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朱熹卦变图透露的讯息

朱熹卦变图透露的讯息

时间:2023-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下文中围绕朱熹的卦变图展开讨论,以便进一步指明其间的差别。朱熹对于卦变的研究有极深的造诣。我们用计算机把朱熹的卦变途径以横排的方式,列出如下图19.2a。在虞翻的卦变图里,已经明确认为“二阴二阳之卦各九”。朱熹主张,各类卦“皆自十二消息卦而来”。于是,朱熹卦变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佐证——数值编号排序要比邵雍排序更为合理自洽。

接着上一讲的分析,我们把“先天六十四卦直图”(元·俞琰《易外别传》)用计算机重新排出,如图19.1a所示。目的主要有二,1.是为了更好说明易卦无论小循环还是大循环都有必要分清阴阳两仪;2.为了更好说明易卦大循环的分析,作为易卦顺序排定的基础,数值编号排序是优于邵雍在伏羲六十四卦圆方图的排序。

前几讲曾几次分析到了,数值排序乃以上卦为外卦,按列排成八个(外)宫,每宫内的卦变则是由下卦(行)来排定的。与此相对,是邵雍自上而下的排序,乃以上卦为内卦、下卦为外卦。因而是按行来排成八个(外)宫,每宫内的卦变则是由上卦的列来排定的。

图19.1a用不同的颜色加以标示,直图的淆乱便可一目了然。譬如说,四阳类的卦和二阴类卦排成一行(15卦),然而未能分清是四阳卦还是二阴卦(同样为四条阳爻)。用颜色标出,就可看清其中的错乱。二阴的兑卦、睽卦和中孚三卦混入在四阳类里,而四阳的大过和鼎卦则与二阴类的卦混在了一起。三阳—三阴的一行,二阳—四阴的一行也有同样的情况。

核对排序之下其实不难明白,图19.1a的直图里,每行的次序和数值排序很接近,而与邵雍排序相去甚远。依据数值排序来清理这个直图,以相反相成为原则,我们得到了图19.1b。9个二阳卦和9个二阴卦成一行,6个四阳卦和6个四阴卦成一行。用不同颜色相标识,对称工整。你会发觉,每行里相偶成对的两卦,悉成对称。

图19.1a

图19.1b

除了零阳—零阴(即六阴—六阳)对称,一阳—一阴、五阳—五阴的两行,对称原本也是很清晰的,各家对卦变的解释,在这里发生的错乱也最少,因为其间的卦变,只发生在一爻。爻变超过一条者,麻烦就来了,如同在其他三行所看到的。不少著作大家,例如朱熹,在提出他们的卦变学说时,屡屡提到了这类麻烦。例如,黄宗羲在《易学象数论》里批评的,“……然临、遁自第二变以后,主变之卦两爻皆动,在彖传亦莫知适从,又不如虞氏动以一爻之有定法也。”谈到的显然也是同样的困扰。

那么两条爻,甚至三条、四条爻俱变者,所依据的原则又该是怎样的呢?

下文中围绕朱熹的卦变图展开讨论,以便进一步指明其间的差别。朱熹对于卦变的研究有极深的造诣。他汇集了以前各家的学说,对邵雍和蔡元定的见解尤其有很高的领悟。然而他提出的卦变图,有128卦之多,因此常为人诟病,被指责为“琐碎”、“决不可用”。其实,朱熹正是从阳仪和阴仪两个视角出发,因此是完全相重的两套六十四卦,编排井然而有条理,实无重出之病。他的卦变图可说是推进了邵雍的方图,远胜于虞翻、李挺之诸家。我们用计算机把朱熹的卦变途径以横排的方式,列出如下图19.2a。(暂且别管各卦方格里面的数目字)

构成卦变图时,朱熹注明了,五阴和五阳、一阳和一阴,各6卦,是图异卦同,五阴即一阳、五阳即一阴,貌似24卦,实为12卦;四阴和四阳以及二阳和二阴,各15卦,貌似60卦,也是图异卦同,四阴即二阳、四阳即二阴,实际上仅30卦。而一阴即五阳、一阳即五阴,实际上也只是12卦而非24卦。诚如朱熹自己已经交代清楚的,“每个易卦必有二来,从其一必舍其一,有一合必有一不合。”

但是,朱子没有区分出二阳类的15卦里含有四阴类的6卦、二阴类的15卦中则含有四阳类的6卦;同样也未能区分出四阳类的15卦含有二阴类的9卦、四阴类的15卦含有二阳类的9卦。有人因此批评朱熹反而不及虞翻,不无道理。

