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两都赋》

《两都赋》

时间:2023-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史记》是第一部纪、传、表、书俱全的纪传体通史,全面叙述我国上古至汉初约3000年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发展的历史。班固《汉书》,无论行文、思想,多与司马迁相同。班固是辞赋大家,其代表作是《两都赋》。《两都赋》前有“序”,后面正文分为《西都赋》和《东都赋》。可见《两都赋》是班固盛赞东汉王朝建都洛阳,意在讽谕汉明帝不要从洛阳迁都回长安。

班固(32—92),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人。年经时曾入洛阳太学,“学无常师,不为章句”,群经之外,博览九流百家之书。其父班彪为著名学者,当时在司马迁《史记》的影响下,刘向、刘歆、扬雄等先后写过《史记》的续篇,仍名《史记》。但班彪以为“其言鄙俗,不足以踵前史”;同时还认为这些书的作者“褒美伪新,误后惑众,不当垂之后代”。所以,他“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固就是在这个《后传》的基础上开始编撰工作的。后来,被人告发私改国史,下狱。其弟班超上书力辩,获释。召为兰台史令,转迁为郎,典校秘书。奉诏完成其父所著书。班固因其父之书不详,又采集史料,搜集异闻,作《汉书》。武帝以前以司马迁的《史记》为本,武帝以后,以班彪《后传》为基础,续补昭、宣、元、成、哀、平、王莽七代94年的历史史实,潜精研思,历时20余年。永元元年(89),从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窦宪因事被杀,班固也因之被捕,死于狱中。其时尚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乃命其妹班昭与马续先后补写,最后才完成《汉书》。

一、汉书

(一)《汉书》和《史记》有许多不同之处

1.在体例上,《汉书》是断代史

《史记》是第一部纪、传、表、书俱全的纪传体通史,全面叙述我国上古至汉初约3000年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发展的历史。《汉书》继承《史记》体例,是第一部断代史,叙述自高祖至孝平、王莽229年的汉代历史。

2.在内容上,《汉书》扩大了研究领域

《汉书》扩大了历史研究的领域,增载了许多历史文献,包括当时的经济制度、社会状况、疆域政区、军事法律等有关典章制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增加了《艺文志》,论述了古代学术思想源流、派别的是非得失,保存了珍贵的文化史资料,是我国目录学的开端。

3.在思想上,《汉书》是官修的史书

班固以儒家道统为指导思想,因而在材料的选择处理上,往往表达出适应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史记》是私人著述,思想不主一家,司马迁父子又多受道家和战国纵横家的影响,因而思想束缚较少,能独立思考,富于批判和创造精神。正因为如此,班固批评《史记》“是非颇谬于圣人”,其实这正是司马迁进步思想所在。因为《汉书》代表正统思想,所写史传,大都是重臣贵戚、名儒显宦,没有像《史记》那样为下层人民立传。还因班固生活在东汉后期谶纬之风盛行的时代,书中有不少宣扬天人感应、五行灾异的神秘学说,缺少《史记》那样“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唯物主义进步思想。

4.在史传文学上,《汉书》重写实

《史记》写人物,真实与夸张结合,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感情强烈,倾向鲜明,形象突出。《汉书》则重在写实,遵照历史写作原则,没有《史记》的激情、夸张,讲求简括、严谨,重视历史文献记载,因此历史性多于文学性。

5.在语言上,《汉书》多骈偶

《史记》往往采用流行的口语,浅易近人,句式单行散体,少骈偶。班固因为是辞赋名家,往往把辞赋的语言用入史传散文,而且多用文人辞藻,文辞华丽,爱用古字,句多骈偶。西汉以来骈体文逐渐形成,到东汉班固进一步发展,基本定形,首开魏晋六朝骈俪之风。

(二)《史记》和《汉书》历来并称,它们之间也有相同之处

1.班固和司马迁作为一代史学家,都遵循了真实的历史著述原则

《汉书》的一些传记,也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如《外戚传》揭露了汉朝宫廷内部争权夺利的种种阴谋斗争,揭露了外戚的骄奢淫恶;《杜周传》中还揭露了皇帝贪好女色所造成的政治恶果;在《食货志》中,对文帝、景帝时人民生活的痛苦也有所反映;在《严延年传》、《陈万年传》中对虐害人民的酷吏,也敢于揭露批判。

2.班固我司马迁在历史事迹叙述中,都带有感情

班固对司马迁的遭遇是有所同情的,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完全记载了《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实际为司马迁的忧愤不平加以申诉。在《李陵传》中,叙述李陵的事迹也笔带感情。班固《汉书》,无论行文、思想,多与司马迁相同。

(三)《汉书》描绘人物事件,选材剪裁,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仍有许多成功之处

1.所写人物,有些具有典型意义,可与《史记》媲美

如《苏武传》就是其中著名的篇章之一,用简练整洁的语言,对比反衬;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具体生动的情节,刻画出苏武的英雄形象,热烈地歌颂了苏武的崇高思想和爱国精神,这正是《史记》所缺少的。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它:“叙次精采,千载下犹有生气,合之李陵传,慷慨悲凉,使迁为之,恐亦不能过也。”

