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易卦配对成团的错综复杂

易卦配对成团的错综复杂

时间:2024-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进制数值法为易卦做唯一的“身份认定”,和卦的结构显然是密切关联的。泽雷随卦和山风蛊卦之间也有同样的错综关系。这说明了这四对卦的错卦本质,同时也说明了,周易里其他的24对卦的确是按“覆”的原则配对成综卦的。八卦组的四对卦显然是抱成了两个四卦二对团的。用数值方法得到的这个结果,同我们在前篇第七讲里得到的结论完全一样,不过更加清晰,更容易理解了。

二进制数值法为易卦做唯一的“身份认定”,和卦的结构显然是密切关联的。不过,它的用处远不止替易卦排序,让我们作进一步的发掘。

前篇里中已经讲到,图1.1中,伏羲圆图的右半圈,逆时针方向即坤卦至姤卦(0-31)的32卦,它们的数值编号均为偶数;左半圈的32卦,顺时针方向即从复卦到乾卦(32-63),其数值编号均为奇数。(参见图1.2a)反之,图1.2b按数值编号的排序,从坤卦、复卦至夬卦(0-31),它们的伏羲圆图编号(或称邵雍编号)均为偶数,而从剥卦至姤卦、乾卦(32-63),其伏羲圆图编号均为奇数。

这绝非巧合,而是由每个卦的六爻结构决定的。伏羲圆图里面,坤至姤卦的32卦,其初爻皆为阴爻,复至乾卦的32卦,其初爻皆为阳爻;而按数值编号的排序,坤至夬卦的32卦,其上爻皆为阴爻,剥至乾卦的32卦其上爻皆为阳爻。按二进制数值法,我们知道,凡初爻为阴爻者(权重为0),编号均为偶数,凡初爻为阳爻者(权重为1)编号均为奇数。而邵雍编号是自上而下,从卦的上爻开始计数的,所以上爻等同于通常的初爻。[1]

如此,64卦被明确划分成了阴仪卦和阳仪卦。伏羲圆图的右半圈是32个阴仪卦,由它们的数值编号为偶数;伏羲圆图的左半圈是32个阳仪卦,其数值编号均为奇数。分阴分阳一目了然。

当我们把图13.1按(A–B)的绝对值,从小到大重新排序,成了下图14.1,用数值法定出的编号与易卦结构的关系,就能更明晰地显现了出来。

排在最前的四对8个卦,A–B的差值最小,为0,它们的数值编号(A列)和伏羲圆图编号(B列)是等同的。因为它们的爻结构是严格对称的,只能靠“变”的原则——阴阳互变来构成错卦,所以不论自下而上(数值方法)还是自上而下(邵雍方法),计算出的编号是完全相同的。

图14.1

已曾解释过,全部64个六爻易卦构成全集,凡是按“变”的原则构成的错卦,两种编号A+B之和必是63。这说明了这四对卦的错卦本质,同时也说明了,周易里其他的24对卦的确是按“覆”的原则配对成综卦的。问题是,我们有没有必要对这48个卦进行重新配对?如果需要这样做,其合理性又在哪里呢?

再从图14.1看。这48卦按A–B的差值(不为0)分成了九组,A-B的差值分别是4、10、14、17、18、27、31、35和45,其中差值为4、14、31的三组各有八个卦,其余的六组则各有四个卦。先来检视四卦组的情况,以差值为10的一组为例。家人—睽—蹇—解四卦,在周易里是两对。从A-B来看,它们的差值均为10;从A+B来看,家人和睽卦都是96,蹇卦和解卦则均为30;但从周易对卦的数值编号之和(伏羲圆图或邵雍编号也同样)来看,家人—睽卦是96,蹇卦—解卦是30,均非63。这就是说,它们都不是按“变”的原则来构成对的。依据“变”的原则,家人同解卦成对,而睽卦是和蹇卦成对的。如此,两者的数值编号之和均为63。这两对四个卦,两种编号的总和252,即126的两倍。再看一对两卦组(例如渐卦—归妹),每组里两卦的两种编号的总和则是126。这给了我们一个线索,四卦一组的,该组里面显然有两对卦(周易里的两对综卦)

再来考察以差值为14的四对八卦组的情况。先找数值编号之和为63的两卦,两两配成4对错卦;然后找出其中的两对,其编号总和等于252的四卦,抱成一“团”。八卦组的四对卦显然是抱成了两个四卦二对团的。差值为14的组里面,师卦—同人成对、比卦—大有成对(A+B=126),这两对卦的数值总和为252,抱成一团。此外的四卦,咸卦—损卦成对、恒卦—益卦成对,又抱成一团,编号的总和也是252。

于是,结果就有了20个团:8个两卦(一对)团,6个四卦(两对)团,还有6个四卦(两对)团则是从三个八卦组(紧密联系的四对卦)里分出来的。用数值方法得到的这个结果,同我们在前篇第七讲(“易卦配对抱成的团”)里得到的结论完全一样(图7.1),不过更加清晰,更容易理解了。

