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绳与准钩,多备规轴,减溜大成,是唯时德之节。”夫绳,扶拨以为正;准,坏险以为平;钩,入枉而出直。此言圣君贤佐之制举也。博而不失,因以备能而无遗。国犹是国也,民犹是民也,桀纣以乱亡,汤武以治昌。章(彰)道以教,明法以期(待)。民之兴善也如化(此),汤武之功是也。多备规轴者,成轴也。夫成轴之多也,其处大也不究(宽松),其入小也不塞。犹迹求履之宪(模)也,夫焉有不适善?适善,备也。僊(備)也,是以无乏。故谕教者取辟(譬)焉。天淯(育)阳(养),无计量;地化生,无法(泮,畔)崖(涯)。所谓是而无非,非而无是。是非有,必交来。苟信是,以有不可先规之,必有不可识虑之。然将卒而不戒。故圣人博闻多见,畜(蓄)道以待物。物至而对形(型),曲均存矣。减,尽也。溜,发也。言偏环毕,莫不备得,故曰减溜大成。成功之术,必有巨获(法度),必周于德,审于时。时德之遇,事之会也,若合符然。故曰:是唯时德之 节。
经文“怀绳与准钩,多备规轴,减溜大成,是唯时德之节。”准,地平仪;钩,铁曲尺。持有绳、地平仪、铁曲尺这三件工具各有功用:绳的功用是“扶拨以为正”,把歪的东西扶正弄直,例如木匠要把一段歪木头加工成门框,就先要用墨绳在木头上画线,然后又锯又刨,才能使它笔直;准的功能是“坏险以为平”,把陡峭的地整平;钩的功能是“入枉而出直”,把弯曲的东西弄直。这都是比喻。比喻什么呢?“此言圣君贤佐之制举也。”比喻的是明君贤臣治理国家的制度和举措。制度办法要“博而不失,因以备能而无遗。”不能只靠一种举措,而是越多越好,准备充足,随时可以用到。就是《心术上》提到的“物至则应”,有事来了,有需要了,可以去应对,因为有所准备,口袋里有三十六种锦囊妙计。如同前面讲的工匠有很多工具,绳、准、钩一应俱全,并不是天天会用到,但用的时候就什么都不缺,缺了一样就完不了工。治理国家,管理公司也要这样,各种规章、制度、方法、措施都要齐备,不能只靠一种理论来治国,无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巴纳德理论。“国犹是国也,民犹是民也,桀纣以乱亡,汤武以治昌。”国还是这个国,民还是这些民。夏桀商纣乱政,国家灭亡;商汤周武大治,国家昌盛。因为他们能够“章道以教,明法以期。”弘扬道义来教化老百姓,也就是儒家讲的礼治;明确公布法律,期待百姓照此遵循,这是法家思想。《管子》结合了礼治与法治的思想。“民之兴善也如化(此),汤武之功是也。”老百姓能够如此行善,都是汤武的功德。因为他们“怀绳与准钩”,礼法并举,不偏执于一 隅。
“多备规轴者,成轴也。”“规”是圆规,固定的圆规,可以直接照着画圆。“轴”有两个意思,第一个“轴”也是一种圆规,是转规;第二个“轴”是车轮里的轴。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多准备一些圆规和转规,这样才能做成车轮的轴。为什么这样说呢?“夫成轴之多也,其处大也不究,其入小也不塞。”大大小小的圆规备在那里,就能做出很多种车轴,要用车轴时就没有不适合的。碰到大的车轮用大轴,不要太松,做小的车轮用小轴,不要塞住。准备好多种圆规的好处,“犹迹求履之宪也,夫焉有不适善?适善,备也。”就像拿脚印来找鞋模,还会有不合适的吗?非常合适,就是因为准备得非常齐全。“僊也,是以无乏。”“僊”是错讹字,应该是“備”,备。准备得齐全,所以不缺。“故谕教者取辟焉。”所以这是老师管子用“多备规轴”作譬喻 啊。
“故圣人博闻多见,畜道以待物。”圣人博闻多见,蓄养智慧、见识,等事情发生了,自然知道如何去应对。怎样才能博闻多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再加一句“交一百个朋友”。南宋诗人陆游有一名句:“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现在读书都是快餐式,用什么去读什么。这样急功近利地去读书,没有知识积累,底气不足,“然将卒而不戒”,突然有事发生,你就束手无策,六神无主。“物至而对形,曲均存矣。”“曲”和“均”都是度量的器具:“曲”就是前文提到的“钩”;“均”,秤上的砝码,比喻“畜道”的“道”,也就是智慧和见识的蓄养储备。事情发生了,根据它的形态,选择相应的办法去应对,因为你肚子里各种办法都有 了。
“减溜大成”就更难懂了。“减,尽也。溜,发也。言偏环毕,莫不备得,故曰减溜大成。”“减”是“尽”的意思,各种东西应有尽有。“溜”的意思是“发”,训为“用”[1]。各种物尽其用。“偏环毕善”,“偏”是局部:“环”是全体;“毕善”,齐全。无论是局部,还是全体的,都准备得很好,那么“莫不备得”,什么事都一定成功。这就叫“减溜大 成”。
下一段都是在解释经文“是唯时德之节”。“成功之术,必有巨获,必周于德,审于时。”“巨获”,方言,法度的意思。法度不仅指法律制度,也包括规矩和方式方法的意思。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有法度,法度一要“周于德”,出发点要正,不能有一点邪念,如同佛家讲的善护念,做事情起心动念一定要正。二要“审于时”,审时度势,看看时机对不对。要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时德之遇,事之会也,”时机和德性两项条件合在一起,才是成功的保障。“若合符然”,“符”是兵符。古代兵符一块在带兵的将领手上,一块在皇帝手上。出征时,皇帝把它交给统帅,到了前线,和带兵将领的那块兵符能合拢,才可以统领全军。这是比喻“时德之遇”就像“合符”那样重要,缺一不 可。
【注释】
[1]“溜”释为“发”是很少见的,翻遍其他资料,找不到先例。我个人推测,可能是当时齐国方言,后来人不懂,所以管子的学生才出来解释。《管子》书里有很多齐国方言。这些“解”是战国时人注的,他们懂齐国方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