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系辞传》导读

《系辞传》导读

时间:2023-07-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系辞传》分上下两篇,是《易传》中的最重要著作,是读易的纲领性文献,是《易经》的整体概论。《系辞传》从开天辟地开始,天高在上,地低在下,高者尊贵,低者卑贱,乾坤所代表的天地的位置就确定了,重要的是天地的法则也确定了。其次,《周易》具有实际应用功能,是预测学,是全息学,研读《周易》离不开《周易》的应用体系,“未学易,先学筮”,是进入《周

《系辞传》分上下两篇,是《易传》中的最重要著作,是读易的纲领性文献,是《易经》的整体概论。从人事效法自然开始,到象、爻、辞等的解说,再到起卦方法,河图、洛书,《周易》的功能,某些卦爻辞的解释,全方位阐述《易经》的哲学内涵。从“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开始,到“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止,包罗万象。

对易的理解是无法完全用语言文字描述的,描述出来的或多或少都是不全面,因而是一家之言,正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朱熹的《周易本义》就是这个意思,那“本义”,也只能是朱熹先生的一家之言。对《易传》的解说一样不可尽言,也无法尽言。好比“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这就是中国文化。

下面摘录一些《系辞传》章句,作以导读式的介绍,当然是笔者的一家之言。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系辞传》从开天辟地开始,天高在上,地低在下,高者尊贵,低者卑贱,乾坤所代表的天地的位置就确定了,重要的是天地的法则也确定了。在下的地和在上的天罗列出来,高贵与卑贱的事物的地位就排定了。乾阳坤阴,天刚地柔,天动地静,父严母慈,运动与静止有规律,阳刚和阴柔就明确分开了。宇宙间各种事情根据类别而聚集,万物根据类别而分为不同的群体,吉祥与凶险也就产生了。代表物质不同存在形式的气,天上的日月星辰呈现出它们的形象,地上的山泽草木呈现出它们的形态,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就体现出来了。百姓常言的“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就出自此。

父为乾卦,母为坤卦,故男为天,女为地。由天尊地卑,引出了男尊女卑,男尊女卑是儒家学说的重要思想,由男尊女卑,奠定了儒家家庭关系的基础。重男轻女思想的出现,这里也是根源。当然,男女因性别的差异带来特性的差异是不可回避的,非要女人和男人完全平等,什么都要一样显然也是不恰当的。乾父之刚建,坤母之包容乃自然之理不可易。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国学中的很多精华现在仍然具有指导价值,但不等于说国学都是精华毫无糟粕。前一段在笔者的微博上讲了一段《论语·学而》中的不合时宜之处,即“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思是,父亲在的时候,重点要看儿子有没有志向;父亲去世后,要看儿子的行动,是否违背了父亲的遗志,三年不改变父亲的教诲指导,才能称得上孝顺。甚至在父母的坟前守孝三年,不剃须,不理发……现在是快节奏的现代文明时代,社会瞬息变化,有时一年前的决定一年后便过了时,不改能行吗?人生黄金时代有多少个三年啊!再有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显然也远不合时代了。至于“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就更站不住脚,这样是孝吗?

还有一种现象,即对古人、圣贤的教诲、思想不能有异议,一切都是对的,是绝对真理,你提出了异议,便“大逆不道”,显然是教条与僵化的思维。

更有一种现象,把古人无限地拔高,先贤本不是那个意思,非往他脸上贴金,把人打造成了神。先贤本来是那种观点,但因不合时代了,就非说先贤不是那个意思,否定历史的局限性。须知,孔子、老子、墨子、庄子过去也都是平常的人,他们也都有七情六欲,“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渊死了,痛哭道“噫!天丧予!天丧予!”孔子病重,学生让孔子祈祷,孔子说“丘之祷久矣。”等等都是孔子的真实写照,一点都不掩孔子圣人的光辉。另外,孔子是相信命运的,当代的有些观点非说孔子不信命,或者解释为彼说之命,非此说之命等等,都不是客观的学问态度。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

