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术著作和日常生活中,“伦理”和“道德”常常被混用。“伦理”和“道德”两者的含义非常接近,但其实,两者也是有差别的。
在西方,伦理(ethics)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语,最初的含义只是表示一群人所共同居住的地方,后来延伸到了一群人的性格、气质及其所共有的风俗习惯。而道德(morality)一词源于拉丁文,指的是一种方式、一种习惯。
在中国,“伦理”和“道德”的词源也不尽相同。在古汉语中,“伦”指的是人伦、伦常,“理”是纹理、道理,“伦理”一词合用意为人际关系规范的原则,最早见于《礼记》:“乐者,通伦理者也。”关于道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德”“道”进行如下解释,“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道,所行道也”。东汉刘熙说:“德者,得也,得事宜也。”“道”和“德”的词源含义是指应该如何的行为规范,只不过“道”是外在的规范,是未经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的社会规范;而“德”则是内在的规范,是已经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的社会规范。“道德”一词连用始见于《管子》《荀子》等书,其含义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道德品质、道德境界和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1]。
“道德”与“伦理”从词源意义上来看,是基本相通,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相互替代。所不同的是,在伦理思想发展史上,道德侧重于指人与人之间实际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伦理则较多地指关于这种行为和关系的道理。媒介伦理学教授康拉德·C·芬克(Conrad C.Fink)认为,伦理是一个原则的系统,一种道德或行为规范,它是个人团体或文化所公认的价值观和生活规则,寻求指导人的行为以及什么是好或坏、对或错[2]。正因如此,伦理学在西方又被称为“道德哲学”或“道德科学”[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