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陶(约789—约873年),字国钧,成都人,唐代文学巨匠,工于词赋。
雍陶是与杜牧同时期的诗人,虽然他的诗名远不及杜牧,然而在他留传下来的诗作中,也不乏别具风姿的佳品。《访城西友人别墅》就是其中的一首:
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
这首颇具随笔意味的小诗,写的是一次春天郊野访友的感受,题材可谓平常。然而,诗人就是在这种看似极平常的题材里,表现出一种不平常的情致,读起来极为耐人寻味。
雍陶当年离开家乡时,就曾立下大志,要“生不成名死不归”。雍陶所谓的“成名”,主要是指获得进士名分,如果能在诗文上“出名”当然更好。那时,雍陶还有一首《自述》诗,诗曰:
万事谁能问,一名犹未知。
贫当多累日,闲过少年时。
灯下和愁睡,花前带酒悲。
无谋常委命,转觉命堪疑。
可以看出,雍陶的生活非常艰苦,但这苦难的生活,却坚定了他写作的决心。
公元825年,雍陶来到长安,结识了诗人贾岛,并与贾岛成为好友。两人常在一起弹琴、作诗、游玩,有时在长安城住烦了,就带上行李,去贾岛的从弟无可禅师所在的青龙寺院住上一段时日。冬天的深夜大雪纷飞,寺院里一片安静,雍陶和贾岛躺在床上,枕着手臂一起谈古论今。这样的夜晚,即使疲倦了,两人还在吟着诗句,伴随着他们的只有远处隐约的木鱼声。贾岛是有名的苦吟诗人,注意词句,刻意求工,对雍陶的创作有极大的影响。
虽然对写作有很大的兴趣,但雍陶考进士并不顺利。他至少考过三次,他曾有《再下第将归荆楚上白舍人》一诗,从题目中的“再下第”可知那已是他第二次投考进士了。直到太和八年,二十九岁的雍陶才考中进士。
雍陶还有些恃才傲物,对亲戚朋友也不大理会。他的老舅李敬之曾受过他这外甥的傲慢对待,当时一气之下就要回老家。在途经三峡时,由于心中愤然不平,李敬之便写了一首诗来讽刺雍陶,其中有句说:
地近衡阳虽少雁,水连巴蜀岂无鱼?
雍陶接到这诗,细细体味之下,他很为自己的失礼而惭愧。从此以后,舅甥俩的书信来往就多了起来。
但中了进士并不等于做官,还要经过吏部的考试才能做官。晚唐时期,宦官当权,朋党之争剧烈,一党当权就大量起用亲信,只顾争权夺利,在政治上无所作为。在这种形势下,要想做官,必须投靠宦官或朋党、见风使舵,如果错走一步就有可能终生不得志。雍陶对投靠宦官、卖身求荣的人很鄙视,称他们为“苍蝇”。他曾把官场的险恶比作蜀道之难,要想得到高官显爵,只有像“苍蝇”一样的人才能得到。由于清高自好,二十九岁便中进士的雍陶,四十七岁才当上国子毛诗博士,出任简州刺史。
做了简州剌史的雍陶为官清正,凡是来送财物的人,他一概不见;那些不学无术的人要来见他,他必给予讥辱;然而对贫苦好学之士却又能慷慨相助。《唐才子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当时有个落第秀才叫冯道明,他自称是雍陶老友,请门人通报。雍陶得知老友来了,连鞋子也顾不得穿,光着脚跑出来,却发现并不相识,便大声呵斥:“你我素不相识,为何自称老友?”冯道明说:“我几乎天天和你在书中见面,你的诗我每天都在读,我们只是没有真正地见过面,但通过你的诗,我非常了解你,也非常敬重你。”雍陶为之一振,自此视冯道明为故友,并解囊相助。
随着诗名的远播,雍陶结识的朋友越来越多。在长安的诗人圈子中,雍陶交往的主要是中、晚唐两大派的代表人物,其中贾岛是韩孟诗派的重要人物,而张籍、王建是新乐府运动的开创者。值得称赞的是,他们都反对华贵平庸的诗风,更注重人的命运和时代的沧桑感。
随后,雍陶还出任了雅州刺史。雅州城外有一座桥名叫情尽桥,人们送别时,一定要在此处分手。有一次,雍陶送友人路过此桥,手下人严肃地告诉他:“老爷现在就可以停住脚步了,因为您已经到了情尽桥。”雍陶一听,心中不觉纳闷,说:“人们都只说是情感难以穷尽,怎么会出现感情穷尽的事儿呢?”说罢,他便命手下人速速去拿笔。此时,雍陶想到古代乐府诗《折杨柳》的涵义,当即就把这桥的名字改为“折柳桥”。同时,他还在桥堍的勒石上,写成了一首《题情尽桥》: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呼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这诗即兴而作,直抒胸臆,笔酣墨畅,一气流注。第一句“从来只有情难尽”,即从感情的高峰上泻落。诗人以一种无可置疑的断然口气立论,道出了万事有尽情难尽的真谛。“从来”二字似不经意写出,内涵却极为丰富,古往今来由友情、爱情织成的种种悲欢离合的故事,无不囊括其中。第二句“何事名为情尽桥”,顺着首句的势头推出。难尽之情犹如洪流淹过桥头,顺势将“情尽桥”三字冲刷而去。
前两句是“破”,后两句是“立”。前两句过后,诗势略一顿挫,好像见到站在桥头的诗人沉吟片刻,很快吟出“自此改名为折柳”的诗句。折柳赠别,是古代习俗。诗人认为改名为折柳桥,最切合人们在此桥送别时的情景了。接着,诗又从“折柳”二字上荡开,生出全诗中最为痛快淋漓,也最富于艺术光彩的末句——“任他离恨一条条”。“离恨”本不可见,诗人却化虚为实,以有形之柳条写无形之情愫,使人想到一次次送别时那缠绵悱恻的场面。
诗的发脉处在“情难尽”三字。由于“情难尽”,所以要将“情尽桥”改为深情的“折柳桥”;也是由于“情难尽”,所以宁愿别情伤怀,离恨条条,也不愿感受以“情尽”为桥命名的不悦。“情难尽”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全篇,给人以一气呵成的和谐美感。
这首诗脍炙人口,很快便流传开来,人们在临别时,即使不在折柳桥分别,也往往会念雍陶这首诗,以志其深刻的离别之意。
就在诗名极盛时,雍陶却产生了归隐的念头。原来,长期的官场生活,使雍陶认识到官场并不是干一番事业的天地,只能是束缚自己的鸟笼。他后悔进入仕宦生活,但是他的思想是矛盾的,他对统治阶级的内部争权夺利和官场险恶感到厌倦,对国势日趋衰落,自己却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而感到悲愤。最终,雍陶虽然还是步入了归隐的生活,但从他的诗文中可以看出,他并未忘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