。由于天气太闷热,他和县令李阳冰在屋内无处避暑,两人便到化城寺乘凉。化城寺在当涂县城的西边,它是江南面积最大的寺院。李白天宝十三载到化城寺赋钟铭时,当时寺院中的寺主是升朝。七年后重游这里,不仅地方很熟,连寺主升公也是老熟人了。且说升公见县令和大诗人到寺院,十分喜欢,在客厅招待不久,知道两位贵宾是来乘凉的,便陪同他们到寺中西湖上的清风亭避暑,同时备上好茶,盘中盛来夏季水果,尽献主人待客之情。李白对主人好客情谊和清风亭留下很好的印像,遂作《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诗:
化城若化出,金榜天宫开[1]。疑是海上云,飞空结楼台[2]。
升公湖上秀,粲然有辩才[3]。济人不利己,立俗无嫌猜。
了见水中月[4],青莲出尘埃。闲居清风亭,左右清风来。
当暑阴广殿[5],太阳为徘徊。茗酌待幽客,珍盘荐雕梅。
飞文何洒落?万象为之摧。季父拥鸣琴,德音布云雷。
虽游道林室,亦举陶潜杯。清乐动诸天,长松自吟哀。
留欢若可尽,劫石乃成灰[6]
注:[1]金榜天宫开:金匾开在天宫。[2]飞空:从空中飞来。[3]粲然;露齿而笑。[4]了见水中月:明了得如水中之月。[5]当暑阴广殿:正当暑天在广殿乘阴。[6]劫石:劫石即碣石,石碑。
不久,李白从县城回青山家中。过了几月,已经到了重阳节,他要到这里过首个重阳节,他去哪里去过呢?他不想在青山过重阳节,却跑到6里远的龙山去了。这或许是他对龙山很钟爱的原因。他到龙山颓然地卧下,想到自己一生功业未就,又成为贬逐之人,觉得今日的菊花也在嘲笑他。于是畅饮大醉,又在月下跳舞自我安慰。《九日龙山饮》: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第二天,他的逸兴未尽,又来到龙山举酒赏秋菊。看到秋菊两日不断地遭到行人采摘,联想到自己两次遭谗毁,痛感辛苦,又作《九月十日即事》诗: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可太苦?遭此两重阳。
有一天,李白正在家中休息,忽然门前来了一位驾金鞍高马,坐朱轮车的故人,他如同是从天上红云中落下来的仙人,使李白感到意外。原来此人是李白的从弟李台卿,两人同在永王军中谋过事,后来因此贬到潇湘一带。李白急忙叫伯禽打扫中堂,备上好酒招待他叔父。但是,两人对酒却久久不能痛饮说话,只见眼泪刷刷地流下洒湿了衣巾。今日他为何有如此的反常现像?请看他的乐府诗,《门有车马客行》[1]:
门有车马客,金鞍耀朱轮。谓从丹霄落[2],乃是故乡亲。
呼儿扫中堂,坐客论悲辛。对酒两不饮,停觞泪盈巾。
叹我万里游,飘遥三十春[3]。空谈帝王略,紫绶不挂身。
雄剑藏玉匣,阴符生素尘[4]。廓落无所合[5],流离湘水滨。
借问宗党间,多为泉下人。生苦百战役,死托万鬼邻。
北风扬胡沙,埋翳周与秦[6]。大运且如此,苍穹宁匪仁[]7。
恻怆竟何道?存亡任大钧[8]。
注:[1]诗题:依曹植的《门有车马客行》,此乐府大意是问讯故乡亲朋,亲戚伤亡,朝市变化等方面的内容。李白此诗内容与此相似。[2]谓从丹霄落:自谓是从天上红云中落下的仙人。有突然降临之意。[3]三十春:李白诗中多次用三十春,有些只是表示很多年,并非实数。[4]阴符生素尘:姜太公的兵书阴符都生了白色的灰尘。[5]廓落无所合:空寂的没有人采用相合。[6]周与秦:东周国都在洛阳,秦的国都在长安,故如此代称。此时洛阳还在史朝义手中,时时威胁长安。[7]苍穹宁匪仁:苍天对我们难道不仁义。[8]存亡任大钧:生死任凭老天安排。
李白称李台卿是从弟,表明台卿是李白的伯叔弟弟,是其父亲兄弟的儿子,宜在青莲乡同居,算是很亲近的弟弟。两人除了叙家常之外,心照不宣地谈了对于永王事件的私下看法,心中都有说不出的冤屈,但又不能明说,怕遭世人的暗算。不久,李台卿要回谪居的潇湘一带,李白鼓励他应该出世学道,保重身体才能长寿不老。《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
去国客行远[1],还山秋梦长[2]。梧桐落金井[3],一叶飞银床。
觉罢揽明镜,鬓毛飒已霜。良图委蔓草,古貌成枯桑。
欲道心下事[4],时人疑夜光[5]。因为洞庭叶[6],飘落之潇湘。
令弟经济士,谪居我何伤。潜虬隐尺水[7],著论谈兴亡[8]。
