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时间:2024-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普天之下的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桓魋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魋不是他的哥哥。不久,司马牛又悲苦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四海之内皆兄弟”,是儒家和谐处世的重要思想。蔺相如在出色完成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后,被拜为上卿,地位竟在廉颇之上。他公然扬言要当众羞辱蔺相如。从此两人结为刎颈之交,生死与共。

——《论语·颜渊》

(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普天之下的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

先对这句名言的前因后果做个补充。有个叫司马牛的人,据说他是宋国大夫桓魋(音tuí,又称向魋)的弟弟。桓魋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魋不是他的哥哥。这种做法并不符合儒家“悌”的主张,但孔子没有责备他,只是劝慰他,只要自己内心无愧(没有犯上作乱),就完全可以“不忧不惧”。不久,司马牛又悲苦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于是子夏就对他说了上述这段话。

“四海之内皆兄弟”,是儒家和谐处世的重要思想。后来宋明理学奠基者之一的张载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的著名“民胞物与”思想主张,指出天地好比父母,一切人、一切物都是天地所生,一切人都是同胞兄弟,一切物都是同伴,应该爱一切人、爱一切物。清代名臣曾国藩将其定为“完人”的要素之一:“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1]社会和谐,关键在于人与人的和谐。把别人当同胞兄弟,爱人如爱己,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分理解和包容,少一些矛盾和摩擦,社会自然就会变得越来越和谐。

在经济社会深刻转型,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多元,思想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竞争意识、“优胜略汰”意识成为社会主流意识之一。其实,竞争并不是当下社会才有的社会现象,可以说从有国家以来就一直存在各种竞争现象。宽厚待人,互助共赢,是中国文化推崇的价值观,也是“忠恕”法则的具体体现。

将相和”的故事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依据史实改编的各种戏剧,成为“忠恕”观念教育的优秀教材。

春秋战国因战事频繁,所以很崇尚“军功”。蔺相如在出色完成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后,被拜为上卿,地位竟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心怀不满,认为自己作为赵国的大将,有克敌攻城扩大疆土的大功,而地位低下的蔺相如只动动口舌却位高,叫人不能容忍。他公然扬言要当众羞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并不想与廉颇去争高低,而是采取了忍让的态度。为了不使廉颇在临朝时排列自己之下,每次早朝,他总是称病不至。有时,蔺相如乘车出门,远远望见廉颇迎面而来,就索性引车躲避。这引起了蔺相如的不满,蔺相如解释说:“强秦与廉颇相比,虎狼般的秦王相如都敢当庭呵叱,羞辱他的群臣,我还会怕廉颇吗?强秦之所以不敢出兵赵国,这是因为我和廉颇同在朝中为官,如果我们相斗,就如两虎相伤,没有两全之理了。我之所以避他,无非是把国家危难放在个人的恩怨之上罢了。”廉颇听后,深受感动,他选择蔺相如家宾客最多的一天,身背荆条,赤膊露体来到蔺相如家中,请蔺相如治罪。从此两人结为刎颈之交,生死与共。

“忠恕”思想运营到职场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合作共赢。现代社会提出人人平等,但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不能完全得到平等。在利益分配出现冲突时,要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立场上为对方想想,就会有忍让意识和宽容的气度。对于不公平的反应要有度,不可太极端,处理事情留有余地,话不要说绝,事不要做绝,这才是实现“双赢”比较好的办法。为了避免冲突恶性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有时就只能单方面让步,达成某种妥协。类似于“不争馒头争口气”,一定要拼个鱼死网破等等,其实往往两败俱伤,即使一方取胜,也会代价太高。近几年各大电视台都热播的几部以宫廷斗争、尤其是后宫斗争为主题的电视剧,其中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可以说是做了极致的描述,大力渲染和输出“强胜弱汰”的竞争观念。其实“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本是达尔文对于自然界运行规律的揭秘,人类社会则更多是依靠互助共存延续发展至今。

“忠恕”的理念是打造和谐团队的法宝。任何规模或形式的团队,小到一个宿舍、学习小组,大到一个企业、政府,如果想要成为一个和谐的集体,出色完成自己的任务,就必须有爱心,有谅解,有合作,有互助,做事积极主动。每个团队的成员都不是全能的,必然有优势也有劣势,团队的力量之所以强大,就在于内部之间优劣互补,协作共赢。

“德不孤,必有邻。”(《里仁》)在“竞争上岗”成为生存常态的当下,我们更应当理性反思竞争与互助的正确关系,学习和领会“忠恕”的智慧。人类社会的竞争,一定是建立在互助基础上的竞争,一味“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那么即使暂时获胜,也必将成为孤家寡人,不可能走得更远,也不能与人分享成功。唯有“能近取譬”,将心比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者,才会是真正的赢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