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成“团”的易卦,有紧密内在联系的两对四卦团或者一对两卦团,其底蕴又是什么呢?我们将在下篇的第十四讲《奇偶错综》里展开其数理基础的解析。本讲先从卦象结构来做一个直观的几何描述。请见下图7.2,它和上一讲的图6.1c几乎完全一样,只是少了各卦的“身份认定”,即去掉了数值排序号或邵雍排序号。因为方图的列(上卦,按数值排序)和行(下卦,按邵雍排序)是两种排序的交杂使用,不能简单采用任何一种排序的“身份认定”。因此只保留了各卦在周易里的卦序,以明确其对卦的关系。
让我们来看震、艮、巽、兑四卦在图中的方位,它们原本是在主轴线上(见图6.1a),却被小过、颐、中孚和大过所取代。震51和艮52、巽57和兑58在周易里是两对综卦,以主轴线为轴对称,抱成了一个团。在图7.1里,震卦(A1)和巽卦(A2)、艮卦(B2)和兑卦(B1)是两对错卦,以“天元”成中心对称。以震卦为例,和巽卦成中心对称构成了错卦,和艮卦是成轴对称的综卦。它和兑卦则互为“错综卦”,先错后综或先综后错并无影响。兑卦是先错变成艮卦、再综变成震卦,还是先综变成巽卦、再错变成震卦,经过二重变换后都是震卦。这种情况对其他十一个两对四卦团也都是一样的。例如,屯3—蒙4—革49—鼎50,解40—蹇39—睽38—家人37……等等,你在图里很容易就得到。抱成团的四个卦占据着一个矩形的四个角,12个四卦团无不如此。在主轴线和辅轴线上的16卦则除外(在图7.1中用阴影标示出来)。那16个卦抱成了8个两卦一对团。为什么呢?我们将在下篇的第十四讲“奇偶错综”继续探索。
当看到构成周易对卦的奥义能被呈现得如此简洁,对称得如此精巧,你对《易经》整个符号体系的背后有着严谨的数理基础,难道还有疑惑吗?!
图7.2
《易经》到底是不是“筮占之书”,见仁见智,大家尽可以讨论。然而,《易经》和众生关系最为密切的,也最经常被应用的功能,是预卜未来,在趋利避害的风险抉择中给人们带来信心和安慰,帮助人类展望和掌控未来,则是无可否认的。本书开宗明义,指出探索易学和易卦结构,目的和价值在于求得确实的体系和稳实的工具,如同苦海慈航,茫无际涯,而且没有海图,所以罗盘和经纬就特别重要:罗盘和经纬线的划分必须是确凿可靠的。
对易卦小循环,即对卦构成的探讨,给予我们新的指引,增进对易卦结构的认识。不论服膺哪家学说,无论对卦辞、爻辞、彖辞以及衍生的义理作何种诠释,我们都不应该被局限在周易的对卦和卦序里。现在我们知道了,屯卦和蒙卦的联系是经过各自的对卦(鼎卦和革卦)间接发生的。反过来,鼎卦和革卦之间的联系也是通过屯卦和蒙卦而间接形成的。对其中任何一卦的解读和推算,都需要在其所属“团”的四个卦的关系里去寻找。其他的团,如益卦—恒卦—咸卦—损卦,巽卦—震卦—艮卦—兑卦等等,每个卦每条爻的寓意究竟为何,怎样演进变化,至少需要在各自所属团组里,在两对四卦的互动中才有可能理解完整。
由单对卦抱成的8个团,在理解整个易卦大循环的结果,意义就更深远了。检视这8对卦在方图中的位置,不论从邵雍的先天方图,还是第六讲里按数值编号排序方图,你都不难觉察到它们占据的独特地位。为此,我们可以把这结构特殊的四对卦,中孚—小过、渐—归妹、随—蛊、颐—大过,称为“内八卦”,并将在讨论易卦的大循环时展开解说。
【注释】
[1]这十六卦构成的八对错卦——按变的原则构成的四对错卦,加上四对似乎按覆的原则实质上是按变的原则构成的四对(貌似综卦实为错卦),在卦结构有特别的涵义,用三爻纯卦的叠加来解释,很容易明白。
四对错卦的卦象,都成水平轴对称。天天乾卦—地地坤卦、水水坎卦—火火离卦固不必讲,山雷颐卦若是靠覆的原则,颠倒过来依然是个山雷卦,是构不成综卦的。山卦和雷卦互成综卦,山上雷下“覆”过来还是山上雷下。正如泽风的大过卦,因为泽卦和风卦互成综卦,泽上风下“覆”过来还是泽上风下。所以颐卦只能与大过构成错卦。同理,风泽中孚—雷山小过也只能构成错卦。因为雷—山、泽—风互成综卦,风上泽下“覆”过来还是风上泽下,雷上山下“覆”后也仍是雷上山下。它们本无综卦可言。
至于貌似综卦的四对错卦的构成要略微复杂点。从卦体(也可以称为卦形)来看,天、地、水、火是水平对称的,且天—地、水—火相错,地天泰卦—天地否卦、水火既济—火水未济实质上是两对错卦,貌似综卦而已。
虽然山、泽、雷、风的卦体并非水平对称,但是山—泽、雷—风相错,山—雷、泽—风又互为综卦。所以,泽雷随卦按“变”的原则与山风蛊卦互为错卦;而以“覆”的原则,与随卦互成综卦的依然是山风蛊卦。风山渐卦—雷泽归妹的关系,亦复如此。因此这两对卦,貌似综卦其实也是错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