客遇王子乔,口传不死方。入洞过天地,登真朝玉皇。
吾将抚尔背,挥手遂翱翔。
注:[1]去国客行远:客人离开当涂青山的家行途遥远。[2]还山秋梦长:他回到隐居的山中秋夜梦长。[3]梧桐两句:客人如一片梧桐叶,飞落在金井的银栏杆上。[4]欲道心下事:指两人欲谈论参加永王军队被诬蔑为叛逆一事,但是不能明说,只能在暗中交换看法。[5]时人疑夜光:黑暗中出现亮光会使人怀疑。表示害怕走露消息再遭人暗算。[6]因为两句:因为李台卿贬到岳州洞庭湖一带,所以把他比喻为洞庭的树叶。飘落之潇湘:实指洞庭湖。[7]潜虬隐尺水:虬龙潜居在一尺浅的水中,比喻大材小用。[8]著论谈兴亡:指李台卿能著书谈论天下兴亡大事。
晚岁的李白这时容貌已经是身瘦如柴,白发满头,行动蹒跚的低矮老人。在家中,往来的客人日见稀少,他只能杖策到附近的田家与农人喝酒,行歌信步于乡间的野草中。一天,他在草丛中发现了一颗白头翁,于是采了一颗果实拿回来,在镜子中端详良久,因此写了《见野草中有名白头翁者》诗[1]
醉入田家去,行歌荒草中。如何青草里,亦有白头翁?
折取对明镜,宛将衰鬓同[2]。微芳似相诮[3],留恨向东风[4]。
注:[1]白头翁:《本草纲目》:白头翁,果实如鸡蛋大,白毛有寸长,下披,似老翁头。[2]宛将:好像与。[3]微芳似相诮:小小芳菲的白头翁似乎嘲笑诗人。[4]留恨向东风:表示东风催促人变老。
人到老年,容易观物忆旧,感概华鬓易衰,人生短促,倍觉时光如白龙过隙,一闪即逝。李白到晚年也是这样,看到自古到今,没有人能修炼成长生不老的身体与宇宙长存。但是人总是都想留在世上多活些岁月,幻想能与无穷无尽的宇宙长存,永结在世上。有一首《古风其二十八》就表现了他的这种思想。
容颜若飞电,时景如飘风。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
华鬓不耐秋,飒然成衰蓬。古来圣贤人,一一谁成功。
君子变猿鹤,小人为沙虫。不及广成子,乘鹤驾轻鸿。
到了这年的十月,朔风劲吹,天寒地冻。李白衰老之体不耐严寒,忽然病倒在床上,一病不起。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对其他事情心中挂念很少,唯有挂念自己的诗文还没有整理出版,如石压心,心急如焚。乱前的作品,在金陵重托给王屋山人魏万,目前只看到廖廖不足百首的《李翰林集》,此非心愿。乱后在江夏托汉东郡倩公保存的诗文,未见出版流行海内,更是遗憾。特别是乱后的大量作品,还是草稿,乱的还没有整理,叫谁去整理出版?这叫李白难以暝目。这时他想到族叔李阳冰是位爱文好古,海内名士,能慧目识珍珠的俊士,只有他能认识到自己诗文的历史价值,故能堪当重托。当时李阳冰当县令的期限到了,要挂官服离开当涂县,要向李白辞别,于是他乘马来到青山。李白躺在病床上,见了李阳冰执手相视良久,将自己的心愿向他重托,并让他为诗集作序。李阳冰点首含泪应答,感谢李白对他的信任和重托。于是李白将大量没有整理的诗文稿件全部交给李阳冰,他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李阳冰是个重然诺的义士,身受李白重托不敢怠慢,决心要在李白谢世之前,让他看到自己的诗集。所以,立即将李白的诗文进行整理,并吩咐有关人士到各地收集李白散失的作品,总共收集近400首文章,再分类编排,到这年的十一月乙酉,前后不到两个月就编写成功,遂名《草堂集》,其速度之快非常人能办到。并写了一篇序文,详细地记述了李白的身世生平,对李白诗文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这样,李白在临终之前终于看到了自己的诗集问世,心情异常兴奋。李阳冰可谓不愧故人的重托。
不久李白将去世,写了一首绝笔诗。他生是大鹏一样的人,死亦大鹏一样的鬼,一生如大鹏翱翔在宇宙间。他相信虽然大鹏将在中天折翅坠落下来,相信自己的诗文会流芳百世。到底是青莲本色,终老雄气犹存。《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1],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2]。
后人得之传此[3],仲尼亡兮谁为出涕[4]?