本讲的篇名——“奇偶错综”,讨论的多为“错综”,“奇偶”仅略微涉及。易卦的配对,即小循环问题,要点在于对卦的相反相成,两卦应当是一个偶数卦一个奇数卦,分属阴阳两仪,只有“变”的原则构成的错卦才能完好地满足,而以“覆”的原则来构成的综卦,不惟多歧义,并且带来不必要的淆乱。

以上的数理解析是依据二进制数值法得到的两种编号来进行的。让我们再从图像来给出它们的几何解释。“居则观其象,动则观其变”,从图6.1a,好似个棋盘,在对手看来每列表示的“宫”,和你的视角是正相颠倒的,在你看来是雷、泽、山、风,在他看来却是山、风、雷、泽,而地、水、火、天则不变。

这个道理,还得在八个三爻纯卦的排序里去发掘。我们已曾多次提到,无论是易卦的小循环(配对问题),还是易卦的大循环(32对卦的先后排序问题),根子都在八个纯卦的排序中。

也就是在你的视角,是数值排序,在你的对手的视角,就成了邵雍排序。结合你和他的两个视角,即结合两种排序来构成方图,我们就有了图14.2:

图14.2

图14.2做了一些调整和完善(与图6.3相对照)。首先,这个方图是两种排序的混合,用哪一种排序编号都不再合适,所以图中只保留了按阳度排出的卦序号,卦象前的数字则是周易的原卦序;其次,前文已经分析到了,八卦里山、雷属于阳卦,而泽、风属于阴卦,据此做了风—雷和泽—山的互换;第三,为了显示卦之间的联系和流转,以颜色标示出其X阳类的归属。如此,易卦的整个体系结构就能看得更清楚,更容易把握。

图中的行序是八卦的数值排序(山—泽互换),列序则是八卦的邵雍排序(风—雷互换)。标识为0-1-2-3乃表示阳爻的条数。1a-1b-1c表示一阳的三个卦,阳度在渐次增强;2c-2b-2a表示二阳的三卦阳度在继续增强,直至纯阳的天卦。注意这里已经涵盖了两仪相逆的原理:2a-2b-2c同时也就是一阴的三个卦,其阴度在渐次增强(阳度则在逐级削弱)。1a-2a,1b-2b,1c-2c是八纯卦里的三对。至于行的数值八卦序和列的邵雍八卦序何以不同,请参见第八、第九讲的分析。(在第十九、第二十四讲我们将继续展开。)

图中易卦的结构昭然若揭。先来看周易里的原对卦,无不按主轴线成轴对称,除了主轴线上的8个卦,它们是四对错卦,无从构成综卦的。譬如,屯卦—蒙卦、损卦—益卦、巽卦—兑卦……无不如此,彼此是综卦。从两对四卦团的角度,譬如,屯卦和鼎卦、革卦和蒙卦成中心(天元)对称,彼此是错卦。这四卦屯卦—鼎卦—革卦—蒙卦抱成的一团,在图中是一个矩形的四个顶角。咸卦—损卦—益卦—恒卦也是如此。如前所述,你可以很容易找出,这样的两对4卦团有12个。团里的四个卦,在由主轴线和辅轴线划分出的四个三角形里各居其一。(参见图7.1)

那么在主轴线和辅轴线上的16个卦又是如何呢?主轴线上的8个卦,是无从构成综卦的,你不妨想象,它是综卦合二为一,“塌陷”在主轴线上的结果。它们只能构成错卦:乾1-坤2、颐27-大过28、坎29-离30、中孚61-小过62,在周易里原本就成对卦。

请注意,主轴线上有四个卦,正是我们前面讲到过,涵义特殊的“内八卦”中的两对。“内八卦”的另外两对,则落到了辅轴线上。而被置换出去的四对卦占据了“内八卦”的位置:震51-艮52——巽57-兑58,和咸31-恒32——损41-益42,分别抱成两个团,占据着两个矩形的四个顶角。

辅轴线上的8个,泰11-否12、渐53-归妹54、既济63-未济64、随17-蛊18,也成中心对称,彼此成为错卦,在周易里它们原本也是对卦,我们已多次分析到,它们只是“貌似”综卦而已。以辅轴线成为轴对称,彼此相偶构成了“错综卦”。

所谓“错综卦”,我们以屯卦和革卦的关系为例来说明:屯的综卦是蒙卦,而蒙的错卦是革卦,或者说屯的错卦是鼎卦,而鼎的综卦是革卦,所以经过“错”、“综”两度转换,屯卦和革卦、蒙卦和鼎卦,是错综卦的关系。然而,在辅轴线上的8个卦,经过错、综两变之后,还原到其自身。譬如,泰的错卦是否,否的综卦依旧是泰卦;未济卦在综、错两变之后仍然是它自己。你也不妨想象,辅轴线上的每一卦,错综两度变换后合二为一,是“塌陷”在辅轴线上的结果。

从图像的几何解释,我们不难明白,无需借助任何语词的诠释,仅从几何结构就能揭示出“变”和“覆”是怎样构成错卦和综卦的,从而有力地支持了仅用“变”一个原则,来相偶成中心对称的错卦,要简洁合理得多。

下一讲接着深入探索八卦序,我们业已指明,八卦序是解析的根子所在。

【注释】

[1]以邵雍的话来说:“乾坤起自奇偶,奇偶生自太极。”(《皇极经世书·观物外篇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