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自小喜欢音乐、绘画,9岁时便能写诗,15岁写《过秦王墓行》,16岁作《洛阳女儿行》,写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他只有17岁,正离家在长安郊游。
约在15岁前后,王维和弟弟王缙离开了家乡,在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活动。由于他才华出众,与京城的王孙贵族、文人墨客多有交往。唐人薛用弱在《集异记》中记载:“王维右丞,年未弱冠,文章得名。性娴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尤为岐王之所眷重。”王维集中有《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等诗,可知在长安确曾从岐王游宴。这都说明,王维与相王四子歧王李隆范关系亲密。
关于王维应举,《集异记》曾有一段有趣的记载。当时有一个叫张九皋的人,使人走通了太平公主的后门,公主曾授意京兆试官,要以张九皋为解头。
这天,王维对李隆范说:“进士考试临近,听说考生张九皋托人走太平公主的门子,请她写信给主考官举荐他为第一名状元。不知可否请隆范兄帮我去找找太平公主,也写信举荐一下?”
李隆范听了,沉思片刻道:“此事不难,但姑妈太平公主脾气有些倔,直接去找她,可能要碰壁,不如这样:你抄上你的诗作十篇,准备好琵琶一曲,过三天到我家来,我自会设法帮你。”
三天后,李隆范办了一场宴会。宴会开始,乐伎奏起迎宾曲,唱起劝酒歌,舞伎跳起了羽衣舞。宾主在歌舞声中杯盏交碰,饮酒作乐。太平公主眼尖,见侄儿岐王李隆范身后站着一个风度翩翩面目姣美的少年,便问道:“侄儿,你身后的这位少年是谁?好像以前没见过。”
李隆范起身道:“他是一个乐手,弹一手好琵琶,我让他弹一曲给您听。”
王维从身上取下琵琶向太平公主一揖,说道:“公主殿下,在下献丑了。”说完,手弄琴弦,调好音阶,一片哀婉凄切之声便从他那灵巧的手指间传出。
起初,满座客人尚未注意,有的劝酒,有的交谈。突然听到一阵悠扬悦耳的琴声,如春风徐徐吹来,扣人心扉,动人心弦,所有的宾客都被镇住了。弹到后来,琴声如泣如诉,如歌如吟,似长声哀叹,像吁嘻悲呜,宾客个个听得如痴如醉。直至琴声戛然而止时,人们才似乎从一场美梦中醒来。
太平公主听罢,感叹不已,赞道:“这等美妙的音乐,只应天上才有。不知叫什么曲名?”
王维道:“曲名《郁轮袍》。”
太平公主又问:“请问你的姓名?”
王维答道:“在下王维。”
李隆范又说:“这王维不仅弹的好琴,还写的好诗。据我看,眼下长安城还没有能超过他的。”
太平公主很有兴趣地问:“今日带诗了吗?”
王维答“带了”,说罢,便把所抄之诗呈上。太平公主展开诗卷,第一首便是《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引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有情趣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觉语近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的。”“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所编《万首唐人绝句》将“多”写成“休”。“多”与“休”何者更好?《唐诗鉴赏辞典》说:“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
【《相思》诗意图】
末句点题,“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是切“相思”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双关的妙用。“此物最相思”就像说:只有这红豆才最惹人喜爱,最叫人忘不了。这也补充解释了“愿君多采撷”的理由。诗人真正不能忘怀的,也就不言自明。一个“最”字,意味极深长,更增加了双关语中的含蕴。
太平公主看后,不住地点头称赞:“好诗呀,好诗。”
她见王维站在那里,穿的又是随从的衣服,吩咐总管道:“快,带上王相公把衣服换了,就在我身边安个座。”当王维换了衣服,重新出现在宴会厅时,人们都惊呆了,都暗暗叹道:“好一个美貌少年。”只见,王维身穿蓝色长袍,细而长的眉毛下,闪着坚毅的目光,眼睛恰似一弯湖水,一会儿深不见底,一会儿又清澈透明。围在颈上的白色纱巾把脸颊衬得白里透红。
王维向太平公主走过来了,浅浅地笑着,不卑不亢。走到面前时,微微点头。太平公主长辈般地拉他坐下,他有礼貌地说一声“谢公主殿下”,而后大方落座。
太平公主对诗有特别的爱好,因而对王维便有一种特别的尊敬,她说:“刚才看了你的那些诗,许多都是我平时爱读的。我还以为是古人所写,原来是你写的。你说说,你是怎样构思、怎样用韵的?”
王维侃侃而谈,全无一点拘束:“写诗少不了灵感,但灵感总得有所依托。比如我那首《相思》,如果没有一个生动的故事做依托,是写不出来的。”
太平公主说:“什么故事,你不妨说说。”
王维答道:“相传,古时一男子出征,死在边地。其妻日夜思念,哭于树下。泪哭干了,流出来的是粒粒鲜红的血滴。血滴化为红豆,红豆生根发芽,长成大树,结满了一树红豆,人们称之为相思豆。夫妻恩爱,相思至泣血,可见其爱之深,其情之炽。我用这粒小小的红豆作为一个象征,让它包容了人间男女相思相爱的全部欢爱与深情。”
“啊!”听的人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声。
岐王李隆范见时机已到,便对太平公主说:“像王维这样有才华的人,如果能成为进士第一名,实在为国增光不少。”
太平公主说:“那为什么不让他去应考?”
李隆范说:“他表示,如果不以第一名推荐,他绝不应试。听说公主已向主考官推荐了张九皋了?”
“倒是有人托我,但没有答应。”太平公主说着,转向王维说:“你要是参考,我一定推荐你为第一名。”
王维经过苦读,加上太平公主的举荐,果然中了状元。
这个故事未必完全属实,或者纯属虚构,但从中可知王维少年时代引人注目的情景。王维中状元,也是事实。
也有不少文章推测说,王维和太平公主曾有过一段情缘。王维比太平公主小36岁,两人是否有过一段感情纠葛,并无明证。但王维30岁时“丧妻不娶,孤居三十年”,确实在《新唐书》中有记载。
从文献记载看,王维没有再婚,有两个可能的原因:一是他深爱亡妻,二是他笃信佛教。从他数量不很多的表现亲情、爱情题材的作品看,王维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他表现的爱情是含蓄、优雅、细腻的。王维笃信佛教,心灵宁静,甘于寂寞。他在京城居住时,“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旧唐书》)。“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叹白发》),或许王维看破红尘的同时,也对俗世的男欢女爱心如止水;在蓝田辋川别墅,王维邀请丘丹、裴迪、崔兴宗等好友,在华子岗、欹湖、竹里馆、柳浪、茱萸沜、辛夷坞等景点,弹琴,饮酒,看风景,作诗。对于一位品性高尚的礼佛之人,或许独身是另一种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