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螳臂”,成语“螳臂当车”,出自《庄子·人间世》:
颜阖将傅卫灵公太子,而问于蘧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杀。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若然者,吾奈之何?”
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汝身也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
“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也。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
卫灵公和蘧伯玉是孔子时期的卫国的国君和有名大臣,《论语》一书有关于他们史事活动的记录。颜阖是鲁国人。颜氏家族是孔子的娘舅家,孔子的不少学生出自颜氏。此处记载:鲁国学者颜阖向卫国大臣蘧伯玉请教,如何当好卫灵公太子的老师?
庄周先生记载下这个故事:
颜阖将要去做卫灵公太子的师傅,便去请教蘧伯玉说:“现在有一个人,他的天性凶残。如果不用法度去劝导他,势必要危害国家;如果用法度去规劝他,势必要危害到我自己。他的智力刚够得上知道别人的过错,却不知别人为什么犯这样的过错。像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呢?”
蘧伯玉说:“你问得很好!要警惕啊,要谨慎啊,要端正你的行为!外表不如表现将就顺从的样子,内心不如抱着调剂的态度。虽然如此,这两者仍免不了有灾患。外表将就随顺他而不能过分陷入,内心调剂诱导他而不能有所显露。外表过分将就顺从他,难免招来堕落、毁灭、垮台和失败;内心调剂诱导他太显露,就会招致声名之祸、妖孽之灾。他如果像婴儿那样天真无知,你也姑且和他一样像婴儿那样天真无知;他如果没有界限的约束,你姑且也像他一样没有界限的约束;他如果放荡不羁,你姑且也像他一样放荡不羁;这样委婉地引导他,使他渐渐地达到无过失的境地。
“你不知道那螳螂吗?奋力举起双臂去阻挡车轮,却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根本就不胜任,这是因为它把自己的才能看得太了不起的缘故。要警戒啊,要谨慎啊,经常夸耀自己的才能去触犯他,这就危险了。
“你不知道那养虎的人吗?他不敢拿活的小动物去喂养,因为怕它在搏杀活物时引发它凶残的天性;也不敢把整个小动物丢给它,因为怕它在撕裂过程中激起它残忍的天性。伺候着它的饥饱来喂食,疏导它的喜怒之情。虎与人不同类别,而虎却喜欢喂养它的人,这是因为人们随顺了虎的性子;虎所以伤害人,那都是人们违逆了虎的性情的缘故。
“有那爱马的人,用精美的竹筐盛马粪,用珍贵的大蛤壳接马尿。一旦有蚊虻叮咬在马身上,那爱马的人如若拍打不及时,马就会怒气冲天,咬断勒口,挣断辔头,损坏胸络。本意在于爱马而结果却适得其反,这可以不谨慎吗?”
颜阖提出个两难命题:如果不用法度去劝导太子,势必要危害国家;如果用法度去规劝太子,势必要危害到自己。
蘧伯玉的指导方针则是:外表不如表现将就顺从的样子,内心不如抱着调剂的态度。
庄周假借颜阖与蘧伯玉的问答,阐明“顺物无己”的思想。由于所描写的对象不同,这里提出了“顺”为“导”的教育方法,而目的是“达”,即“达之无疵”。庄子于此,唯恐人物史话不足以说清“顺达”的要害,还以蘧伯玉的名义编撰了三则动物寓言,通过螳螂的恃才傲物、老虎与养虎者的顺逆关系和爱马者的遭遇,分别阐明了“顺物”的重要性。
《人间世》,所言即,人在世间的生活。当时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中央政权的衰微,各诸侯国相继崛起争霸,弱小诸侯国不甘被吞并,于是强权、扩张、暴力与战争、掠夺、争斗成为时代的主题,而野心、残忍、暴虐、阴险、狡诈、欺骗等违反人性的现象和事件比比皆是,人们如同生活在一个血淋淋的角斗场上,难以聊生。
庄周《人间世》的主旨在描述人际关系的纷争纠结,以及他处自处之道。庄子处在这个权谋狯诈的战争时代,统治者凶暴贪婪,人民横遭杀戮,社会动荡不安。庄子揭露了人间世的险恶面,而他提供的他处与自处之道却是无奈的。庄生的哲学让人能够化险为夷,在险能安。庄子知命之不可违抗,知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既不抗拒,也不怨愤,也不颓废,而是以一种恬然达观的态度,以一种无可奈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一种只求适应并不求改变的乱世人生哲学。《人间世》则主要是面对险恶的社会现实,解决“涉乱世以自全”(王夫之语)的养生方法和养生宗旨。