圣人创立了八卦并观察卦象,又在卦象后面缀上卦辞来表明事物的吉凶情况,阳刚与阴柔相互促进而产生变化。这段是说辞是为了断吉凶之用。

“吉凶者,失得之象也”,吉凶就是失去或得到的表现。得到为吉,失去为凶,这是常规理解,也是一种常规认知。还有一种理解,得到为凶,失去反吉,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正是体现了《周易》的辩证,百姓所谓“舍得”就是这个道理。目前的有些官员,得到了不该得到的,伴之而来的就可能是双规、铁窗。从《周易》的应用体系看,百姓所谓的破财免灾,也是这一道理。《周易》预测中的“身弱不胜财”之说,讲的就是因承受力不足,得财便生病,破财便无灾。相当于一个人在荒郊野外得到了一百斤粮食,你如果贪心把它背回家,一定会累出病的,接着便是住院,最后花出去的可能比这百斤粮食的钱还多。但如果你丢下一些不要,或送给路人,只拿回你能承受的三五十斤,则便会一切平安。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大部分的冲突都是因利益而起,而诸多冲突最大的危害不是利益本身,而是对人身心的伤害。很多人健康出现问题甚至早亡,主要原因都是自己造成的,自己的心态造成的,不该争的利益也去争,该放的放不下。记得一位医学人士曾说过,80%的人不是病死的,而是气死的,很有道理。如果你能放弃一些无关紧要的、不伤大局的利益,冲突就会解除,换来的是身体的健康和快乐的心情。其实那点儿小小的利益没得到对你本没什么影响。有些人会说,就是要争口气,而去争那些建立在伤害自己身体基础上的“气”又何必呢?

在群体生活中,你得到了不该得到的,“凶”也会与你相伴了,朋友远你,同事说你,所以,得到也未必就好。反之,失去了一点小小的利益,得到的却是身体的健康长寿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及快乐的心情,吉祥就会降临你的身边,孰轻孰重显而易见!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2010年笔者在沈阳市周易研究会年会上提出将着力打造“五个周易”,即:智慧周易、实用周易、百姓周易、现代周易和快乐周易。

《周易》首先是哲学,是智慧之学,是辩证法,是独特的思维模式,是使人开悟的学问,所以,第一个周易当是“智慧周易”。学《周易》一定要越学越聪明,越学越心胸开阔,越学越会处理各种事情,越学越快乐,因为智慧可以使人快乐。在现实中的确有很多相反的情况,越学越妒嫉,越学越狭隘,越学越钩心斗角,越学越不通事理,究其原因,大概是只读《周易》的术,而忽视了《周易》的理之故吧!

其次,《周易》具有实际应用功能,是预测学,是全息学,研读《周易》离不开《周易》的应用体系,“未学易,先学筮”,是进入《周易》这座神秘殿堂的最佳路径。对“实用周易”要多从机理上进行研究,不断探索出适合当代人文特点的方法体系,探讨《周易》应用体系能否成为现代文明主流体系的一个补充。

再次,《周易》要具有大众性,通俗性,要做到人人可学,人人必学,这就要打造“百姓周易”。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应该使“百姓日用而不知”成为过去。

前不久(2010年4月)笔者在汕头主讲《易学思维与企业管理》讲座,并主讲了《周易》预测学的培训课程,在班上笔者提到:未来国人中应该有各行各业的易学大家出现才行,而不是像现在只能出在职业研究人员中。在我国历史上,《周易》作为文化之原,是读书人必读之书,所以,历史上的大家就出现在了各行各业,比如:张衡,东汉时期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诗人、官员;刘表,东汉官吏、汉室宗亲;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刘伯温,元末明初军事谋略家、政治家及诗人;方以智,明末清初画家、哲学家、科学家……

《周易》是几千年前的文化产物,必须要适应当代文明的发展,符合当代的人文理念,与时偕行,《周易》才有出路,《周易》的价值才会更好地体现。表现在《周易》应用体系中更加重要。《周易》应用体系中更多是精华,但也有糟粕,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偕行,是摆在当代《周易》研究人员面前的一个课题。

最后,学习《周易》,研究《周易》,使用《周易》,要本着快乐的精神,它不应是负担,而是乐趣,在观象玩辞、观变玩占中领略先人的智慧,感受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在这座殿堂里,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职业,不分地位,“四海之内皆兄弟。”沈阳市周易研究会正在打造这一天地,这样,就会“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周易》和天地的法则相一致,所以能够完全展现天地的变化规律,涵盖天地之大道。《周易》的智慧,抬头可以观察天的各种现象,低头可以观察地的各种情况,因此就能够知道幽隐难见的和显而易见的事情。“幽明”,即阴与阳,涵盖了世界全部事物。