在虞翻的卦变图里,已经明确认为“二阴二阳之卦各九”。但是虞翻的“四阴四阳之卦各九”则有错。虞翻对此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他在说明何以多出了6卦时,提出在四阴—四阳卦中重复计算了四对卦的看法。其实他重复的只有三对:大过—颐卦、鼎卦—屯卦、革卦—蒙卦被重复计算了,它们本当属于二阴—二阳类的卦。至于坎卦—离卦,离卦本当属于二阴卦,在四阳类被重复计算,而坎卦本当是二阳卦,重复计算在四阴卦里。所以,被重复的其实是三对6卦而非四对8卦。(请见下面的图19.2a和b)

朱熹特别推崇十二个“君卦”(亦称作“辟卦”、“主卦”等等),是阴阳消息变化的“里程碑”,开辟了零阳类(坤卦)、零阴类(乾卦);一阳类(复卦)、一阴类(姤卦);二阳类(临卦)、二阴类(遁卦);三阳类(泰卦)、三阴类(否卦);四阳类(大壮卦)、四阴类(观卦);五阳类(夬卦)、五阴类(剥卦)。朱熹主张,各类卦“皆自十二消息卦而来”。许多卦变学说也这样认为。图19.1a的直图,就已清楚表明了这种观点。对此各家提出了诸多质疑,褒贬不一。(见附录一)

从卦象结构上,十二个消息卦确有其独特性。它们的内卦和外卦必和地卦或天卦绑在一起,或二(坤、乾、泰、否),或一(复、姤,临、遁,大壮、观,夬、剥),所以在方图排列中它们必在图的周边。而且它们的阳爻(复、临、泰、大壮、夬、乾,阳仪区内),或阴爻(姤、遁、否、观、剥、坤,阴仪区内)必定是连续的。以朱熹的话——各类卦自“消息卦”而来,应该广义地去理解,“自……而来”不是狭义的“所由生出来”,而是该类卦围绕着消息卦,以之为其核心的意思。

根据两仪相逆的原理,下图19.2b中,我们把阴仪逆转对接到阳仪,从而严丝合缝地拼成了完好的方图(接缝用红线表示出来了)。按阳爻(或阴爻)的条数的六类卦,可以分别看做是周流运行的“六根轨道”。

图19.2a

图19.2b

请注意图19.2b里,相偶对卦的位置是严格对称的。譬如,二阳(四阴)—二阴(四阳)的方图里面的,临—遁、小过—中孚、艮—兑、屯—鼎、需—晋,大壮—观……等等;三阳—三阴方图里的泰—否、节—旅、既济—未济、损—咸……等等。而五阳(一阴)—五阴(一阳)方图里的对称,就更为明显了。十二个消息卦,位置也都分布在顶角上。

图19.2a和19.2b同上一讲的图作比较,朱熹的卦变显然是顺着数值编号排序,自下而上形成的方图(18.1a),即以行(下卦)为内卦、以列(上卦)为外卦(外宫)的;与邵雍排序的方图则有很大的出入,如图18.1b所示,自上而下的邵雍排序是以列(上卦)为内卦、以行为外卦(外宫)的。于是,朱熹卦变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佐证——数值编号排序要比邵雍排序更为合理自洽。

依据同一思路,我们再来解析一下朱熹在他的另一本易学名著《易学启蒙》里所研析的卦变过程,证明以阳度为准进行64个易卦排序,从而构成易卦的大循环周期,是有经学的传统作为背景的。

下面的图19.3a,是照着朱熹的《易学启蒙》里的第一幅也是最基本的卦变图,不折不扣,直接画出来的。除了卦名、卦象而外,我们把周易里的原卦序(卦名前的数目字),及其数值编号(卦象后的数目字)也列出,以方便大家查证和核对卦的顺序。同时还以颜色标明了各卦的类属。(请看本讲的附录一中的第二部分,摘自《周易图释大典》,施维、邱小波主编,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年版,第225页。)

