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陶(约812—888 年),唐代诗人,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早年游学长安,研究天文学 ,于诗也颇有造诣。举进士不第,遂耽情于山水之间,曾漫游江西、福建、江苏、浙江、河南、四川、广东等地。陈陶终生处士,广有诗名,其诗多为旅途题咏或隐居学仙之词,消极出世思想较浓,但也有部分投赠权贵、干谒求荐之作。
陈陶有着建功立业、为“帝王师”的远大抱负。从陈陶的诗句“莫道羔裘无壮节,古来成事尽书生”中可以看出,他认定自己是个能“成事”的“书生”,准备干一番事业。并且他自视甚高,凡事不干则已,要干就得干出个样子来,正如他诗中所说:“在山不为桂,徒辱君高岗。在水不为莲,徒占君深塘。”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偏偏几次进士考试都落了榜。陈陶有些沉不住气了,写下了他那首表白心迹、兼发牢骚的有名诗句:“一顾成周力有余,白云闲钓五溪鱼。中原莫道无麟凤,自是皇家结网疏。”他在这首诗里毫不客气地把自己比为姜子牙,抱怨皇上网罗人才时所用的网是网眼太“疏”,把他给漏掉了。
类似的牢骚他还不止发过一次,在他的诗句“近来世上无徐庶,谁向桑麻识卧龙”中,他自比诸葛亮,抱怨当今世上没有人像三国时的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那样,把自己推荐给皇上。他还直截了当地写道:“乾坤见了文章懒,龙虎成时印绶疏。”意思是自己有龙虎奇才和一揽乾坤的气魄,但适合自己的官位却太少了。在最急于建功立业的时候,他甚至以警醒的口气对自己做官的朋友说道:“好向明时荐遗逸,莫教千古吊灵均。”意指最好是在开明的时候把在野的能人推荐上去,不然等他愤愤而死之后,大家才来表示哀悼和惋惜,就像千古以来对待屈原那样。
牢骚发了没人理,推荐也没起作用,还得寻找一条心理上自我宽解的途径。于是陈陶渐渐地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世界太小了,他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他觉得自己像一条巨鲸,当今世界这个小小的“江湖”里的水,还不够他摇摆一下尾巴,即“江湖水清浅,不足掉鲸尾”;他也并非不想以蛟龙的身份出现,想通了之后,他便不再去强求仕途的上进,做起隐士来。不但“恣游名山”,而且还自称“三教布衣”。
然而,陈陶归隐并不是因为看破红尘、全心入道,他认为“自古隐沦客,无非王者师”,即自古以来归隐者都是为了干大事、做“王者师”,辅佐一代帝王完成开基创业的雄图。而他只是遵循儒家“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道理,像自己心目中的大隐士姜子牙和诸葛亮那样:修道以增长能力,避世以等待时机。随时准备着,一旦机会来临,便要入世登台,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他甚至直言不讳地说,自己就是要像姜子牙当初皤溪垂钓那样,避世江湖,消磨时日,以静候文王式的人物的到来。
但陈陶后来并没有像他自己想象的那样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来。相反,随着他隐居时日的增长,他逐渐从儒家之隐变为了真心入道的道家之隐。
毫无疑问,使他能够安心而又真心隐居的原因之一,便是皇上始终没有派人来请他出山去做“王者师”。但除了这个外部原因,我们还能从他留下的诗中找到一些足以使他改变初衷、逐渐真心入道的有力证据。
首先是归隐中一些特殊而具体的修道体验。中岳有个姓仇的道人,教陈陶服食松英的秘法。服了一千日后,周身香气四溢,步履轻健,足下生风,能够辟谷不食,在某些方面达到了“地仙”的标准。陈陶的祖上大概也曾经有过好道或者修炼的人,留下了一些炼丹修道的书籍,因此他说“吾祖曾传宝鼎书”。因此,随着陈陶两鬓逐渐斑白,他也巴望着早日炼出灵丹来。
他甚至在《洛城见贺自真飞升》一诗中记叙了曾在嵩山下看到道人贺自真白日飞升的情景:
子晋鸾飞古洛川,金桃再熟贺郎仙。
三清乐奏嵩丘下,五色云屯御苑前。
朱顶舞低迎绛节,青鬟歌对驻香輧。
谁能白昼相悲泣,太极光阴亿万年。
有了这些经历和体验,陈陶思想上自然会产生很大的变化。“消磨世上名利心,澹若岩间一流水”,这样的话在过去对陈陶说来是不可思议的。但对于修炼人来说,常读经书、道书就是最有效的“消磨”常人心的办法。陈陶也说到自己“长读消魔经”来提高自己的心性。随着修炼层次的提高,他的诗歌里也常常提到他内心的改变,以至于《北梦琐言》称“陶歌诗似负神仙之术”。
然而,隐居时间长了,渐渐地便产生了经济上的困难。据陈陶自己的诗和他人的记载来看,陈陶似乎并不耕田种地,因此不能从土地中受益,一家人的衣食住行都得另寻财源。陈陶虽然可长期辟谷,但妻子和儿子还得维持生计,而且他自己炼丹也有开销。为了解决财源问题,陈陶在山上种了许多柑橙。到了橙子成熟时,他便招呼一些山里的孩子帮他把柑橙拿下山去卖。据当时著名诗僧贯休的诗中所言,陈陶这样一连卖了几年柑橙后,居然顺利地解决了经济问题,生活上基本可以自给自足。另外,西山上出产各种药材,大约有几十种。陈陶不但采药给自家使用,还把一部分药材拿到城里去卖,这样也能获得一部分收入。一个曾经“颇负壮怀,志远心旷”的高士,能在如此艰难境况下坚持修炼的道路,的确也是难能可贵的。
关于陈陶坚贞操守、刻苦修炼的细节及其行迹,后人还有一些零星的记载。
陈陶恪守各种戒行,每天晚上穿着“鹤氅”(仙鹤羽毛做的道服),在巨石上焚香,在钟磬声中“步虚”(一种特殊的颂唱道经的方法),礼拜星辰和明月,睡觉的时间很少。他所居住的茅屋上空一直有风雷滚滚的声音。后来有一天,他却不见了,只有他炼丹的“鼎、灶、杵、臼”等用具还放在原来的地方。又据记载,说他“学神仙咽气有得,出入无间”。
在北宋开宝年间(968—976年),有打柴的“樵者”还在“深谷”中看到过陈陶,说他健康“无恙”。又有人在开宝年间(972年左右)见到过一个老公公和一个老婆婆在市场上卖药。卖了钱就到酒店买些腌菜喝酒,喝起酒来“旁若无人”。喝醉了就一边跳舞一边唱歌,唱的是:“篮采和,篮采和,尘事纷纷事更多。争如卖药沽酒饮,归去深涯拍手歌。”有人说这两位老人是陈陶夫妇,但对于陈陶真正的去向,文字记载唯有“宣宗大中(847—860年)年间,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学仙,不知所终”。
【京剧服装——鹤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