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东学派与海曙

浙东学派与海曙

时间:2023-07-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狭义的浙东学派指清初以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等为代表研究经学与史学的经史学派,由于这些代表人物的籍贯均在浙江东部,故为浙东学派。浙东学派起源于宋代,在明清时期崛起,对近现代学术和海外学术特别是日本和东南亚的学术影响很大。在他的影响下,金华学派重“经世致用”,反对空谈阴阳性命。黄震,慈溪人,字东发,学派因此而得名。浙东学派深刻影响了中国后世史学和日本史学。

浙东学派与海曙

什么是浙东学派?狭义的浙东学派指清初以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等为代表研究经学与史学的经史学派,由于这些代表人物的籍贯均在浙江东部,故为浙东学派。广义的浙东学派包括狭义浙东学派及浙江其他地区的学术派别,如宋代今浙中(浙江中部地区)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今浙南(浙江南部地区)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注:古代历史上往往以钱塘江为界,将浙江分为“浙西”“浙东”,今杭、嘉、湖地区古为“浙西”,而宁(甬)、绍、台、温、金、丽、衢地区均属“浙东”。)浙东地区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水运畅通。宁波绍兴一带,更是鱼米之乡,尤其是宁波,内河航运与海运都很便利,经济也比较发达,人们的思想相对开放,这为学术思想与学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浙东学派起源于宋代,在明清时期崛起,对近现代学术和海外学术特别是日本和东南亚的学术影响很大。需要指出的是,浙东学派延续时间很长,由宋至清;分布地域很广,浙江东部各地均有代表人物;学派中人物也很多,经粗略统计就有数百人,他们的著作繁多,思想主张也有很多不同,大致说来浙东学派的流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叶适像

● 陈亮像

● 吕祖谦像

● 陆九渊像

第一个阶段是宋学,主要学派代表是金华学派和永康学派。金华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南宋哲学家金华人吕祖谦。他对外“力主抗金”,对内要求改革弊政;为学提倡“明理躬行”,治经史的目的是“致用”。在他的影响下,金华学派重“经世致用”,反对空谈阴阳性命。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南宋哲学家、文学家陈亮,他是婺州永康人(今浙江永康市),永康学派“力主抗金”,反对议和;在国家治理政策上主张“简法重令”;在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提倡有益国计民生之“事功之学”,反对空谈。而在宁波,有四明学派,学术思想上承陆九渊心学,以传授、传播陆的学说为主。四明学派的学者办书院,集中在今宁波月湖一带讲学。代表学者有明州淳熙四先生(杨简、袁燮、舒璘、沈焕)等。

第二个阶段是南宋末年至元代的东发学派,由南宋末年哲学家、儒家学者黄震创立。黄震,慈溪人,字东发,学派因此而得名。黄震认为“理”是“四时行,百物生”的自然准则,所谓的“道”就是日用常行之理,重事功实用,斥空谈性理人心之学。

● 杨简像

● 袁燮像

第一、二阶段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还只是浙东学派的先声。浙东学派的崛起是在明代。

第三个阶段是明代的姚江学派,创始人是明代大儒王守仁,其最重要的哲学思想结晶是《传习录》,由其门人所辑,在中国及日本都传播甚广。王守仁也是一位教育家,他生前的教学活动遍及浙江、贵州、江西等区域,门徒众多,上至明朝廷的名公重臣,中有地方官员士绅,下至平民百姓商贾。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以“师承地域为界”,将阳明学派分为浙中王学、江右王学、南中王学、楚中王学、北方王学、粤闽王学、泰州学派等,可见其流传之广、影响之深。

第四个阶段是清代的浙东学派,以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等学者为代表。浙东学派深刻影响了中国后世史学和日本史学。

● 传习录

● 孔子像

个人以为,浙东学派其实就是一个以地域命名的大筐,里面装的东西比较丰富,也比较驳杂,但由于浙东有自己比较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氛围,所以总体来说浙东学派有比较突出的学术取向,即“经世致用”。经世就是治理世事,致用就是尽其所用,经世致用就是要求读书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准则,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其实在中国古代,做学问一直就有两条线,一是实用之学,一是玄虚之学。实用之学就是要经世济民、治国安邦,但是许多读书之人往往不事生产,苦读经书,对于社会实际问题不很了解,所以被人讥讽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鉴于此,有些志向高远的书生就立志经世致用,关注社会矛盾,面对社会现实,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经世致用思想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思想家——孔子。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仔细分析儒家思想,可以看到,传统儒学本身就是一种“入世哲学”,孔子不遗余力地宣传他的思想,目的就是要改变春秋末年社会动乱、礼崩乐坏的局面,恢复他理想中的社会秩序。另外,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尚思辨。它不像其他哲学思想那样,用极强的思辨性去解释诸如世界的本原问题、今生与来世的问题或是人世与鬼神的关系等问题,而是很实在,甚至可以说是很实用的教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世,教统治者如何治国、如何理政。由此可见,儒家思想从其产生之时,就具有强烈的经世传统,这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吸收了这种经世精神,并将其作为自己重要的责任,自觉地担负起关心时政、关注国事、针砭时弊,甚至救国救民于危难之中的使命。

