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领导者而言,“能爱人,能恶人”,同样是很重要的修养和能力。如果做不好这一点,该亲近的人反而疏远了,该疏远的人反而亲近了,这都会招来大祸的,有时甚至是灭国之灾。
公元前270年,秦昭襄王拜魏国人范雎为客卿,采用了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的对外政策。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秦国与远离本国的齐国等国家交好,对紧邻本国的韩国等国进行交战。这样,秦国每夺得一寸土地就真正增加了一寸土地,秦国也就日益壮大起来。因此可以说,“远交近攻”的对外政策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外交基础。
一次,秦国的土地被赵国抢走,秦王十分气愤,于是立即命王龁围攻上党。赵国的冯亭势单力薄,不足以抵抗,在死守四十多天后只有带着百姓一起逃往赵国,在长平关遇到了赵国的救兵。
赵王昏庸糊涂,只知庆贺新得土地,不知秦兵进攻迫在眉睫。过了些日子才想起发兵救助,于是派廉颇为大将带二十万军队前往,但这时上党地区已经丢了。廉颇见不易取胜,就森严壁垒,加深壕沟,坚守不战,廉颇的用意很明确,一是想使秦军浮躁疲乏;二是想使秦国乏粮;三是可乘秦国退却再行追击。
王龁是个十分有经验的老将,他深知久战不下的厉害,多次发动猛烈进攻,无奈廉颇守御有方,又兼矢志坚守,绝不出战,致使王龁既苦攻不下,又无法把赵军引出壁垒消灭。
王龁最后只得向秦王报告说:前线遇到了困难。秦国丞相范雎对秦王说:“在敌国碰到廉颇这样的老将,确实难以对付。据我看来,廉颇拖住秦军是战胜秦军的唯一方法,要想战胜赵军,就必须使赵国改变这一作战策略,要想让他改变这一策略,就要把赵军的主帅换成一个急躁无知的人。我看这个人选只有赵奢的儿子赵括最合适。”
于是,范雎收买赵国官员,用各种方式制造假象,散布流言。没过几天,赵国朝野议论纷纷,说是廉颇年纪已大,失去了年轻时的锐气,不敢同秦军作战,如果换上年少有力的赵括,那秦军不久就会垮下去。赵王本就不明事理,老觉得廉颇拖泥带水、坚守不战实在太窝囊,这回听了议论,更是添气,于是立即派人找赵括做赵国统帅,代替廉颇。
赵括是赵国的名将赵奢的儿子,赵奢是一个老成持重、具有丰富经验和真才实学的将军,但他的儿子赵括却是一位空谈家。赵括自幼聪明肯学,又热情好辩,跟父亲读了不少兵书,父子俩也经常辩论行军作战事宜。辩论时赵括口才便捷,又常常引经据典,赵奢往往不是他的对手。赵括虽无实际经验,却因学了些理论知识,就十分狂妄自大,经常自我吹嘘,简直认为自己就是举世无敌的将军,但赵括的父亲和母亲都十分清楚,赵括只会夸夸其谈而已,并无真实本领。
此时赵括的父亲赵奢已死,赵括的母亲一听赵王任命赵括为主帅,惊慌万分,立刻去见赵王。她哭着对赵王说:“赵奢临死的时候曾嘱咐我,千万不可让大王重用赵括,因为行军打仗是十分凶险的事,需要万分谨慎,可赵括每当谈起军事却显得十分轻率随意。如果让他带兵打仗,非失败不可。再说,赵括也不会得到士兵的拥戴,他的父亲每当受了大王的恩赐,从不拿回家去,总是全部转分给将士,一旦接受命令,就全心全意地为国工作,从不过问家事。而赵括正相反,他做了将军,就盛气凌人,对大王的赏赐,他全都拿回家置办了房屋田产,对部下毫不关心。难道这样的人能做大将带兵打仗吗?还是请大王收回成命吧!”丞相蔺相如等人也极力反对,但赵王一意孤行,不肯收回成命。赵括的母亲见不可挽回,就对赵王说:“如果您一定要让赵括做主帅,将来他出了差错,请您不要怪罪我们全家全族,希望您能给我一张文书做证据,以免我们全家被杀。”赵王答应了她的要求,给她立了字据,保证无论赵括成功与否,均不会连累家人。赵括的母亲回到家里,知道赵括必败无疑,就分散了家财,遣散了众人。赵括挂上帅印,来到长平,代替了廉颇,更换了一些主守的将领,统率了赵军,拆除了廉颇等人筑建的防御工事,作好部署,准备大举进攻秦军。
秦国听到赵军果然中计——派赵括代替了廉颇,十分高兴,也立刻调整了部署,派白起为大将,代替王龁,改王龁为副将,并增派了大批援军。
白起是身经百战的宿将,深知用兵之道,他决定先给赵括点甜头,以诱其出兵。白起派出几支小股部队前去挑战,接连几次被打得大败,赵括十分得意,第二天就亲率大军追出城来。王龁反而被迫防守,赵军就把王龁围住,连攻了几天。
赵括正在得意的时候,忽听军士报道:“后路已被秦国的大军堵死。”接着又有一位将军来报:“西面已满布秦军,无法通行,只有东面尚未发现秦军。”这时,赵括已三面环敌,只有东面还是空隙,他只得率领赵军往东面的长平关撤退。刚跑了五里多地,斜刺里冲出一支秦军,带队的大将蒙骜高喊:“赵括小儿,你已中了武安君的计了!”赵括一听武安君白起的名字,立刻吓得晕头转向,没有了主意,于是就在半路上就地扎寨。冯亭等老将劝说道:“现虽四面被围,但我军势力尚大,如能拼死突围,可望回到大营。如果就地扎寨,被秦军四面围住,那就一个也跑不掉了!”赵括不听,执意在中途扎寨。
白起一见赵括扎寨,立即抓住时机,四面围住,赵括即刻成了孤军。赵括守了四十六天,外无救兵,内无粮草,军士杀人相食,已无法支撑下去,赵括只得选派军士冲击,但每次均被秦军的强弓硬弩射回,死伤惨重。赵括眼见无计,只得自率五千精兵硬冲。他自己骑一匹快马,正撞上了秦军大将王翦和蒙骜,吓得拨马旁逃,却掉入陷坑之中,当即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军见主帅已死,失去了斗志,混战了一阵,也就全部缴械投降了。
赵王昏庸,对老将廉颇的不信任是第一个弱点,赵括缺乏经验又自以为是是第二个弱点,秦国将相正是抓住了这两大弱点,给了赵军致命的一击。这种通过抓住弱点、隐晦巧妙的方法,比普通的排除目标而直接达到目的的方法又高一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