研究事物的开始状态,再回头寻求事物的最终结果,所以能够知道死亡与生长的规律。精气凝聚而成为具体的物体形态,魂魄的游离聚散而形成变化,因此能够知道鬼神的情况和状态。

《周易》的道理和天地的规律相一致,所以不能违背它。《周易》的智慧包容万物的规律,而且能够按照它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来解决天下的问题,所以不可逾越。普遍地运用它的法则去做事却不像水流一样到处泛滥,乐观地对待自然规律,知道命运的规律,所以能没有忧愁烦恼。

“乐天知命,故不忧”是一种好的品质,《论语》中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于此同意。《论语》中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意思是,虽贫困,但有气节,不献媚于富人;虽富有,但不骄傲自得,不目中无人,怎么样?孔子答:“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意思是,这样做算可以的。但不如虽经济贫困,却很开心快乐的人;虽富有,却很讲礼仪,礼贤下士的人。人要“三穷三富过到老”,“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太阳不会总在一家红”,这些民谚即充满着《周易》的变易思维,又孕育着乐天知命的底蕴。

真正做到了乐天知命,人生就会释然,快乐就会永远与你相伴!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阴柔和阳刚合在一起交互作用叫做“道”,也是《周易》的道理。继承这种自然的、道的法则就是大善,使“道”具象化,就成为一种品性。

人的认识往往以偏概全,讲求仁德的人看到天道就说它仁德,智慧的人看到天道就说它体现了智慧,而百姓每天在运用天道却不知道这就是道,所以真正懂得君子之道的人真是太少了!

在现实中有很多的智者,走的路、出的招很奇特,一般人当时看不懂,只有事过境迁方才领悟,可谓“君子之道鲜矣”。所以,既然如此,在出招时就不一定要求得别人看懂,正如孔子所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就是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忧虑不了解别人才是。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天拥有宇宙万物,富有无比,可以称得上宏伟的事业;天道时刻变化,日新月异,可以称得上盛大的美德。

使万物生生不绝就是《周易》功用的内涵,把这个生生之功呈现出各种形象就叫乾,也就是天的功能;效法天道的就是地的功能,其使万物呈现具体形态,叫做坤;把《周易》数的功用推演到极致,可以预知未来,叫做占卜;通晓变化的规律,就叫做事;阴阳变化通过世俗之理不可测,叫做神。

富有和生生不息、日新月异是这一段的本质内涵。人类都在追求富有,世界都在发展经济。我们国家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经济符合天道;近些年又提出构建创新型社会,也符合天道。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zé),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圣人因为看到天下万物纷乱多样,而用卦爻的方式模拟出它们的形态,来象征万事万物应有的形象,因此称之为象。此处在言卦象的来历,是为了概括事物的复杂性。这里最早阐释了中国人的概括能力。

这一段是在阐释《周易》“象”的来历。

“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在卦爻后面又加上文辞的说明,用来判断人事的吉祥与凶险,因此称之为爻。

这一段是在阐释“爻”的来历。

“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孔子说:“君子的法则,可以体现在出外做事,也可以体现在在家闲居;可以体现为沉默寡言,也可以体现为高谈阔论。表面看不同,其实一理以贯。两个人若心志相同,就会像锋利的刀剑可以斩断金属;心志相同的话语,就像兰花一样芬芳。”

读者都知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早已成为了千古名句。但有多少共事的人做到“二人同心”呢?前台在和你共事,后台却算自己的小账;上面在和你握手,下面却在用脚踢你;人前把你捧上了天,人后却能把你贬得一文不值……这种共事的态度,非君子所为,这种合作状态,不可能“断金”。