读者很容易就能找到,在这幅“六十四卦之变图”里,64个易卦构成了32对(错)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易卦小循环,连接两卦的连线必经过图的中心,是成中心对称的。为了方便读者,我们用“天元”的符号把中心也标示了出来。其中有8对16卦,我们曾反复解释过了,在周易里原本就是对卦。余下的24对卦都不是周易里的对卦。经过多次分析,我们现在知道了,周易的对卦其实是通过两对错卦的交叉(譬如,参见第七讲),才间接构成对卦的。成对的两卦的编号之和必为63。这就是说,知道了任何一卦的编号a,那么对卦的另一半,编号必为63-a。或者更简单,只要把该卦与“天元”的连线延伸,就找到了其另一半。图里用的是数值编号,如果是用邵雍编号的话,也是一样的。你很容易试一下,把数值编号替换成邵雍编号,对卦的编号之和同样必定是63。

图19.3a的排列非常对称工整,显然是有周密设计的,若无对易卦演变之理的深刻洞察,无法做到如此精美。朱熹的卦变体现出两仪相逆的结构:阳仪卦在下,排序自下而上。从一阳到六阳,各类阳卦是从左到右成列展开的;而阴仪卦在上,排序则自上而下。从一阴到六阴,各类阴卦的成列展开则是从右到左。作为“里程碑”的消息卦,五个阳仪消息卦,从复卦到夬卦,自左至右列在底行;五个阴仪消息卦,从姤卦到剥卦,则从右到左列在了顶行。有趣的是,阳仪卦之尾——六阳的乾卦,却列在了阴仪消息卦的顶行,在“零阴”的位置上;而阴仪卦之尾——六阴的坤卦,却被列在了阳仪消息卦的底行,在“零阳”的位置上。两者分别貌似阴仪卦和阳仪卦之首卦。

首卦和尾卦之辨,一直使古往今来几乎所有的易学者备感困扰。从阴阳爻结构来看,乾卦无疑属于阳仪卦、坤卦无疑属于阴仪,同时它们也可以被看作零阴卦和零阳卦。这两个关键的易卦是处在“拐点”的位置,乾卦是阳极而阴、坤卦是阴极而阳。从第十二讲里的图12.2和第二十四讲的图24.9里面,我们可以明白看出这层关系:乾卦处在“︿”形的顶端(冬至到冬至周期),对应着太阳在北回归线上空直射中原大地的位置;而坤卦则处在“V”形的底端(夏至到夏至周期),对应着太阳运行到南回归线上空,这个时分在中原大地日照是最弱的。[1]

然而,图19.3a里有两处明显的误排,我以为,多半是制版编印时出的错(还没有进行过详细的版本校勘,故不能确定):

1.三阳类有一栏和三阴类的一栏发生交错,从各自的颜色可以看得很清晰;[2]

2.是四阳类的一栏(大壮—需卦—大畜)理应排得低两行,以便大壮卦同其他的(阳仪)消息卦排在同一行。这里顺便提醒,所有的十二个消息卦都引领着各自所属的类卦,从图中的颜色和标记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大壮卦自不例外。

经过上述两个调整,就有了下面的图19.3b。图里各卦的编号从数值编号置换成了阳度排序(已在图里标示为“阳度排序”)。你会发觉,朱熹有关易卦怎样演进变化的思路和观念,其实高度契合“以阳度为准”的原理,他的卦变进展和阳度排序几乎完全一致。比起数值编号(或邵雍编号),阳度排序的“正相关”程度要高得太多了。你还可以核对,所有成对的两卦,阳度排序号之差必定是32。第十二讲里证明过了,32这个值是成对的两卦的阳度之和,两者的阴度加起来也一定是32。

为了同本书一直在用的伏羲六十四卦圆方图的方向一致起来,这里做了个变换,把阴仪消息卦放在了下面,阳仪消息卦放在了上面,即把图19.3b颠倒过来,于是就成了图19.3c。这个调整标明为3A。我们的推导过程有严谨的步骤,而这里的讲解,限于篇幅和为了减少彩图的印刷成本,仅仅显示了其中关键的几步。请看下面的3A和4A两个步骤。

把图19.3c的各类卦归并起来,零阳(六阴)类—零阴(六阳)类、一阳类—一阴(五条阳爻)类、二阳类—二阴(四条阳爻)类、三阳类—三阴(三条阳爻)类、四阳类—四阴(二条阳爻)类、五阳类—五阴(一条阳爻)类并列放置,就成了下面图19.3d。六组卦群,阴阳二元对立互抱,相反相成的关系昭然若揭。如果用不同的颜色把经卦(震、坎、艮;兑、离、巽)标出来的话,看到就更清晰了,对称得近乎完美。以“天元”成中心对称的对卦,两个卦的阳度排序号之差必为32。前文里有提到,这六组卦群,是阴阳流转消长变化的六根“轨道”,六十四个易卦是在不能“通约”的六维空间里面运行的。

