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调自以周、柳、苏、辛为最工。美成《浪淘沙慢》二词,精壮顿挫,已开北曲①之先声。若屯田②之《八声甘州》,玉局③之《水调歌头》(中秋寄子由),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词论也。
注 释
①北曲:原指宋元以来北方诸宫调、散曲、戏曲所用的各种曲调。声调刚健朴实。元杂剧基本上用北曲,所以也用来专指元杂剧。②屯田:即柳永,官至屯田员外郎。③玉局:指苏轼,他曾提举玉局观,所以有这样的称呼。
词 解
长调自然是以周邦彦、柳永、苏轼、辛弃疾写得最好。周邦彦的两首《浪淘沙慢》,抒写精致,意境壮阔,声韵顿挫,已开北曲之先声。至于柳永的《八声甘州》和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寄子由),则兴会神至,格调高绝千古,不能以一般的词的标准来衡量和评论。
评 析
长调,是词调体式之一,指词调当中的长曲。目前以全词超过九十一字的词为长调,常见的词牌有:“满江红”“水调歌头”“念奴娇”“水龙吟”“雨霖铃”“永遇乐”“沁园春”等。
词,这种文学体裁在发展变化的过程当中经历了从短到长、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长调慢词的出现、兴起与盛行正是这种变化的显著标志。与小令相比,长调显得更舒缓,更丰满,更适合表现较为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因此这种形式也就在大词家柳永的手中被推向了高潮,随后经过秦观、苏轼、周邦彦等名家的大力提倡及积极创作,等到了北宋末年,已经蔚为大观,足以与小令分庭抗礼。后经张孝祥、张元幹、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等词家的进一步发展,到了南宋末年,已经成为词体主流。
先生认为周邦彦、柳永、苏轼、辛弃疾,这四位的长调水准最高。
周邦彦的《浪淘沙慢》精壮顿挫,开北曲之先声,其慢词,章法严谨,又富于变化。谋篇布局,层次井然,结构严谨,又不墨守成规。写景状物,言情述意,既不像柳永式的平铺直叙,也并非苏轼式的直抒胸臆;既一笔赋陈到底,又执意于寻求变化,笔法往往盘旋曲折,起伏无常,正所谓“模写物态,曲尽其妙”。音律方面,既清浊抑扬,又谐美清蔚。其技巧,则博采众长,多法并用,点染、勾勒、顺逆、离合,都挥洒自如,淋漓尽致,没有单调生疏之嫌,有博大精深之誉。下面这两首词可以说是其代表作:
浪淘沙慢·其一
昼阴重,霜凋岸草,雾隐城堞。南陌脂车待发,东门帐饮乍阕。正拂面、垂杨堪揽结。掩红泪、玉手亲折。念汉浦、离鸿去何许,经时信音绝。
情切。望中地远天阔。向露冷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嗟万事难忘,唯是离别。翠尊未竭,凭断云留取,西楼残月。
罗带光销纹衾叠。连环解、旧香顿歇。怨歌永、琼壶敲尽缺。恨春去、不与人期,弄夜色、空馀满地梨花雪。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久别恋人的追思之情。上阕回忆当初离别时的场景,中阕将别后思念之情集中到一个夜晚进行了充分描述,下阕表达“怨”“恨”之情。全词以时间的推移为主线,展现出离别、思念、追悔、期望、怨恨、空茫这几个思绪发展的主要阶段。整首词层层铺陈,多层次、多角度进行描写,将离人的离情、思情、愁情、恨情写得非常真挚、深切。
清朝的词学家陈廷焯评价这首词:“蓄势后,骤雨飘风,不可遏抑。歌至曲终,觉万汇哀鸣,天地变色,老杜所谓‘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也。”全词既照顾到了词的整体结构,又注重了局部的灵活自如,充分展现出词人驾驭长调结构的艺术才华。词结尾处以景语隐括,带给人无限优美的遐想。
浪淘沙慢·其二
万叶战,秋声露结,雁度砂碛。细草和烟尚绿,遥山向晚更碧。见隐隐、云边新月白。映落照、帘幕千家。听数声、何处倚楼笛?装点尽秋色。
脉脉。旅情暗自消释。念珠玉、临水犹悲戚,何况天涯客?忆少年歌酒,当时踪迹。岁华易老,衣带宽、懊恼心肠终窄。
飞散后、风流人阻。蓝桥约、怅恨路隔。马蹄过、犹嘶旧巷陌。叹往事、一一堪伤,旷望极、凝思又把阑干拍。
词的上阕写秋景,下阕叙羁旅之情。将秋声、秋色融汇在一起,交织进行描写。声色交错,将作者的悲戚情怀,在对一层层清秋晚景的描写中一点点透露出来。引发自己的离情别意以及乡情、羁旅之思。离别和羁旅引起词人心中无限的悲伤、懊恼与怅恨,回忆、期盼与感叹交织于心中。万千思绪萦绕于心,最后出于无奈,只能用拍遍栏杆来发泄。
举完了周邦彦的例子,又举了柳永的词《八声甘州》: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妆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先生对柳永的总体评价不高,这与柳永的艺术成就不匹配,这可能是与先生受传统思想影响颇深,看不惯柳永身为风流浪子,混迹于青楼的做派。但是柳永的词确实在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因此,先生即便未必喜欢他的词,却也不能否认其艺术价值。
词的上阕写作者登高望远,景物描写当中融入一股悲凉之感。开头,总写秋景,雨后江天,澄澈如洗。“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勾画出词人正面对暮秋傍晚的秋江雨景。“洗”字最为生动真切,隐约显露出一种情心。“潇”和“洒”字,用来形容暮雨,仿佛让人听到点滴雨声。“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妆楼”,进一步烘托凄凉、萧索的气氛,连对柳永有成见的苏轼也赞叹“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凄冷的寒风和着潇潇暮雨急促吹来,关山江河都冷落了,残阳的余晖映照着人们所在的高楼之上,每一个景色里,都渗透出作者深沉的情感。景色苍茫寥阔,境界高远雄浑,勾勒出深秋雨后的一幅悲凉画卷,也渗透进天涯游子的忧郁伤感。“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这两句写低处所见,到处花落叶败,万物均在凋零,更引起作者无法排解的悲哀之情。这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情,看到花木凋零,羁旅之人自然心潮澎湃,但却没明写人心有何感,而只用“长江无语东流”来暗示。人们在无语东流的滔滔江水中,寄托了韶华易逝的感慨。
接下来就是苏轼的千古名篇《水调歌头》: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暮色四合,潇潇秋雨飘洒在水天之间,把长空洗礼得格外清朗。霜寒逼近,山河清冷,落日的余晖照耀下,花草凋零,一片肃杀,唯有江水依旧静静流淌。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艺术成就来看,它构思奇特,独辟蹊径,非常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是千百年来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手法来看,上阕高屋建瓴,下阕峰回路转。前半部分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发展。后半则纯粹用白描的手法,下笔错综回环,摇曳多姿。全词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以及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及困惑,还有旷达的乐观态度与美好期盼。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全词,完全是词人豁达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悠扬,境界壮美不凡,因此先生才称赞其“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词论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