“或出或处,或默或语”,您做到了吗?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该出手时绝不动。该表达时要表达到位,不该说时,要耐得住寂寞。关于表达,世上有四种人:一种人是既会说,又能说;第二种人是只会说,但不能说;第三种人是只能说,但不会说;第四种人是既不会说,也不能说。第一种人当然是最吃得开的,也容易成功,甚至可以做外交家;第二种人次之,可以胜任很多工作,甚至可以做老板;第三种人最需要掌握“或默或语”了,因这种人最易口无遮拦,到处“包场”,在他那里没有机密。这种人可以成事,但也极易坏事,在群体中也容易成为被人防范的对象,因为他太容易泄露机密了。第四种人就不必评论了,然而,讲话只是人类交往中的一种方式,还有其他相互感应的形式,所以,只要以诚相待,不能说、不会说都不要紧,照样可以立足世界。即便属于曾国藩笔下的愚人,还是有可用之处的。曾国藩在《冰鉴》中谈到人才标准时说:“德与才,不可偏重。……德而无才以辅之,则近于愚人;才而无德以主之,则近于小人。……二者既不可兼,与其无德而近乎小人,勿宁无才而近于愚人。”意思就是说,选拔人才要德才并重,在不可兼得时,宁可用无才近于愚人的人,也不用有才而近于小人的人。而小人多口齿伶俐,表达木讷的君子也并不少见。正如《论语》所言:“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孔子说:“一切混乱局面的产生,就是由于言语不当而逐渐发展来的。君王言语不慎重而周密,就会失去臣子;臣子言语不慎重而周密,就会失去生命;机密大事不能慎重而周密的考虑,就会造成灾害而影响成功;因此君子必须慎重而周密,不能随便把话说出来、把事情做出来。”

此段话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各阶层国人中,因话说错而造成损失的不在少数。私下议论纷纷而走漏风声,影响人际关系的更不在少数。有的影响了上下级关系,有的影响了同志关系,有的影响了甲乙双方关系。有时因一句话丢了官,有时因一句话丢掉了巨额合同。特别有一种人酒后言语失当,极易误事。提起酒后失言,不妨把庄子《列御寇》考察人才的九种方法列于下,与读者朋友共鉴之:

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意思是说,把他安排在离你较远的地方,看他是否对你忠心,因远离忠心度容易降低。把他放在你的身边,看他是否还对你尊敬有加,是否会狎昵。因距离太近了,容易随意,容易放纵,而缺乏应有的尊敬。把他安排到烦乱的工作环境中,看他是否真有才干。风平浪静、井井有序时难以考察一个人的才干有多大。在他没有准备时问他一些问题,看他是否有智慧。知,当解为智慧,而非知识。古代的“知”,大多表示智慧而非知识。东方人重智慧,西方人重知识。安排他在较紧的时间里处理一些事情,看看他是否有信誉。交给他一定的财权,看看他会怎么用,是否有仁德。告诉他所去的环境或所担的工作有一定的危险性,看看他是否有节操。让他多喝些酒,看看他酒后是什么样,是否酒后失态。把他安排在男女混杂的工作环境中,看看他是否过于好色而不能自持。

一个人若通过了上述九个环节的考验,必定是大才了,一定要好好使用,好好培养。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周易》中包含圣人之道有四大功能:用来指导言论时则崇尚卦爻辞,用来指导行动时则崇尚阴阳变化的规律,用来指导制作器物时则崇尚卦爻的象征,用来预断吉凶时则崇尚《周易》的占卜功能。

笔者认为,这四大方面实际上正对应社会科学、哲学、自然科学和预测学。研究言辞的是社会科学,研究变化规律的是哲学,研究发明创造的是自然科学,研究占卜的显然是预测学。可见,《周易》是涵盖多学科的综合性智慧科学。

提到《周易》是科学,有的学者不同意,认为矮化了《周易》,因为《周易》是几千年前的文化,而科学的概念不过是一两百年的事情。笔者不赞成此说,因科学有广义的科学概念和狭义的科学概念,从狭义的科学概念来说,《周易》的确不是科学。但从广义的科学概念来说,《周易》属于科学毫无疑问。

什么是广义的科学呢?

科学是对一定条件下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是揭示事物真相的学说。但科学是暂时可被知而还没有被推翻的知识体系。还可以更简要地说,凡客观存在的学说就是科学。从科学的这一概念来看,《周易》属于科学范畴不应有异议。

“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因此,关闭门户,静而收藏,叫做坤,阖,关闭的意思。打开门户,开阔向外,叫做乾,辟(pì),打开的意思。一开一闭叫做变化。阴阳变化,往来不穷叫做贯通。呈现出来,叫做象。具有具体形体的,叫做器具。制造器具并掌握使用的方式,叫做法。百姓方便地使用器具出出入入,都在使用却不知其产生之法则,叫做神。

