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饥饿的苏丹”摄影作品事件
1993年3月,摄影师凯文·卡特到苏丹南部采访,他看到了一名骨瘦如柴的苏丹女童在挣扎着走向一个食物供应点时停下来歇息,这时一只秃鹰飞至她的近处。卡特说,他等待了20分钟左右,期待秃鹰振翅飞离。但它没有飞走。他拍下了这个令人难以释怀的场面,然后将秃鹰撵走。照片卖给了《纽约时报》,并于3月26日首次刊登。一夜之间有数百名读者询问《纽约时报》那孩子是否还活着,迫使该报专门刊登一则编者说明,称女童有足够气力走避秃鹰,但最终命运不得而知。1994年4月2日,《纽约时报》给卡特打电话,告诉他获得了普利策特写摄影奖。7月27日,不到34岁的卡特留下7岁的女儿自杀了,他在遗言中道出他复杂的心理:“我郁闷……没有电话……租房子的钱……赡养孩子的钱……还债的钱!!!我脑子里尽是这样的记忆:杀人和尸体,愤怒和痛苦……饿得要死的或受伤的孩童,乱开枪的疯子,经常是警察、杀手……”[33]
(二)利用“波特方格”模式对事件进行分析
卡特拍下了一张传世之作,可是他由于被认为一味拍摄而没有施救而受到猛烈批评,有人称他为“在场的另一只秃鹰”。这是他作为摄影记者追求精彩镜头与社会公德之间尖锐冲突的结果。
如何看待这种冲突?美国全国新闻摄影师协会前会长威廉·桑德斯说:“你首先是人类的一分子,其次才是新闻工作者。”[34]相反,大牌电视记者迈克·华莱士强调了记者的职业使命只有挖掘并报道真相,而且只有真相才会最大限度地有益于世界。那么,在上述案例中,凯文·卡特记者在可能发生人命伤亡的情况下是以本职工作为重,还是以救人为重?我们通过“波特方格”模式进行分析。
1.理解事实:在拍摄现场,卡特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他看到一个小女孩蜷在地上仿佛在哭泣,她的母亲正在忙着领取救济粮,暂时没有时间照顾她,就在这个时候,一只秃鹫在孩子身后落了下来。凯文轻轻地调整了角度,为了不惊扰秃鹫,把他们两个都收进镜头,他拍了几张之后将秃鹰撵走。而且有一个不可忽略的细节是,小女孩的手上有一个环,说明她当时受着人道保护。苏丹处于战乱和贫穷,小女孩命运悲惨,这是摄影师凯文·卡特所理解的全部事实。
2.概述决定的内在价值观:凯文·卡特1961年出生在南非,当时的南非还属于种族隔离时期,他看到并经历了人间极多的苦难,渴望通过摄影让世界了解非洲,关注非洲[35]。因此,虽然镜头里呈现的情景好像是小女孩要被当作猎物一样,他可能遭受舆论谴责,但他认为在小女孩能够得到人道主义援助的前提下,拍摄这样一张极具冲击力的照片,可以反映苏丹的战乱和饥饿,引起世人的关注,这是他的职业要求,而这更为重要。
当他认为一种观点或一个原则有价值,就意味着要为它放弃其他东西,诸如世人对照片的误解和批评,以及对他的谴责等。
3.运用相关的哲学原则:在灾难时刻,记者要直接救人还是先拍照片?根据以上卡特了解到的事实,以及他所坚守的价值观,我们需要选择相应的哲学原则进行分析。
根据罗斯的多元价值观理论,卡特救人和拍摄这两种选择本身都是道德的,但两者间发生冲突之时则需要对伦理原则进行排序。显然,卡特肯定了拍摄的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卡特在不伤害的原则之下,拍摄照片可以引起世人对苏丹的更大的关注,产生更好的社会效果,完成了作为记者的“忠实”、作为公民的“公正”和“仁慈”等初始义务。当然,我们也可以使用功利主义原则,卡特认为报道真相引起更多人关注,能够达到最大的效用。
4.清楚地表明一种忠诚:价值观往往是相互竞争的,使用波特方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诚实对待你真正看重的价值观。揭示真相和人道主义都是高尚的理想,一旦他看重的是真相,他忠实于受众,忠实于自己的职业,那么必须先拍摄,放弃先援助。同时,怀有崇高新闻理想的卡特认为,通过镜头展示非洲的苦难,这是对小女孩的忠诚,能让世界了解真实的非洲,能让更多的非洲儿童受到援助。如此一来,卡特的行为就无可厚非。
通过“波特方格”的道德推理,我们可以看出摄影师卡特当时处于伦理困境当中。作为摄影师,他试图以好新闻唤起世界对非洲人民关注,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他的职业理想当中就饱含了人道主义精神并且一直在践行人道主义精神。但是关于卡特的此次摄影行为,目前还存在很多争议。这些争议之所以存在,多是因为对于当时卡特所处的环境并没有深刻的理解与体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