《人间世》第三节蘧伯玉讲的三则寓言,以“螳螂”故事最为有名,后来流行为成语“螳臂当车”,比喻不自量力,必然失败。
1959年12月,毛泽东创作了《七律·读报》一诗,其中化用了庄子“螳臂当车”典故:
托洛茨基到远东,不和不战逞英雄。
列宁竟撇头颅后,叶督该拘大鹫峰。
敢向邻居试螳臂,只缘自己是狂蜂。
人人尽说西方好,独惜神州出蠢虫。
(吴正裕主编,李捷、陈普副主编:《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633页)
诗句“托洛茨基到远东”,借托洛茨基之名,暗指赫鲁晓夫1959年10月访华回国后到了苏联远东海参崴等地。1959年9月,苏联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在总统别墅戴维营同艾森豪威尔总统会谈,献媚讨好美国,同美国搞缓和,乞求和平。随后,他宣扬戴维营精神,鼓吹同艾森豪威尔的会谈“在国际关系的气氛中引起了转暖的某种开端”,苏、美两国首脑坐在一起,人类历史就进入了“新的转折点”。
同年9月30日,赫鲁晓夫访美后匆匆赶到中国。10月2日举行的中苏会谈,内容包括台湾问题、释放在押美国人问题、西藏问题、中印边界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除印度支那问题双方有一些共同点外,在其他问题上双方的观点针锋相对。赫鲁晓夫试图压中国向美国让步,以利于他改善苏美关系;中国则加重了对赫鲁晓夫对美政策的疑虑。双方发生争吵,不欢而散。
本诗“不和不战逞英雄”句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赫鲁晓夫蛮横逞强,攻击中共领导人是“不战不和”的托洛茨基主义;二是作者反唇相讥,暗喻赫鲁晓夫是搞“不和不战”的狗熊,揭露他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尴尬立场,即既同美国搞缓和又同美国搞军备竞赛,既不肯支持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革命战争,又不愿真心维护世界和平,是真正的“不战不和”的托洛茨基主义。赫鲁晓夫同托洛茨基一样是机会主义者。“逞英雄”,是反讽的语调,化庄为谐,使讽刺对象成为滑稽形象。
毛泽东在这首诗的颈联引用了《庄子·人间世》第三节“螳臂当车”的典故。
“敢向邻居试螳臂,只缘自己是狂蜂。”颈联用比兴手法揭示赫鲁晓夫的反华嘴脸。邻居,指中国;试螳臂,指螳臂当车,比喻不自量力,必遭失败。颈联是一个倒装的因果复句,意谓赫鲁晓夫推行其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不自量力,敢于向中国挑衅和攻击,只因为他像发了狂的马蜂,政治上丧失了理智。毛泽东化用“螳臂当车”典故入诗,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对霸权主义者的鄙夷与蔑视。
本联句中“试螳臂”的本事是指:1958年赫鲁晓夫集团向中国提出建设长波电台和成立共同舰队问题,企图从军事上控制中国,损害中国的主权;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了中苏双方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议,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1959年9月9日苏联塔斯社在关于中印边境事件的声明中偏袒印度当局;1959年10月,赫鲁晓夫在中苏会谈中和回国后对中国政策的横加指责;等等。
毛泽东的这首《七律·读报》诗,是时事政治讽刺诗。其中运用古典,恰到好处,又融入了新鲜名词,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增强了形象感和思想性。庄子的寓言“螳臂当车”在于说明“顺物”的重要性,毛泽东化用此典在于嘲讽霸权主义举动是不自量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