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词今不如古

词今不如古

时间:2024-07-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故曲则古不如今。)词则今不如古。)然而对于词来说,现代的不如古代的。叔本华认为诗歌创作是对于人而言的。王老先生认为国民身处幼稚时代的诗词要好于盛壮时代,而戏曲则恰恰相反。中华古文明到这一时代应当说是已进入了垂暮之年,显露出日薄西山的颓势,只是“百足之虫,死而未僵”而已。文学从案头到坊间,人民的思潮变更导致了文学体裁的盛衰。

叔本华曰:“抒情诗,少年之作也。叙事诗及戏曲,壮年之作也。”余谓:抒情诗,国民幼稚时代之作也。叙事诗,国民盛壮时代之作也。故曲则古不如今。(元曲诚多天籁,然其思想之陋劣,布置之粗笨,千篇一律令人喷饭。至本朝之《桃花扇》《长生殿》诸传奇,则进矣。)词则今不如古。盖一则以布局为主,一则须伫兴而成故也。

注 释

①叔本华(1788—1860),德国唯意志论哲学家。其哲学、美学思想极大地影响了王国维。本文所引内容出自其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少年人仅仅只适于作抒情诗,并且要到成年人才适于写戏剧,至于老年人,最多只能想象他们是史诗的作家。②《桃花扇》:清代传奇,内容是明清交替时,侯方域与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以及对国家兴亡之感。作者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号东塘、岸堂,清代戏曲作家。③《长生殿》:清代传奇,取材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作者洪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词 解

叔本华说:抒情诗是少年时期的写作,叙事诗和戏曲是壮年时的写作。我认为:抒情诗是国民处于幼稚期的作品,叙事诗是国民处于盛壮期的作品。因此,对于戏曲来说,古代的不如现代的。(元曲当中确实有很多好作品,但是它们大都思想陋劣、情节安排粗笨、形式千篇一律,令人讥笑。到了本朝,产生了《桃花扇》《长生殿》这样的作品,比以前高明多了。)然而对于词来说,现代的不如古代的。因为前者着重于情节的设计,后者则着重于对灵感的捕捉。

评 析

叔本华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先生受其思想影响极深。叔本华认为诗歌创作是对于人而言的。少年大多天真热情,感情澎湃而且透露着真挚;而人成熟之后大多会变得冷静理性,感情逐渐内敛深沉。

王老先生认为国民身处幼稚时代的诗词要好于盛壮时代,而戏曲则恰恰相反。这一观点非常新颖,但其准确性则值得商榷。

中华古文明源头来自于先秦,发展于汉晋,兴盛于唐宋,到了明清时代则发展缓慢,几乎是停滞不前。唐宋是中华古文明最繁荣昌盛的时代,等到明清时期,社会要比前代略有发展,但统治集团的专制残忍,以及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更是远胜前朝。中华古文明到这一时代应当说是已进入了垂暮之年,显露出日薄西山的颓势,只是“百足之虫,死而未僵”而已。所谓的“康乾盛世”顶多不过是回光返照,即便没有列强入侵,古老的文明形态也终将分崩离析。宋代并非如先生所说的是“国民幼稚时代”,而清代则更不是“国民盛壮时代”。

文学体裁的兴衰变化远远要比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复杂。总体上而言,在古代文学成型之后,文体是从“雅”向“俗”,题材是从“窄”到“宽”逐渐过渡的。先来看看各时代富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唐诗显得气象庄严,但缺少变化;宋词由于蕴含曲调音律,因此变化很多,其体裁、表现手法与形式都要比唐诗更加活泼;元代小曲形式越发自由,题材也更宽泛,甚至生活当中的琐事都可以入曲,而更贴近生活的戏曲也在这个时代逐步兴起;到了明清小说,从文言文、半文言文最终演变为古白话文,更加通俗易懂,表现的内容也更广泛。这证明了什么呢?这说明了大众对文学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们对文学的态度逐渐决定了文学的主要发展方向。文学从案头到坊间,人民的思潮变更导致了文学体裁的盛衰。

静安先生以人生的各个时期来比喻国民时代,想象力非常丰富,但这一观点显得浪漫有余而理性不足。清代戏曲胜于前代,这种说法也显得牵强。《西厢记》《牡丹亭》《窦娥冤》这些代表性作品无疑是中国古代戏曲的扛鼎之作,《长生殿》《桃花扇》虽然也是传世佳作,成就颇高,但若说这两部已经超越了前人,达到前人不能企及的新高度,则未免言过其实。

●七月七日长生殿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无限情思。七月七夕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谁知道比翼分飞连理死,绵绵恨无尽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