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二十四史都没说天掉下来

二十四史都没说天掉下来

时间:2024-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杞人忧天”作为成语典故,平时常听到,使用很普遍。只要有人表现出没有根据的忧虑忧愁,就会有人说:你这是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杞人忧天”的故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期人类对宇宙空间即自然之天的初步认识。对于《列子·天瑞》中的“杞人忧天”这则寓言以及由此形成的成语,毛泽东不仅熟悉,而且常在他的文章和讲话中加以运用。

“杞人忧天”作为成语典故,平时常听到,使用很普遍。只要有人表现出没有根据的忧虑忧愁,就会有人说:你这是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出自《列子·天瑞》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把这个文言的寓言典故译成白话,大意则是:

春秋的时候,中原诸侯杞国有一个人,忧虑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安身,便整天地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另外有个人,又替这个人的忧虑担心,就跑到他那儿去向他解释道:“天不过是堆积起来的气体,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你一屈一伸,一呼一吸,处处接触着气,整天在天里面活动,为什么还怕天会崩塌呢?”

杞国的那个人说:“天假若真是气积成的,那么日月星辰不会掉下来吗?”

解释的人说:“日月星辰也不过是堆积起来的气体中会发光的罢了,即使它掉下来,也绝不会伤害什么。”

杞国的那个人说:“如果地要陷下去呢?”

解释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起来的土块罢了,它充满四处。没有一个地方没有土块。你践踏,踩步,整天在地上来往活动,为什么要忧虑它会陷落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人像放下了重担似的,满心高兴;那个解释的人也像放下了重担似的,满心高兴。

列子听到了这些人的话,笑道:“说天会崩地会陷是荒谬的;说不会崩陷也是荒谬的。它们的崩与不崩,陷和不陷,不是我所能知道的。不过有一点是很明白的,崩和陷是一件事,不崩和不陷又是一件事,这两件事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这犹如活着的人不会知道死后是怎么一回事,死去的人也不会知道活着是怎么一回事,未来的不知道过去,过去的也不知道未来一样。天地的崩或者不崩,陷或者不陷,我们又何必把它放在心上呢!”

杞,古国名,位置大约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杞人忧天”的故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期人类对宇宙空间即自然之天的初步认识。杞人、晓者、长庐子、列子讨论天地、生死、来去等“天道”问题,尤其是所谓天塌地陷问题。说宇宙“难终难穷”,是正确的命题,这与今人说宇宙是无限的很接近;说天地宇宙“难测难识”,则是错误的命题,这与今人所说的“不可知论”很接近。

由这个寓言所概括出的成语“杞人忧天”,是说杞国有一个人,总是担心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无处安身,因而竟愁得茶饭不进、睡眠不安,以比喻那种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和担心。这是此条成语思想内容的规定性。

对于《列子·天瑞》中的“杞人忧天”这则寓言以及由此形成的成语,毛泽东不仅熟悉,而且常在他的文章和讲话中加以运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