这一段讲的是圣贤发明器具的情况——观象制器。祖先的很多发明都是观象的结果,都来自自然。可以说这是仿生学的起源,因此更可以自豪地说,仿生学起源于中国,起源于聪明智慧的中华祖先!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因此,《周易》的产生是先有太极,太极是阴阳未分的原始混沌状态。太极分化出两仪,两仪即阴阳。阴阳两仪又分化出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四象,四象对应时间的春夏秋冬和空间的东南西北。四象分化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卦。八卦决定事情的吉祥或凶险,对吉凶趋势的准确判断,从而趋吉避凶,造就伟大的事业。

因此,最高的法则没有什么比天地更伟大的;最奇妙的变通没有什么比四季更伟大的;形象高悬而明了没有什么比日月更伟大的;崇高的事业没有什么比富贵更伟大的;能够为百姓准备物质器械,而能使人们应用,从而给人们带来利益,没有谁能够比圣人更伟大的。

这一段是在讲圣人的历史功绩,通过感悟自然的法则,“立成器以为天下利”,为百姓造福。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孔子说:书写出来的文字不能完全表达要说的话,语言也不能完全表达心意;这样的话,圣人的心意,难道就不能让我们知道了吗?

孔子说:圣人设立卦象,用象征来表达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深意;设立六十四卦,将万事万物复杂变化的真伪尽情显示;又附加卦爻辞,用来完美地表达所要说的意思;通过变化的形式和贯通的道理来尽力为人求得利益,用其道理鼓舞百姓,全部发挥其神奇功能。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然而,不可言传,如何才能让人懂呢?这就是先人画八卦、演《周易》的初衷。把八卦用文字翻译了,加入了个人的理解,就不是原汁原味的东西了。所以,研究《周易》一定要从根源上——符号易进行研究。宋代易学大家邵康节曾言:“知易者不必引用讲解,是为知易。”

由此我们又可以想象,《周易》被翻译成了外文会是什么情况,那一定是偏离得更多,因《周易》的每一个字,都有着无穷的内涵,都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翻译、解释得越多,就会越不全面,因此用外文字表达根本就无法全面。

二十年前,听说曾有日本《周易》学者狂言:“二十年后,《周易》将不属于中国,而属于日本!”现在已经二十年过去了,《周易》还是中国的《周易》,而且近二十年,《周易》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日本要继续向中国人学习《周易》,而非世人到日本去学习《周易》。因为,中国人的骨髓里流淌的都是阴阳符号,通过翻译是很难掌握其精髓的。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因此,超越具体形象之上的叫做道,具有固定形体的叫做器。将形而上的道理和形而下的器具变化裁剪用以应用,叫做变。推演而实行,用来指导做事叫做贯通;把这种道理应用到天下民众身上叫做事业。

“道”重于“器”,相对来说,精神高于物质,精神重于物质。一个人可以没有钱,但不能没有精神。经济多么困难都可以生存,但人的意志垮了,便无法生存。有些物质极大丰富的名人自杀,究其根源是丧失了精神!没有了精神支柱,没有了追求!而老百姓所说的穷欢乐,是一种境界!现在,经常听上了一些年纪的人说,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吃的、住的、穿的、用的都好了,但却没有六七十年代快乐,为什么呢?精神原因。

《论语》中有“君子不器”,当有两种解释:其一为君子应该重道而不重器,器,即具体的本领。应该以道御术,劳心而不劳力,劳心者为道,劳力者为器。其二为君子不应该局限于某一技能,而应该是通才,相当于当代的领导者,要什么都知道一些。而掌握某一技能的人则为“器”,是形而下者。

2005年5月,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在与胡锦涛总书记会谈时就引用了《系辞传》的这段话,他说:

刚刚胡总书记谈到了两个字,说我们今天是一次重要的举措,由于您邀请中国国民党的连主席来访问,也邀请亲民党和我们今天的访问团来访问。在过去这一个月来,真是一个天翻地覆的大变化。这个举措不仅一笑泯恩仇,化解了国共内战过去的这些恩恩怨怨。但是更重要的,如果我能用《易经》上所说的一句话,《易经》说,什么叫做变?什么叫通?它说,“化而裁之谓之变”,而更重要的就是您刚刚所说的,“推而行之谓之通”。有所变,有所不变,化而裁之,这是《易经》上所说的。我们怎么样去化解,同时把过去那些不必要的恩恩怨怨裁掉,这是变。

