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于诗词中不为美刺投赠之篇,不使隶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则于此道已过半矣。
词 解
如果写诗填词时能够不写赞美讥讽、拜见赠答的应酬文字,不使用堆砌典故的句子,不追求华而不实的文字,那么对作诗之道的理解就过半了。
评 析
静安先生评价词的角度千变万化,但究其根源,其实始终离不开清新自然、直抒心曲,强调诗词境界、注重气象,也都是围绕清新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来阐发的。这是贯穿整部《人间词话》的一个核心。
或赞美,或讥讽,或是拜见赠答的文字不可能抒写真切的感情,堆砌典故的句子和华而不实的文字所描绘的形象绝不会鲜明生动,反而丧失了自然天成的美感,文学的美是源自于自然的美,是超越了功利心的美。只有真情实感,才能更接近于文学美的本质;唯有真情实感,才能不拘泥于琐屑雕琢;唯有真情实感,才能让文学与时俱进。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真正的美完全是自然清新的,过重的粉饰雕琢则华而不实,掩盖了真正美丽动人的本心,味同嚼蜡。
诗歌是由心而发的,而并非单纯因事而发。诗歌最动人心魂之处就在于心灵的感悟与哀痛。美刺投赠并非不可取,但终究难以触及到诗歌的内在之美。
引用典故的句子,化用无痕则为全词增光添彩,生搬硬套则会黯然失色,而要高于古人意境或者能够发掘新意,非有大才不能驾驭。辛弃疾、晏几道、贺铸、姜夔都是此道高手,但以其才华高绝,自然可以驾驭自如、不露痕迹。后人画虎不成反类犬,徒劳无益,还不如直抒胸臆。
粉饰是诗词的大病,雕琢之意太过明显则必然落入俗套,更是后学者应该注意避免的。诗词之道,强学不来。文人进行诗词创作最重要的是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对花巧精致的追求不过是次要的东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