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五分法身香和无相忏悔

五分法身香和无相忏悔

时间:2023-07-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一般寺庙传戒,只是说“五分法身香”就行了,而六祖却处处强调自性。五分包括戒定慧在内。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五分合起来,就是佛的法身。两者合起来,检查加保证就是忏悔。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戒自度,始不得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怜恤孤贫,名慧香。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移,名解脱知见香。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

在这一段里,六祖首先再一次强调,佛法不是外面的法,是在自己自性之中的。这一件大事须从自性中起,不要向外求,并把它作为一个起点。对于这个问题,我曾多次谈过,如果不是从“这里”开始,那其他什么可以作为开始呢?你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从此心此念此时开始,无论说科学,说宗教,讲现实,谈历史;无论你说佛,说菩萨,说天堂,说地狱,无论什么,都得从“这儿”起,这是真正的开端,只要这个开端正确,一切全正确;这个开端错了,一切将全错。

所以,六祖才要你“于一切时中,念念自净其心”。有人说,禅宗的修行宽松得很。其实在修行上,禅宗是最严格的,它不准你放松每一件事,对你的思想和行动进行全面管制。“念念”就是一切念,一切时,你都得把自己的心清洗干净。清洗干净就是少动烦恼,这可是功夫,烦恼断尽就可以成佛,不断烦恼就是凡夫。要知道,烦恼并不是从外面来的,还是从你自性中产生的,烦恼的开端也是在“这里”,“自净其心”的开端还是在“这里”。有人会问,心到底是什么?为什么烦恼是它,成佛也是它呢?前面已经讲过了,这个心是万法俱齐的,善恶是非,大小长短、烦恼菩提都在心中。而这个心又是自由自在的,那些善恶是非,烦恼菩提又全在自心的抉择上,在这里大家就必须留意了。所以六祖说,“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戒自度”,一切都离不开自己啊!所以赵州和尚说: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其他的都不可靠,只有自己度自己最可靠。

什么是“自性五分法身香”呢?一般寺庙传戒,只是说“五分法身香”就行了,而六祖却处处强调自性。要知道,法身就是我们那个不生不灭的本体,也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自性。要想证到这个法身,必须具备“五分”。五分包括戒定慧在内。戒定慧是就“因”而说的,你要得成佛的“果”吗,就必须有成佛的“因”。但佛门戒与一般人的戒不一样,一般人守戒是很勉强的,如在某师父那里受了戒,因而不敢违犯。而佛所守的却是“自性戒”。而一般人守戒,总感到那个戒是一种外在的权威力量,不敢不守。所以六祖在这儿传的“自性戒”是指成佛以后那个非常圆满的戒。为什么说“圆满”呢?因为根本不需要守外面的什么东西,自己的本性自然而然就是清净有律的。现在叫你守戒,无非是要把你法身中本具的那个戒引发出来。你暂时还做不到,那就只好去“守”,然后慢慢地,就可以把法身中的自性戒的“风格”引发出来,你也就自由自在了。明白了自性戒,那自性定,自性慧也就“亦复如是”了,要想得到佛的法身,就必须具备戒定慧这三种功德。

上面只谈了三分,还要加二分才叫做“五分法身”,另外两分就是解脱和解脱知见。解脱,当然是指解脱于生死苦海。说简单形象一点,就是精神上自在洒脱。怎样才能得到解脱这个最终的结果呢?就是因为得到了解脱知见,也就是得到了关于解脱的智慧。说到底,就是开悟,就是见道。开悟了,自然就得到解脱,解脱是果,解脱知见是得到解脱的智慧。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五分合起来,就是佛的法身。

在佛教寺庙中做法事都有一定的仪式,如传法时,受法的人就必须跪下,传法人要点上一炷香。点一炷香,诵谕一番有关戒的颂文,受法人受了,就得了戒香;再点一炷香,诵谕一番有关定的颂文,受法人受了,就得了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也是这样传授的,这就是传法的仪式。但六祖在举行这种仪式时,却把重点放在各人自己的本分事上。所以,六祖强调说,在点香的时候,不要以为得到几炷香就得到了法身,必须认识法身的“香”是什么,法身的“香”就是戒定慧,就是解脱和解脱知见。这五分“真香”拿到后,用来“薰”自己,就可以把自己“薰”成佛。如果用外面的那些烟子来薰自己,则绝对成不了佛。