但是“有所变,有所不变”,不变的是两岸应该是炎黄子孙,大家应该手牵手的,那个是不能变的。但是我们也有通,推而行之,然后就是举而施之,“天下之明,谓之是也”……

很遗憾,这段话的最后被我们的新闻工作者给“译”错了,把“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搞成了“天下之明,谓之是也”。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个媒体搞对或予以纠正,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悲哀!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天地的伟大品德是使万物生生不息,圣人最宝贵的是崇高的地位。用什么来守护这种地位呢?是仁爱之心。用什么来凝聚人心呢?是财物。管理财物,而端正人们的言辞,禁止民众为非作歹,叫做道义。

这一段讲的是当领导的两大要素:第一是要有仁德之心;第二是要用经济手段,财可聚人。如果你是一个老板,千万不能太吝啬了,否则难以养住人才。有的老板就“擅长”在员工身上省钱,找理由便克扣员工的工资。但殊不知,这里省了一点钱,在其他地方一定会损失更大的。靠在员工身上省钱,事业是不会做大的。

“小成靠智,大成靠德”。对于一个企业也好,对于一个个体的人也好,都是这样。自古成大业而能长久者,多是有大德者。对于一个人来说,未做事,先做人,做不好人,不会做好事。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上古伏羲称王天下的时候,抬头观察天上的星象,低头观察思考大地的法则,又观察研究鸟兽的纹理和大地上一切事物所反映出来的道理,就近取法人体的形象,远处又取法各种事物,在这种情况下画出了八卦,用来与神明的德性相贯通,把万物的情状相类比。

这一段讲的是八卦产生的背景。即八卦来自于自然,是圣贤观天察地的结果。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所体现的思想是,事物一旦到了极限就要变化,改变了才能通达,通达了才能保持得长久。

这一“变”,当有两种含义:其一为自然要发生变化,故不要怕变;其二为人为求变,只有变了,才有更好的前景。成语“穷则思变”就出自此处。事业、人生不要怕变,当事情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时候,一定要变,也只有变了,才有更大的前途,“变则通”,通才会久。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因此,《周易》通过卦象来表达事理。所谓卦象就是对万事万物形象的模拟。卦辞就是表现事理的材料。所谓爻,是效法天下万事万物变化形式和规律的标志。因此,吉祥与凶险就表现了出来,而且悔恨与羞辱也就明显体现了出来。

这一段是在说明象、彖辞、爻等概念。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尺蠖(huò)是一种靠身体一屈一伸来前行的昆虫。所以,尺蠖的屈曲,是为了伸展前行。信,伸展之意。龙蛇的冬眠,是为了保存自己的生命。感悟天地的大道而进入到神妙的境界,是为了应用到实际生活与工作之中。利用《周易》智慧趋利避害,使生命得到安适,是为了崇尚更高的品德。

民间所说的能屈能伸就是此意。在现实中,屈比伸要难,也更重要——弓不弯曲,箭难以射远。两强相争,让一下很不容易。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双方不肯让步使小事变大,直至不可收拾。历史上有大成者,都是能屈能伸的典范:周文王食子之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受胯下之辱,毛泽东的重庆谈判,无不显现着屈伸的大智慧。

退比进要难——生活中,只知进不知退是最蠢的表现了。在夫妻关系中,掌握进退之道是夫妻关系和美的关键。在同事关系中,进退之道是维系良好同事关系的良方。在战争中,适度的退有时比进还重要,没有红军当年的退,就没有后来的新中国。

结束比开始要难——一个产业开始做不容易,但当经营不佳,不得不关门大吉的时候,结束比开始要难。两个人相好走到一起不容易,但当之间出现了问题不得不分手的时候,则圆满结束更难。婚姻更是这样,离婚比结婚不知要难多少倍。

死比生更要难——不管多大年纪,死都是很不情愿的,健康时的老年人常说,“死了得了”,但当真的要离开的时候,就会说,“我真要死了?”