图19.3a

图19.3b

图19.3c

图19.3d

前面的解析中,我们强调了“立体原理”的重要性,并用在三维空间里表象的大魔方和嵌在其里的小魔方来表示八卦和64卦的相对位置(可参见第五讲及第十八讲)。其实别说六维空间,没人有能力表象三维空间以上的位相(或许爱因斯坦除外,不过他也无法表象高于四维空间的位相)。古人囿于技术和工具,把六爻按捺在二维的纸平面上,实属无奈。然而,尽管人们不得不在平面上画卦成象,要是安排和表达妥帖的话,还是能够透露出高维空间(只能以矢量代数而不能以几何图像表达)的阴阳周流变化的一些关键讯息的。你不难体验到,图19.3d是本书只能在平面上制图,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分析尝试。希望这个努力对增加读者对《易经》体系和易卦结构的理解,会有所助益。

看到前人的卦变图和我们以阳度为准编排的易卦大循环有若合符节之妙,你的想法又如何?难道两者只是某种巧合吗?依我的浅见,易卦系统乃日照变化的刻画和测算节气的功用,对此古人历来也有认知和洞察。不过这个传统可说是个暗流,至少只是个支流。在儒学对《易经》的诠释里,这个有价值的渠道经常被偏忽、贬抑,招致拒斥甚至排击。朱熹对于邵雍学说的推崇有违儒家的门规,因而常遭到微词批评和非议。然而对邵雍学说的源头,朱子也的确感到茫然。他认为,至少在陈抟希夷先生之前,这个解经传统的源头是湮不可考的。

如果我们了解到,观测天象、制定时节的“专业户”并不是典型的儒生,他们多半不是科考出身,往往是科场的失意者,(徐光启或许是个例外,)知识的获取和职位俸禄的谋取往往要靠家传或秘传。他们的专业技能需要对数理有训练能专研,并能动手制备观测仪具。这些人,若老聃,若司马谈、司马迁父子,若张衡、祖冲之,若一行和尚、李淳风,若王恂、郭守敬,若在野的遗贤陈抟、邵雍等等,以及自隋朝开始引进的阿拉伯天文专家,以及而后明清时代的耶稣会士如利玛窦、白晋、汤若望、南怀仁……,文王、周公不可置辩的“正统性”,对他们的束缚自然没那么强烈。很有可能,彼等对易学的解释要比周易的框架来得宽广,也较少在《易传》的词语和派生出的概念里打转,因为他们有切实的责任在身,有具体的任务和问题需要解决。

他们所代表的潜流,和习见的周易释经主流之间,孰优孰劣,大家尽可以讨论。我们眼下所处的科技信息时代,制定精准的历法,从理论到工具,便利自不待言。然而,怎样把华夏先祖的深邃智慧揭示出来,借助科技的方法和思维以为推助力,将易学的解析奠定在可以证明的基地上,能同世界先进文化的成果对话,难道不是今后几代学人应当肩负的责任吗?

本书不拟过多扰动——眼下需要解答的问题已足够繁多,但是会把这类纷争看成是今后的探索方向,或许是作者下一本书讨论易学的主题线索。[3]

汇总邵雍、朱熹,以及各家的卦变学说的理蕴,我们形成了易卦大循环的两个变化依据,前篇第十一讲《易卦排序以阳度为准》已略有提到过。

1.分清阴阳两仪。阳仪卦从一阳类变到二阳、三阳、四阳、五阳、纯阳类,阳度渐增;在阴仪卦里,从一阴类变到、二阴、三阴、四阴、五阴、纯阴类,阴度渐次上升(阳度随之削弱),次序井然。譬如,三阳类各卦的排序一定在二阳类卦之后,正如二阳类卦一定排在一阳类卦之后,五阴类卦的排序也一定在四阴类卦之后,等等。

2.同类卦的内部排序,以阳爻位置来定,阳度随着所在爻位从下而上递增。譬如,临卦先于明夷卦、井卦排在既济卦之后、大过排在鼎卦之前,等等;在阴仪区里,则是随着阴爻的爻位上升而阴度渐升,亦即阳度依次递减。如此,遁卦排在了讼卦之先、咸卦在困卦之前、颐卦则在蒙卦之后。多爻俱动时情况复杂了,排序需要做些微调是很自然的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