这一品是《忏悔品》,忏悔就是在佛面前忏悔自己的罪孽。但六祖这里与一般的忏悔不同,叫“无相忏悔”。忏,是对过去所犯的错误坦白承认,作自我检查;悔,是发心以后不再犯那些错误,作自我的保证。两者合起来,检查加保证就是忏悔。

忏悔有许多不同的仪轨,如大忏、小忏等。大悲忏就是念观音菩萨的《大悲咒》并磕多少个头来请求忏悔。如果自己力量不够,加上《大悲咒》或《楞严咒》,还可以加上《六字大明咒》等各种各样的咒,并拜佛、念佛等等。忏悔时在佛前当然要上香,六祖这里的意思是,不能注重外在的形式,应该上“真香”,这个“真香”就是“五分法身香”。

什么是“无相忏悔”呢?忏悔当然应该,但是必须懂得一切法空的道理,这样来忏悔,才有力,才彻底,才能得到解脱。畏于因果,你才会去忏悔,明白了礼义,你才会诚恳地忏悔。有的人问,既然讲一切法空,到底还有没有因果呢?我认为,正是因为一切法空,所以才有因果;如果一切法不空,那反而破坏了因果的必然。譬如一粒种子,如果它本性不空,那就完了,它永远都是一粒种子,就不会发芽、开花、结果。如果这粒种子风吹不进,水浸不进,那又怎能生长呢?所以,这粒种子必须性空,才能有所变化,才能发芽、开花、结果。这一点必须牢记,只有一切法空,才会有因果。西藏宗喀巴大师著过一本书,叫《菩提道次第》,该书的《观品》就是抉择一切法空的。宗喀巴非常强调这一点,这是佛法的正见,如果学习佛法能得到这一点,就算真正有所得了。所以“无相忏悔”就是要懂得一切法空的道理。

我们无始以来烦恼深重,罪孽深重,要想得到解脱,自然应坦坦白白地向佛承认错误。越是彻底承认自己的错误,就越能放下自己的烦恼,放下那个“人我”,“法我”,因此,忏悔一次远比自己闭上眼睛在那儿坐的力量大。认真忏悔的人再去静坐,妄想也自然会轻得多。

要知道,懂得一切法空的道理,你作无相忏悔,这个忏悔就干净彻底,你就会知道原来并没有什么东西叫烦恼,也没有什么东西叫罪恶。唐肃宗有一个宦官叫鱼朝恩,权势很大,连皇帝都怕他。唐肃宗请南阳忠国师入宫问法时,唐肃宗给忠国师介绍说:“鱼朝恩也懂佛法。”于是鱼朝恩恭敬地问忠国师:“何谓无明?无明从何而起?”忠国师看了看这位宦官,叹息一声说:“国家怎么不困难,不混乱呢!连宦官这样的奴才,居然也有资格问佛法这样神圣的大道了。”鱼朝恩大怒。忠国师说:“你不是在问无明吗?无明就是从这儿来的。”鱼朝恩于是很惭愧。大家听懂了吗?这一念火起,就是无明;若懂了,这一念消下去了,就是菩提。

忏悔一般分为事忏悔和理忏悔。事忏悔是在一定的时间,有一定的仪轨,对某些具体的事,在佛前进行忏悔。理忏悔是以佛法的道理来忏悔自己的罪恶,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理是因果和一切法空。把自己的罪恶放在因果上,放在一切法空上进行忏悔,就是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也才能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只有这样,你才能把那些恩恩怨怨、是是非非的东西放得下,也才能真正地进行忏悔。不然,口是心非,忏而不悔,悔而不改,改而不净,这样的忏悔有什么作用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