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讨论了易卦的小循环,即按相反相成的法则把易卦配成32对卦。我们发现周易里的对卦有四分之三(24对)是间接构成的。例如,周易里的对卦屯—蒙、革—鼎,实质上是靠了鼎—屯、蒙—革才连接成对的。再如,巽—兑、震—艮之能在周易里配成对卦,也是通过巽卦—震卦—艮卦—兑卦,或者震卦—巽卦—兑卦—艮卦才间接地配成对的。造成这种结构关系的根由,归根结蒂,要追溯到(三爻)纯卦是相反而成对的。在周易里面风—泽和雷—山之所以能够成对,实质上是通过风—雷—山—泽或雷—风—泽—山才间接地配成对卦的。
那么,《易经》里所有32对卦的次序又是怎样排成的呢?这是接下来要解答的“易卦大循环”的问题,一个更加基本也更为复杂的大问题。
在解决易卦小循环——如何构成对卦时,我们运用了一些法则,明确列出如下:
·阴阳互抱——阴阳此消彼长,永恒同在;
·两仪相逆——分阴分阳,构成八卦环图、圆图和方图的“中分拗转”;
·互变成偶——阴阳二元相互否定,以“变”为原则构成对卦;
·相反相成——易学的核心理念,适用于《易经》整体、易卦的小循环和大循环。
以及应用了一些工具,包括
·0-1计数——阴爻为0、阳仪为1,确定各卦唯一的数值编号;
·立体原理和剃刀原理——立体空间里尽可能简洁地展现卦象和卦结构关系。
为了揭示易卦大循环的规律,我们还需要引进新的法则和工具,搞清楚全体易卦究竟如何排序,基础是什么。先来检讨已经确立的八个(三爻)卦的排序。自下而上的数值编号排序是地0、雷1、水2、泽3、山4、火5、风6、天7;自上而下的邵雍排序则是地0、山1、水2、风3、雷4、火5、泽6、天7。两者间的差别,在三维的立体空间中考察,不同之处只在雷和风、泽和山位置发生了互换,雷和泽跑到“楼下”,风和山则登到了“楼上”(请见图5.1和5.2)。若把它们挤压到一个平面上来看,A数值编号和B邵雍排序的关系只是雷和山、风和泽的相对位置发生了置换。(详细的解析将在本书的最后几讲展开)
图8.1
读者也许注意到了,图8.1的八卦环和我们先前讲解时用过的有所不同,它们顺时针转了180度(请见第三讲)。这是为了方便理解,图的方位表示按照目前世界通用的“上北—下南—右东—左西”,而在以前的图3.1里,方位则是古人传统经常使用的“上南—下北—右西—左东”。将之颠倒过来,更符合现代社会的认知习惯。
北京大学的李零教授对此有过很好的说明,他认为上北—下南和上南—下北两种方位的表示法,在中国都是古已有之,并且应用也都很早,前者主要用于天文、时令,而后者主要用于地形方位。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参阅他的《中国方术正考》的第二章,“式与中国古代的宇宙模式”。从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也得出结论,宋易的“图数之学”(主要是邵雍的先天图说)是渊源有自,不可因为它披露得晚而看作是缺乏根据。
两种方位表示的源起及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可以成为意义重大的论题,值得为之深究并撰写专题论文。本书势必不能展开,但就我们目前的解析工作而言,对此已有初步的揭示。(譬如,可以参阅第十二、十七讲和第二十四讲;比较图12.1、12.2和图24.8、24.9。)
如此排列的八个纯卦是怎样分阴分阳的呢?雷、水、山、乾当为阳仪卦,乾卦为阳仪的尾卦;泽、火、风、坤则属阴仪卦,坤卦是阴仪的尾卦。
古人常云“阳极生阴、阴极生阳”。例如,周敦颐在《太极图说》里论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阐发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原理。
古人也早有认识,凡阳仪卦皆为奇数卦、阴仪卦都是偶数卦。至于奇和偶以什么为准,却是说法不一。我们的理解,从阳仪的角度来定的话,奇数偶数乃指阳爻的条数,阳爻为奇数的属于阳仪卦,阳爻为偶数的则属阴仪卦。雷、水、山、天的阳爻的条数均为奇数,属于阳仪卦;而泽、火、风、地的阳爻的条数均为偶数(0为偶数),属于阴仪卦。若从阴仪的角度来看,奇数偶数乃指阴爻的条数,阴爻的数目为奇数者(等同于阳爻为偶数者)属于阴仪卦,阴爻的数目为偶数者属阳仪卦。得到同样的结果,阴爻为奇数的风、火、泽、地为阴仪卦,阴爻数目为偶数的雷、水、山、天是阳仪卦。
据此重新整理,结果就得到如下的八卦环图:雷1、水2、山3、天7为阳仪四卦;风6、火5、泽4、坤0为阴仪四卦。
图8.2
这个标号为C的八纯卦环图,和前面图8.1的A环图相比,山4-泽3易位成了山3-泽4;与B环图相比更有意思的是,雷—山—风—泽顺时针转了90度,B环图就成了C环图!从平面上看,环图似乎是由地—天—水—火(“四正”),和雷—风—山—泽(“四偶”)两个十字组成的。地—天—水—火不变,把雷—风—山—泽那个十字顺时针旋转90度,B环图就成了C环图。[2]
这些关系在几何图像上看,是相当直观的。下一讲引进“阳度”的概念后,我们对八卦序乃至易卦的整体排序,将有更清晰易懂的了解。因为八卦如何排定次序的背后,有着更深邃的原因,可以追溯到易卦结构和《易经》整体的构成本源。
【注释】
[1]“是故乾以分之,坤以翕之,震以长之,巽以消之。长则分,分则消,消则翕也……无极之前,阴含阳也,有象之后,阳分阴也。阴为阳之母,阳为阴之父。故母孕长男而为复,父生长女而为姤。是以阳起于复,而阴起于姤也。”(邵雍《皇极经世书·观物外篇上·先天象数第二》)
[2]张政烺先生在他的“帛书《六十四卦》跋”里是这样论述的,“自来谈象数之学,上推至陈抟而止,宋以前茫无头绪。北周时卫元嵩《元包》作于公元六世纪中期,比陈抟要早四百年。其卷前的目录是:‘太阴弟一(烺按:即坤母)太阳弟二(乾父)少阴弟三(兑少女)少阳弟四(艮少男)仲阴弟五(离中女)仲阳弟六(坎中男)孟阴弟七(巽长女)孟阳弟八(震长男)’。”
这里的八卦次序和帛书一样。帛书《老子》甲乙两本皆《道》在下、《德》在上,这里阳卦在下,阴卦在上,似正相同。如果按照这个次序画为八卦方位圆图,则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