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靠“鬼谣”中举

靠“鬼谣”中举

时间:2023-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其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与韩翃、李端、卢纶等号称大历十才子。因与郎士元齐名,人称“钱郎”。书生钱起,也是赶考队伍中的一员。玄宗天宝十年,钱起参加“粉闱”考试,试题是《湘灵鼓瑟》,要求写作一首五言排律诗。然其诗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风格清空闲雅、流丽纤秀,尤长于写景。在创作方面,又被称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历来被视为十才子的代表而受到关注。

钱起生卒年不详,(生卒年不详,751年前后在世),字仲文,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七年(748年)考中进士。

钱起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因其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与韩翃、李端、卢纶等号称大历十才子。钱起擅长五言,辞采清丽,音律和谐。因与郎士元齐名,人称“钱郎”。时人为之语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科举制度的兴起,对于许多贫穷无助、学而向上的民间子弟来说,是一种福祉。在唐朝,每到开科取士之际,就会有一支赶考大军,从四面八方聚拢了来,星星点点,沿途相继,汇成一支规模巨大的队伍,行进在奔赴长安的途中。因为路途的遥远,交通又不够发达,他们必须早早地出发,坐车,乘船,或者步行,常常是日出而行,披星而歇,日夜兼程。这些寒窗苦读的举子们,怀着登堂入室、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梦想,跋山涉水,迈向皇城。

书生钱起,也是赶考队伍中的一员。他已经不止一次,往返在长安与故乡的路上。钱起已经前后历经数次考试,而且屡考屡败,每次都是铩羽而归。正如他自己所说,“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考得白发丛生,但仍然没有放弃。那一年,钱起随人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并住进了旅馆里。正感无聊的他便趁着皎洁的月光外出散步。忽然间,户外那悠远的吟诗声缓缓地传了过来,平时也喜欢吟诗的钱起不觉仔细聆听起来。不知怎的,那人却一再地吟诵着这两句诗——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于是,钱起遂起来开门并缓缓地踱了出去,看看究竟是谁在吟诗。但大门一打开,居然没有发现人。钱起心中深觉奇怪,凭着他那极强的记忆力,一下子就把这诗句给记住了,只是他心中并没有太拿它当回事儿而已。

玄宗天宝十年(751年),钱起参加“粉闱”考试,试题是《湘灵鼓瑟》,要求写作一首五言排律诗。这题目出自屈原《楚辞•远游》里的句子“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由于对《楚辞》的格外熟悉,因此他自然很高兴。但在真正构思写作时,却久久未能完稿。正在迟疑间,钱起忽然想起那天晚间户外吟诗声的韵脚不也属于“九青”部吗?而且,如果把那联诗用在自己这诗的结尾的话,不也是天衣无缝吗?想到这里,他很快便写成全篇,并提前交卷了。

时任主考官姓李,把他眼前这份试卷拿了过来,并一再端详:

【钱起作品书影】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诗人在开头两句就概括题旨,点出曾听说湘水女神擅长鼓瑟的传说,并暗用《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的语意,描写女神翩然而降湘水之滨,愁容满面,轻抚云和瑟,弹奏起如泣如诉的哀伤乐曲。

中间四句,诗人张开想象的翅膀,任思绪在湘水两岸、苍梧之野、洞庭湖上往复盘旋,把读者带入一个神奇虚幻的世界。

动人的瑟声首先引来了水神冯夷,他激动地在湘灵面前伴乐狂舞,然而一个“空”字,说明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倒是人间那些被贬谪过湘水的“楚客”,领略了湘灵深藏在乐声里的哀怨心曲,禁不住悲从中来,不忍卒闻。

接下来,诗人着意渲染瑟声的感染力。“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瑟声哀婉悲苦,它能使坚硬的金石为之凄楚;瑟声清亢响亮,它可以响遏行云,传到那穷高极远的苍穹中去!

瑟声传到苍梧之野,感动了寄身山间的舜帝之灵,他让山上的白芷吐出芬芳,与瑟声交相应和,弥漫在广袤的空间,使天地为之悲苦,草木为之动情。

【湘灵鼓瑟雕像】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这两句写湘灵弹奏的乐曲同舜帝策动的芳香在湘水之源交织汇合,形成一股强劲的悲风,顺着流水,刮过八百里洞庭湖。

至此,乐曲进入了最高潮,感情达到了白热化。凭借着诗人丰富的想象,湘灵的哀怨之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抒发和表现。然而全诗最精彩的还不在于此,令全篇为之生辉的是结尾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旧唐书•钱徵传》附录的《钱起传》中称这十个字得自“鬼谣”,其实无非说这两句诗是钱起的神来之笔。

李考官一再摇头晃脑地轻声吟诵着,他完全被诗中这优美的意境征服了。就是后来在试房里休憩时,他还一再叹赏着,并对之拍案叫绝道:“像这样高妙空灵的结句,只有神物相助才能写得出来啊!”于是,李考官便把钱起置于高第。没过多久,钱起就被授予校书郎一职。此后,钱起诗名很盛,其诗多为赠别应酬、流连光景、粉饰太平之作,与社会现实相距较远。然其诗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风格清空闲雅、流丽纤秀,尤长于写景。在创作方面,又被称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历来被视为十才子的代表而受到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