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卦一偶一奇,分属阴阳两仪

对卦一偶一奇,分属阴阳两仪

时间:2024-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每对卦的序号之和均为63,加起来一共有6条阳爻和6条阴爻。其中有八对卦在周易里原来就是对卦。)每卦的结构,自初爻至上爻,阴爻用黑色、阳爻用白色来标识。成对的卦,前卦和后卦的黑白结构是正相反对的。然而下卦和上卦成水平镜像对称,是六爻卦无从构成综卦的充分条件,并非必要条件。直到正中央的姤卦和复卦。彼此的上爻必定是一黑一白,也就是一阴一阳,其数值序号则是一奇一偶。

通过上一讲的分析我们证明了,为什么按照“变”一个原则来构成对卦(错卦)才是合理的。下面的两个图,横排后就显示出易卦是如何构成对的。构成的32对卦,不论是按数值排序(图16.1a)还是按邵雍排序(图16.1b),结果完全一样。每对卦的序号之和均为63,加起来一共有6条阳爻和6条阴爻。其中有八对卦在周易里原来就是对卦。前文中已有说到,其中有四对是无从构成综卦的,另四对貌似综卦实为错卦。图中以直观的方式揭示出它们的“错综卦特殊结构”(用两种颜色的阴影标示区分。)

每卦的结构,自初爻至上爻,阴爻用黑色、阳爻用白色来标识。成对的卦,前卦和后卦的黑白结构是正相反对的。考察卦爻的阴阳结构,你很容易体会其间的奥妙。举例来说,按邵雍的排序,0-31卦的初爻悉为阴爻,它们在数值排序里都是偶数卦;32-63卦的初爻悉为阳爻,在数值排序里均为奇数卦,一奇一偶构成错卦。同理,按数值排序,0-31卦的上爻悉为阴爻,其邵雍排序皆为偶数卦;32-63卦的上爻悉为阳爻,在邵雍排序则均为奇数卦,也是一奇一偶的错卦。

八卦里面,地、天,水、火是水平镜像对称,卦象以中间的水平轴成对称,因此只能构成地—天和水—火的错卦。再来看坤—乾,坎—离两对六爻卦,下卦(三爻)和上卦(三爻)也成水平镜像对称,也无法构成综卦而只能互成错卦。但是地和天结合、水和火结合,情形有点复杂。地上天下的泰卦,其错卦是天上地下的否卦,然而泰卦倒转过来,综卦恰巧也是否卦。至于水和火的结合也一样:火下水上的既济卦和水下火上的未济卦,貌似综卦关系,其实也是互成错卦的。

然而下卦和上卦成水平镜像对称,是六爻卦无从构成综卦的充分条件,并非必要条件。以中孚—小过为例,雷上山下的小过卦,山、雷本身均非水平对称,但下卦山和上卦雷却是水平镜像对称的,因而也无法互为综卦,其对卦中孚,风上泽下,是以“变”的原则构成的错卦。颐卦和大过的关系亦复如此,只是上卦和下卦做了互换,雷山的小过卦成了山雷的颐卦、风泽的中孚卦成了泽风的大过卦,上卦和下卦的水平镜像对称关系没变。果然,颐卦和大过在周易里原本就是对卦。

为了便利,我们把图16.1a展开来看,就是一张“大横图”(图16.1c),即图15.5b的左半部分,这给了我们直观的认知,来解释所谓数值编号自下而上的排序究竟是什么意思。图16.1c像似一张家族谱系图,一对父母生育到了第六代,有64个子孙。上图16.1a是下面的图16.1c“中分拗转”的结果。而图16.1a和16.1b则是各自的“大横图”(图15.5b的左半部和右半部)从中间“拗转”的结果,与八卦序的“小横图”两仪相逆后“中分拗转”成了先天八卦图(圆形或八角形),道理是一样的。

从无极到太极,从0到1,就蕴涵着一雌一雄;太极生阴阳两仪,表达为阴爻(黑色)和阳爻(白色);1对雌雄,生出2对雌雄,是“两仪生四象”;2对雌雄再生出4对雌雄,则“四象生八卦”,成为8个三爻纯卦。然后继续,生出16、32,(《易经》里没有四爻卦、五爻卦的概念,故无以名之,这里只是为了过程解释的方便),直至生成了64个六爻卦。[1](可参见图3.2)

我们已经分析过了,六爻重卦是两个三爻卦的叠加,所以8个三爻卦直接生成8×8=64卦。顺便提一下,邵雍的“加一倍法”,是2的2的二次方而非2的加倍,这方面的讨论我们将在以后展开。

a1.61图

图16.1b

图16.1c

图16.1d

图中的64×6=384个小方格,代表384根爻,白格为阳爻,数值为1,黑格为阴爻,数值为0。若以阴阳分,从行来看,第一行初爻权重为1;第二行二爻,权重为2;第三行三爻,权重为4……直至第六行上爻,权重为32。从列视之,以权重计值,坤卦全阴,数值编号为0,乾卦全阳,数值编号为63;夬卦五阳上阴,数值编号为31,剥卦五阴上阳,数值编号为32……如此等等。

