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音律之运用

音律之运用

时间:2024-07-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双声、叠韵之论盛于六朝,唐人犹多用之。我认为如果能在词的音律悠扬之处使用叠韵,音律急促之处用双声,那么所写之词必然比前人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单就双音节词而言,不算拟声词、叠音词、译音词等特殊词汇之外,其他都可以分成合成词与联绵词,联绵词实际上也是一种单纯词。在诗词音律转合的荡漾之处,辅以叠韵强调尾音的拖长,语音绵长柔和,显得较为情深意重;诗词音律的促节之处,辅以双声强调声母的连续,显得铿锵高昂。

双声、叠韵之论盛于六朝,唐人犹多用之。至宋以后则渐不讲,并不知二者为何物。乾嘉间,吾乡周松霭先生春著《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正千余年之误,可谓有功文苑者矣。其言曰:“两字同母谓之双声,两字同韵谓之叠韵。”余按:用今日各国文法通用之语表之,则两字同一子音者谓之双声。(如《南史·羊元保传》之“官家恨狭,更广八分”,官、家、更、广四字,皆从K得声。《洛阳伽蓝记》之“狞奴慢骂”,狞、奴两字,皆从N得声。慢、骂两字,皆从m得声是也。)两字同一母音者,谓之叠韵。(如梁武帝之“后牖有朽柳”,后、牖、有三字,双声而兼叠韵。有、朽、柳三字,其母音皆为u。刘孝绰之“梁皇长康强”,(梁、长、强三字,其母音皆为“ānɡ”也。)自李淑《诗苑》伪造沈约之说,以双声叠韵为诗中八病之二,后世诗家多废而不讲,亦不复用之于词。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节处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惜世之专讲音律者,尚未悟此也。

注 释

①乾嘉:乾隆(1736—1795),清高宗弘历的年号;嘉庆(1795—1820)清仁宗琰的年号。②周松霭先生春:周春,字屯兮,号松霭,清代学者。③梁武帝:名萧衍(464—549),字叔达,南朝兰陵(今江苏常州)人。萧衍博学能文,工书法,通乐律,笃信佛教,对梁代文学的繁荣起过重要的作用。④刘孝绰(481—539),本名冉,小字阿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北朝时梁代文学家。⑤梁皇长康强: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四》引陆龟蒙诗序:“叠韵起自梁武帝,云‘后牖有朽柳’,当时侍从之臣皆唱和。刘孝绰云‘梁王长康强’,沈休文云‘偏眠船舷边’,庾肩吾云‘载碓每碍埭’,自后用此体作为小诗者多矣。”⑥李淑:字献臣,北宋人。⑦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人,卒谥隐,故后人又称他为“隐侯”。沈约历仕宋、齐、梁三朝,为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对南朝永明体诗歌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⑧诗中八病:指“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传说为沈约所提出,后人对此颇有疑义,其具体所指亦不得而知。

词 解

双声、叠韵的理论在六朝的时候很是兴盛,唐朝的人还经常使用。到宋朝以后就逐渐不再谈论它了,甚至连双声叠韵是什么都不知道。乾嘉期间,我的同乡周春先生写了一本《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这本书澄清了历时千余年的误会,可以说对文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书中说:两个字声母相同叫作双声,两个字韵母相同叫作叠韵。我认为:用现在通行的语法术语来说,就是两个字同一子音者谓之双声。(如《南史·羊元保传》之“官家恨狭,更广八分”,官、家、更、广四字,皆从k得声。《洛阳伽蓝记》之“狞奴慢骂”,狞、奴两字,皆从n得声。慢、骂两字,皆从m得声。)两个字同一母音者,谓之叠韵。(如梁武帝之“后牖有朽柳”,后、牖、有三字,双声而兼叠韵。有、朽、柳三字,其母音皆为u。刘孝绰之“梁皇长康强”,梁、长、强三字,其母音皆为ang。)自从李淑的《诗苑类格》伪造沈约的说法,以双声叠韵为诗中八病之二,后世的诗家便不再讲双声叠韵了,甚至不再用之于词。我认为如果能在词的音律悠扬之处使用叠韵,音律急促之处用双声,那么所写之词必然比前人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可惜那些非常讲究音律的作者,还没有体悟到这一点。

评 析

要理解什么是双声和叠韵,就要从词的构造说起。

任何形式的词都可以分为合成词和单纯词。单就双音节词而言,不算拟声词、叠音词、译音词等特殊词汇之外,其他都可以分成合成词与联绵词,联绵词实际上也是一种单纯词。说得直白一些,由两个有意义的字合成的词是合成词,例如国王、冰冷、沙漠等,两个字拆开之后变得无意义(或是单个字的含义与原词无关联)、要合在一起才有实在意义的词叫作联绵词,如慷慨、忐忑、琵琶等。

联绵词可以分成双声联绵词、叠韵联绵词,还有非双声叠韵词。双声词比如慷慨、参差、忐忑、琵琶等,声母是起头的音,两个连续的声母读起来发声时很顺畅,感受“忐忑”“参差”的读音,读起来紧凑轻快、节奏感强;叠韵词比如依稀、徘徊、伶仃、窈窕等,词中有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韵母,读起来收声时有一个回应,如“伶仃”“徘徊”的读音,念起来备感舒缓悠长。还有一些词既是双声又为叠韵,例如玲珑、辗转、缱绻、氤氲等。合成词当中的双声和叠韵更多,就不全都列举了。

先生认为词在音律悠扬之处使用叠韵,在音律急促的地方用双声,这样能够显得更加“铿锵可诵”,也就是这个道理。双声紧凑、叠韵悠扬,确实对表达有帮助。这个论点前人是所未阐述的。但是自古以来写诗都不可太过拘束,不能够为了音节的优美而牺牲意境的优美,徒有音律上的朗朗上口是根本不够的。但凡有好句子,任何韵律都可抛除。所以说,这个论点只是写作的一个参考,而并非必须遵守的铁律,否则束手束脚,就难以写出真正优美的东西了。

●音律的学问

在诗词音律转合的荡漾之处,辅以叠韵强调尾音的拖长,语音绵长柔和,显得较为情深意重;诗词音律的促节之处,辅以双声强调声母的连续,显得铿锵高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