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他考入湖南第四师范学校预科,第二年四师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毛泽东在那里一直读到1918年毕业。
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期间,保留下一本《讲堂录》。笔记四十七页九十四面,用的是直书九行纸本。前十一页是手抄的《离骚》和《九歌》。
后三十六页冠名《讲堂录》,主要内容是听课笔记,也包括一些读书札记。记录时间是1913年10月至12月。
经考证,其中修身课记录内容,很多与伦理老师杨昌济有关著作内容相同,应该是听杨昌济讲课时的记录;而国文课记录的内容,大多是听讲韩愈文章的课堂记录,也有毛泽东自己阅读韩文的笔记。此时,国文教员是袁仲谦,因此这一部分应该是听袁仲谦讲国文课的记录。
据1914年出版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一览》记载,1913年杨昌济在四师教预科修身,而袁仲谦则任预科国文、习字教员。1914年春,四师合并于一师,这时杨、袁二人到一师继续任教。这年7月,袁仲谦“因期满退职”,不在一师任教。而《讲堂录》中修身与国文两课的记录是相互穿插的,这只有1913年下半年杨昌济和袁仲谦同时在四师任教时才有可能。据此,可以认定此课堂记录是1913年10月至12月毛泽东在第四师范学校读预科时所录。
1913年12月13日以后,袁仲谦老师讲“国文”课,讲的大多是韩愈诗文辞赋,间或涉及经、史、子、集。某日课堂,讲“子”部时,袁先生讲到《庄子·逍遥游》中“鲲鹏南飞”一典,毛泽东当堂记录:
子
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
又何厝心于其间哉。
夫大鸟一去,半岁至天池而息;小鸟一飞,半朝枪榆枋而止。此比所能,则有间矣,其于适性一也。
言鹏不知道里之远近,趣足以自胜而逝。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607页)
青年学子毛泽东的笔录,均系录自《庄子·逍遥游》原文,或郭庆藩《庄子集释》卷一上的原注中文字。
袁先生甚至对鲲鹏的高飞远举取批评态度,说庄子言说大鹏,在于指出鲲鹏从北冥到南海飞越三千里,冲天九万里,是“不知道里之远近”,只不过是“趣足以自胜而逝”。接着,袁先生又引证《逍遥游》描述大鹏绝云气负青天俯视下看的语句,进一步否定大鹏的“有所待”。
庄子认为“有所待”的逍遥不是真正的自由,只有“无所待”的逍遥才是真正的逍遥。这是庄子论析“小大之辨”思想的观点核心价值取向。袁先生讲堂所论,实际是对庄子“小大之辨”思想的解读和引申。
学子毛泽东对老师的讲解,择要记录下其精髓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