好比是一棵“倒长的家族树”,从根开始往下生长:根长出枝干,再经过枝干往下伸展出枝叶。所谓“自下而上”,乃从下往上看,初爻的叶是长在二爻的小枝下的,正如二爻是长在三爻的小干下的、而三爻又是长在事爻的枝干下的……直至上爻的根——太极1,从而回溯到无极0的。请注意,叶(第六代)的配对,并不是相间的雌雄,而是相对于谱系的两端对称的黑格(雌)和白格(雄)。例如,坤和乾、复和姤……直到中央的夬和剥,彼此的初爻必定是一黑一白,也就是一阴一阳,其数值编号为一奇一偶,而数值编号之和必为63(图16.1c)。

图16.1b是下面的图16.1d“中分拗转”的结果。把上面的图16.1b展开来看(即图15.5b的右半部),就是下面的图16.1d,以便比较直观地理解,所谓自上而下的邵雍排序究竟是什么意思。不妨把图16.1d看做是一棵树,从根、枝干,往上一直生长到叶,向上生长出2对、4对、8对、16对的“干、枝、叶”,共有64卦。

图16.1d中的64×6=384个小方格,表示192条阳爻(白格),数值均为1;阴爻也是192条(黑格),数值均为0。

若以阴阳分,从行来看,第一行初爻是从根(太极1)分出的阴阳两支总干,权重为32;第二行的二爻是粗干,权重为16;第三行的三爻,枝干比较细些,权重为8……直至第六行的上爻是叶子,权重为1。从列的角度来看,坤卦全阴,数值编号为0;乾卦全阳,数值编号为63;剥卦五阴上阳,邵雍编号为1;夬卦五阳上阴,邵雍编号是62;姤卦是初阴五阳,邵雍编号为31;而复卦是初阳五阴,它的邵雍编号是32……

这里所说的“自上而下”,乃指的从根往上长,经过干枝,生长到叶子。初爻的根上长出二爻的干,三爻的枝又是长在二爻的干上面的,一直向上生长,最终伸展成上爻的叶子。

同时请注意,叶子(上爻)的配对,并非相间的雌雄,而是两端趋向中心的对称的黑(雌)白格(雄)。例如,坤卦和乾卦、剥卦和夬卦……直到正中央的姤卦和复卦。彼此的上爻必定是一黑一白,也就是一阴一阳,其数值序号则是一奇一偶。邵雍排序的编号之和也必定是63(请见图16.1b)。

请注意,在图16.1a和16.1b用颜色标识出来的8对卦,两种排序里面都是第0、7、11、12、18、21、25、30对卦。而且第7、11、21、25四对,相互倒了个个儿。例如,在数值方法排序里,泰卦(7)—否卦(56),成了邵雍排序的否卦(7)—泰卦(56);随卦(25)—蛊卦(38)则变成里邵雍排序中的蛊卦(25)—随卦(38)。表明这四对卦是“错综卦”,错和综的关系同时并存。除此而外,其他的24对48个卦都是重新配的对,它们的排序也都变得不同了。譬如,周易里的屯卦(3)—蒙卦(4)、革卦(49)—鼎卦(50),在数值排序里是屯(17)—鼎(46)、革(29)—蒙(34),在邵雍排序里则成了屯(34)—鼎(29)、革(46)—蒙(17)。

其中的道理前文已有述及,这里就看得更加清楚了:对卦彼此的排序究竟如何,根子还是在八个三爻纯卦里,让我们继续考察。前文已有所解析,结论是,三爻的八个纯卦,地—天、水—火、山—泽、雷—风构成对卦,阴爻阳爻的互抱互变,也就是相互否定,每对纯卦的卦序之和都是7。

那么,八个纯卦里哪四卦属阴仪,哪四卦属阳仪?我们提出的分阴分阳的原则,是按照纯卦的阳爻条数来分:阳爻为奇数的,1或者3,为阳仪卦;为偶数的2或者0,是阴仪卦。从阴爻的条数,同样也能分出阴仪和阳仪:阴爻条数为奇数的(1或3)为阴仪卦;阴爻为偶数的(2或0)则为阳仪卦。于是,风、火、泽、地为阴仪卦,阴度渐次上升(阳度随之消减);雷、水、山、天为阳仪卦,阳度渐次上升(阴度则随之消减)。这和许多古籍所主张的若合符节,把风、火、泽、地定为阴仪四宫,雷、水、山、天定为阳仪四宫。

