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祝英台近·春晚

祝英台近·春晚

时间:2023-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知,梁祝故事发生于浙江,其时代是东晋时期。这样梁祝故事似乎又是在山东,并且是春秋时期。蒋薰《留素堂集》称:“清水及舒城,并有祝英台墓。”总而言之,梁祝故事为千古艳称,因而流传甚广、遗迹较多,不一定都是真实的,而民间传说则更为神奇。《荆溪新志》中记载,吴中地区的人称黄色蝴蝶为梁山伯,墨色的为祝英台,说是二人死后焚衣所化。

宋·辛弃疾



作法:本词调共77字。起首两句为三字对偶,起仄韵。第三句五字,第一字可仄,最后三字必须作仄平仄。第四句九字,句法上要求上四下五,第一个字平仄不拘。第五句六字,其中第一、第三字平仄不拘。第六句四字,平起仄收,无需用韵。第六句最好与第五句语气连贯,合为一个十字句。第七句七字,句法上要求上三下四。下阕换头,起首为三字,协仄韵。第二句六字,上三字平仄可不拘但不应在全句内出现四个仄声相叠的现象。以下各句,均与上阕相同。


宝钗分⑴,桃叶渡⑵,烟柳暗南浦⑶。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点点飞红,

●○○    ○●▲    ⊙●●○▲    ⊙●○○  ⊙●●○▲  ⊙○⊙●○○

都无人管,倩⑷谁唤、流莺声住。

⊙○○●  ●  ⊙●  ⊙○○▲

鬓边觑⑸,试把花卜归期⑹,才簪⑺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

●○▲    ⊙⊙⊙●○○    ⊙●  ●○▲  ⊙●○○  ⊙●●○▲  ⊙○⊙

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  ⊙○○▲  ●⊙●  ⊙○○▲


注释:

⑴ 宝钗分:古人有分钗赠别的习俗。南朝梁陆罩《闺怨》诗:“自怜断带日,便恨分钗时。”唐杜牧《送人》诗:“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

⑵ 桃叶渡:在今江苏南京秦淮河畔,相传晋人王献之在此送别其妾桃叶,故称桃叶渡。

⑶ 南浦:泛指送别的水边码头。《楚辞·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朝梁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⑷ 倩:请别人做事。

⑸ 觑:偷看,斜视。

⑹ 花卜归期:用花的瓣数来预测亲人归来的日期。

⑺ 簪:插定发髻或冠的长针,这里作动词用。


评析:这首词写暮春时节,一位闺中女子怀人念远、惆怅寂寞的相思之情。作者笔法高妙、曲折顿挫,将执着的相思表现得深刻细腻、生动传神。有说这首词要表现的是对山河分裂的忧虑和收复失地的抱负不得施展的愁闷,实际是香草美人手法的运用,如《蓼园词选》云:“此必有所托,而借闺怨以抒其志乎!”

上片开头写一对有情人在烟雾迷蒙的杨柳岸边分别,情凄意切,只得以宝钗相赠。分别之后,相思难解,于是登高望远、伤心怅惘。这本是陷于相思的人常有的举动,可是作者在这里却说“怕上层楼”。“怕上层楼”是因为“十日九风雨”。靖康之变以后,南宋政权内部投降派占据上风,他们不思恢复中原、只知偏安江南、纵情享受。在这种情况下,作者主张北伐、恢复中原的主张自然不受欢迎,因而是“十日九风雨”。现在是暮春时分,落花流莺,没有人去分心去管,只有这位闺中女子经受着断肠的相思。唐代金昌绪有诗云:“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此处的“倩谁唤、流莺声住”,即是借用此意。

下片写晚上的闺房之内。这位女子在枕侧斜依,把头上的花钿摘下来一瓣一瓣的数,以此来卜问所思念的人何时能够归来。她数完之后,将换点刚插在头上,却又匆匆摘下来再数。这一反常的细节,更加突出表现了这位女子思念远方情人的复杂心理。天已经晚了,他还不回来,只有她孤独一人在昏暗的闺房内,偷偷地泣——看来只能在梦中相见互诉衷肠了。最后写女子对春天的埋怨:我的愁是春天带来的,可是春天已经走了,为什么不连它一起带走呢?这个埋怨很不讲道理,但是这正是女子相思至苦、愁闷幽怨的真情流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