上述种种,一理而贯之。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

这段是在解说“火雷噬嗑”卦上爻辞“何校灭耳,凶”。

善行不积累,就不能成就美名;恶行不积累,就不足以使自己灭亡。小人认为,小的善行没有什么用处,因而就不去做,所以恶行积累起来,以致无法掩盖,罪积到一定程度就无法解救。《周易》说:“肩上戴着刑具而遮住了耳朵,这是凶险的象征。”

善恶都有个积累的过程。作为一个个体的人,成功也有一个积累的过程。股市上有“横有多长,竖有多高”的论述,即横盘的时间越长,一旦涨起来就越高。这即体现了时空转化的思想,又体现了能量积累的重要。一个青年学生新到一个单位,不能急于求成,工作了一段时间就想被提升,看到同伴被提拔了就不平衡,须知,没有升起来,说明你积累得还不够。还要继续积累才是上策,才是大智慧。

孔子说:品德不够深厚却地位尊贵,智慧不足却谋求的目标过大,力量不够却担当过重的责任,很少不遭遇灾祸的。《周易》说:“鼎足折断了,王公的美食被倾洒了出来,被弄得很脏,必有凶险。”这里所说的就是不能胜任的意思。

一个单位用人,要量才使用;一个个体的人,更要根据自己的能力与才干做自己能够胜任的事。否则将“其形渥”,结局很惨。马谡失街亭正是违背了这一原则,马谡被问斩,其实诸葛亮也该受罚才是,因其用人失当。

好高骛远可以成为这一段的代名词,现实中,好高骛远的人不少,年轻人就更易犯这毛病。在一个单位工作,老认为自己能力很强,动不动就要跳槽,不安于眼下的工作,这是很可怕的现象。对于一个中层的求职者,未必正职就比副职好,这要看你的能力和特点,有时,做副职会更稳定,更持久,若做了正职,反而会“其形渥”。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

孔子说:君子要使自己立身安定然后才能行动,要先使自己内心平和然后才能发表言论,使彼此交情稳固了才能向对方有所求。君子能够在这三个方面加强修养,才能完美无缺。

自身尚处于危险不安的状态却要行动,则民众不会拥戴你;内心处于惊恐不安的状态却要发表言论,那么民众不会响应;没有交情却求助对方,那么民众不会支持。

在民间经常有违背上述论断的现象,结果可想而知。与人初次相交,便开口相求,会弄得很尴尬,对方很难允诺您,而且阻断了交往下去的后路。所以,当您有事相求于人的时候,一定要掂量一下和对方的关系怎样了?若感觉没底千万不要开口,以免“民不与也”。

会下围棋的朋友一定懂得,在自己的实地还不稳定的时候,一定不能过分执著地攻击对方,否则,在相互鏖战中不但攻不克对方地盘,反而会失掉自己的阵地,成了典型的“危以动”。在当今的商场上也是一样,在争夺市场之前,一定要练好内功:抓好产品质量,搞好内部管理,否则也是“危以动”,会后院起火。

“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因此,履卦,教导礼仪,是德行的基础;谦卦,教诲谦逊做人做事,是德行的关键;复卦,教导回归本性,是德行的根本;恒卦,教导做事有定力,德行要稳固;损卦,教导克制欲望,以修养德行;益卦,教导向善,使德行更加充盈;困卦,教导在困境中如何明辨德行;井卦,教导修德要像井一样不出其位;巽卦,教导因时利导,将德行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由此段可知,先人是多么看重德行,《周易》是多么重德!学《周易》一定要修德!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易经》作为一部书,是人们时刻不能远离的;而作为《周易》阐释的天地之道,却是经常改变的。这种变动又不居于固定的位置,在每卦的六爻上周而复始地流转;或上或下,不断变动,没有常规,阳刚与阴柔相互变化,不能看作固定不变的法则,只能追求适应变化的规律。

这段文字中心是在讲变易,变化是《周易》的灵魂。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易经》作为一部书,所论范围广大而无所不包,其中有天的规律,有人世的规律,有地的规律。既然《周易》无所不包,研易者真的要像北宋易学大家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天道又表示时间,地道又表示空间;天道主圆,地道主方;天道主男,地道主女;天道主刚,地道主柔。而人道,若效法天地之道行事,依照自然规律行事,则可无往不胜。

“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将要背叛的人,说话就会有羞惭的表情;内心有疑惑的人,他的言辞就不清而杂乱;吉祥的人少言寡语;性情浮躁的人说话就多;诬陷善良的人,说话会浮游多变;有失操守的人,说话就含混而不直截了当。

这一段讲的是察言观色的功夫。掌握了这些,就可洞悉人表里不一的种种表象,早察反叛之先机。

《系辞传》到此结束了,系辞最后教给我们如何看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