它们的邵雍编号,是地0、山1、水2、风3、雷4、火5、泽6、天7,既是阴阳两仪相逆的结果,又是阴阳此长彼消的结果。山1—水2—雷4—天7是阴消阳息的过程,而泽6—火5—风3—地0则是阳消阴息的过程。若是依据数值编号排成的序,阴消阳息的过程以雷1—水2—山4为顺序,直至天7;而阳消阴息的过程,顺序则是风6—火5—泽3直至地0。我们认为数值编号的排序更为合理。为什么?(理由在第八讲里已有论述,可参阅。)

理据是,在阳仪中阳度渐次上升,而在阴仪中渐次上升的是阴度。这涉及易卦的大循环,以及整个64个卦的排序问题。前篇的第十一讲对此已经引入了讨论,我们将在下一讲继续展开。这里先做个铺垫,请见下面的图16.2a,这是个典型的“八卦太极图”,它非常巧妙地涵盖了相反相成的两个过程——两仪相逆和阴阳消息——的变化。[2]

图16.2a

图16.2b

图16.2c

图16.3a 面南背北,注意是太极图旋转是顺时针右旋

图16.3b 面北背南,注意鱼的游向同样是顺时针的右旋

为了证实这一点,我专程到河南淮阳的太昊陵去“朝拜”过一次,产生了不少感悟。为了增加公信力起见,图16.3a和b的先天八卦坛是直接从当地的官方网站上直接下载的。无论向北看的图16.3b(符合现方位认知习惯),还是朝南看的图16.3a,互抱着的鱼,游向都是顺时针的。只有取其镜像,鱼的游向才可能是逆时针的。不过这样一来,“伏羲八卦方位”也必须成镜像。其结果,应当如图16.3c。

图16.3c

从图16.3c里你还能看出些什么“名堂”来吗?仔细思考这张图,对于进一步理解我们的解析会有帮助。从卦名的汉字可以看出,当我们对图像做了旋转、颠倒,或取其镜像,卦名的汉字不再是原来的字型,尽管你还认得它们。然而卦象呢?哪几卦没变化?哪几个变了,而变又是在何种情况下发生的?

【注释】

[1]其实这并不难理解。前面已有所解说,所有的(六爻)易卦都是两个三爻卦的叠加,本不该有所谓“四爻卦”、“五爻卦”之类的。如果用“家族树”来比喻,上卦构成八个“外宫”,是“八旗子弟”;每旗内又有“八房”。这里的解说不过为了把过程用易懂的方式表述出来而已。

[2]这个图像世称“太极真图”或“自然先天图”,乃“伏羲八卦方位图”和“太极图”结合而成的。“伏羲八卦方位图”,简称“八卦图”,出自北宋的邵雍之手,是所谓“先天之学”。至于“(古)太极图”(图16.2c)的出现,最早的记载则在元际或明初,据说是从蔡元定的后代那里传出的。两者的出现在时间上差了近两百年。
前几讲已有提到过蔡元定(字季通,1135—1198),是南宋专研易学的大学问家,朱熹(1130—1200)经常相与深入切磋的挚友。“朱文公属其友蔡季通如荆州,復入峡,始得其三图焉……”入川觅得的三张图,不少人推测,应当包括“先天太极图”,但被认为被蔡元定秘藏了起来,朱熹从没看到过这一张图。事实上,在《周易本义》卷首,朱熹列出的仅“河图”、“洛书”两图,而无“太极图”。种种猜测至今未有定论,成了《易经》探索上一段有名的“公案”。不过这给了我们启示,“太极真图”有两个源头,把两张图画在一起,因此很有可能出错,需要很审慎地分开来探究,然后再结合在一起,避免产生误解或被误导。
“太极图”好似互抱着两条鱼,黑色的阴鱼和白色的阳鱼,白黑两只鱼眼,分别嵌入彼此。白阳鱼从鱼尾到鱼头,表示阴消阳息的过程,阳的极致表达成阳鱼眼,嵌在阴仪里;而黑阴鱼从鱼尾到鱼头表示阳消阴息的过程,阴的极致表达成阴鱼眼,嵌在阳仪里。阴鱼和阳鱼互抱着,游向是顺时针(右旋)还是逆时针(左旋),必须是从鱼尾游向鱼头。不然解读出的讯息会有极大的出入,甚至可能颠覆易学家对易卦周流变化的某些学说。
譬如,图16.2a和图16.2b就有常见的矛盾。两者的“伏羲八卦方位”是同样的,然而“太极图”的阴阳鱼的游向却正相反,分别为右旋顺时针和左旋逆时针。那么,哪个是正确的呢?正确的图至多只能居其一。请看图16.3的两张照片,都在河南淮阳市的太昊陵的先天八卦坛拍摄的,一个比较权威的诠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