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鲲鹏展翅九万里

鲲鹏展翅九万里

时间:2024-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概,毛泽东品《庄子》,读得最多的是《逍遥游》;读《逍遥游》,描述和借用最多的是庄子所塑造的鲲鹏艺术形象。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这就是《庄子》一书中的主导思想。庄子的思想不免虚幻空廓,表现了其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逍遥游》是《庄子》首篇,命题恰好道出了庄子人生哲学的最高要求和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大概,毛泽东品《庄子》,读得最多的是《逍遥游》;读《逍遥游》,描述和借用最多的是庄子所塑造的鲲鹏艺术形象。

鲲鹏,典出《庄子·内篇·逍遥游》中的寓言想象。

庄周先生不愧是先秦散文大家,他以极其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鲲鹏”超凡脱俗、魅力四射的形象和风貌。文中有这样几段描写: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商汤和夏革(棘)曾经讨论过、齐国一本诙谐怪异故事集记载过鲲鹏形象,《庄子》据此书写了一则寓言故事,概括地说就是:

北海有一种大鱼叫“鲲”,能够化成大鸟叫“鹏”,它们大到“不知几千里”的程度;当“鹏”从北海徙往南海时,就出现了“水击三千里”“其翼若垂天之云”,乘巨风“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动人景象。

这是一个硕大无朋雄飞万里的鹏鸟!

庄子描写鲲鹏,构思奇特新颖,想象骇世超凡,用笔波澜起伏,行文汪洋恣肆,形象仪态万千;大鹏远举高飞,气势磅礴,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为之神往。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鲲鹏展翅腾飞时,鸠雀之类就讥笑鲲鹏:真不明白它究竟要飞到哪里去,我们飞起来“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不也是很能飞的吗!斑鸠麻雀的飞行、知识、境界都和鲲鹏不一样,无法了解鲲鹏,所以才会嘲笑(“笑之曰”)。他们只在榆枋间腾跃,只在蓬蒿间翱翔,可也达到了“飞之至也”

庄子塑造鲲鹏的本意,不在于羡慕大鹏,也不在于嘲笑小鸟。而在于说明“小大之辨”,在于说明逍遥游的“有所待”与“无所待”。

即使是横空出世,绝云气、负青天的神鸟,也要凭借空气的浮力才能高翔远举;它心中忘了巨风,自然而然,自由自在,这叫作“没有依赖的逍遥”,庄子的术语称作“无待的逍遥”。鸠雀虽小,飞得不高,但它也要依托榆枋蓬蒿而“有所待”。庄子由此阐发他的“有所待”和“无所待”的哲学思想。他指出大鹏奋飞和小鸟的低飞都是“有所待”,而被否定;点明只有“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无所依赖的生活才是逍遥自在的真正含义和境界,那才是绝对自由的逍遥游。

庄子的意思是,飞得高,飞得低,都是飞,都是不受任何拘束的“逍遥游”,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主张逍遥自得,抹杀主观能动,堕入虚无主义,宣扬宿命观点。这就是《庄子》一书中的主导思想。消极无为,顺应自然,于愤世嫉俗的同时,又引导人们与世无争,“安之若命”,是落后的意识。庄子的思想不免虚幻空廓,表现了其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他认为,天地间万物都是“有所待”的,不管大鹏之高飞九天,蜩、斑鸠和麻雀之低飞于榆枋蓬蒿间,都需要凭借一定的外界条件才能活动,这是不自由的。

他的最高境界是“无所待”,是真正的“逍遥游”。庄子继续写道: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所谓“逍遥游”,就是能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变)”,“无所待,以游无穷”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用现代语言来表述,就是完全掌握宇宙自然法则,摆脱精神上与物质上的任何束缚。显然,这种超越时空、超越物我的“无所待”的自由生活,不是现实主义的,而是理想主义的,甚至是虚幻的、梦想的,千百年来只能存在于人们美好的梦境、美好的愿望中。

《逍遥游》是《庄子》首篇,命题恰好道出了庄子人生哲学的最高要求和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逍遥游》中的鲲鹏故事颇具浪漫色彩,想象奇特,富于感染力。毛泽东对于《逍遥游》中这种夸张的手法、离奇的想象、感人的形象、欣赏有加;对于鲲鹏的雄飞壮举,十分神往,而且他一生都以鲲鹏自况,在他的诗词文章和演说谈话中,多次使用这一典故,以表现远大志向和豪迈气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