注:[1]八裔: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2]石袂:石应为左,即左袂,左手袖衣。严忌《哀时命》:“左袂挂于扶桑。”又据史载“赵简子少子名无恤,简子自为书牍使诵之。居三年,简子坐青台之上,问书所在,无恤出其书于左袂,令诵习焉。”故左袂表示诗文。[3]后人得之传此:后世的人得到诗文能流传它。[4]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我如孔子亡故呀!谁为我而哭泣?
宝应元年十一月,这位伟大的天才诗人,终于闭上张如饿虎的眼睛,葬于龙山东麓。疑李白三周年之际,李伯禽捧金请来当时的文学家,著名的碑铭大手笔李华,为其父写碑铭。
《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并序》李华
呜呼!姑熟东南,青山北址[1],有唐高士李白之墓。呜呼哀哉,夫仁以安物,公其懋焉[2];义以济难,公其志焉;识以辩理,公其博焉;文以宣志,公其懿焉[3]。宜其上为王师,下为伯友。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悲夫!圣以立德,贤以立言[4],道以恒世[5],言以经俗[6],虽曰死矣,吾不谓其亡也。有子伯禽、天然[7],长能持[8],幼能辩[9],数梯公之德[10],必将大名也已矣。铭曰:立德为圣,立言为贤。嗟君之道,奇于人而侔于天[11],哀哉!
注:[1]青山北址:青山以北的龙山。[2]懋(mào):勤勉。[3]懿:善。[4]立言:著书。[5]道以恒世:大道能长久存世。[6]言以经俗:言论能教化风俗。[7]天然:天然是李白与宗氏夫人所生的儿子。[8]长能持:年长者能稳重。长:指伯禽。[9]幼能辩:年幼者能善辩。幼:指天然。[10]数梯:应为数提。[11]奇于人而侔于天:奇应是倚。侔,谋求。天,指朝庭。此句意思:倚靠别人,谋求能在朝廷上。
李华的此碑序文,给人的印象是:抽象慨念性的辞语多,具体细详的事情字句少。如给李白戴的帽子很高,德呀言呀圣呀贤呀等,但具体都有些啥事情,却没有写。李华号称天下碑板大家,与李白曾有诗书往来,面对千古诗人盖棺定论,仅有167字,写得如此简略,令人惋惜。正如王琦评论:李华“乃作太白墓志,不特于生平行事一切不言,即郡邑、世系、表字、配偶亦略而不书,寥寥数言,何其惜墨如金乃尔。即其赞扬之辞,亦与太白贬而不切。”此言是公正之论。
这年四月,唐玄宗、唐肃宗相继去世,四月太子李豫即位,即为唐代宗。这年十月东都洛阳收复,八年叛乱平息,唐代宗在这年冬季下诏征集全国各地的逸才,李白被授为左拾遗。诏书传到青山的家中时,李白已经逝世。他在世未求得一官,死后官星高照,真是生不逢时,令人叹息!
*引自《李白在安徽》(黄山书社1979年版),图中为“梁风子画”,待考。
后人仰望李白如日月,但是,李白到底长得什么样子?目前有关他肖像的画有几种:一是酒家广告式的肖像:李白昂首挺胸,手执酒杯向明月的样子;二是清朝人画的肖像:李白高大的身体穿着官袍,腹部隆起,一手遥指江山的样子,身后有团扇,小书童;这两幅画很符合李白诗中豪雄的气势,这是诗意中的李白,但不是李白的真实肖像。三是宋朝人梁楷画的李白肖像:如拙著首页,李白五短身材,双手背后,一副高瞻远瞩飘洒的神态,很符合李白的真实身材,这是李白中年时的肖像。四是宋朝元祐六年(1091),有梁风子画,苏轼署名的李白正面老年肖像,名之曰《李白行吟图》。李白五短身材,身穿学士衣,腰系丝带,手执经书立于清风中。以笔者愚见,此画最符合李白真实地样子:以身材而论,李白《上韩荆州书》中写道:“虽长不满七尺,而心胸万夫。”可见李白是五短身材,此画与此相符;以眼睛论:画中李白广额下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长在脸部的显著地位。崔宗之见了中年李白,说他是“双目光照人”,魏万见了54岁的李白,说他:“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或时束带,风流醞籍。”这些都与画中的眼睛明亮和束带的情况是一致的,故此画是李白真实身体的写照,欲识李白庐山真面目,可观此画也。见附图。此图摘自李成蹊《李白墨迹選》(黄山出版社,1992年9月出版)。李成蹊又是引自黄山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李白在安徽》。此画又署名是唐朝吴道之画,画家到底是谁,存疑。