2.细节生动,传神传意

如《霍光传》揭发外戚专权,专横暴虐,用平淡的笔调通过细节描写霍光:“光每朝见,上虚己敛容,礼下之已甚。”这就把霍光“秉持万机”、权倾朝野的专横形象表现得十分突出。如《陈万年传》写陈万年:“子咸字子康,年十八,以万年任为郎。有异材,抗直,数言事,刺讥近臣,书数十,上迁为左曹。万年尝病,命咸教戒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万年乃不复言。”仅仅通过“头触屏风”这一典型细节,就生动地刻画出陈万年专以谄媚为事的奸猾形象,给予辛辣的嘲讽。范晔在《后汉书·班固传》论中评《史记》、《汉书》说:“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班孟坚文,宗仰在董生、匡、刘诸家,虽气味已是东京,然尔雅深厚,其所长也。”指出班固的文风是董仲舒、匡衡、刘向尔雅深厚风格的继承。又说:“苏子由称太史公‘疏荡有奇气’,刘彦和称班孟坚‘裁密而思靡’。‘疏’、‘密’二字,其用不可胜穷。”综合范晔、刘熙载所说“赡而不秽,详而有体”,“尔雅深厚”,“裁密而思靡”,是《汉书》的突出特点,对后代的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二、两都赋

班固是辞赋大家,其代表作是《两都赋》。在东汉大赋走向衰落的情况下,他没有沿着抒情赋的路子发展,而是沿着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大赋的体制,创作出规模更加宏大、长达4702言的《两都赋》,把西汉大赋的宫苑、田猎的题材范围扩展到京都大邑。《两都赋》前有“序”,后面正文分为《西都赋》和《东都赋》。西都指长安,东都指洛阳。从汉光武到汉和帝,建都洛阳。赋里假托西都父老有怨言,希望复都长安。班固担心帝王离开洛阳,故上此赋以劝阻。故他在《两都赋序》中说:“臣窃见海内清平,朝廷无事。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西土耆老,咸怀怨思,冀上之眷顾,而盛称长安旧制,有陋雒邑之议。故臣作《两都赋》,以极众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可见《两都赋》是班固盛赞东汉王朝建都洛阳,意在讽谕汉明帝不要从洛阳迁都回长安。

《西都赋》以西都宾向东都主人夸耀西都之盛,首述山川形势之丰饶和城郭宏伟、街市繁华;中言宫室(先正朝、次后宫、次府署、次离宫)之盛;末言天子田游(先田猎、次弋钓、再游览、后宴饮)之乐,极尽西都之奢侈豪华。如写城郭之宏和街肆之盛:“建金城而万雉,呀周池而成渊。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内则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于是既庶且富,娱乐无疆。都人士女,殊异乎五方。游士拟于公侯,列肆侈于姬姜。”展现了西都长安城郭之宏伟,市场之繁荣,游人之众多,奢侈豪华,娱乐嬉戏之无边。在赋的结尾,以西都宾极言怀旧思古之义进行总结:“于斯之时,都都相望,邑邑相属,国藉十世之基,家承百年之业,士食旧德之名氏,农服先畴之田亩,商循族世之所鬻,工用高曾之规矩。粲乎隐隐,各得其所。”突出了西都之繁华与旧德旧规,意在为东都的东汉王朝的统治者提供西汉衰亡之鉴戒。

圣上睹万方之欢娱,又沐浴于膏泽,惧其侈心之将萌,而怠于东作也。乃申旧章,下明诏,命有司,班宪度,昭节俭,示太素。去后宫之丽饰,损乘舆之服御;抑工商之淫业,兴农桑之盛务。遂令海内弃末而反本,背伪而归真;女修织纴,男务耕耘;器用陶匏,服尚素玄;耻纤靡而不服,贱奇丽而弗珍;捐金于山,沉珠于渊。于是,百姓涤瑕荡秽而镜至清,形神寂寞耳目弗营;嗜欲之源灭,廉耻之心生,莫不优游而自得,玉润而金声。是以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献酬交错,俎豆莘莘,下舞上歌,蹈德咏仁。

可见东都之俭朴异于西都之豪华,东都之廉异于西都之奢,东都之重教兴学异于西都之荒嬉;东都之蹈德咏仁异于西都之守旧循规……两相对比,东汉之功德、东都之制之优自明。以致西都宾听了,“矍然失容”,承认自己“狂简”,未闻“正道”。

《两都赋》全篇通过西都、东都之比照和前后对比的描写,贬抑西都的奢侈豪华,颂扬东都制度之完美,为东汉王朝建都洛阳大造舆论,歌功颂德。其文历数汉王之仁德,专替朝廷说教,是一篇典型的“汉颂”。

班固还有一篇《幽通赋》,陈述吉凶性命,表明自己以著述为业的志趣,全用骚体写成,没有什么新的特点。班固的赋与以前的赋的不同,是在东汉骈俪之风盛行的情况下,长句增多,骈偶对仗增多,显现出散体汉赋向骈赋(俳赋)方向发展的趋势。

【注释】

[1]鸿都门学: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在洛阳鸿都门设立的学校,专习辞赋书画。学生由州、郡三公举送,多至千人。出校后多授予高级官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