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才兼备是所有用人者倾心追求的人才,但能达到这一标准的人毕竟太少了,只能两者相权取其重,康熙是赞国“德重于才”论的代表。他强调“德胜于才,始为可贵”。
作为一代封建帝王,康熙始终把德才兼备作为选人的唯一标准,并坚持如一。康熙七年(1668年),他对吏部说:“国家政务必委任贤能……今在京各部院满汉官员俱论资俸升转,虽系见行之例,但才能出众者常以较量资俸超擢无期,此后遇有紧要员缺,着不论资俸将才能之员选择补用。”意思就是说,国家政事必须委托给德才兼备的人。现在京城各部院满汉官员的升迁都是论资排辈,虽然这些都是多年的惯例,但才能出众的人常常却因为资历太浅而升迁无望,此后如果有重要的职位空缺,应该不论资历,选拔有才能的人来担任。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四月,康熙帝对吏部说:“国家用人凡才优者固足任事,然秉资诚厚者亦于佐理有裨。比部院中亦有一二才优之人,所以未即升擢者,因其有才又能循分,故久任之。朕听政有年,见人或自恃有才辄专恣行事者,思之可畏。朕意必才德兼优为佳,若止才优于德终无补于治理耳。”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国家用人只要是有才能的就可以任用,但忠厚老实的人对治理国家也有帮助。每个部院中都有一两个有才能的人,他们之所以未能得到升迁,是因为他们有才能而又能安分守己,因此很长时间担任某个职务。有才能的人总是恃才自傲,一意孤行,想起来很可怕。我认为德才兼备是最好的,如果才优于德,对于治事国家是没有什么帮助的。在这里,康熙帝还是强调选拔人才要把德放在首要位置,才与德比较,德则更加重要。因此,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任人标准选用人才。
早在亲政的最初几年,康熙多次与担任讲官的大学士讨论用人之道。康熙十一年八月,十九岁的他曾让自己的侍讲官、大学士熊赐履谈论对用人方面的看法。熊赐履是这样说的:凡取人以品行为本,至于才气,各有不同,难以慨律。随人才器使,但用其长,不求其备。天地无弃物。圣贤无弃人。
熊赐履的话大意也即是说,德行的标准是统一的,而才气则各有各的要求,难以一概而论。对人的使用要根据各自的特长,择其优势而用,不可求全。全人是没有的,天和地之间一切物体都能包容,圣贤看人也是各有各的用处。
康熙十分同意大学士熊赐履的这一观点。事过不久,他又对人谈起这个问题,又让熊赐履讲讲什么叫做“有治人无法治”。熊赐履说道:从来就没有无毛病的万能之法。得其人,变化其心,自足以治;不得其人,虽典章官礼,但亦难尽善。皇上唯留意用人,人才得,则政事理,是不易之道。
大意是说,什么法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找到了合适的人,让其按法而治,就可以达到目的;人找错了,规划订得再好,也难以完成。皇上只要留心,得到了合适的人,政治上的事是无须发愁的。事实就是如此。熊赐履又说:人之能否,俱未可以外貌品定。意即看人能力的大小不可仅从其外貌上去判断。
康熙也开诚布公地谈了自己的看法,说自己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先观人心术,其次再看其才学。一个人如果心术不正,便有才学,又有何用?他认为虽然知人很难,用人也不易,但是致治之道,全在于此。如果不尽心,人才是不可得的。
熊赐履见皇上的观点与他基本一致,抓住了用人之道的关键,十分高兴地夸赞说:才有大小,学有深浅。朝廷因才器使,难拘一格。至立心制行,人之根本。圣贤衡品,帝王论才,必首严其辨。圣谕及此,诚知人之要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