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聲律第三十三

聲律第三十三

时间:2024-07-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首段以樂聲況文章之聲律。次段論聲律調協之理。末段申論聲律之餘義。蓋言爲心聲,言之疾徐高下,一準乎心。然而心紛者言失其條,情浮者文乖其節。其論雙聲不宜隔字,疊韻不宜離句今本誤作“雜句”,兹從《文鏡祕府論》所引。  二、十四句换韻者一。蓋文藝之美,既貴整齊,又須錯綜,而其本柢仍在情思。

【校字】

文章神明樞機。

按“文章”下疑脱“管籥”二字。

商徵響高,宫羽聲下。

黄侃校云:“當作宫商響高,徵羽聲下。”引《周語》“大不踰宫,細不過羽”、《禮記·月令》鄭注:“凡聲尊卑,取象五行,數多者濁,數少者清。”按黄引經典及鄭注證原文有誤,是也。其所改之句,非也。當作“徵羽響高,宫商聲下”。

良由内聽難爲聰也。

黄評曰:“由字下,王損仲本有‘外聽易爲□而’六字。”按王本是,當據增。“爲”下缺文,或是“力”字。

雜句。

《文鏡祕府論》引作“離句”,是也。

南郭。

舊校“原作東,葉循父改。”孫詒讓《札迻》曰:“《新論·審名》篇:‘東郭吹竽而不知音。’袁孝政亦以齊宣王東郭處士事爲釋。是古書南郭有作東郭者,不必定依《韓子》。但濫竽事終與文義不相應。”

【釋義】

此篇分三段。首段以樂聲況文章之聲律。中分二節:初以樂聲比文聲,次比論内聽外聽之難易。次段論聲律調協之理。中分二節:初示失調之病,次明調律之理。末段申論聲律之餘義。中分三節:初明天人之異,次言正訛之别,末論律之調否,在作者之才識。

舍人“内聽”之説最精。蓋言爲心聲,言之疾徐高下,一準乎心。文以代言,文之抑揚頓挫,一依乎情。然而心紛者言失其條,情浮者文乖其節。此中機杼至微,消息至密,而理未易明。故論者往往歸之天籟之自然,不知臨文之際,苟作者襟懷澄澈,神定氣寧,則情發肺腑,聲流脣吻,自如符節之相合。後世詞曲家論韻部之字聲,各有特質。如王驥德謂:“東、鐘之洪,江、陽、皆、來、蕭、豪之響,歌、戈、家、麻之和,寒、山、桓、歡、先、天之雅,庚、青之清,尤、侯之幽,齊、微之弱,真、文之緩,支、思之萎。”此王驥德《曲律》之説,原爲填曲家用韻而發,兹節取其語於此,以聲律之用,至詞曲而最細也。周濟謂:“東、真韻寬平,支、先韻細膩,魚、歌韻纏綿,蕭、尤韻感慨。”是也。《介存齋詞選·序論》。作者用得其宜,則聲與情符,情以聲顯。文章感物之力,亦因而更大。然其本要在乎澄神養氣,不可外求,故曰“内聽”。

舍人此篇於雙疊之用,飛沉之别,和韻之理,皆言之至精,研習韻文者所當遵守。其論雙聲不宜隔字,疊韻不宜離句今本誤作“雜句”,兹從《文鏡祕府論》所引。者,雙聲之字,如芬芳、玲瓏,用時本相聯綴,自無隔字之病。然有非聯綴詞亦爲雙聲者,如用之而中隔他字,則聲調不美。例如“紅蓮墮流水”,蓮、流雙聲隔字也。“方殊風氣分”,方、風、分皆雙聲而又隔字也。誦之自覺詰曲。疊韻之字,如徘徊、周流,用時亦本相聯綴,然有非聯綴字而爲疊韻者,或同居一句而隔字,或分在兩句而離句,皆不流美。例如“皇佐揚天惠”,皇、揚同在一句,隔字也。“嘉樹生朝陽,凝霜封其條”,陽、霜各在一句,離句也。飛沉之異,即陰陽清濁之分。四聲之中,平聲有陰陽,陰聲清而揚上,陽聲濁而抑下,文中用之,貴能相間,如數字皆陰則亢,皆陽則卑,故曰:“轆轤交往,逆鱗相比”也。例如潘岳《笙賦》:“子喬輕舉,明君懷歸”,明君四字,爲陽陰陽陰,若易爲明王懷回,則逆耳矣。《西都賦》:“五穀垂穎,桑麻鋪棻”,桑麻四字,爲陰陽陰陰,若易爲桑枝鋪棻,則聱牙矣。和韻之理,舍人謂和難而韻易。蓋和者,一句之中,平仄有相間相重之美也。韻者,各句之末,同用一韻之字也。用韻者,一韻既定,餘句從之,如首韻用東,則餘句自可用同、從、童、紅等字,雖無韻書,而口吻易調,故曰易也。至於平仄相間,變化甚多,齊梁之際,四聲始分,韻書未定,作者每苦不能分别,故曰難也。平仄以相間相重爲美,苟一句之中,平聲太多,或兩句之内,平仄不協,則誦之不能諧適。此事必在四聲既定之後,古人不知也。例如古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同心五字皆平也。《子虚賦》:“岑崟參差,日月蔽虧,罷池陂阤,下屬江河”,“岑崟參差”、“罷池陂阤”,八字皆平也。其平仄不協者,尤不勝枚舉。大抵沈約以前,潘陸之文,已漸入整練,是時四聲尚未分也。沈約以後,四聲既分,禁忌遂衆。故宫商律吕,來陸厥之責難,鶴膝蜂腰,致鍾嶸之非笑。徐庾繼作,益加諧美,而唐人律體,沿之遂生。平心論之,文貴有聲,聲貴調協,豈可以前人所未知,譏後人爲妄作?但用之者首重切情,必使誦者無詰屈聱牙之病,聞者有聲入心通之妙,斯爲至善耳。