随着儒家思想不断被统治者利用、宣传,其中的实学之风也随之传播开来。到了宋代,程朱理学大兴,其集大成者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社会伦理准则。这正是在宋王朝的统治面临巨大危险之时提出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世风,以挽救国家。但后世的理学家却往往把“修身”放在儒学最重要的位置,在思想上行动上往往将修身养性的“内圣”与治国平天下的“外王”并论,从而造成事实上的对立,割裂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称“修齐治平”)之间的有机整体联系,许多理学家走上了虚幻的“穷理”之途,并将对“理”的认识僵化、保守化,违背了朱熹“经世”的本意,使其失去了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成为漠视现实、脱离现实的学究、腐儒,而与现实的隔膜,也使得理学逐渐走向末路。

● 朱熹像

随着理学的没落,陆王心学崛起。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心”,尤其强调发挥人的主体能动作用,这恰恰弥补了理学后期脱离现实、不关心世事的弊端。因此,陆王心学便代替了程朱理学,开始发挥作用。然而,“心学”的后人,也逐渐抛弃了“经世”精神,只致力于“心学”本身,无法解决现实社会的问题,不久,“心学”开始衰败。所以可以说,那些不问世事、人事的学问,都难以长远。

虽然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没能避免衰落的结果,但其在发展过程中对传统士人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无论是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还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儒学和士人对于天下国家的责任意识更为强烈,并一以贯之,使得中华文化的传承不绝如缕,虽屡经战乱而不亡,在这点上,可以说经世思想确实有存亡继绝之功。而时至明清之际,这一实学思潮达于顶点,士大夫中的优秀分子和新兴的士民代表,反对空谈,主张关心时政。其中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为最杰出的代表。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直言人君“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即用自己的私欲来取代天下的公心,其中所表露出来的沉痛和激愤,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具有足够的震撼力。可以说,《明夷待访录》等书中蕴含的思想,是对传统实学的一种超越,而浙东学派很荣幸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 顾炎武像

● 王夫之像

●《明夷待访录》

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既达到了顶点,也成为尾声。随着清朝统治的建立,早已失去生机的理学又被统治者拾起,但其关怀世运的一面却已不在,剩下的只是泛泛空谈。另外,由于清政府在思想上实行高压政策,尤其是盛极一时的“文字狱”,沉重打击了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勇气,迫使一批批学者无奈地走上闭门治学之路,整日与考据为伴,不再关心议论政事。至此,在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中一直延续的经世致用思想走到了尽头。清王朝的辉煌只是夕阳西下时的一点余辉,随着康乾盛世的结束,清朝统治者不得不面对淤积已久的严重的社会危机。与此同时,浙东学派和浙东学术也归于沉寂,并在历史的沉积中默默孕育新变,等待再次辉煌的时刻。

赞曰:东海滔滔,浙水悠悠。学者辈出,唯实是求。亦经亦史,溯源追流。为国为民,夙夜心忧。苦思孤诣,以行探纽。中华复兴,浙学未休。

参考文献:

[1]王凤贤,丁国顺.浙东学派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2]周积明,雷平清.代浙东学派学术谱系的构建[J].学术月刊,2004(6):40-46.

[3]林存阳.浙东学派研究述略[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9-32.

[4]冯俊.浙东学派的基本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5,27(6):8-9.

[5]张刚雁.浙东学派概述 .资料通讯,2001(11):28-30.

[6]郝丽娜.清代浙东学派的衰落及其原因探析[D].宁波:宁波大学,2011.

[7]宁波行政学院浙东学术文化研究所.浙东学术及其三大学派——浙东学术文化在宁波概述之一[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3,25(3):85-89.

[8]宁波行政学院浙东学术文化研究所.浙东学术在哲学、经学、史学、自然科学和佛学上的贡献——浙东学术文化在宁波概述之二[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3,25(4):83-8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