关于李白的逝世及墓址,传世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他在青山病逝的,葬在龙山。另外一种认为李白在采石矶江中乘船,醉中捞月掉进江中溺死的,所以采石矶江边有李白的衣冠墓。两种观点孰是孰非?千年来争论不休。已故的中国李白研究所的李子龙先生,对此做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李白溺死观点是可信的。其根据有四个:
一是,唐宪宗元和十三年(818),李白死后的57年,大诗人白居易贬在江州浔阳为司马,曾到当涂县采石矶凭吊李白的墓,还作了一首很著名的《李白墓》诗: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可怜荒垅穷泉骨,
曾有惊天动地文。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二是,到了五代时,王保定在《唐摭(zhí)言》中写道:“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他把李白在采石矶死亡的过程记得较详细,也与李白喜酒和爱月的习情相似。
三是,到了宋朝初期,诗人梅尧臣到采石矶作《采石月下赠功甫》诗:
采石月下闻谪仙,夜披锦袍坐钓船。
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
梅尧臣以七言诗的方式肯定李白是在采石矶醉中捞月而溺水死的。同时南宋的洪迈等也认为是这样。自宋朝以后,在采石矾李白墓凭吊李白的贤人很多,如吴璞、萨天锡、方孝孺、丘浚、宗臣、王叔承、梁辰鱼等。
四是李白衣冠墓有确切的地址。据北宋赵令畤(zhì)《侯鲭(qī ng)录》:“李白坟在太平州采石镇民家菜圃中,游人亦多留诗。”宋朝时把当涂设为太平州,太平州实指当涂县。李子龙先生考查,采石墓地址在今天的采石小学院内,因为这里有李白的隐居之处,故李白经常在这里泛舟。由于他在这里是泛舟醉中捉月而溺死的,因此就草草地埋在这里,故这墓叫藁(gǎo)葬之墓。
既然李白在采石矶溺死,为什么当时的史书和有关资料对此不记载?李先生说,据《礼记·檀弓上》:“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意思是古代礼仪有死亡不吊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畏罪而死的,压死的,水淹死的。表示非正常死亡的,不是善终,为了给死者和家属忌讳,所以都不凭吊,史书也不记载。李白的孙女说到她爷爷死时,是“顷属多故,殡于龙山东麓”的,亦可能指的这事。
那么李白两种死法这如何解释?李先生认为:“李白在疾极之后病情好转,身体逐渐恢复,或因友人之邀,又至采石隐居之处休息,于是发生了在采石江面舟楫失坠而致溺死的不幸。藳葬江边,实为无奈之举”,以后才葬之龙山的。他认为:如果李白是病死的话,后人会按李白的生前意愿埋在青山的,而不会先埋在龙山,以后再迁到青山。
两种学术观点,到底哪种正确呢?笔者认为,病死青山的观点可信度较高。主要原因是李白临老的情况,李阳冰《草堂集序》写得很详细和真实,他是“临当挂冠,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予为序”的,表明李白病很重,是躺在床上的,是李阳冰亲眼看到的。而溺死之说,仅是后人臆猜之说,可信度差。
其次,李阳冰序表示落笔时间在“宝应元年十一月己酉”,即到十一月二十二日,进入严寒的冬季,常人尚且冬藏很少出门,疾亟大病的诗人能否乘驾去五六十里路到采石矶难以让人相信。况且他去是游赏,不是因生活所逼不去不行的行动,如为看病、饥饿等事要去采石矶。
再者,李白生前是否想将墓址选在青山呢?笔者以为非也。因为他爱的是龙山。他在这年的重阳节,两次去龙山过节的。他的《九日龙山饮》《九月十日即事》就是明证。龙山与青山相距6里,从家中青山过重阳节多方便,何须持上酒壶两次到龙山去?说明他爱龙山。而他孙女向范传正说的“先祖志在青山,遗言宅兆,顷属多故,殡葬于龙山东麓,地远而非本意”是假托之词。原因是李白后人因经常给先祖扫墓祭祀,来回要跑12里路不方便,即“坟高三尺,日益摧圯,力且不及,知如之何”之意,故托先祖之意要求迁坟于青山以图方便。
为何采石矶有李白的衣冠墓,主要这里是李白生前多次游览的地方,其次这里是个南北东西的交通要道,有驿馆,往来客人多,设置衣冠墓有利于人们纪念凭吊大诗人,行动也方便。
李白仙逝后,许多人为他的诗集写序文,高度称赞他高尚的思想品德,以及超群的诗歌艺术。许多人还不断地给他树碑立传,表现得很积极。读他们的作品,对加深理解伟大诗人的一生很有帮助。其中三个人的序文和碑铭颇令人动容。欲知他们是谁?且听下回解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