舍人以吹籥喻陳思潘岳之文,以調瑟譬陸機左思之作。一則曰“宫商大和”,一則曰“翻迴取均”,於曹潘陸左,分别極清。其釋籥瑟之異,則曰:“籥含定管,瑟資移柱。”蓋籥管有定,無往不協,瑟柱無常,時或乖調,以喻曹潘篇篇諧適,左陸每有乖貳也。其意揚曹潘而抑左陸。按潘陸齊名,當時論者,每喜並舉,無所優劣。惟孫綽謂“潘文爛若披錦,無處不善;陸文若排沙簡金,往往見寶。”論同舍人,可證吹籥調瑟之義。孫語見《世説·文學》篇引。潘陸之優劣既明,曹左之異同斯見。而舍人論文不貴繁縟之旨,亦緣此而愈顯。

辭賦用韻之法,後世多以間句韻爲正則,惟古賦之變最繁,今取相如《子虚》、孟堅《西都》、太沖《蜀都》、休文《郊居》各一段比觀之,略可見其流變之跡。

一、司馬相如《子虚賦》一段,用韻如下:誌○者非韻之句也。韻部用江有誥之《古音表》。

甲、韻式。上段五十二句,共用四十一韻,其爲式八。

  一、每句韻者九。

  二、間句韻者一。

  三、二句韻,其首句不韻者二。

  四、三句首尾韻者一。

  五、三句二韻,其首句不韻者一。

  六、五句二韻,其一二五句不韻者一。

  七、六句四韻,其一五句不韻者一。

  八、以句末上字爲韻者一。

乙、韻部。五十二句中,共用韻部八,其中二部通韻者三。

  脂部二韻。歌部八韻。文部三韻。魚部十四韻。

  元部九韻。陽部三韻。侯部一韻。真部一韻。

丙、换韻。五十二句中,共换韻十三次,其爲式七。

  一、二句换韻者六。

  二、三句换韻者一。

  三、四句换韻者一。

  四、五句换韻者一。

  五、六句换韻者二。

  六、七句换韻者一。

  七、九句换韻者一。

二、班孟堅《西都賦》一段,用韻如下:

甲、韻式。上段五十一句,共用二十八韻,其爲式六。

  一、每句韻者一。

  二、間句韻者三。

  三、三句首尾韻者一。

  四、四句三韻,其二句不韻者一。

  五、五句二韻,其一三五句不韻者一。

  六、八句四韻,其一二四五句不韻者一。

乙、韻部。五十一句中,共用韻部十,其中二部通用者三,三部通用者一。

  侯部六韻。東部一韻。冬部二韻。元部六韻。

  文部三韻。真部一韻。歌部二韻。魚部一韻。

  之部四韻。脂部二韻。

丙、换韻。五十一句中,共换韻八次,其爲式七。

  一、三句换韻者二。

  二、四句换韻者一。

  三、五句换韻者一。

  四、六句换韻者一。

  五、八句换韻者一。

  六、十句换韻者一。

  七、十二句换韻者一。

三、左太沖《蜀都賦》一段,用韻如下:

甲、韻式。上段一百一十八句,共用六十六韻,其爲式五。

  一、每句韻者七。

  二、間句韻者十二。

  三、三句首尾韻者一。

  四、五句三韻,其一四句不韻者一。

  五、六句四韻,其一五句不韻者一。

乙、韻部。一百一十八句中,共用韻部十四,二部通韻者十二。

  之部三韻。侯部七韻。文部七韻。魚部七韻。

  歌部九韻。支部四韻。耕部一韻。陽部三韻。

  宵部八韻。東部三韻。冬部二韻。幽部九韻。

  侵部四韻。元部一韻。

丙、换韻。一百一十八句中,共换韻二十二次,其爲式八。

  一、二句换韻者七。

  二、三句换韻者一。

  三、四句换韻者四。

  四、五句换韻者一。

五、六句换韻者三。

六、八句换韻者四。

  七、十四句换韻者一。

  八、十六句换韻者一。

四、沈休文《郊居賦》一段,用韻如下:

甲、韻式。上段六十二句,共用三十一韻,其爲式一,皆間句韻也。

乙、韻部。六十二句中,共用韻部六,兩部通韻者四。

  魚部十一韻。幽部四韻。侯部八韻。

  陽部四韻。歌部三韻。支部一韻。

丙、换韻。六十二句中,共换韻七次,其爲式二。

  一、八句换韻者六。

  二、十四句换韻者一。由上舉四段觀之,漢人用韻之式,至無定法。齊梁之際,此事漸有矩矱。今之所舉四家,略足窺見流衍之跡,而由凌雜無定以成整飭有法,爲大勢所趨,則至明顯。若復詳加推考,其間利弊,頗復相因。蓋文藝之美,既貴整齊,又須錯綜,而其本柢仍在情思。準情思以爲文,則疾徐高下,錯綜整齊,自然有序。是則無法而不離法,有定而仍善變,此亦研習六代文章者所當深解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